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天地就在中國之內部?
錢穆先生這篇長文終於來到了最後一部分。
前面兩部分鏈接如下,點擊閱讀:
中國北方究竟是何時開始衰落的?
順流而下還是逆勢而上?從地理角度看中國文化興衰。
前面兩部分引起了不少爭論。批評者多認為錢穆先生過於理想化,而且局限性比較大。但也有不少朋友對這篇長文表達了真誠的喜愛。這都是正常的。任何一個人的觀點,不可能為所有人欣賞,亦不可能為所有人唾棄。即便作為史學大家,錢穆先生也無法例外。
坐觀君以為,大家的分歧除了對觀點本身看法不同外,還必須注意時間這個因素。且不說這篇文章
成於上世紀50年代
,距今已有60多年。這6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是變化相當大的60多年。但同時,還需我們注意的是,讀這篇文章,更需要超越這60多年,著眼更長的時間尺度。相比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這60多年顯得又是那麼短暫。來讀這最後一部分吧。仍然歡迎大家一起來理性探討。
作者:錢穆
來源:《中國歷史精神》
圖片源於網路
編輯:坐觀君(ID:china_2049)
9
從前唐朝時,江西人開始興起,那時期從北方到廣東,都經由江西贛江流域。廣東為沿海大口岸,江西是一條南北交通要道,行人往返不絕。我們讀王勃《滕王閣序》,直到韓愈的《滕王閣記》,便可想見當時之盛。文化隨物質文明而提高,江西文化之提高,也是有它的背景的。
但物質文明發展到一相當階段,文化便不再在此地滋長。所以成為政治中心如北平,商業中心如上海,在那裡便不大產生人才,僅只是各地的人才匯向政治商業的中心跑。
其地成了中心,便不再出人才。即小可以見大,可見一地區發展到某一階段便易停滯不前。人才也萎靡了,機運也窒塞了。
又如,一個人總不可住在十字街口衝要去處。理想的居住地應在郊區。交通要便利,容易去熱鬧處,而回來又有安靜環境休歇,如此可以刺激見聞,創辟事業。若住得太僻了,和繁盛地區遠隔了,往返不便,即成孤陋寡聞,也不行。
唐代的江西,便是退可安、進可動的好環境。黃巢造反,也是走這條大道,直去廣州。直到五代,中國亂,四方人士逃避上廬山的很多,正因其在鬧中取靜,近交通大道而又僻陋可安,一時廬山成為避難的文化中心,影響到北宋。清代去廣東的南北通道,不再經江西,而轉由湖南,於是湘江流域變成交通要道,這樣,在那邊又產生了不少人物。
據此一例,可見地靈則人傑,
文化和人物興起是有它的外在條件的。今天的西北大陸,只是地理上的氣運變了,不是在那邊人的本質上有何弱點。地理氣運是人事形成的,不是先天命定的。
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是求其能「動」又能「安」。今天中國,全為西方商業吸引,大家都跑向海邊。但一到海邊,便沒有地方可走,粵人便向南洋海外跑。這亦是一種開創精神,對國內經濟並有甚大助益。但究竟在外國境,非自己的殖民地,政府不能好好護養培植,如是則不免把民族精力在許多處浪擲了。許多天生的人才也白費了。實在今天的中國人,應該拉過頭來,向內地跑,跑向內地,一樣有發展,而內地人連帶興起刺激。而且中國人今天向內陸跑是主動的,向海邊跑是被動的。在國家的立場,至少該用些力量,引導文化經濟逆轉的跑回黃河流域,由此繼續向西北前進。在這裡,我們一定可以得到新刺激,一定可以產生新力量,並使國內各方面發展平衡,而得到竟體壯健的現象。
清朝到末年,西洋勢力已侵入沿海一帶,所以在國內平衡上還沒有出大弊病,還是依賴當時的考試制度。例如甘肅省,毎年仍有十五至三十個進士定額,配給他們參加政府,這樣還可維繫當時甘肅人在全國的比重。民國肇建,孫中山先生雖亦提倡考試制度,實際此制度已不復存在。
於是文化愈落後的地區,愈不出人才;人才愈不出,文化愈落後。而那些地區的經濟也遂更無辦法。
人才、經濟均集中東南一角,於是中國的真病,乃逐漸由遠離東南的西北地區暗滋漸長,由甘肅蔓延向陝西、河南,而逐步侵蝕皖南,到蘇北,像一個箭頭,由西北大陸向東南沿海發射。依此一條線,再向兩旁推廣,愈推愈廣,幾乎布滿了中國整個的大陸內地。國家從不注意這現象,這趨勢,不想法使西北與東南發生對流,力求平衡。文化、經濟都隨著足定,無法通流。一個舞台已崩倒了半個,在那半個舞台上酣歌醉舞的,卻不知快要整個的垮台了,那真是怪事!
