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邵志敏面臨的乳腺癌「矛盾」

邵志敏面臨的乳腺癌「矛盾」

編者按

自2016年始,醫生醫事微信平台開設「遇見·腫瘤大咖」專欄,選擇全國在臨床和學術範圍內的頂級腫瘤醫生,講述他們的喜怒哀樂和理想情懷。

2017年第二季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

在此,向文中故事中所有涉及的患者表示感謝,也向所有默默付出的醫生表示敬意。

總第期

邵志敏

面臨的乳腺癌「矛盾

實話說,採訪邵志敏,對記者來說是極大挑戰的。

邵志敏是中國乳腺癌治療領域著名的專家之一,他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復旦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可以說,學術領域該有的頭銜,人才領域該有的榮譽,科學研究的各種獎項,他幾乎全部斬獲。

兩年來「遇見腫瘤大咖」團隊不惜時間和成本,堅持面對面的「遇見」,通過跟訪每一位「大咖」的臨床工作和深度專訪,獲得第一手資料,每一位被採訪醫生的自我階段性整理,包括成長經歷、對醫學理解以及對生命感悟,是這個系列的最大財富。

然而,在邵志敏教授的採訪中,他不講故事,不談人文,不談過去,也不談個人。

邵志敏說:「你今天也看到我很直率,喜歡的、不喜歡就直接表達出來,我是憑著自己做人的良心去做醫生。」

採訪中可獲得的一手資料十分匱乏,無法全鏈條整理出邵志敏教授的故事,因此,就寫幾個片斷吧。

1

邵志敏很直率。

早上8:30,查房結束後,科室秘書陪我們擠過走廊,進入診室時,我被這裡的「盛況」震驚了:約10平米的診室里,裝了20多人,有醫生、患者、家屬,很熱鬧。

我問,邵教授一上午要看多少病人?秘書答:大約170人。

我的大腦快速運算,從早上8點看到下午2點,6小時一分一秒不間斷的情況下,170人,每人平均2分鐘左右。

適應了診室里的嘈雜之後,我逐漸看出了門道,這裡有一條就診的「流水線」:四位年輕醫生分成兩組接診,每組各一台電腦,一個寫一個問;每次兩名患者同時就診,4名患者進入診室內候診區,其他在診室外等著。

邵志敏教授同時處理兩組病人,看病歷、查體、給方案穿插著進行,猶如圍棋高手一對多的「車輪戰」,不僅需要極強的時間統籌能力,還是對體力和腦力的巨大考驗——身體不停走動,大腦隨時更換頻道。

一上午,邵志敏的兩把椅子幾乎都是空著的,因為他需要不停走動,要到帘子後給每個病人查體;要維持診室秩序,「攔截」候診區的患者或家屬上前圍觀;要提醒患者離開時帶好隨身物品;還要應對隨時進來要求加號的患者。

10點以後,診室里還增加了一排站著的「B超隊」,這些患者是前幾天的門診開單並做完檢查的,這一次看結果不需要再挂號,邵志敏會在接診間隙插空給她們判斷結果。

儘管對公立醫院優質醫療資源缺乏與患者需求量大之間的矛盾,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但邵志敏的門診量之巨大,還是有些超乎想像。

門診過程中他突然問我:「一上午有什麼感受?是不是覺得病人多,醫生壓力很大?有時候人文關懷可能不夠?」

對於這個問題,在下午的專訪中,邵志敏說:

的確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每個病人都希望找到最好的專家給自己看病,又都希望看得非常精細,對專家來說,數量與精細之間如何妥善解決?

我國優質醫療資源很缺乏,公立醫院只能保證基本的醫療需求。所以對我個人來說,只能是盡最大可能幫助更多的患者,解決每個人的主要問題,其他的細節問題,就需要分流到診療的其他環節、由下級醫生去解決。

病人看我一個門診需要等很長時間才能掛上號,等到實際就診時,她們又會認為「好不容易掛上了號,一定要多佔用一些時間解決所有問題」,因此,病人自身需求也是存在矛盾的。

我現在一天能看170個病人,如果我一天只限30個號,也就意味著,我只能幫助30個人,這對另外的140人是不公平的。醫療資源的缺乏與人們的期待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時,作為一名醫生,就只能做到我認為對的。

我的中心思想是幫助更多的人,所以患者來加號我都會給加的。如果我限號,外面的黃牛號可能會被炒到幾千元,這到底是誰獲益呢?

