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煦行樂圖》考論

《李煦行樂圖》考論

文字丨顧斌 圖片丨空靈尋夢

【內容提要】本文考證了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的《李煦行樂圖》像主系蘇州織造李煦,並根據《行樂圖》後眾人題跋對李煦的文化素養及佛、道思想進行了簡單論述,認為《李煦行樂圖》是近年來發現的有關李煦研究的重要文獻。

【關鍵詞】李煦 竹村居士 行樂圖 文化活動

引 言

2014年12月3日,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匡時公司」)以成交價1863萬元拍出一幅周道、上睿合繪的《竹村居士小照》(《李煦行樂圖》當為拍賣公司認定之名),[1]引起了海內外文博界、書畫界和紅學界的關注和重視。

拍賣前的11月19日,匡時公司副總經理謝曉東先生攜圖請九十歲高齡的馮其庸先生進行鑒定,馮先生目驗原件後認為:「這個卷子對於研究李煦來說,是個很重要的發現。我第一次看到李煦畫像的原作,後面那麼多題跋,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並且還介紹說,「李煦和曹寅都是康熙的近臣,又是內親關係。曹雪芹小的時候,李煦還抱過他。」[2]

為了進一步挖掘這幅行樂圖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2015年1月24日匡時公司又協同北京曹雪芹學會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召開了「李煦誕辰三百六十周年特展暨李煦、曹寅與江南文壇學術研討會」,將《李煦行樂圖》作為主要展品進行宣傳、介紹和研討。

筆者有幸參加了此次會議,並作了簡要發言,主要從文獻研究的角度談了兩個問題:(一)圖後眾人題跋與圖像的關係問題;(二)根據題跋中的相關資訊理論證像主為蘇州織造李煦。但由於時間關係,以上問題我在研討會上並沒有展開論證和闡釋,會後有專家認為這兩個問題是研究《李煦行樂圖》的基礎,只有基礎問題研究得越深入、越透徹,才能為《李煦行樂圖》的價值探尋提供依據,希望我能行文作詳細考論。故而不揣譾陋,撰此小文談談我對這幅行樂圖的粗淺認識,求教於方家學者。

《李煦行樂圖》簡介

《李煦行樂圖》為絹本手卷,無引首,本幅46×178cm、拖尾題跋46×355cm。卷首裝裱有包背簽,題為「竹村居士小照」。本幅右邊款署「乙亥冬日吳門周道寫照」,鈐印「周道」「履坦」,左邊署「蒲室上睿補圖」,鈐「目擊道存」。拖尾12人題跋另紙裱於本幅之後,依次為曹寅、宋犖、尤侗、朱彝尊、趙執信、徐樹穀、藍漣、楊賓、沈槱元、汪份、張大受、張士琦。其中曹寅題跋落款「戊寅修禊日」,為題跋中唯一紀年。同時,在卷首「竹村居士小照」貼簽左側與本幅右側之間下端鈐有「朱氏九丹審定書畫印」,曹寅題詩右下側鈐有「玖耼弎十年精力所聚」,張士琦題詩後左下側鈐有「永清朱檉之字淹頌號九丹玖聃一號琴客又號皋亭行四居仁和里叢碧簃所畜經籍金石書畫印信」。

根據所鈐「朱氏九丹審定書畫印」、「玖耼弎十年精力所聚」、「永清朱檉之字淹頌號九丹玖聃一號琴客又號皋亭行四居仁和里叢碧簃所畜經籍金石書畫印信」三方收藏印可知,《李煦行樂圖》曾為清末大藏書家朱檉之收藏,但該圖如何流傳到朱檉之手中,因時間久遠已難以考證。

朱檉之生於清咸豐九年(1859),卒於宣統三年(1911)之後,字淹頌,號九丹、玖耼,一號琴客,又號皋亭。河北永清人,居仁和里,藏書處為叢碧簃。光緒三十三年(1908),朱檉之與華北基督教教會主教英國人鄂方智創立「永清存實學堂」(今永清一中)。鄂方智民國七年(1918)所撰《存實學校成立緣起及收支報告》載及此事,云:「存實學校未開辦以前,余曾再四籌畫,期用此款以謀永清縣人民之公益,至一九零七年余遂與朱先生合謀創辦存實學校,歷年以來,由該校畢業者甚多,校規課程,井井有條,是雖余提倡於先,然實朱先生及諸校長教員熱心之力也。」[3]以「博文約禮,敬業樂群」為校訓,為京南地區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朱檉之的藏書現散見於台灣、美國、日本和中國大陸各大圖書館。

而據匡時公司介紹,此《李煦行樂圖》後為著名藏書家陳清華收藏。陳清華(1894—1978),字澄中,湖南祁陽人。早年經商於上海,以從事金融銀行業起家,遂定居上海,後任上海中國銀行總稽核。酷嗜古籍,於古本舊槧愛不釋手,所藏宋元刻本既精且富,與天津著名藏書家周叔弢齊名,有「南陳北周」之稱,號為江南藏書第一。因曾以萬金獲得宋版《荀子》一書,遂名其藏書處為「荀齋」。1949年,陳清華夫婦攜部分珍貴藏書定居香港。此後60年間,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注下,其重要藏書分三批入藏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其中就有著名的宋廖氏世彩堂刊《昌黎先生集》《河東先生集》,以及氏所珍愛的海內孤本宋刻本《苟子》二十卷。[4]

