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北朝至唐代時期的佛教造像

南北朝至唐代時期的佛教造像

長安佛韻石刻藝術館

石刻藝術館的大型造像展廳,主佛在前,兩邊分別為佛像、菩薩像,站在其中恍惚間如到了大雷音寺。

石窟藝術

東漢時期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沿著傳播路徑,人們先後在新疆、甘肅、山西、河南等地鑿了很多佛教石窟,包括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因造像源於石窟,故首先簡述石窟的發展。

莫高窟第275窟彌勒佛坐像

莫高窟第275窟,鑿於十六國北涼(397—439)時期。殿堂窟正壁塑有高3.4米的彌勒佛坐像,南北壁上方龕內塑姿態各異的交腳彌勒像,龕下是佛本身故事壁畫。以此窟為代表的莫高窟塑像仍顯著表現出西域佛教藝術的影響。

雲岡石窟第20窟大佛局部

雲岡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頭部。雲岡石窟是北魏(386—534)滅北涼後,內遷修建麥積山石窟的涼州僧人開鑿的石窟。最初的曇曜五窟(第16—20窟)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460),高13.7米的主像是文成皇帝的象徵。以大佛為代表,雲岡早期石窟佛像的服飾仍反映鍵陀羅造像和中亞游牧民族服裝的特點。雲岡石窟晚期的造像開始流行「秀骨清像」,表明開始受南朝漢文化的影響。

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佛

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佛像龕。盧舍那佛開鑿於唐高宗咸寧三年(672),由皇后武則天捐建,是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頭高4米,其面目表情看了使人心平氣和。盧舍那佛兩側有脅侍菩薩、天王、力士等十一尊大像,其佛教造像藝術已基本完成中國化過程。開鑿於唐末至宋代的重慶大足石刻則徹底完成了佛教造像的中國化過程。

石刻造像

石刻造像是隨著石窟的流行而出現的,開始以大型造像為主,之後開始流行小型可移動的石造像,其風格、特徵與同期石窟造像基本一致。如北魏早期佛像頭部出現水波紋發譬,多身著廣袖通肩大衣,年代較早的紋摺稀疏,線條較硬;稍晚的則紋摺密而柔軟。

北魏時代小型佛造像

北魏(386—534)的小型佛造像。這種小型造像、造像碑、龕盛行於北朝(386—581)時期,隋代(581—618)日趨衰落,至唐代(618—907)僅偶有發現。

佛教造像碑

造像碑形狀似碑,碑上開龕造像,多刻佛教造像,極少數與道教有關,常銘刻供養人的姓名、籍貫、官職及造像緣由,有時還刻有供養人像,有些文字說明成為重要的史料。造像碑的題材、造型風格與同時期的石窟接近,可認為是縮小的石窟,但其雕刻以高浮雕為主,雕琢更加精細。造像碑最流行的時期正是佛教、道教同時發展壯大,且矛盾衝突最激化的時期,二次大的滅佛事件正出現在該時期。

北魏交腳彌勒造像碑

北魏交腳彌勒造像碑,碑上層有伎樂、飛天,最下層刻有獅子。

北魏的釋迦彌勒造像碑

北魏的釋迦彌勒造像碑,上面為交腳彌勒,下面是趺坐的釋迦,最下層為大象、獅子造型。彌勒是未來佛,釋迦是現在佛,所以彌勒的位置總在釋迦之上,碑林還有不少類似題材的造像。交腳坐姿、頭戴寶冠、寶座、獅子,這些特徵是魏晉南北朝時流行的彌勒造像,與後來的大肚彌勒佛形象完全不同。

北魏一佛二菩薩造像碑

景明四面造像刻於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高60厘米,寬56厘米,1953年出土於未央區查家寨。該造像四面刻有蓮花拱龕,龕內皆為一佛二菩薩,中間為釋迦牟尼佛盤腿坐像,佛後刻背光,座下刻三個力士,兩側的菩薩立於力士頭上,佛和菩薩皆身披通體法衣。拱龕兩端刻有台柱、帷幔等雕飾,龕頂部及兩邊刻32個小佛坐像,下有56字銘文,是研究北魏書法的珍貴資料。

北魏後期造像碑

朱輔伯造像碑刻於北魏建明二年(531),是現存最早的造像碑之一,高178厘米,寬85厘米,厚19厘米,1959年陝西華縣瓜坡出土。北魏後期朝政腐敗,階級、民族矛盾激化。永安三年(530)九月,孝庄帝元子攸誘殺控制朝政的爾朱榮,爾朱兆、爾朱世隆起兵殺君,十月推元曄為帝,改元建明;建明二年(531)二月,爾朱氏廢元曄,立元恭為帝,改元普泰;普泰元年(532)十月,晉州刺史高歡大敗爾朱氏軍後廢元恭,立元朗,改元中興。因而531年年號異常複雜:1—2月為建明二年,2—10月為普泰元年,10—12月為中興元年。此後高歡遙控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成高氏的東魏和宇文氏的西魏,統一中國北方一個半世紀的北魏王朝結束。

