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傳統藝術瑰寶——技藝精湛的皮影戲!

中國傳統藝術瑰寶——技藝精湛的皮影戲!

萬 象

NEWS

皮影戲表演形式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而皮影戲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場面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皮影戲歷史起源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

據史書記載有2000多年的歷史,皮影戲始於西漢,漢武帝因思念故去愛妃李夫人,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靈機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皮影戲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在印尼不少地方,皮影戲至今仍然是神聖的,是許多宗教儀式和節日慶祝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皮影戲在印尼被稱作"wayang kulit",wayang的意思是「影子、靈魂」,kulit的意思是「皮」。在布幕上活靈活現的皮影曾長期被視為神靈和祖先的靈魂。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另傳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

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農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到宮廷。康熙時,禮親王府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嘉慶時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還傳皮影班進宅表演。當時的北京影戲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則於堂會唱影戲,有不少京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出。

到了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蕩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皮影戲皮影製作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製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是一個複雜奇妙的過程。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

其製作過程是: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凈,然後經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塗上桐油,然後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後,再塗抹上顏色,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

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髮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丑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

皮影戲藝術特色

由於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皮影戲藝術流派

冀南皮影: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極盛於清代的直隸省(河北省)。冀南皮影戲是河北省地區的戲曲藝術之一。

浙江皮影:

浙江海寧皮影戲位於錢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寧市境內,至今流傳著具有南宋風格的古典劇種——海寧皮影戲。海寧皮影戲自南宋傳入。

廣東皮影:

陸豐皮影歷史悠久,形成於宋代,盛行於明、清,普及於民國時期。陸豐皮影戲是我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遺存。

湖北皮影:

湖北皮影戲主要分「門神譜(大皮影)和「魏譜」(小皮影)兩大類。

泰山皮影:

泰山皮影由獨特的「十不閑」技藝大師——范正安先生為獨特代表任務,繼承民族遺產,打造泰山品牌,弘揚泰山文化!

隴東皮影:

隴東皮影的創柞擅用誇張變形,人物頭大身子小,身體上窄下寬,手臂過膝。面部形象除有個別丑角、鬼怪之類為四分之三的半側面,一般都是正側。

陝西皮影:

陝西皮影保留著民間說書的種種痕迹,它是近代陝西多種地方戲曲的前身。同時又具有精緻工巧的藝術特色。

山西皮影:

山西皮影嚴謹規範,藝術風格及工藝手段與陝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線除了虛線、實線之外,虛實線、繪線及暗線的運用更為別緻。虛實線常用於皇宮貴族的建築、擺設、衣飾等,顯得富麗堂皇;繪線以墨線代刀,在難以雕鏤的微小裝飾物上描繪,細緻精彩。

晉南皮影:

在晉南皮影戲裡,各種傳統的圖案福祿壽、五子奪魁、魁星點斗、八仙慶壽、麒麟送子、連生貴子常常出現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飾上世常見各類建築、器具上的傳統紋樣。

孝義皮影:

據歷史考證,孝義皮影已有2400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間,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在孝義講學,為吸引更多人聽他的演說,曾在夜晚利用「影樂」的形式聚眾講學。

清徐皮影:

清徐常豐村的皮影戲可追溯到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縣誌記載,當時的皮影戲團體有四五個。

常豐皮影:

常豐村皮影選用小公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做成一個皮影,通常要手工雕刻3000餘刀.

京西皮影:

《北京西派皮影遺珍》北京西派皮影,亦稱北京皮影西城派,是北京地區最早的具有都城特點的城市皮影,是北京皮影的代表和主流。據現有資料顯示,北京皮影始於900多年前的遼金時期。

成安皮影

皮影戲可能在宋朝時就已傳入成安,明萬曆年間在丁庄村已有流傳,清乾隆時期丁庄皮影第四代宗師、人稱「活豬八戒」的寧老和「北鄉義廟會斗神漢」的故事至今令人津津樂道。

皮影戲代表作品

皮影戲的演出,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戲等等,無所不有。折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的劇目繁多,數不勝數。

常見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等。從革命戰爭年代起到解放後,新發展出的時裝戲、現代戲和童話寓言劇,常見的劇目有兄妹開荒、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紅燈記、龜與鶴、兩朋友、東郭先生等等。

皮影戲社會評價

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中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這種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影燈」。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舊聞奇事 的精彩文章:

TAG:舊聞奇事 |

您可能感興趣

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林的藝術瑰寶
中華奇石——藝術瑰寶
她是美國的「藝術瑰寶」 演技征服美國電影界數十年
大氣磅礴的藝術瑰寶 石窟壁畫
巴蜀石窟:佛教、歷史和繪雕藝術瑰寶
傳統藝術瑰寶!中日螺鈿工藝大PK,哪家強?
中國文化藝術瑰寶,頂尖國畫作品鑒賞,刻畫入微,嘆為觀止
阮玲玉的九部存世遺作,中國電影默片時代的藝術瑰寶
《六朝志怪》名句精選,華夏神秘文化藝術瑰寶
民間藝術瑰寶
陶瓷既是中華藝術瑰寶,更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象徵,欣賞陶瓷作品
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瑰寶之陶瓷欣賞,釉色溫潤如玉,色澤古樸有雅韻
臧家藝術瑰寶:唐卡
古色古香的鹽津清代文氏石牌坊,文氏家族珍貴的藝術瑰寶
「戰功赫赫」的蓋蒂——世界藝術瑰寶的保護者
和田玉是中華民族珍貴藝術瑰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欣賞和田玉
敦煌游:璀璨絲路明珠,世界藝術瑰寶
遺失在海外的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瑰寶:《西洋鏡:5—14世紀中國雕塑》
松江顧綉:女中神針 民間藝術瑰寶
用腳步記錄義大利的藝術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