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記憶中的北京天文館: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記憶中的北京天文館: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我家1954年搬到復興門外北蜂窩鐵路宿舍。晚飯後和父親一起遛彎兒,他總是仰望繁星閃爍的天空,不斷給我指出呈勺狀的北斗七星位置,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外星人來地球的傳說……讓我從小就對廣闊的天際滿懷神秘感。後來一次去動物園時,父親指著不遠處一個半圓形的建築告訴我,那就是正在建設中的北京天文館,等開館時一定帶我去參觀,於是我就天天盼著它早點兒建成……

若干年以後,關於北京天文館,我知道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天文館的由來

天文館建館的主要促成者之一李元,早在解放前就希望在我國建立一座天文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多次呼籲,並且準備了大量的資料。恰好當時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在民主德國訪問時看了天象表演,主管教育工作的吳晗認為,從青少年教育、科學普及的角度,北京也應該建立這麼一個天象館。

最終促成了天文館的開工。

1951年,德國蔡司天象儀器廠送來一架儀器模型,後來用抵債的方式賣給了我國。那是二戰後全世界第二台天象儀。李元曾經回憶說:「第一台是民主德國送給蘇聯老大哥的。我們這台是第二台。後來聯邦德國也造出一台送給了他們的老大哥美國。在當時,全世界能訂到蔡司儀器的國家也就這麼幾個。」從1958年開始,我國不滿足只使用進口天象儀,開始了自主研製天象儀的工作,並特批了北京工業學院、北京光學儀器廠、無線電控制設備廠和北京天文館聯合研製大型國產天象儀,1976年12月22日,我國唯一一台國產大型天象儀替代了蔡司天象儀投入使用,它一直服役到2006年底,整整30年才安靜地退役。

天文館的命名

我國第一座演示天象節目的「天文電影院」應該叫什麼名字?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論。當時國內的資料一直把這種表演天象節目的地方翻譯成「假天館」,因為它在一個穹幕影廳虛擬出了一個天空,也有一種說法稱它「天象館」,認為它僅僅是表演天象的工具。

但北京天文館第一任館長陳遵媯堅決認為,只靠天象儀這一種手段普及天文知識遠遠不夠,還需要舉辦展覽、科普講座、組織各種天文觀測活動,「它絕不僅是天文電影院,應該是沒有圍牆的天文學校。」他力挺「天文館」這個名字,因為他希望將來中國第一個科普場館不但要播放天象節目,還要培養天文愛好者和天文人才,出版天文普及刊物,還可以搞一些簡單的研究課題。陳遵媯認為「要辦就要超越其他國家現有的功能,辦成世界一流的天文館。」最後,中科院副院長竺可楨拍板決定,「就叫『天文館』。」

天文館的選址

與天空「對話」的中國第一座天文館應該建在什麼地方?選址曾幾經周折。

天文館最初確立的選址原則是: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並且有發展餘地。因為考慮到天文館和天壇在含義上有一定的聯繫,都是「人類與上天溝通的場所」,因此第一次選址是在天壇公園內,正對著王府井大街的延長線。但是考慮到建在祈年殿附近勢必破壞古迹的完整性,這一方案被否決。

第二個方案是把天文館的天象廳建在鼓樓,但由於施工難度太大也沒有發展餘地而作罷。

第三個方案是北海後門斜對面的一塊三角地,但這個地區太狹小,拆遷民房肯定影響施工進度,而且北海水位太高,所以也沒有確定。

最後,選定了現在的西直門外大街南側、北京動物園對面的一片空地上,這裡最突出的優點是面積大,只有幾戶人家,拆遷不用費很大氣力,交通也十分便利。更讓人滿意的是,這裡與北京動物園毗鄰,「動物園遊人多,青少年多,正好向他們普及天文知識,而且許多星座的名字都是動物名字,可以加深印象。另外,天文館建成後和對面的蘇聯展覽館(現北京展覽館)遙相呼應,一個尖塔一個圓頂,整體布局很好。」