《李煦行樂圖》本幅左下角鈐有「醉真珍賞」印章,目前不知為何人藏印,尚有待進一步探考。

行樂圖是古代畫家對真人用工緻的筆法所作的寫真畫,通常描繪人物日常娛樂與休閑生活的場景。以園林、庭院、軒齋為景,一人獨坐,有男人、有女子,或品茗,或飲酒,或賞景,一旁常有婢女、僮僕,或烹茶,或洗硯,或捧卷,或侍立。也有數位主角共處一景的,或弈棋,或觀畫,或清談。畫史有過類似的記載:行樂圖,即作遊玩消遣狀的人物圖像,或泛指肖像畫。清代唐訓方亦云:傳神寫照,見於顧愷之,後世謂之行樂圖。《紅樓夢》第四十二回云:「惜春道:原來是畫這園子。昨兒老太太又說,『單畫園子,成了房樣子了』,叫連人都畫上,就像『行樂圖』才好。」而《梁太清目》記載,早在南齊時就出現了這種題材的畫作。「行樂圖」也可以解釋為「自己畫或別人為自己畫的小像」。袁枚《隨園詩話》卷七:「古無小照,起於漢武梁祠畫古賢烈女之像。而今則庸夫俗子,皆有一行樂圖矣。」[5]因此,行樂圖是古人的「留此存照」。但人物「小照」與行樂圖在表現手法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小照」在於強調畫主的美好容顏和樣貌,通過細緻的描繪表達人物的志向與情態,而行樂圖則強調像主悠遊閑適的生活樣態,表達「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

《李煦行樂圖》中所繪人物著素服席地斜坐於一石旁,神態從容、氣度不凡。畫家行筆勻細秀勁、飄灑自如。衣飾線條轉折流暢,似行雲流水。人物右手石上攤開一冊書卷,左手地上擺有酒盞。人物前方兩株勁松挺拔蒼翠,增強了整幅畫面的空間感。背後叢竹,枝幹挺勁、竹葉茂盛,頗得修竹秀勁瀟洒之韻。而周圍配以湖石、花鳥、溪水,給人超然物外之感。在這幅畫上,畫家著力於人物面部的刻畫。用筆凝練,「盡精刻微」,生動地體現出像主沉靜、坦蕩、儒雅、和善的性格特徵。整幅畫格調高古,極具吳門人物畫情、韻並重的特點。

繪者周道、上睿簡釋

《李煦行樂圖》系周道、上睿合作完成。但「上睿補圖」補了哪些內容?是在什麼機緣下與周道共同完成了這幅作品?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就有必要對兩位繪者的人生經歷、個人才藝,以及性情要有所了解。但遺憾的是有關二人的生平履歷史料記載都很簡略。《圖繪寶鑒》載周道小傳曰:「周道,字履坦,吳人。善寫照,有《歌訣》傳世。」[6]上睿雖是康熙年間較有名的僧人畫家,名入《清史稿·列傳》,但也是一筆帶過,「上睿,字目存,吳人。嘗從王翚游,得其指授」。[7]而近人所編的人物辭典對二人的介紹也多有錯誤,為考證工作增加了難度。下面筆者僅根據爬梳出的相關材料對二人的生平作一點補充。

周道生卒無考,年輕時曾自作小像一副,畫雖無存,但好友大戲曲家李漁為其所作《周履坦山人自畫小像歌》[8]一首卻保留了下來。歌云:

吳門周子善寫照,寫生不止寫其貌。

揭出肝腸與性情,常於筆底聞歌嘯。

其餘繪事無不精,昆蟲草木皆含情。

唐人宋人無朽筆,至今幅幅皆如生。

周子與之同不死,奚止一代稱奇英。

我羨周子非獨技,其行其才均足貴。

世人慕利先求名,不屑爭名由薄利。

帖括錚錚盡有聲,儒冠一著隨教棄。

千里尋親不裹糧,誠能動物無他鄉。

所在人人皆慕義,扶持白髮歸高堂。

慰親養親不求祿,幹蠱全由三寸竹。

十年了卻一身逋,仍有餘錢買書讀。

身是孟嘗門下客,又有客來分食肉。

清風明月拉人陪,良時未肯虛茅屋。

俗子齎錢乞畫來,十索青箱九不開。

一錢不與誠高士,虛往時時滿袖回。

從來名士皆如此,千金百金購一紙。

非重其名重其人,人輕技絕徒然耳。

周子可傳不在畫,世人贊畫冤周子。

我獨披圖慕其人,如羨琴音不羨指。

君名不僅列丹青,當自李子之言弭謗始。

李漁對周道的畫藝給予了高度讚揚,認為他堪稱一代「英才」。言周道作肖像畫時,善於通過刻畫人物面部特徵表達人的思想情感和品格,其餘繪事也無所不精,畫出的昆蟲草木也都是有感情的。而「我羨周子非獨技,其行其才均足貴」,更能體現李漁看重周道的品行。從這首題畫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周道曾有千里尋親,不為祿蠹所動,依靠賣畫奉養高堂之孝行與節操。「周子可傳不在畫,世人贊畫冤周子」,在李漁心中節氣比才藝更能體現人的價值。

