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新世代藝術:藝術與生活連接的新方式

新世代藝術:藝術與生活連接的新方式

點擊上方「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提起法國,除了埃菲爾鐵塔,腦海中第一個閃現的就是巴黎盧浮宮入口的標誌性金字塔建築,通透的玻璃結構與古老的盧浮宮交相呼應。1989年完成的盧浮宮擴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重要作品,不過在此之前,貝聿銘的設計方案遭到了許多人的非議,認為他設計的現代性玻璃建築「既毀了盧浮宮又毀了金字塔」。然而令這些反對者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玻璃金字塔開啟了現代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美學新篇章。


藝術與生活一直以來都息息相關,互為補給。進入新世紀,數字科技的不斷進步,為生活帶來改變的同時,也為藝術創作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力量。數字化、網路化,不同程度地給生活帶來了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而藝術家們又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探索和

反思自我、反思社會。




位於倫敦的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開啟了「新世代藝術」(Art Now)系列展覽,該系列展覽聚焦於當代新興藝術家的優秀作品。一直到今天,Art Now依然為所有夢想成為英國乃至國際頂尖藝術家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露西·比奇(Luc y Beech)和愛德華· 托馬森(Edward Thomasson)是英國最令人興奮和期待的年輕電影製作人和表演者之一,他們用獨立與合作的工作方式,探索在傳統戲劇環境之外的人際表現。從2008年開始,兩人每年都會策劃執行一個不同主題的表演藝術展,在表演中思考過去和未來、個人和集體、獨立和聯繫等議題,今年的主題依

然離不開人際關係。





> 表演藝術 《一起》(Together),露西·比奇和愛德華·托馬森,2017年





在表演藝術 《一起》(Together)中,露西·比奇和搭檔愛德華·托馬森通過兩個部分的表演,探討人際關係中獨立與合作的理念,通過這個新型表演項目,了解人們在生活中的互相合作以及相互對抗。在每周六下午的14點45分和15點15分,觀者可以以兩人一組的形式加入表演,並集體建立一個相對安全的獨立空間,暫時拒絕外界的社交干擾,每組同伴的所有行為都會被記錄下來,每場表演大約會持

續10分鐘。




越來越忙碌的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使得人們將越

來越多的時間聚集在網路社交上,最原始的人際交

往似乎已經被現代人忽視了。在《一起》的互動中,沒有外界干擾,只有最純粹的交流。安靜地個人活動也好,和睦地相處也好,劍拔弩張地對抗也好,通過最直接、最原始的交往才能讓人更清楚地找

到自己作為獨立個人的定位和在集體中的定位。






> 表演藝術 《一起》(Together),露西·比奇和愛德華·托馬森,2017年




《黑暗之中》(The Darks)是藝術家露絲·伊萬(Ruth Ewan)和阿斯特麗德·約翰斯頓(Astrid Johnston)為泰特美術館設計策劃的一項音頻指南,以「博物館音樂之旅」的形式,邀請遊客探索泰特美術館所在地的前身——臭名昭著的米爾班克

監獄(Millbank Prison)的故事。




米爾班克監獄於1816年開放使用,採用18世紀末哲學家傑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提出的特殊圓形結構的外形(Panopticon),按照邊沁的說法和設計:圓形監獄(Panopticon)由一個中央塔樓和四周環形的囚室組成,環形監獄的中心,是一個瞭望塔,所有囚室對著中央監視塔,每一個囚室有一前一後兩扇窗戶,一扇朝著中央塔樓,一扇背對著中央塔樓,作為通光之用,方便觀察者第一時間看到整個監獄的情況。但是,囚犯卻不能從外面看到監視塔中是否有人,從心理上讓囚犯長期處於被監視的