少年時期的「星際之旅」

北京天文館於1957年9月29日建立,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我們班同學聞訊都想先睹為快,便把一次中隊活動安排在了那裡,準備在天象廳體會一下「星際旅行」。參觀票事先發給每個同學,由個人自行決定如何去。當時我心血來潮,決定乘「11路」獨往,沒有手錶,心裡沒個准數,滿頭大汗趕到天文館時,人家早入場了。我著急起來,大步沖向已經緊閉的大門,使勁敲,但無人理睬。於是我便轉向旁門,逆時針把四個門都敲遍了,先輕後重最後拳頭擂,終於把門敲開。服務員劈頭蓋臉批評我:來晚了還到處敲門。跑得挺快,給你開門就找不著人了。

我終於如願以償地坐在天象廳里了。只見頭頂上繁星密布,講解老師在說:這顆亮晶晶的星星是大熊星座,那顆是小熊星座,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北斗七星……大約三分鐘時間,我身上的汗還沒幹,眼前出現了霞光萬道、旭日東升的景象,講解老師宣布:我們這次的星際旅行到此結束,歡迎同學們以後有機會再來。

我懊悔極了。為補償損失,我暗暗做出決定——努力幫母親糊火柴盒,掙出門票錢,再來天文館(糊火柴盒是一個很辛苦的活兒,從火柴廠拉來木片、紙片、麵粉或化學糊精等材料,在家裡自己打好糨糊,幾個家庭成員流水作業,按數量掙勞務費。火柴盒由內抽和外盒組成,要經過摺疊、刷糨糊、黏結成形等幾道工序,然後晾乾,再把內抽插進外盒,捆紮成長方形,送火柴廠驗收,不歪斜、不起皺即為合格。一家幾口人挑燈夜戰半夜,糊1000個才掙1角5分錢)。

花甲之年的「星際之旅」

2007年8月,北京天文台迎接50周年台慶,我的徵文稿件刊登在了北京天文台網站。更可喜的是,25日那天,是記錄北京天文台第一任台長、中國現代天文學家陳遵媯傳記《行走天穹》首發式,作者為陳遵媯的小女兒、高級工程師陳永汶,是我一位要好的老同事,所以我有幸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這一活動。在簽書贈送儀式上,作者陳永汶和著名天文學家、科普作家李元都在扉頁上為我簽了名。李老的簽字特別有創意,寥寥幾筆繪出月亮、星星和旋轉著的地球,然後是自己的名字,當時我只覺得這個簽名很有趣,並不知道其中有更深層的意思——天空中,有一顆以李元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即使這樣,他依然對別人說:「沒有陳遵媯,就沒有我李元。」樸實、謙遜,令人敬佩。

首發式那天,我在天象廳觀看了3D電影《迷離的星際》、《太空英雄》。

北京天文館對中國的天文科普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為慶祝建館50周年,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2007年7月30日正式命名永久編號為59000的小行星為「北館星」。

看到我國天文事業的巨大發展:北京天文館天象廳已成為世界最先進的天象廳之一,我會立即想到中國編撰天文年曆第一人,辛勤耕耘65年,發表300萬字著述,為中國天文事業畢生貢獻的陳遵媯老先生,心中總是百感交集……

到今年9月29日,北京天文館就整整成立一甲子了。我從少年時期就對這座科學殿堂流連忘返,如今72歲兩鬢斑白,我依然對它一往情深。北京天文館不知搭載了多少人對茫茫星空的夢想和對無垠宇宙的思索。

原標題:我記憶中的北京天文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日報 的精彩文章:

北京住建委:確保今年房價環比不增長
北京近九成房產中介「零成交」 經紀人月收入僅兩千多
日媒:美軍艦與貨船同向航行時相撞 郵船公司正調查

TAG:北京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那些北京特有的春天記憶
散文:我記憶中的幼兒園
南林人的記憶里 春天是粉白色的
「聞」 記憶中的茶香
還記的當年在《GTA:罪惡都市》中乾的那些事嗎?兒時記憶啊!
那些記憶中代表香港味道的小吃
吃春鮮:時光的味道是春天的記憶
文字版的《深夜食堂》,帶你尋找記憶中的味道
《西遊記》中最可愛的五隻小妖,質樸天真,讓人記憶深刻!
散文:春風裡的記憶
夏天的記憶是什麼
記憶中最美的夏天
你聞所未聞的關於人類記憶的這些趣事!
記憶中的世界盃
散文:記憶之城
那些「年」的記憶
文史記憶|後王村:鮮為人知的王淮後人聚居村
葉兆言:唐帝國最後時刻的南京記憶
記憶中的人,生活中的事
蒸涼皮:夏天記憶中「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