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旱作晉糧,伴隨山西農民遷徙東延西拓南傳北擴

旱作晉糧,伴隨山西農民遷徙東延西拓南傳北擴

史載,5000年前的夏朝,黃河中游(山西晉南)一帶旱作農業已經非常發達。有更早的考證,7000年前,丁村(山西臨汾,黃河以北約200KM)已經有旱作的考古記載。

旱作從什麼時候開始走向北緯34度更北的地方?要從一個著名的人物說起。

秦孝公始,商鞅變法,變法期間,為充實關中生產力,誘騙河東(山西晉南一帶)農民西徙入關。山西農民的習慣,既要搬家,種籽、技術是要一併帶走的。商鞅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逼迫旱作晉糧作第一次有記載的傳播,這一次傳播是西拓。由此而往,由關中到河套一路向西,旱作小雜糧漸次進入狄人領地。

劉邦立漢,不僅繼承了李斯所創郡縣制,還發展了山西技術農民移民手段。最突出的兩個更加殘酷的辦法:一是移民墾殖;二是軍屯。且不論山西農民幸福指數,無論是民的成分,還是軍的成分,勤勞的山西農民第二次輸出種籽和技術。最突出的是先進的代田法和區種法向北拓展,五穀之外,紅棗等經濟作物進入生活之中。一度創造了那個年代超級大國的兩大標準——粟多、兵眾。山西旱作作物成為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懷念唐代的兼容並蓄。西域傳來以葡萄為代表的各種經濟作物,山西旱作技術進一步豐富。明洪武年間始,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仍流傳一首凄美的歌謠,「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洪武的山西,物阜民豐,外省遭災的難民從東、西、南三個方向湧入山西,為了紓解難題,山西農民再一次大規模背井離鄉,背著種籽,帶著技術由東而北、由南而東,把旱作技術帶到了大半個凋零的中國。

自明以後,清初山西農民追隨漢族後裔一路南行;清中後葉,晉商創造了匯通天下的現代銀行業理念,自南向北開闢了國際化貿易路線,隨之一代又一代走西口的山西人繼續向北輸出旱作技術直達今天的俄羅斯。

近現代史不論,5000年文明史,幾乎就是山西農民5000年遷徙史。當我們為了先民苦難而心痛的時候,更應當看到的是他們把旱作技術從中國腹地帶到了東西南北地之四維,自斯厥後,華夏再無飢餒之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盡量說 的精彩文章:

TAG:盡量說 |

您可能感興趣

山西——南陽溝
山西的神農架,華北的九寨溝——山西晉城歷山
山西民俗之山西傳統副食
西妹兒帶你游山西:河津北里村
山西:晉北·大同
東北行之六登長白山西坡
山西傳說之山西河津薛仁貴傳說
再到山西商南漫川關尋宗
山西大學東山新校區發現三座西晉墓
山西省的復興
跳出山西看山西:上帝畫山西,山西造中國
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廣東人下南洋,為何沒有其他選擇?
山西大學東山校區發現3座西晉墓
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山西的南大門——運城,古稱河東
西妹兒帶你游山西:五台山大福源寺
文化山西:《西廂記》故事發生地——山西永濟普救寺
山西「特產」野生華北豹,太美太兇猛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
晉國三城古絳州——山西新絳
華北「綠肺」——山西翼城打響文化旅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