狀態下,實現了「自我監禁」,從而變得循規蹈矩。







> 《黑暗之中》(The Darks),藝術家露絲·伊萬(Ruth Ewan)和阿斯特麗德·約翰斯頓(Astrid Johnston),卡羅琳·皮

考斯(Carolyn Pickles)表演





在傑里米·邊沁之 後,著名哲學 家 米歇爾·福柯

(Michel Foucault)對圓形監獄又進行思考,認為圓形監獄不僅僅有一種物質形態的權力意義,更有

一種形而上的意義。圓形監獄一開始用來威懾罪

犯,讓他們變得規矩,然而這種隱形的國家權力監視體質卻在後來變了味。




《黑暗之中》由演員卡羅琳·皮考斯(CarolynPickles)表演,這裡面有真實和虛構的路人,包括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作家、革命家亨利·馬修(Henry Mayhew)等囚犯,以及愛爾蘭政治犯丹尼斯·卡什曼(Dennis B Cashman)和同一時期的監 獄長 亞 瑟·格里菲 斯(Arthur Griffiths)。黑暗中傳來囚犯支離破碎的聲音,沉重的音樂真實地觸動了烏托邦夢中的心臟,這種樂觀主義轉變成了後來的地獄現實。《黑暗之中》通過對監獄的烏托邦夢想式的起源和真實存在的野蠻現實的闡述,探討隱私、社會權利和控制的關係,

藉以回顧過去與現在的聯繫。






> 泰特美術館與曼徹斯特HOME現代藝術館合作舉辦的瑞秋·麥克萊恩個展《身份認知的探索》




英國新銳藝術家瑞秋·麥克萊恩(Rachel Maclean)是近年來最負盛名的藝術家之一,不僅提名賈曼獎, 還代表了蘇格蘭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身份認知的探索》(Wot You :-) About?)是瑞秋·麥克萊恩的大規模個人展覽,由泰特美術館與曼徹斯特HOME現代藝術館合作舉辦,融合了電影、印刷、攝影甚至雕塑等諸多藝術表現形式,通過飽和度極高的色彩搭配和極具個人特色的畫風來諷刺社交網路

對人們身份認知、科技發展以及社會結構的影響。






> 泰特美術館與曼徹斯特HOME現代藝術館合作舉辦的瑞秋·麥克萊恩個展《身份認知的探索》





在她的作品《內心最重要》(It』s What』s Inside

That Counts, 2016)中頻繁出現社交媒體、廣告、兒童電視節目和童話故事,描繪現代人對技術的過

分依賴。主流網路價值觀放大了人們對性別認知的

焦慮,同一個人因為線上和線下的性格差異而給自

己帶來的巨大焦慮,瑞秋·麥克萊恩希望以批判性的

視角來審視當下的現代文化。




在現代社會中,數據一詞似乎不再虛擬,而變得極其沉重,變成了一個人的身份標籤,沒有這些數據,你就變成了「黑戶」。瑞秋·麥克萊恩通過作品《我們需要數據》(We Want Data!)向世人提問:一個鮮活的生命為什麼需要依靠這些數據才能穿梭於世界之

間,才能被視作「活著」或者被肯定其「存在」?






> 索菲·邁克爾(Sophie Micheal)的短片《克勒肯維爾99號》(99 Clerkenwell Road),2010年





倫敦藝術家、電影製作人索菲·邁克爾(Sophie Michael)的16mm電 影展 上有 她 近 年來 的 3部作品《克勒肯維爾99號》(99 Clerkenwell Road,2010)、《章節一到五》(Chapters One to Five,2012)和《水上表演》(The Watershow Extravaganza,2016)。索菲·邁克爾運用早期實驗性電影製作方法創作運動圖像,並結合二十世紀中期的設計,透過現在的鏡頭來質疑和反思我們與過

去的關係。




《克勒肯維爾99號》,長達8分鐘的無聲短片,回顧了德國抽象動畫製片人奧斯卡·費欽格(Oskar Fischinger,1900-1967)的作品。短片在一個無人的商店拍攝,運用半抽象的電影手法捕捉光影和色彩。拍攝者幾乎是在毫無章法地移動著攝像機,結合多次曝光的模擬技術,邁克爾在抽象和現實之中