半天,一個人親自接診170個患者,還要給出準確的診斷和處理意見,醫生的壓力和強度可想而知。到中午1點時,還有幾十個病人沒看完,邵志敏為了趕在1點半會議前結束「戰鬥」,連平時在診室隨便對付幾口麵包的午餐時間也省了……

為了「幫助更多的人」,邵志敏承擔了最重的工作量和壓力。

在「醫療水平不均衡、優質資源缺乏」面前,醫生和患者都是現實的承受者,都要為此作出犧牲。

如何儘可能找到彼此可接受的平衡,需要醫患間的互相理解。

2

「幫助更多的人」這個中心思想,在邵志敏的診療流程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採訪那天,當我們早上7:30趕到醫院時,邵志敏教授已經在辦公室工作1個小時了——他的工作日幾乎每天如此。多年來,他謝絕所有應酬與不必要的活動,保持「醫院-家」兩點一線的生活軌跡。

乳腺外科佔了三層樓,一共170餘個床位,據媒體2016年公開報道的數據,這裡每年完成的乳腺惡性腫瘤手術達4500餘例,佔了上海市乳腺癌總手術量的43%-44%。

邵志敏親自帶著一個醫療組,管著一層樓的病人,每周一三上午門診,周二四全天手術。手術日一天多則二十多台,少則十幾台。

為了利用有限的病床儘可能多地收治病人,邵志敏在流程管理上做了很多創新:

他打破每個大夫固定的床位數界限,讓床位在醫生間「轉起來」;在保證醫療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患者「自我照護」模式,術後帶著引流管就可以出院,換藥和拆線到專設的門診,還設有全天候緊急情況處置的綠色通道。

經過這樣的流程改造,患者術前等待和術後住院時間大大縮短:確診為乳腺癌的患者一兩個工作日便能獲得手術床位,住院第二天就做手術,平均住院日從過去的10天以上縮短為現在的7天以內。

這裡的臨床工作就像一艘巨輪,高速前進,並有著巨大的吞吐量。醫生的工作流程,是按工作內容各司其職,各管一攤。

邵志敏稱之為「專業化」:

診斷醫生專門做診斷,外科醫生只管開刀,重建醫生就是整型外科醫生,化療的醫生只管化療。醫生各自專業化,專業之外的事,每個醫生都要了解,但不需要自己親自去做。我不要求下面的醫生全能,做不到,也不靠譜,從專業角度來說,我認為這也不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

醫生工作化整為零,管理上就要化零為整,才能保障整體治療效果。邵志敏為每個環節都匹配了細緻的治療規範,建立獎懲機制,將醫療行為置於制度的框架下,要求每個環節嚴格依照規範,以最大限度減少醫療差錯。

這是邵志敏掌舵的這艘乳腺癌巨輪,高效運轉的機制,也是最大的特色。

他說:

因為病人太多,我不敢說我是最人文的,但是我至少保證解決病人的實際問題,不漏掉一個癌。目前,全科室可手術的乳腺癌患者,一期、二期、三期總體平均的5年生存率達到89.7%,與美國的數據完全是匹配的。

五年生存率,是衡量乳腺癌治療水平的重要指標。要服務儘可能多的患者數量,又要維持醫療的高水平,邵志敏和團隊所有醫生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如今,乳腺癌的治療方法比較成熟,其生存率也普遍高於其他大多數惡性腫瘤,大部分乳腺癌患者,經過正規治療都能不受乳腺癌干擾度過一生。

縱觀乳腺癌外科治療的歷史,在保持較高生存率的前提下,醫生們一直在做減法,切除面積越來越小,從最開始包括全乳房、胸大肌、胸小肌和腋窩脂肪淋巴組織在內的整塊切除,到如今保留乳房成為一種常態。

保留乳房治療率不是衡量醫療水平的一個指標,但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歐美國家「保乳」率非常高,在專業機構達到60%-70%,在日本也能達到30%-40%,然而這個數字在我國據估算平均水平不到10%。

邵志敏說:

「能不能保乳,除了醫療上的安全判斷,關鍵看病人自身的意願。在我們這裡,35歲以下年輕的乳腺癌患者,要麼保乳治療,要麼是切了後重建,不管用什麼方法,年輕患者手術後仍然「有」乳房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只有極少的患者會失去乳房。」

對大多數乳腺癌患者來說,當「活得長」並不是太大問題時,「活得好」就是重要的目標,這也是乳腺癌的特殊性。

對於乳腺癌患者來說,她們面對的除了死亡的威脅,還有毀形帶來的心理創傷。失去乳房這個性器官後,面臨的愛情和婚姻的悲歡離合,這已不光是個醫療問題。

因此,在保障治療水平的基礎上,乳腺癌的治療中,除了醫療本身外,人性的思考和人文關懷也同等重要,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3