10
近代歐洲人,正為發現了新大陸,不斷向外跑,天天有新刺激,所以天天發生新力量,到今天全地球各地區都給他們跑遍了。歐洲人從發現新大陸以來的這一股力量,現在也慢慢兒要衰頹了
。
今天中國積衰積弱,不可能向國外跑,中國的將來,決不可能追隨已往的西洋成為一向外侵略的帝國主義。
中國的新天地,就在中國之本身內部,回過頭來,向內地跑,
不僅如華萊士所說的像美國人開發西部般,我們卻還兼帶了恢復歷史上漢唐精神的一種更要的意義。那是迎接中國文化新生一條唯一可走的路。
長江一帶,尤其是長江下游,氣候暖,地方小,人口多,那是今天我們的十字街頭,一切像在動、在亂、在擁擠、在衝撞,已像無轉身餘地,不容易再產生大氣魄、大力量的人。只是開著窗口,接受一些外面空氣是適合的,卻沒有元氣淋漓。不能希望在此地區來旋乾轉坤,挽回氣運。
我們該再來複興北方,重新開闢黃河水利,來解除今日黃河的災害,黃河就可重成為中國之大利。北方人便可再跑上舞台扮演新腳色。
再舉一例言,黃河在包頭的一段,很早便是中國人的活動區。秦時包頭附近,便辟有四十三個新縣,大量移民,引水灌田。上游的水利用了,下游的災害也自然減少了。以後中國歷史上,很可以看得出,包頭在中國人掌握中,黃河的水害就小;包頭在匈奴乃至蒙古人掌握中,黃河的水害就比較大。這原因不難想像。長江所以沒有大災害,因為四川是一個農業區,四面引水灌田,水在上流即疏散了。逮其過三峽後,又有洞庭、鄱陽等水庫存儲,泛濫自少。此刻試問,目前的包頭,何嘗不可大大振發呢?
再如經徐州到開封,今天是一片荒涼,從前卻很繁盛,這是隋唐運河的經流地帶。這一地帶從古出過許多的奇才異能,大哲學家莊周、老子,大政治家張良、謝安之類,這是無人不知的,其他的例很多。正為古代在這一帶是湖澤水流,交錯歷落的。黃河、淮水,都可藉以蓄泄。現在則乾枯了,再不是文化人才的理想園地了。
但試問目前的這一帶,又何嘗不可大大地振興呢?今天的中國,如此般荒蕪的何啻一大半。長江、珠江流域的人,素質上實不及較古的黃河流域,無論體魄毅力均遜。
近代的中國,由南方人沿海人領導,至少該使北方人內陸人追隨。到得他們追上了,那就是中國之又一度的文化新生,那即是新中國新生命之再度成長,至少也是為目前中國弭息災亂急需注意的現實問題。
11
所以今天而後,中國只要上軌道,中國人一定該把力量推向落後的內地去。如孫中山先生的預言:從武漢到西安,再從西安到伊犁,必須解決此北方西北方落後的間題。唐代的敦煌文物,不是我們現在仍在向世界誇耀嗎?魏晉南北朝時西域出了幾許佛學大師名德高僧,可見新疆人也不是沒有出息的。
若我們自已在鄙視自己人,中國將永不得安寧。縱使沒有外患,依然仍會有內憂。
中國的現實問題,主要的顯然在內地,不在外國。中國的歷史教訓,主要的也同樣在內地不在國外。
大家往內地跑,文化可以流動,個人精力也可以發泄。在文化集中地區,毎個人重現實,少想像,不大會引生大理想。到一個落後新地區去,才有想像,才能創造,才能發展。今天的中國,實在是只有沿海一圈,沿江一帶。田園將蕪胡不歸,讓我們自己認識了自己的舞台,再來扮演自己的腳色吧!坐觀君:錢穆先生談中國歷史地理的長文到此完結。供參考。如果仔細讀完了這篇長文,你也許會意識到,這與我之前分享的《「胡煥庸線」究竟有多牛?》
(點擊標題可跳轉閱讀)
那篇文章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呼應,或者說是對文中提出問題的一種解答。歡迎探討。
由於近期一直在分享地緣類文章,這類文章讀起來會比較累。這篇長文完結以後,坐觀君將轉換一下話題,集中分享一下中國和世界歷史方面的文章,也算是換換口味。日常的喧囂和浮華中,我們一起來讀點兒安靜的文字,繼續與我同行吧。
想打賞?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
>
輸入金額->轉賬坐觀君馬上就能收到你的心意
想關注坐觀君?點「閱讀原文」


※對這個鄰居的地緣結構,你究竟了解多少?
※「胡煥庸線」究竟有多牛?
※順流而下還是逆勢而上?從地理角度看中國文化興衰。
※中國大西南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
※中美俄之間的「鬥地主」遊戲
TAG:坐井觀天 |
※中國人跺一腳,美國就地震!中國間諜竟然遍布美國各地?
※冬天裡的中國
※戰地之旅:早期外國電影中的中國形象構建
※中國最神奇的村子:一半在中國一半在外國,村民天天出國
※民國時候的中國
※把中國放在第一位的國家,國民見到中國人感動的流淚
※這個國家為了巴結中國,向中國派遣大量美女,國民知道後大叫恥辱
※開國皇帝之鄉,中國這個地方堪稱人才寶地
※中國的,世界的!
※正宗中國菜vs老外眼裡的中國菜,網友:外國中餐和中國國內沒法比
※這兩國和中國隔半個地球,一國國語是中國話,一國靠中國人才獨立
※一個讓美國恨之入骨的中國女人,讓美國航母不敢靠近中國!
※外國大牌眼中的中國風,笑岔了!
※聯合國中,最有影響力的四個國人,讓中國走上了世界舞台!
※美國知乎:在中國生活是什麼體驗!外國人:中國就是天堂!
※在韓國最有知名度的五個中國明星,內地就一人在列
※尋路中國系列:變化中的中國人
※被中國養大的韓國遊戲公司,中國成了「奶媽」?
※國人因中國製造狂熱,中國某部長說出實話:中國製造水平還很差!
※在美國開餐館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