揭示了建築空間和外部城市的關聯元素。






> 索菲·邁克爾(Sophie Micheal)的短片《克勒肯維爾99號》(99 Clerkenwell Road),2010年





《章節一到五》是一段長達15分鐘的有聲短片,靈感來源於教材資料和過去的電影,描繪和推廣了一種理想化的生活方式——沉迷於懷舊之中,是索菲·邁

克爾對過去失落時代和年輕一代的當代投影。




《水上表演》,這段10分鐘的有聲短片的主角是英國北德文郡的一個建於1951年的水上樂園。短片中邁克爾通過疊加圖像重新組合演出元素,在光與聲之間創造新的體驗,開創了20世紀初的色彩器官

感知實驗。邁克爾不斷地通過當代對過去的反思

來探索過去失落的時代為什麼雖然過時卻仍然迷人?鏡頭語言的迷人之處在於光影和剪輯,邁克爾運用電影誕生早期時的電影製作方法,再加上復古懷舊的後期製作,不免讓人在沉浸回顧過去的同

時,思考現在和未來。




《藝術與互聯網經濟》(Art And Money Online)展覽探討了商業化對互聯網的影響,這是近5年來網路藝術家們最為關注的一個話題。網路使用率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在商業領域、金融領域和互聯網領域,不僅為眾多富有潛力的藝術家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更改變了網路在線社區的特性。與之前相比,網路在線社區,更加多樣化,但是凝聚力卻降

低,旁觀和購物的慾望超越了交流的慾望。




《藝術與互聯網經濟》作品之一是Black Shoals股市天文館,想像全球的股票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夜空,每個星星代表一家公司,大量實時財務信息的變動使得星星閃爍,隨時隨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進行地股票交易讓整個夜空更為明亮。這是金融市場

與藝術的一次結合。




展覽的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探索在線藝術作品欣

賞與線下博物館之間的互動。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網路為原本的博物館愛好者提供了更為便捷的

欣賞藝術的方式,但是在線藝術作品在整個藝術作品中只能算作一個信息源,是虛擬的。想要獲得更為真實生動的藝術體驗,還是要去博物館。在線藝

術作品的商業化仍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過程。




Art Now系列為充滿創意的新興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平台,藝術與生活形成了新的連接方式。美國藝術家科林·戈德伯格(Colin Goldberg)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與數字科技的結合,創造了「科技表現主義」(techspressionism)這個詞。2014年,他發表了一篇題為《科技表現主義者宣言》(The Techspressionist Manifesto)的文章,他認為科技

與藝術是共生而自然的關係。回想活字印刷術、造

紙術、印刷機、照相機等科技發明,以及現在的計

算機,都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媒介和載體。雖然

現在有了各種便捷的軟體,似乎很多人只要輕輕在電腦上動動手指就可以成為藝術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藝術會在創造性上做出妥協。藝術與科技共生而自然的關係決定了兩者結合將會是另外一種新的藝術,科技是藝術創作與生活的另外一種連接

方式。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請轉小雨,清涼一夏!
歌劇,激情、權利與政治
在這超治癒圖書館看書,像是沉浸在一個成人樂園!
這年頭,沒有點藝術才華都不好意思當父母!

TAG:藝術與設計 |

您可能感興趣

藝術家、藝術的主體性與新架上藝術
現代藝術和古典藝術的魅力所在——新中式設計
新加坡藝術周,開啟新年藝術范
穆夏與新藝術運動:一場藝術美與商業性的融合
「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
插畫丨新技能、新表現、新切紙藝術的插畫
粗礪的生活與藝術夢
融合的趨勢:藝術是新奢侈品,還是奢侈品為新藝術?
互聯網藝術教育對現代新青年的衝擊
新藝術流派 當代藝術家丁秋髮的「超基因主義繪畫」
陳世英的藝術生命
藝術中的簡藝
藝術「在」河邊——最早的藝術
狗的藝術史
當科技遇上藝術 華為手機與圍棋會是新的傳奇?
30+件新、奇、酷、炫的新媒體藝術互動作品
楊濤書法藝術的傳統與創新
馬譽煒:物化在國畫藝術中的詩性智慧與情感藝術園地
在藝術的海洋中,舞蹈被稱為「人類藝術之母」
藝術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