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茶與禪
僧人飲茶的風氣由來已久,尤其自南北朝起,茶葉逐漸普及,古時寺廟又多居深山,山中多茶樹,且茶之清潔、素樸合於佛教戒規,不少僧人都喜飲茶。 「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 又不夕食,皆恃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 封演在《封氏聞見記?飲茶》中的這段文字,正是對唐代茶道大行與禪宗關聯密切的一條佐證。
茶與唐代僧人的聯繫,在百丈淮海總結禪宗禮儀規範,制定《百丈清規》,對佛門茶事做出詳細規定之後,越來越密切,茶在僧人禪修之中扮演越來越普遍的角色。其中的茶事,不僅借用了飲茶防睏倦的生理作用,還將茶作為靜思維的助修方法。
唐代茶道與禪的因緣不僅在茶事程式方面,在修行方式上亦有相通之處。茶在佛門修行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輔助作用的同時,禪的思想也對茶文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和滲透。禪宗自唐代前期創建以來,至《茶經》盛行的年代,已經具有一定的影響,在唐人飲茶風氣中,禪宗所提倡的許多主張都有所滲透和體現,禪意的追求也成為唐代茶詩中的常見之趣。茶之啜苦咽甘的特殊滋味,茶道所營造的清雅樸素氛圍,很容易將人引入靜思的狀態,這一點正符合了禪宗「禪定」的基礎要求,是禪與茶最基本的相通之處。在修行體貼的方法論上,禪宗「歇諸緣,休息萬事」,「放捨身心,全令自在」的日用修行之法在茶道思想中甚是相合。
唐代茶道思想中,皎然所說的茶道三飲,僅僅提出在極普通的茶事中沉靜情緒,磨鍊心性,並沒有教導人如何在飲茶之中思、以什麼樣的標準思。陸羽在《茶經》中也沒有說茶道所求為何,要至一個什麼樣的道,只是把對道的追求融在了茶道的各個環節之中,若按照陸羽所制定的標準規範去做,雖然只是普通的研磨、燃火、煎煮、品飲的工夫,卻會起到凈化沉澱人的情緒、心神,甚至可能「三飲便得道」,而之所以可能得道的依據正貼合禪宗所主張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本自具足,才有可能於茶性中,於自性中明心見性,頓悟真如佛性。


※她是第一位女副總理 但捨不得兩毛錢的茶水錢 退休後仍熱心公益
※有這7個特徵的女人,標準的綠茶婊,男人遇到了一定要遠離!
※冰島茶,三顆茶籽的傳奇故事
※悅詩風吟Innisfree綠茶水乳面霜三3件套盒
※夏季多喝這種茶抗疲勞
TAG:茶 |
※銅鏡收藏:唐代、五代、宋代、金代、明代、清代花卉鏡
※唐代王維的山水畫,治了宋代秦少游的病
※從唐代青瓷茶具看唐人的茶文化
※尷尬的唐代宗
※唐代玉杯
※古代的油漆工藝的成長之路:南北朝與唐代
※盛行於唐代的陶器
※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繡,與唐代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係
※茂連說茶唐代茶文化
※唐代青瓷的概述和工藝特徵
※唐代煮茶復原
※字體的演變(清代與唐代)——篆書與隸書(一)
※阿宅的唐代漂流
※唐代盛行的「卻扇」,起源於晉代,宋代取而代之「卻扇」的則是「蓋頭」
※唐代詩人的植樹詩
※悅讀 唐代詩人與禪
※在唐代走的最遠的詩人
※宜賓小鎮:有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鹽道,唐代龍華觀、明代古城牆……
※唐代頌牡丹,宋代尚梅花:傳遞時代精神,寄寓文人理想
※劉淑芬:唐代玄奘的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