北魏後期造像碑

朱法曜造像碑刻於北魏普泰元年(531),碑身有些弧度,四面刻字,1959年陝西省華縣瓜坡出土。所以此碑與朱輔伯造像碑其實刻於同年,也在同地出土,根據銘文,連捐刻人也可能為同一人。但上面那塊明顯更華麗,普泰元年那塊碑首的龍變成小佛,裝飾效果也大打折扣。說明戰亂之後已經沒有財力和時間雕刻華美的石碑的。佛像也刻成清碩瘦長狀的「秀骨清像」,明顯受到了南朝漢風的影響。

西魏釋迦多寶千佛造像碑

西魏(535—557)釋迦多寶千佛造像碑。這種多寶、釋迦並坐的造型是北魏馮太后時期最流行的題材。多寶佛是釋迦前的古佛,掌握東方寶凈世界。一天釋迦牟尼講《妙法蓮花經》時,地下突然冒出一座寶塔,塔里傳出讚歎之聲,釋迦打開寶塔,塔中的多寶佛請釋迦入塔並坐。馮太后推廣這種造型的佛像,是想在輿論上佔據與孫子北魏孝文帝共同統治的至高地位,與後來武則天說自己是彌勒轉世類似。因為釋迦說要讓多寶佛顯身,需將十方世界的佛化身全部召喚到寶塔四周,所以二佛並坐造型周圍都有千佛碑,形成諸佛拱衛二佛相見的場面。

北周一佛二菩薩造像碑

北周天和二年(567)的楊連熙佛造像,高58cm,寬46cm,楊連熙為出資人姓名。此碑的佛與二位菩薩都站在蓮花上,下面還有兩隻獅子。北周(557—581)的佛像較少見,其造型頭大、腳短、身體壯碩,已透露出些許隋唐造像的風格(隋唐根於北周)。北周是宇文泰長子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立的朝代,其為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北周釋迦彌勒造像碑

北周天和年間(566-572)的釋迦彌勒四面造像碑。上面是寶冠、交腳、獅子座的彌勒,下面坐的是釋迦。與上面的造像類似,造像臉部都寬闊不少,富有該時期的特點。

北周釋迦牟尼佛立像

大型造像區展廳頂頭有五尊北周釋迦牟尼佛立像,其衣著、面部刻畫都有明顯的北周特徵,基座的雕刻、造型也非常精美。上圖是正面的三尊,右側佛像基座刻有銘文,落款「大象二年七月二十一日」,為北周佛教造像的斷代提供了明確的對照。大象二年(580)是北周的最後一年,當年北周宣帝宇文贇卒,7歲的北周靜帝宇文闡繼位,由外祖父隋國公楊堅輔政。次年靜帝禪位給楊堅,隋朝建立,改元開皇。楊堅統一中國後被尊為「聖人可汗」。

隋代釋迦千佛造像碑

隋代(581—618)釋迦千佛造像碑。釋迦牟尼與二位弟子及最外側的脅侍菩薩都站在蓮台之上,被千佛所拱衛。

隋代大型菩薩造像

隋代(581—618)菩薩立像。隋代造像把北周開始的寫實風格又向前推進一步,佛教造像藝術更加中國化。菩薩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人物,在佛教雕塑中,菩薩多著古代印度或中國貴族的服飾。菩薩是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意為「覺悟」,薩埵意為「有感情的眾生」,連在一起為「覺悟的眾生」。大乘佛教有「文殊」、「觀音」、「普賢」、「地藏」四大菩薩;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錶行踐、地藏表願力。

隋代菩薩頭像

隋代菩薩立像

隋代菩薩立像,1983年西安市西郊空軍通信學校出土,高190厘米,寬77厘米。短暫的隋王朝後,中國進入更加輝煌的唐朝。

唐釋迦牟尼佛降服外道造像

唐(618—907)釋迦牟尼佛降服外道造像,下有銘文「釋迦牟尼佛降服外道時」。佛像已經為唐代豐腴的造型。

唐代密宗石刻佛教造像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密宗(又稱真言宗)在盛唐時盛極一時。唐開元四年(716),印度高僧善無畏八十高齡時抵達長安,玄宗禮之為國師,支持他在長安大興善寺譯出大量密教經典。開元十三年(725),天文學家僧一行(張遂,683—727)協助善無畏在洛陽大福先寺翻譯《大日經》,成為密宗宗經。開元八年(720),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剛智經南海、廣州到洛陽,在長安資聖寺、大薦福寺譯出《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等經。金剛智弟子不空赴獅子國(斯里蘭卡)學習密法後在長安、洛陽、武威等地譯出《金剛頂經》,也成為密宗經典。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史稱「開元三大士」,而密宗主要道場為長安大興善寺、青龍寺和扶風法門寺。