康熙十八年(1679)周道奉召至京供奉內廷做了一名宮廷畫師,其間與陳維崧、吳雯交遊唱和,並為陳作《洗桐圖》,陳亦填詞贈之。

盤龍後代,擅虎頭絕藝、鳳流淹雅。一旦聲名動人主,不數當年曹霸。架上奇鷹,官前稚蝶,一一遭烘寫。布衣親兄,凰樓一片鴛瓦。可有褒鄂弓刀,金張袍綬,要上凌煙畫。月給俸線愁不飽,只夢闔閭城下。滿眼京華,錦衣玉貌,總是悠悠者。青熒燈火,飄零共作情話。[9]

周道雖然被「大內頻宣」,[10]受到康熙賞識,為其父祖繪製聖顏,而「聲名動人主」,但仍「只夢闔閭城下」。康熙二十九年(1690),周道已是嶺南羊城陳恭尹、吳留村的座上賓了。「庚午清和月」為陳生洲作《秋林獨酌圖》。[11]而在去嶺南之前,周亦曾為寧鄉陶之典作小影,陶贈詩送別。[12]

從上文縷析可知周道擅長人物肖像,則《李煦行樂圖》中像主為周道創作,當無異議。周道能夠受到陳維崧、吳雯、吳留村、陳恭尹這些明遺民的賞識,出色的畫藝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其高潔品行或可才是他們交往的基礎。這也為我們進一步探考周道與李煦交往的情感因素,以及探究李煦的品行提供了一個參照。

相對周道而言,上睿被歷史塵埃掩蓋得更為深厚,我們只能從浮現出的吉光片羽中窺其風姿。

上睿,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字靜睿,一字潯微,又作潯睿、潯濬,號目存,又號蒲室子、童心和尚、童心道人、童心行者、卧雲人等。其生年多家辭典介紹為1634年,而據茅子良先生考訂則為1661年。[13]

上睿博通百家之學,高潔自恃。當地官員曾薦入京師,而以疾告歸。出家為僧,少居瑞光寺(蘇州城西南盤門內),後居東禪寺(蘇州城東南相門內),嘗與惠士奇、張大受等人結社吟詩,過從唱和,著有《習余吟》。有《松陰鬥茶圖》茶畫,兼畫上自題詩一首,可視為其代表作。詩云:「三春端只是看花,破夏還類野老家。慕剎此間無俗事,青松陰里斗新茶」。[14]

上睿山水得王翚(石谷)指授,布置深穩,氣韻沖和,清勁雋秀;花鳥秀麗,得惲壽平真傳,信手揮筆即見寫生妙趣;人物深得古法,線條明快,技法純熟,頗有唐寅筆意。其畫工穩中透出簡清秀逸,常以自詩題款增強意境表達力,張庚評之為能品,在同代畫僧中名列前茅。

上睿傳世作品較多,如天一閣珍藏的《明月霜天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仿周臣山水人物圖》;藏故宮博物院的《桐陰書屋圖》《綉谷送春圖》;藏旅順博物館的《攜琴訪友圖》;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的《溪山密雪圖》;藏蘇州市博物館的《為友梅作行樂圖冊》等。此外尚有《目擊道存山水冊》、《仿古擬意》冊頁存世,以及被曹寅收藏過的法書、手札多通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上睿因師從虞山派王翚,繪畫風格專註模仿其師筆墨,缺乏新意。「輾轉傳寫,元氣既失,而秀韻清姿復不能及」的特點在《李煦行樂圖》的景物描繪上尤為明顯。但是,當把人物置於景中,整幅畫面又是那麼渾然天成,景物環境的陪襯對表現像主情趣、品格又是那麼恰到好處,真可謂匠心獨具,技藝高超。

《李煦行樂圖》周道款署「乙亥冬日寫照」。「乙亥」為康熙三十四年,於此可知周道嶺南之游後已回到蘇州,在這一年的「冬日」受像主之邀與上睿共同創作了這幅行樂圖。

題跋與圖像關係淺談

根據上文介紹,《李煦行樂圖》本幅上並沒有關於像主的相關信息,只有後人所加包背簽提到像主為「竹村居士」,而號「竹村」者在康熙朝不乏其人,如曹寅友人王文范即號「竹村」。那麼,又如何認定此「竹村居士」就是曾「抱過曹雪芹」的蘇州織造李煦呢?