就像父母給予關注最多的,永遠是最弱小的那個孩子一樣,醫生最放心不下的,也是治療效果很差的那一小部分乳腺癌患者。

我們常說,醫學家們勇於攀登醫學高峰,其實醫生們想法很樸素,只是想為患者解決問題,因為這些患者帶著病痛和期盼,真真實實地出現在醫生們面前。這也是邵志敏做科研的動力。

強大的基礎研究能力,是邵志敏團隊的一個極大優勢,研究結果也多次獲得各種省部級大獎。他擁有一個很大的「乳腺癌分子生物實驗室」,醫生們把臨床上遇到「沒解決」的問題帶到了實驗室,這裡有二三十位專職科研人員進行深入研究。

科研是學科動力。來源於臨床的科研,在實驗室找出結果後再回到臨床的轉化是需要一個過程,但一旦轉化成功就解決了臨床的問題。這就是臨床轉化研究的巨大魅力。

多年來,邵志敏作為外科醫生和臨床科學家,重點聚焦乳腺癌發生、轉移和治療的研究,他擔任許多研究項目的全國PI(主要研究者)。

本來想聽他講自己經典的科研故事,他卻反問了一堆的「為什麼」:

乳腺癌為什麼會發生?

為什麼這人會患乳腺癌,而那人不患?

為什麼臨床上各種指標幾乎一模一樣的兩個患者,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可是其中一個效果很好,另一個二三年後就複發轉移了?

是否能找到一些基因可以預測哪些人會早髮乳腺癌?

是否能找到一些標誌物,及時阻斷後,就可以減少複發轉移的發生?

……

求知過程中有幾種狀態:第一,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第二,你知道你不知道;第三,你知道你知道;第四,你不知道你知道。

醫學科學尤其如此,不是躺在已有成就上孤芳自賞,而是保持著「你知道你不知道」的清醒,才能永遠對科學研究保持著敬畏。

邵志敏的實驗室圍繞這些「為什麼」做著許多的努力。醫學的每一項突破都是漫長而艱難的,身處其中要守得住寂寞;而身在臨床,對威脅患者生命的疾病無可奈何,讓邵志敏有更加堅定的研究方向,也更加感覺到緊迫。

對話 · 邵志敏

戴 戴:研究乳腺癌三十多年,你對這個疾病有什麼認識?

邵志敏: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乳腺癌越做下去,你會發現很多不能解決的問題越來越暴露出來。比如乳腺癌的轉移,現在大家都在攻,但還是總有一個特定的人群會發生轉移,而且這麼多年來,這個人群的數量似乎下降的並不多。

也就是說,雖然乳腺癌的生存率比肺癌等癌症提高很多,但複發轉移的概率卻並沒有變化。只不過在複發轉移之後,我們後續的治療手段多一些,患者帶瘤生存的時間長了一些,也就是我們現患病的病人多了。

戴 戴:也就是說,在防止複發轉移這件事上並沒有太大突破?

邵志敏:對的,從全世界範圍來看,也只有一點突破,就是在Her-2陽性的複發上的突破,其他突破沒有。

乳腺癌就像一個大家族,分為腔面A、腔面B、Her-2陽性和三陰性四大亞型分類。Her-2陽性就是其中早期複發率很高的一個亞型,預後很差。在10年或者更早以前,基本沒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但近幾年,Her-2陽性乳腺癌的研究發展最快,針對靶點的新的治療藥物不斷推出。

後來我們又進一步發現,Her-2陽性患者如果在術前先接受新輔助化療和靶向治療,輔以手術治療可以使患者的腫瘤完全消除。

戴 戴:其他方面雖然沒有大的突破,但還是有很多進展吧?

邵志敏:我從1985年做乳腺工作到現在,越做越深,變化每天都在發生,雖然還沒能攻克乳腺癌這個難題,但也有了質的飛躍。比如我們團隊發現了多個轉移調控基因,希望如果及時把這些「開關」阻斷,複發轉移就可能減少。當然,這還在探索中。

戴 戴:研究複發轉移是醫生們的工作,對於普通人來說,對這個疾病的認知最重要的是什麼?

邵志敏:早發現。每個患者無法選擇自己所患腫瘤亞型,也就是說腫瘤的「個性」不由個人意志決定,但早發現是不難做到的。如果能把早發現的高危亞型,及時治療,不僅治療效果好,還能減少複發。

戴 戴:怎樣做到早發現?