安國寺位於長安長樂坊,始建於唐景雲元年(710),為著名的密宗寺院,會昌年間(841—846)在武宗滅佛時被毀,懿宗咸通七年(866)重建。1959年7月,在安國寺遺址距地面10米的圓窖內發現文殊菩薩、降三世明王像、金剛造像、馬頭明王像、不動明王像、寶生佛造像、明王像、菩薩頭等十一尊密宗漢白玉造像,成為研究唐代密宗造像的珍貴文物。造像出土時大多殘缺不全,很可能是在會昌毀佛時被棄置埋藏的。這些密宗造像石質相同,尺寸相近,雕工精美,表現了唐代雕刻的藝術特點。

虛空藏菩薩像

安國寺虛空藏菩薩像,高76厘米。這尊虛空藏菩薩結迦跌坐於須彌座上,完全是佛的身份,可能是唐代密宗造像的特有形式。虛空藏菩薩像把纖巧的手指曲伸姿態都準確地刻畫出來,頭飾、胸飾、腰彩、衣帶雕琢精細,精美的須彌座蓮台和雲波紋台基更襯托出菩薩的優美與華麗,使人感到流暢的美。

著名的「東方維納斯」

唐代密宗「斷臂菩薩像」用整塊漢白玉雕成,頭部、兩胳膊已缺失,殘高110厘米,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此像1954年出土於西安大明宮遺址附近,原來可能為唐代皇宮拜祭的菩薩像。斷臂菩薩像頸飾纓珞,輕紗斜披,體態婀娜,略呈扭動之勢,給人無限的遐想。

馬頭明王像

安國寺密宗六觀音之一的馬頭明王像,高89厘米。馬頭明王也叫馬頭金剛、馬頭觀音,也有說是無量壽佛的忿怒身,其重要標識是仰天長嘯的小馬頭。此像為舟形火焰背光,三頭八臂,屬密宗系統。高冠髮髻,圓目前視,袒露上體,右上手執斧,中手持念珠,下手仰掌側置膝上,左上手執杵,中手上仰作捧物狀,下手持蓮蕾。正身雙手合掌於胸前作說法狀,表情威嚴。身飾瓔珞自頭兩側盤繞經膝下飄垂至蓮座兩側,是唐代出色的雕像。

唐代天王像

安國寺密宗天王像造像,頭部、左手殘缺,軀體呈弓形站立狀,身著光明甲,腰纏玉帶,袍帶飄舞,盡顯唐代武士陽剛之美。

唐代天王像

唐代天王像,西安西關王家巷出土。天王身著甲胄,雙足分別踩位一個小鬼,滲透一股盛唐的豪氣。

唐代金剛

安國寺漢白玉石貼金金剛造像,高71厘米。雕像裸身赤足,怒目前視,發似火焰,右手舉杵,左手握拳,坐於磐石之上,作金剛降伏夜叉的形象,使人望而生畏,不過造像的坐姿卻顯得安穩、平靜。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狐在線 的精彩文章:

原始村落珍貴文物被盜,海外追寶困難重重!
法國大收藏家白達禮私人印章驚現某網拍!
他是TEFAF新掌門,曾狂懟特朗普
古玩「真或不真」,全看個人道行深不深!
1.85億!西周重器國寶兮甲盤重歸故土創奇蹟!

TAG:藝狐在線 |

您可能感興趣

北朝至隋唐時期的佛造像,先睹為快
北朝隋唐時期的佛教造像,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拜年篇——東魏、西魏時代的造像
北朝佛造像
南北朝造像 真美!
汴梁藝術 北齊佛教造像
李雲中佛教造像之四大天王
濟南長清四門塔-隋代古塔東魏造像
《清明紀游之五:千年之殤——因殘缺而傲美的北朝佛造像》
武威天梯山新發現佛造像 與北涼王「為母造丈六石像」契合
鄴城造像,記錄北齊皇家佛教的輝煌
破碎與聚合:青州龍興寺古代佛教造像
珠聯璧合:古陶瓷中不同時期佛造像
太原天龍山石窟佛教造像藝術
蔚為大觀的泉州古代宗教造像
【文化藝術】南北朝造像
天辛大師:戊戌年風水造像之佛教浮屠篇
坂本五郎收藏的中國古代佛教造像珍品
新鄉 西明寺北魏造像碑
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南北朝銅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