很顯然,考證像主身份必須藉助像後眾人題跋透漏的有關像主信息作綜合考證。但有一點是需要明確的,即這幅行樂圖流傳至今300餘年,而我們所知的流傳上限也只是晚清朱檉之收藏過,在此之前有160多年的流傳空白。在這160多年裡,這幅行樂圖的形制有沒有發生改變,在流傳的過程中有沒有出現將「彼跋裝裱於此畫」之後的情形呢?在沒有見到文物鑒定書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合理的懷疑。因此,要利用題跋信息考證像主,必須先論證12人題跋題的就是這幅圖。下面筆者將從三個角度來考察12人題跋與行樂圖的關係。

(一)打開畫卷,松竹蒼翠、蓮葉枯敗、芙蓉盛開,展現的是南方秋天的景色。而根據畫中人物所著衣裝,也可知當時為秋季。這一季節特徵與卷後多人的題跋一致。比如:東吳占斷閑風月,卻畫瀟湘一段秋(曹寅題詩);西風歸卧空山月,滿眼秋光合屬君(趙執信題詩);惟有幽人心似水,科頭松下飲秋光(藍漣題詩);寫將一曲滄浪水,醽醁全浮秋草香(張大受題詩)等。於此可見題跋中提到的時令季節與行樂圖本幅展現的季節是相符的。

(二)行樂圖中主要景物有松竹、泉石、流水、花鳥。花為芙蓉,鳥為鸂鶒。12人題跋中涉及這些景物的詩句則有:松蘿為屋石為床,萬朵芙蓉水一方。自有鸂鶒閑戟羽,詎須七十二鴛鴦(曹寅題詩);解道忘機同海岸,飛來鸂鶒也依人(宋犖題詩);知何處好溪山,松竹千竿石一拳。朵朵芙蓉對鸂鶒,此中合著李青蓮(尤侗題詩);誰似詩人心物外,水花沙草木芙蓉(朱彝尊題詩);芙蓉嫋嫋影鴛鴦,一片清溪菉玉長(藍漣題詩);一路芙蓉伴鸂鶒,葑溪直接鏡虹蕪(張大受題詩)等。則圖畫中的景物與題跋中描述的景物相符。

(三)本幅中人物光頭席地依石而坐,神態閑適,眼神清澈。像主右手邊有一攤開書卷擱於石上,左手邊擺放著酒盞,似在此清讀。關於像主外貌、情態、閱讀的詩句,12人的題跋多有提及,如:據石臨流興自便,閑中拊膝意悠然。何書值得殷勤讀,定是南華秋水篇(宋犖題詩);酒杯書卷信天真,大是嶔崎歷落人(趙執信題詩);翠竹紅泉花作茵,瞳神秋水玉嶙峋(徐樹谷題詩)。惟有幽人心似水,科頭松下飲秋光(藍漣題詩);科頭倚磴參消息,一片空山流水聲(張士琦題詩)。藍漣、張士琦的題詩都用到了「科頭」典故,而「科頭」謂不戴冠帽,裸露頭髻。《戰國策·韓策一》:「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鮑彪註:「科頭,不著兜鍪。」[15]晉葛洪《抱朴子·刺驕》:「或亂項科頭,或裸袒蹲夷……此蓋左袵之所為,非諸夏之快事也。」[16]題跋中描述的人物外貌、情態特徵與圖中像主如此契合,亦可證12人題跋所題即為這幅行樂圖。

通過這三方面的對比可以看出,12人題跋涉及的內容與行樂圖本幅是契合的,則「彼跋裝裱於此畫」的疑慮也就可以排除了,這就為我們下一步利用題跋信息考查像主身份鋪平了道路。

像主李煦詳考

題跋中涉及像主的身份信息比較豐富,主要體現在像主的字型大小、任職情況、人生經歷,以及與像主有關的特定事件幾個方面。我們把這些內容勾稽出來作綜合考察,即可確定像主為蘇州織造李煦。

(一)從像主字型大小考察像主為蘇州織造李煦

曹寅題詩有「竹村應得寫頭銜」,題詩落款「戊寅修禊日奉題為萊嵩先生教粲」;尤侗題詩原注謂「婁關外有漁村,萊公嘗構別墅」;汪份題識「竹村先生居吳既久」,三人題識點明像主的字或號為「萊嵩」、「竹村」。

筆者曾於《李佛軼文今初識——有關李煦史料的新發現》[17]文中著重介紹了新發現的李煦為《鄞縣誌》所寫的一篇序文,根據序文落款「康熙歲在丁卯仲冬之吉,中憲大夫知寧波府事加二級東海萊嵩李煦撰」,證明李煦字「萊嵩」。

另,李果撰《前光祿大夫戶部右侍郎管理蘇州織造李公行狀》[18]亦云:「公姓李氏,諱煦,字旭東,又字萊嵩,一字竹村。」

於此可證曹寅、尤侗、汪份筆下的「萊嵩」、「竹村」為管理蘇州織造李煦,確定無疑。

(二)從像主現任職情況考察像主為蘇州織造李煦

卷後多人題詩都提到像主是有官職的,如「行處溪山屏八騶」、「屏除騶從愛菰蘆」、「盡屏鳴騶亦未佳」、「屏除騶騎獨看雲」。

古代貴官出行,有八卒騎馬前導,稱「八騶」。《南齊書·王融傳》:「車前無八騶卒,何得稱為丈夫!」[19]宋陸遊《致仕後即事》詩之十五:「多事車前要八騶,老人惟與一藤游。」[20]

