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際文化研究學會雙年會徵稿指南

國際文化研究學會雙年會徵稿指南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GIF/64K

以學術為底色 以思想為旗幟

國際文化研究學會(ACS)雙年會徵稿指南

來源:國際文化研究學會

站在歧路上是幾乎難於舉足,

站在十字路口,

是可走的道路很多。

——魯迅

2018年8月,國際文化研究學會(ACS)的第12屆雙年會(Crossroads in Cultural Studies 2018)將在上海大學召開。

這是中國大陸首次舉辦此會。此前的6屆雙年會,分別在伊斯坦布爾、金斯頓(牙買加)、香港、巴黎、坦佩雷(芬蘭)和悉尼舉行。

本次大會分為兩個部分:4天(8月12-15日)的學者場(conference);專為世界各地的研究生、青年實踐者安排的1天(8月11日)的青年專場(pre-confeence)。

在此,大會向所有體制內外的文化研究者和青年學人發出邀請,懇請奔走相告,踴躍參與;在這一年中,和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創造和分享當代中國社會為Crossroads in Cultural Studies帶來的獨特活力。

學者場(conference)

在本次大會學者場的30個參考議題中,大會籌備委員會認為如下5項非常重要、特別向中文世界的學人推薦:

城鄉文化關係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城市化、城市壓倒鄉村、用「城市化率」來衡量社會進步的程度:這一套學自歐美的發展模式,也能用在中國大陸和其他類似地區——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巴西和奈及利亞等等——的頭上嗎?如果全世界的一半地方都城市化了,人類社會和地球系統能承受嗎?如果你不敢肯定說「能」,如果你對這樣的前景深懷疑慮,那就應該另闢思路:除了目前這樣嚴重失衡的對立關係,城市和鄉村是否更應該發展互補、共存、平等結合……的其他關係?如果整個城鄉關係都該有根本的改變,其中的文化關係目前是怎樣、又該如何變?

青年人的文化狀況和政治意識

今天,全世界的青年人都是各自社會和全球危機的直接承受者,也是各種變化可能的最敏感的體現者。當「文化」越來越發揮決定社會走向的關鍵作用的時候,青年人的文化狀況是怎樣的?哪些現實和歷史的媒介因素,正在深刻塑造青年人的文化感官?在一個被普遍認為是「去政治」的時代,青年人的政治感覺是如何成形的?真是普遍「冷感」的嗎?尤其重要的是:不同階層地域性別的青年人,在文化狀況和政治意識方面的異同,應當被如何勾勒?

多樣的未來理想及其實踐

Ideas and Practices for the Alternative

當代世界的多重危機,已經迫使大家意識到,在幾乎所有的層面,現在都迫切需要新的社會理想和生活實踐;可另一方面,主流社會又嚴重缺乏對長遠未來的關懷,甚至——在實際上,而非嘴上——不覺得這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在今天的幾乎所有重大的社會和文化難題(例如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兩難)當中,你都能看到理想缺位的痼疾。為什麼會變得這麼短視和狹隘?當「主流」如此沒出息的時候,社會的其他方面又是如何?在一片荒涼的景象底下,新的社會理想和生活實踐,是否可能如災後新芽,這裡那裡、此起彼伏地冒出來?如果這樣的可能正在變成現實,文化研究該如何敏銳反應、與之攜手互助?

知識生產機制及其變化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的知識生產機制的加速度變化,是越來越明顯了。這兩年在城市裡野草一般簇生的「共享單車」,就再次凸顯了這變化的一個非常重大的方向:知識生產機制與市場機制的直接融合,以及這融合對後者的高度壟斷的進一步促進;大學和「主流傳媒」的慌不擇路式的「改革」,則凸顯了另一個同樣觸目的方向:知識生產的幾乎大部分現存的中心機制,都可能難以為繼了。這些變化似乎正在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何為人類」,我們該如何回應?

人工智慧和勞動權利

Labour Right and Robot

對人工智慧的開發勢不可擋,這本來應該是促進人類福祉的技術進步,現在卻似乎將人推進了「我是不是要被它取代了」的大恐慌。這並非全是杞人憂天,機器人的確超越了以前那種只是減少藍領崗位的階段,開始明顯地減少白領類的崗位了。人力崗位的減少本是好事,說明人類可以減少謀生的繁重勞動了,為什麼這反而成了災難?我們今天的社會和經濟制度,應該為此付什麼責任?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人這麼容易被機器取代?人從來就是這樣的嗎?如果不是,那為什麼我們現在變成這樣了呢?是不是我們搞錯了進步的方向,自己把自己搞得越來越機器化、於是也就容易被取代了?…… 人工智慧的問題,絕不只是關乎技術和管理,也不只是關乎經濟和社會安排,它更關乎歷史和未來,關乎我們如何定義人的生活的涵義,包括勞動的意義和權力。

青年場(pre-conference)

上海大學設有中國大陸第一個文化研究的教學機構——文化研究系。該系擁有獨立的文化研究碩士和博士學位點,一直致力於培養具有交叉學科視野、能夠批判性地分析文化現實、促進良性文化因素生長的青年人才。

為了給全世界從事文化研究的青年朋友提供對話和交往平台,國際文化研究學會和上海大學特在雙年會正式開始前一天(2018年8月11日)舉辦文化研究 「青年專場」大會(pre-conference)。熱烈歡迎世界各地的在讀研究生,或剛獲得學位的碩士和博士,以及對文化研究有興趣的各行各業的青年朋友們參加本次大會!

「青年專場」的總主題是:青年與文化研究,知識青年的另類實踐 (alternative practice of the educated youth ),女性青年的現代處境(the feminine youth in contemporary society),青年文化的「交流轉向」(the 「communicative turn」 of youth culture)……

其他選題,只要「青年與文化研究」相關,皆受歡迎。

如何參會

從2017年6月20日起,大會接受參會申請。具體的申請程序和要求(包括會務費和會議安排等)及相關諮詢,統請登陸大會的專用網站:www.cul-studies.com (當代文化研究網)的 Crossroads2018 專欄:

兩點說明:一,大會希望參與者自由組合、相互搭檔,以panel的形式提交申請;同時也接受單篇論文的申請,但以前者優先。二,大會以英文為工作語言,如需現場翻譯,統請各panel的組織者承擔。

國際文化研究學會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索與爭鳴雜誌 的精彩文章:

我們期待好的大學校長演講,其實是期待大學精神的本色回歸
儒家性情的內涵、義理與當代轉化——兼與余治平先生商榷
非遺保護的倫理性記憶價值——以作為城鎮化記憶樣本的上海西郊農民畫為例
微信中的女性公眾號
還原列寧、布哈林的共產革命思想——評列寧批註本《過渡時期經濟學》

TAG:探索與爭鳴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謝伏瞻調研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
《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外國文學譯介研究》
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第20次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浙江大學探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範式轉型和理論創新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年會在昆召開
青年學人 | 李晶:新史學視域下的美國公共衛生史研究述評
【新書介紹】瓮棺葬與古代東亞文化交流研究:瓮棺葬與古代東亞文化交流(中國·黃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際科學研究最新發現
會議資訊|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2018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通知
【徵文】「中國草學會農業倫理學研究會」2018年年會
張憲文教授與民國史研究的「南京學派」
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當代油畫院藝術家應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邀請參加國際畫展
學術信息:利用民間歷史文獻深化歷史研究——「民間歷史文獻與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述要
徵文 |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2018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韓國最新航天發展規劃研究
奎罡國學研究院
佛學研究 兼論中國文化的未來
國際FSHD研究聯盟研討會
「媒介研究的學術勞工」國際學術研討會: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學術期刊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