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三伏天如何起居飲食,中醫支招「體質調養三原則」

三伏天如何起居飲食,中醫支招「體質調養三原則」

近日,上海連日發布高溫橙色預警,7月12日起正式進入了「三伏天」,「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民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此時氣候悶熱潮濕,最易誘發各種夏季疾病。三伏天,如何進行飲食、起居調養,安度「苦夏」?今天為大家送上一份中醫錦囊。

起居:每日溫水澡

三伏天養生,避暑是總的原則,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安排勞動或體育鍛煉時,要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並注意加強防護。午飯後,需安排午睡。一則避炎熱之勢,二則可恢復疲勞。酷熱盛夏,每天洗一次溫水澡是一項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夏日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不宜夜晚露宿。有空調的房間,也不宜室內外溫差過大。夏日天熱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換,久穿濕衣或穿剛曬過的衣服都會使人得病。

夏天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公園、河湖水邊,庭院空氣新鮮處。鍛煉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為好,有條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濱 地區去療養。值得注意的是,夏天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鹽開水或綠豆鹽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不要立即用冷水沖頭、沐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等多種疾病。

飲食:自製防暑飲品

三伏天應以飲食調養為主,以清暑、益氣、滋陰生津為主。特別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此外,夏季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差,如果過食肥甘厚膩之物,易損胃傷脾,影響營養消化吸收,有損健康。因此,綠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鱔魚、鴨肉等,均是夏季很好的食品。推薦兩款不同的防暑飲品,可以在家裡調配飲用。

三鮮飲:用鮮竹葉、鮮荷葉、鮮薄荷各30克,加水煎煮約10分鐘取汁,再加入適量蜂蜜代茶飲用,可起生津止渴、清熱解毒的功效。

香薷飲:潔凈的香薷10克、厚朴5克,用剪刀剪碎,白扁豆5克炒黃搗碎,放入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蓋嚴溫浸一小時,代茶頻飲,每日二次,對於夏季感冒,以發熱、頭沉、倦怠、吐瀉為主症者,效果較好。

疰夏主要表現為胸悶、胃納欠佳、四肢無力、精神萎靡、大使稀薄、微熱嗜睡、出汗多、日漸消瘦。預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服補肺健脾益氣之品,並少吃油膩厚味, 減輕脾胃負擔。進入夏季,宜服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鮮霍香葉、佩蘭葉、滑石、炒麥芽、甘草等,水煎代茶飲。

體質調養三原則

不同體質人群在「三伏天」的表現和癥狀都不同。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陰虛質等人群尤為難受,通過飲食、起居調理不能改善不適癥狀,需要去專科中醫醫院進行夏季的體質調理。和冬季養生調理不同,尤其注重以下三個原則:

原則一:益氣生津

性質要平和、微涼,切忌滋膩、溫熱之品。這是因為夏天氣候炎熱,汗出過多,而耗氣傷津,對於老人、體質虛弱之人尤應如此。

原則二:健脾和胃

一是暑濕之氣盛,而濕邪困脾,易阻礙脾胃之陽氣;二是夏季人們吃寒涼食品多,而寒涼傷胃;三是夏天喝水多,沖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殺菌力,致使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

原則三:冬病夏治

中醫養生學家發現,冬季常發的慢性病及一些陽虛陰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情得以好轉。其中,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肩周炎、慢性腹瀉、反覆感冒、類風濕關節炎等療效果最顯著。

總的來說,在「三伏天」要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另外,要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還要結合自己不同的體質科學地度過煩惱的「三伏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名中醫支招:養肺護肺,為身體撐起「防霾罩」
如何排除體內毒素?養生專家來支招:4種3天排毒飲食法!
夏季不知如何養生?中醫藥專家支招養生「三法寶」
三伏天如何應對消化不良?專家支招護胃
元宵如何吃才健康?醫生支招:搭配這些食物更科學
不同膚質如何挑選防晒?支招+種草
三伏天如何養生 省中醫院專家來支招
春季養生正當時,飲食防病為你支招!
美味燒烤不可貪食,想健康吃燒烤先看營養師為您支招
中風雖急,可有長期的一段「未病」狀態!中醫給你支招預防的「三補三降」
初夏新橋醫院專家支招預防空調病 這種空調細菌或致命
逆水寒如何升三血耐力裝 資深玩家為你支招
藥師支招,「凍瘡」求饒
中醫支招:夏天胃不舒服,試試三個簡單「養胃方」
幹了這碗「起陽粥」,中醫專家支招男性冬季養生
兒科醫生支招:一常二養三不宜——幫助孩子打好積食「保胃戰」!
寶寶濕疹反覆發作?兒科醫生為你支招
管家支招|夏天是身體最「缺水」的季節!5種水果幫你補水
男科醫生支招:想前腺「無炎」,做到「三要三不要」!
糖尿病合併痛風患者,「飲食」還能吃些什麼?營養專家來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