《行樂圖》後眾人題詩雖有溢美之嫌,然而「天與清曹補袞臣」,徐樹谷題詩點明像主為「補袞臣」。

「袞」,指的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周禮·春官·司服》:「享先王則袞冕。」[21]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袞,卷龍衣也。」[22]上綉有蜷曲形龍紋。後世皇帝所穿的「龍袍」,即是袞的遺制。「補袞」,顯然是指為皇帝織造龍衣。時人在詩文中述及曹璽、曹寅為江寧織造時,也多用「補袞」的典故。如「先公職補袞」(《楝亭圖》方嵩年題詩);「千秋補袞功同樹」(《楝亭圖》袁瑝題詞);「補袞鴻勛先後誇」(《楝亭圖》姚廷愷題詩);「袞衣久補內司空」(《楝亭圖》尤侗題詩);「重開袞職煥衣裳」(《楝亭圖》楊雍建題詩);「袞職傳家真不忝」(《楝亭圖》徐林鴻題詩);「曹公職補袞」(張傑《楝亭詩為曹子清賦》)。[23]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一月,曹寅由蘇州織造調任江寧織造,李煦出任蘇州織造,自此李煦在蘇州織造任上達30餘年。因此,徐樹谷題詩「天與清曹補袞臣」中之織造之臣為李煦確定無疑。

(三)從像主人生經歷考察像主為蘇州織造李煦

朱彝尊題詩第二首「旨譜《日湖漁唱》在,尊前寧惜錦纏頭」後,原註:「日湖在鄞。《漁唱》,鄞人陳衡仲詞名。先生曩守明州,故及。」根據詩注「曩守明州」可知像主曾在明州做過官。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明州,餘姚。本會稽之鄮縣及句章縣地也……武德四年於縣立鄞州,八年廢。開元二十六年,採訪使齊齊浣奏分越州之貿縣置明州,以境內四明山為名。」[24]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明州升格為慶元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避國號「明」,朱元璋採納鄞縣讀書人單仲友的建議,取「海定則波寧」之義,將明州改稱寧波府。

李煦在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1684—1688)正出任寧波府知府,在任期間還非常有政績,「至則抑悍兵,鋤豪猾,弭盜賊,培學校,綏養黎元,俗漸以淳,有漢循吏之風。郡人立生祠,圖其像。」[25]去任之後,時人還將歌頌李煦德政的詩文編輯刊行。朱彝尊於題詩中特意點明「先生曩守明州」,別無深意,恰好說明所題像主即為李煦。

(四)從與像主有關的特定事件考察像主為蘇州織造李煦

尤侗題詩云:「葑溪帶水作衙門,錦繡堆中泉石存。更有勝情兼勝具,扁舟時過小漁村(婁關外有漁村,萊公嘗構別墅)。」這段題詩及詩注透漏了與像主有關的兩件事情,一是李煦的織造衙門在葑溪一帶;二是李煦曾於婁關外的漁村構築別墅。那麼,這兩個事件是否有其他文獻可證呢?

《同治重修蘇州府志》卷二十二《公署志》記載:「織造府在元和縣葑門內帶城橋東,明時以內監兼理蘇、杭,於天心橋東局中為館舍,往來無常。國朝順治三年,命內工部侍郎陳有明總理其事,即明嘉定伯周奎故宅改建,康熙十三年始專為蘇州織造衙門。」[26]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在織造署西側建行宮,作為皇帝「南巡駐蹕之所」。「葑溪帶水作衙門」指的就是葑門內帶城橋東的蘇州織造衙門,李煦自康熙三十一年出任蘇州織造至雍正初獲罪30餘年的公務之所。

關於尤侗言及婁關外有漁村,此可在曹寅的詩文中找到佐證。曹寅《楝亭集》中收有《漁村》《雪霽夢遊漁村和桐初留別詩並寄懷慕廬學士》[27]二首詩,系曹寅任蘇州織造時所作,明言「漁村在婁門右側」。曹寅出任蘇州織造後,休沐之暇常同友人到漁村遊樂賦詩,追求閑逸野趣,欲小築於此。然此心愿,隨著調任江寧織造而未能實現。[28]李煦接任後,在此構築別墅。張雲章《御書記》[29]記其事甚詳:

公(李煦)之始至蘇,以其署為上之所駐蹕,加辟而增新之,敞以亭閣,延以廊廡,翠竹碧梧,交蔭於庭,清風徐引,則颯然衣袂間。三十八年,駕果復幸,聖心怡悅,因題『修竹清風』四字為額,以錫諸公。四十二年,其地建為行宮,復改築焉。乃擇其工於畫者,繪圖以榮上賜,並志其景物,以示永久。初公於郊外種竹成林,結屋數楹,雜村墟間,時一往游,遂自號竹村。至是以其地遠,別購南城廢畦一區,流水縈其前,編籬繚其外,中為堂三間,復作茅亭於其東,皆無樽櫨節稅之華,以公自所憩息,崇其儉也。四圍惟多植竹,以隔市塵。春秋佳日,率賓佐僚吏,觴詠其中。