邵志敏:35歲以下的女性每1-2年做一次B超,35歲以上女性,每年定期一次的鉬靶檢查可在第一時間發現很小,甚至連手都觸摸不到的乳腺腫塊,為儘早治療贏得時間。高危人群可以半年進行一次相關檢查。

2000-2008年,我們團隊做了上海閔行七寶社區10萬名女性的乳腺普查,這種篩查,需要政府投入很多的資源,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篩查的好處就是早期發現率很高,同樣的乳腺癌,篩查出來的比自己摸出來的早期幾率高得多了,這樣保乳率很高,化療率很低,生存率很高。

戴 戴:對你前面所說的,是否可以理解為,儘管大多數乳腺癌的治療方法很成熟了,但實際上,這麼多年,對乳腺癌這個疾病本身的研究,真正標誌性的進步並不多。

邵志敏:對,乳腺癌領域真正標誌性的進步很少。

戴 戴:你覺得這個疾病需要突破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邵志敏:需要突破的東西太多了。

戴 戴:從你團隊現在做的研究看來,你預計未來你們會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邵志敏:現在也不好說,我們有很多的課題在做,尤其在專攻三陰性的病人,這是乳腺癌中「最毒」的一種,已經去世的歌手姚貝娜得的就是這種乳腺癌。現在Her-2陽性已經有很大突破了,就三陰性乳腺癌最差。對三陰性乳腺癌,傳統治療幾乎都無效,化療3年後的複發率為40%—50%,而一旦發生遠處轉移,治癒率就幾乎為零。而三陰性乳腺癌恰恰又在亞洲的年輕女性群體中多發,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所以大家都在做這方面的工作。

戴 戴:你作為科主任,依然親力親為承擔著海量的門診量和手術量,這種工作量和壓力不是一般人能隨的。

邵志敏:如果你非常喜歡這一行,就會用另外一種心態去面對你熱愛的工作,這些就不是壓力,而會感到enjoy,享受。我1985年本科畢業,剛進腫瘤醫院時,乳腺癌還在胸外科;在國外呆了10年,回來之後,2000年乳腺外科正式獨立成科室。我從小對醫生有好感,進入這個行業後,對外科越來越感興趣。

戴 戴:當初為什麼選擇回國?

邵志敏:想回來就回來了,沒有什麼很大的理想,就是對外科有點執著,就這麼簡單。現在想來當初的決定是對的,留在國外也許就安逸平淡地過一輩子,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可以做這麼多自己喜歡的事。

第二季回顧:

第9期:遇見·石遠凱 |讓醫生有力量和勇氣去探索

第10期:遇見·朱 軍 |如果這輩子一定要得一次腫瘤,我選淋巴瘤

第12期:遇見· 腫瘤大咖 | 相愛相殺,歐陽濤

遇見·花絮篇

版權聲明:戴戴(戴志悅)曾任人民日報《健康時報》編輯部副主任、騰訊網健康頻道副主編,現為獨立醫學記者。近年來發表於網路上的所有文章均歸個人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請聯繫戴戴本人取得授權。

查看文章

請後台發送「目錄」,查看所有原創文章;關注「醫生醫事」訂閱號查看屏幕下欄菜單,查看分類文章。

轉發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乳腺癌 的精彩文章:

遇見·腫瘤大咖|邵志敏面臨的乳腺癌「矛盾」
乳腺癌手術前給予化療反而加速癌細胞轉移和擴散
科學家發現激素增加乳腺癌風險的機制
乳腺癌轉移 是不是預示生命走到了盡頭?

TAG:乳腺癌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女性在患乳腺癌後面臨更高的心臟病風險?
胃型分化腺癌內鏡診治面臨的挑戰
三胎,職場女性面臨的矛盾
這三個地方皮膚顏色改變,暗示肝臟健康面臨重大威脅,隨時會崩潰
抗生素與「超級細菌」:特效藥面臨失效危險
長期健身重訓最易面臨的問題體態,勤練腿和胸肌的人需要注意
李白面臨被改名的危險
胃炎反覆難愈,或面臨病變,現代營養學對付胃炎胃潰瘍,有此妙招
為何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恩愛的夫妻面臨被拆散的危險?
傳染病防控面臨新問題
葉羅麗六對情侶的現狀以發展趨向,明思天長地久,水默卻面臨分手
我國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何潔和賈乃亮同居?賈乃亮人設面臨崩塌?
「海洋哨兵」面臨氣候變化的風險
王思聰曬新寵柯基犬,狗中貴族的王可可,面臨失寵的危險
世界面臨嚴峻的肥胖挑戰
研究發現,體重較重的女性可能面臨更高的癌症風險
營養不良——糖尿病並發肺結核患者面臨的第四大挑戰
吳尊友:我國艾滋病經性傳播新特徵與防治面臨的挑戰
除非保護完好的森林,否則保護措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鬥爭將面臨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