通過這篇《記》文可知李煦曾在「郊外」、「城南」兩地構築居所。「郊外」不明所指,而「南城廢畦一區,流水縈其前,編籬繚其外,中為堂三間,復作茅亭於其東」的「憩息」之所,或可為尤侗言及的漁村旁李氏別墅。

上文勾稽、考察眾人題跋中透漏出的像主的字型大小、任職情況、人生經歷,以及與像主有關的特定事件,可證像主為蘇州織造李煦確定無疑。實則,卷後眾位題跋者也是與李煦關係較為密切者,比如沈槱元即是跟隨李煦30餘年的幕僚,《行樂圖》後沈氏題跋亦收入其《柯亭吹竹集》中,名《李鹺使松竹圖》;[30]李煦任蘇州織造時,宋犖任江蘇巡撫,兩人於公務、私情多有交往,宋犖題詩收入其《西陂類稿》,名《李工部竹村小照》。[31]通過考察這些人與像主的交遊情況亦可證像主為蘇州織造李煦。但因篇幅所限,茲不枝蔓了。

李煦其人

順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二十九日,李煦生於「簪纓巨族,閥閱大家」的李府。從小受到父親李士幀的嚴格教誨和書香門第的多方面熏陶,聰睿而又勤奮,「少負奇才,聲名籍甚」,年輕時已成為遠近知名的飽學之士。康熙十六年,剛滿23歲即被朝廷擢升為韶州知府。到任後,他採取各種措施,招集流亡農民,大力恢復農業,興建學校,倡導教育,「力興教化,弊絕風清」。康熙二十一年,因其父李士楨調任廣東巡撫,循例迴避,李煦改任浙江寧波知府。去任之時,韶州民眾依依不捨,「韶民不忍公之去也,無殊幼兒之離慈母。」為其立「去思碑」,建「遺愛詞」,讚譽他「全無白璧之瑕,久有青天之譽。」更是將歌頌他的若干詩文摘錄下來,刊印成集,名曰《李侯德政詩》[32],到處傳誦。康熙二十七年,李煦以其卓越政績受到朝廷青睞,被調回京城,充任暢春苑總管。康熙三十一年(1692)十一月,接替曹寅任蘇州織造府織造。《李煦行樂圖》繪製時,李煦於織造任上已有三年,年躍不惑。

(一)從《李煦行樂圖》管窺李煦的文化素養

《李煦行樂圖》之所以能獲得尤侗、朱彝尊、趙執信、楊賓、宋犖等戲曲大家、文學大家、文化名人的題識,這與李煦個人具備的文化素養是分不開的。時人湯右曾稱他「上之窺皇墳,下遂逮子史。餘事為詩言,雅音披宮徵。銀鉤勤翰墨,燦燦光照幾。豈徒風節殊,廷諍傳諫紙。」[33]不僅如此,李煦還善詩,書法有較高的素養,謂「落筆為詩文,泠泠然有爽氣,字有米友仁意。」[34]

李煦曾為祝天裕繪《成而行先生行樂圖》[35]題詩一首,可窺其一斑。

成對有幽致,端坐面雲岑。白日落空翠,清風動竹林。

高吟真足樂,獨醒亦何心。斟酌聊乘興,繇來意自深。

而為徐元文《感蝗賦》[36]題識更見其深厚的文學功底。

《詩?大田》言:「害苗之蟲有四。」陸璣疏:「螣蝗也。」《爾雅》:「食葉蟘,古螣字也。」許氏說:「四蟲皆吏道所致。」然則,公之所感可以思矣。公秉鈞一年,清望著於天下,誠得久於其位,佐元化而均雨暘,蝗將消亡于田祖之炎火,是賦可以無作也。雖然,後之覽者或能有所興起焉,則是賦也,其即靈芝、朱草、秠秬之嘉瑞歟!

不但如此,李煦在任職寧波知府期間,撰寫有《鄞縣誌序》《天童寺志序》《天童增置總冊序》《月湖書院記》[37]等,俱能反映他的文學素養不凡。

李煦深厚的文學功底為他參與社會文化活動奠定了基礎。與曹寅一樣,李煦亦好書畫收藏,以致「積書數萬卷」,而且品位極高,收藏有明代大畫家仇英的《春遊晚歸圖》《浮巒暖翠圖》,[38]以及戴名世之《南山集》[39]。李煦不但好藏書,亦曾參與過刻書活動。比如為康熙刊刻《御制詩集》《資治通鑒綱目》等,在曹寅死後,又接替曹寅完成《佩文韻府》的編刻。[40]篆刻家沈世系李煦好友,為其刻印400餘方,李煦將此編輯為《虛白齋印譜》刊刻傳世。[41]

邀請多人為自己的行樂圖進行題跋,可視為李煦參與當時社會文化活動最主要的體現。除匡時公司拍賣的《李煦行樂圖》之外,李煦尚有《四季行樂圖》《射獵圖》《春遊晚歸圖》等傳世。這些圖卷後的題識者除上文提及的12人之外,尚有汪繹、楊中訥、汪士鋐、徐樹本、査嗣瑮、談九乾、張雲章。於此可見李煦與當時文化圈交往極為密切。

(二)從《李煦行樂圖》管窺李煦的儒、道思想

李煦生活的時代,孔孟之道與程朱理學是社會的主流思想,四書五經、八股括帖是每一個讀書人的必修課。李煦有齋號「四心」,所謂「四心」,出自《孟子?公孫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42]

李煦以孟子之「四心」作為自我要求的座右銘,可知其心中對儒家思想的推崇與實踐。李煦在寧波府知府任上,曾資助修繕鄞縣月湖書院,作《月湖書院記》,可以視作他對儒家思想的反映,云:「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凡以節民性、興民行,使風俗駸駸入古者。」在書院的格局營造上也處處顯示儒學的思想對他的影響:環橋而上別起數楹,顏曰「道岸」,欲有志者,先登也。中為講堂,顏曰「遜業」,取遜志時敏意。堂之左右齋居各五,為學者頌習所也。後起廣樓,下曰「藏息軒」,為學者靜思地也;上曰「正學閣」,中祀紫陽夫子,取正誼謀道旨也。[43]《李煦行樂圖》後多人題跋對其政績進行讚揚,這恰恰是李煦接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具體體現。

當然,《李煦行樂圖》眾人題跋也反映了李煦思想的另一面。「何書值得殷勤讀,定是南華秋水篇」、「故知默契逍遙旨,不廢南華第一篇」,於此可知《行樂圖》中李煦所讀之書為《莊子》,則李煦思想與行為又有道家「無為」之體現。

道家崇尚自然為本,天性為尊,「法天心而無心弗志而為,以為無為而使人退欲消妄,削其物性,以己之虛無澄他人之妄心而為」。主張清虛自守,齊物而侍,清靜無為,以致「不為物累逍遙天下」。因其「不參物事,不與物謀」齊物而論的思想,成為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屏除騶從愛菰蘆,貌得沖襟物外孤」,可視為李煦內心之真實寫照。

而李煦另一室名齋號「虛白齋」亦語本《莊子·人間世》,「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44]莊子認為只有把萬物都看作空虛,就能使自己心地空虛;心地能空虛,才能拋棄外在的影響,生出智慧,得識大道。

李煦親近道家,在於修身,在於與紛擾的紅塵世界作暫時的分離尋求心性的解脫,其根本還是要回到現實世界中,而建功立業,安生立命。只有做到「內聖」,才能「外王」。難怪時人多稱呼其為「李佛」。

結 語

《李煦行樂圖》是繼《虛白齋尺牘》後發現的不可多得的有關李煦研究的重要文獻,其價值和意義在「李煦誕辰三百六十周年特展暨李煦、曹寅與江南文壇學術研討會」上有多位專家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了闡釋,茲不多言。然有兩點,以筆者粗淺認識覺得有必要一提。

(一)《李煦行樂圖》的像主通過上文考證,可以確定為蘇州織造李煦無疑,系李煦42歲時影像,影像清晰、寫實。此次展出的青州博物館藏《煦祖四季行樂圖》無引首,無款識,亦無題跋,有專家行文介紹像主為李煦,不知依據所在。[45]《李煦行樂圖》對於考察此《煦祖四季行樂圖》的像主身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李煦行樂圖》的題跋者楊賓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人物。楊賓年十三時,父坐累戍寧古塔,與弟寶請代不許,乃間關往侍。父歿,例不歸葬,賓走京師,日哀訴於當道,因得迎母奉父柩歸。康熙十七年(1678)僑寓吳門,巡撫舉應「博學鴻儒科」,力辭去。楊賓曾為李煦幕僚,在戴名世獲罪不久李煦即邀請他和汪份同閱《南山集》,[46]可見二人關係非同一般。而維繫這種關係的基礎,以及李煦人格的魅力,恰恰是值得進一步挖掘的。

當然,《李煦行樂圖》反映出的文化內涵遠不止此,這幅行樂圖從一個側面體現出的康熙文化政策、江南文人心態、文化活動,以及於曹學研究的意義,尚有待時賢俊秀撰文詳論。

注 釋

[2]http://collection.sina.com.cn/auction/pmgg/20141124/1113171297.shtml

[3]史廣超:《河北藏書家朱檉之事迹鉤沉》,《蘭台世界》2012年第15期,第57-58頁。

[4]李玉安、黃正雨編著:《中國藏書家通典》香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919-920頁。

[5](清)袁枚著:《隨園詩話》,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1年,第189頁。

[6]近藤秀實、何慶先編:《校勘與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0頁。

[7]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五百四·列傳二百九十一·藝術三》,中華書局,1982年。

[8](清)李漁著:《李漁全集·第2卷·笠翁一家言詩詞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9頁。

[9]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 ·第7冊》中華書局,2002年,第4121頁。

[10]吳雯:《四部備要·集部·蓮洋詩鈔》,第63頁,國家圖書館藏本。

[11]林亞傑、朱萬章主編:《嶺南書學研究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4頁。

[12](清)鄧顯鶴編纂:《資江耆舊集》,嶽麓書社,2010年,第241-242頁。

[13]茅子良著:《藝林類稿》,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289-293頁。

[14]琛明編著:《佛教·茶·蒙山茶》,巴蜀書社,2004年,第149頁。

[15](清)程餘慶撰:《歷代名家評註史記集說》,三秦出版社, 2011年,第898頁。

[16](晉)葛洪著,龐月光譯:《抱朴子外篇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67頁。

[17]《紅樓文苑》,2011年第5期。

[18](清)李果著:《在亭叢稿》卷十一,國家圖書館藏本。

[19](梁)蕭子顯撰:《南齊書》,中華書局,1990年,第556頁。

[20]張春林編:《陸遊全集》,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601頁。

[21]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62冊》,齊魯書社,1997年,第690頁。

[22]楊柳橋著:《荀子詁譯》,齊魯書社,1985年,第239頁。

[23]周汝昌著:《紅樓夢新證》,譯林出版社,2012年,第180-220頁。

[24](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國家圖書館藏本。

[25]同[18]。

[26]吳新雷、黃進德著:《曹雪芹江南家世叢考》,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2頁。

[27](清)曹寅著:《楝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6、88頁。

[28]尤侗康熙三十一年《送荔軒機部移駐江寧四首》「他日清溪橋畔望,扁舟應憶舊漁村」自注云:「漁村在婁關外,荔軒嘗欲小築於此。」

[29](清)張雲章撰:《朴村文集》卷十一,國家圖書館藏本。

[30](清)沈槱元著:《柯亭吹竹集》卷七,國家圖書館藏本。

[31](清)宋犖撰:《西陂類稿》,卷十四,國家圖書館藏本。

[32](清)范光陽撰:《雙雲堂文稿》卷三《郡守李侯德政詩序》,國家圖書館藏本。

[33](清)湯右曾撰:《懷清堂集》卷一,國家圖書館藏本。

[34]同[18]。

[36]錢冶:《徐元文感蝗賦行書手卷釋讀》,《收藏家》2005年第6期,第41-48頁。

[37]同[17]。

[38]仇英繪《春遊晚歸圖》《浮巒暖翠圖》俱有「萊嵩氏書畫印」。《春遊晚歸圖》藏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浮巒暖翠圖》見於瀚海2010年春季拍賣會。

[39]朱洪著:《血祭桐城派——戴名世傳》,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年,第251頁。

[4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檔案出版社,1984年,第1800、643、1436頁。

[41]岑久發主編:《書畫篆刻實用辭典》,上海書畫出版社,1988年,第562頁。

[42]王金芳編著:《孟子》,金盾出版社,2009年,第54頁。

[43](清)戴枚編:《光緒鄞縣誌》卷九,國家圖書館藏本。

[44]文心工作室編著:《莊子》,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第11頁。

[45]揚之水: 《叢論》,《紫禁城》2013年第7期 。

[46] 同[39]。

鳴 謝

紅迷驛站微信群

《紅樓夢研究》編輯部

紅迷驛站微信群群委會

(排名不分先後)

宋慶中 王偉波 餘光祖 樊志斌

邵 琳 芹夢軒 卷單行 碝 石

樂天知命 子凡shine 笨 鳥

紅迷驛站,不一樣的紅樓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迷驛站 的精彩文章:

一湖風月,詩文藉餘生

TAG:紅迷驛站 |

您可能感興趣

《雍正行樂圖》動畫版(故宮製作)
觀復貓鑽進古畫說文化之《胤禛行樂圖冊圍爐觀書》
郎世寧 清《清帝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
從故宮藏《胤禛行樂圖冊》,看看四爺雍正的審美!
從《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看古代元宵節
廖堯震:明代帝王御容像及行樂圖像解讀
洋畫家郎世寧畫的清朝皇帝行樂圖
雍正行樂圖——孩子們的中國博物館之旅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明代元宵有哪些樂事?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明代皇宮裡的元宵這樣過
雍正帝行樂圖,揭開帝王私生活:圖七最萌,圖十導致其暴亡
雍正皇帝行樂圖,揭開帝王私生活:圖七最萌,圖十導致其暴亡
從《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看古人怎麼鬧元宵!
洋畫家郎世寧畫的清朝皇帝行樂圖,美呆啦!
十二月行樂圖,詩配畫精美絕倫!
元宵將至 從《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看古人過元宵
康有為提倡的一夫一妻制很先進?徐悲鴻一副《康有為六十行樂圖》將其「打回原形」
《胤禛行樂圖》帶你認識不一樣的雍正,穿洋裝、扮喇嘛,皇帝原來這麼潮
看看明朝的元宵行樂圖,古代人可比現代人會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