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傳媒專訪 | 茶界「拉花高手」宋徽宗 才是古代最牛的斜杠青年
一幅《芙蓉錦雞圖》。
雍容貴氣,細緻而不柔靡,華麗而不炫耀。
他創製瘦金體,筆下的花鳥人物精美絕倫。
他是天生的大玩家,包攬了藝術界的無數讚譽。
他明明可以靠皇位出名,偏偏要靠一身才華。
他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寫茶書的皇帝。
他是宋徽宗。
他選擇了一種擁有多種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他是個酷酷的斜杠青年/
一幅《文會圖》 帶頭玩茶
《文會圖》描繪了北宋時期文人品茗雅集的場景
亭台樓宇間,曲徑通幽處。
一座庭院內,楊柳修竹,綠影婆娑。
隱約可見幾處護欄蜿蜒屹立在四周,仿若一面天然屏障,隔離著兩個世界。
外面塵世繁華,裡面高山隱幽。
一張貝雕黑漆方桌坐落在庭院之中,七八位文雅之士。
儒衣綸巾,儀態閑雅。
他們圍坐在桌邊,或冥思、或攀談、或聆聽、或孤身獨坐、縱觀四周。
幾位侍者穿梭其間,有的捧茶倒水,有的煎水點茶。
旁邊設有茶爐、茶箱,爐上放置茶瓶,正在煎水。
一綠衣侍女,右手扶膝,左手持碗,正大口喝茶。
樹蔭之下,修竹之旁,兩位雅士,一抱拳相禮者,一洗耳聆聽者。
相得益彰,風雅無比。
遠處,石桌之上,橫放著一張七弦瑤琴。它落寞的躺在那裡,等待著有緣人挑動起幽遠的音符,鳴奏一曲千古雅樂。桌上果品與茶品,杯盞交錯間一副千古名畫躍然紙上。
《文會圖》是宋徽宗的代表作。
宋代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這和不安分的宋徽宗有很大關係。
畫中的備茶場景,是宋代點茶法的真實場面。
它描繪了宋代文人品茗雅集的場面,其畫中人物神態各異,或坐或立,有動有靜。
有考證,圖中瓷器145件,其中8件為黑釉白邊台盞,52件白地藍花瓷,85件泛黃白釉瓷。
此畫現藏於台北博物館。
除此之外,和《文會圖》齊名的《聽琴圖》,同屬傳世之作,被歷代文人雅士所推崇。
著奇書《大觀茶論》
宋徽宗趙老頭才華橫溢,風流倜儻。他愛茶,嗜茶,研究茶。
為了更進一步將茶文化發揚光大,他放下政務,專心著作茶書。
宋徽宗趙佶
於是,《大觀茶論》問世,他是古今中外第一個著茶書的皇帝。
幾乎同時,他也是一位藝術家/音樂家/詩人/畫家/茶道大師。
嗯,不安分,但看起來很充分……
《大觀茶論》是一部奇書。
全書共二十篇,內容分別為:緒論、地產、天時、採擇、蒸壓、製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勺、水、點、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名目。
另外它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地宜、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俗等都有詳細記述。
其中對於點茶的一篇,記錄最為詳細,是宋代代表性的茶藝。
他是鬥茶界的「拉花」高手
七湯點茶法,是《大觀茶論》最為精彩的部分。
「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面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復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雲霧雖泛,水腳易生。」
——《大觀茶論》
宋代是茶道盛行的時代,上到皇親國戚,下到文人士大夫,無不愛此好。
而鬥茶更是他們的生活雅玩,極具趣味性和挑戰性。
鬥茶分為民間鬥茶和宮廷鬥茶。
民間鬥茶,斗得是茶香和茶味,重視茶的內在品質。
宮廷鬥茶,較之茶質優劣,更重點茶技藝高低。
古代的茶葉一般都做成餅茶,而鬥茶主要以餅茶為主,考量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 茶具的優劣、 煮水火候的緩急等。
即將餅茶碾成茶末後,放入茶盞內,用茶瓶將沸水慢慢往茶盞內滴,同時以竹片做成的「茶筅」 攪動盞中茶末,邊點邊攪,致茶水表面形成大量白色泡沫。
宮廷鬥茶關鍵,在湯色(茶水顏色) 和湯花 (湯麵泛起的泡沫) 。
湯色,純白者最佳,青白、灰白和黃白次之。
湯花好壞的衡量標準有兩種: 一為湯花的色澤, 二為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 「點湯到位,湯花勾稱細緻,可以久聚蓋沿,緊咬不散。如果湯花不能咬蓋,泛起後很快消散,盞壁便露出水痕。」
宋徽宗尤其愛鬥茶。
他經常在宮廷里茶宴群臣,興緻所至還與臣下表演鬥茶。
傳言,宋徽宗點茶技藝高超,能使湯麵呈疏星朗月狀。
他還經常用茶匙在茶湯中畫出山水畫的花紋來,是「拉花」 高手。
斜杠青年愛白茶
「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於二、三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製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裡昭澈。如玉之在璞,他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宋徽宗最喜好的白茶,是特異的品種。他自己說,"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
在細數地產、天時後,對採茶也有詳細的分析:「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為次之,余斯為下。」
親自為建盞站台背書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yù]發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
——《大觀茶論》
在《大觀茶論》中,宋徽宗認為鬥茶應用「盞色青黑、玉毫條達」的建盞,以「燠[yù]發茶采色」。
他親自為建盞站台背書,並將建盞確立為宋代鬥茶的第一茶盞。
鬥茶的勝負,一是看茶麵湯花,如色澤鮮白即為上品;二是看湯花退時水痕的出現,先出現者為負。
由此,建盞的造型及釉色在實用上就符合了需要,建盞沿下有折線,所注水以此為標準,在此湯花一退,水痕馬上就看得出。
宋徽宗對茶器的要求,不但欽定兔毫盞,還將鈞窯定為官窯,從此鈞窯所制茶具只為皇家服務。
玩要玩出「名堂」
在皇帝的帶頭下,飲茶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宋代茶書的撰述也大大超過了唐人,比較著名的有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等。
宋朝的文人很喜歡喝茶。茶很簡單,就是水加上植物的嫩芽,再加上最精美的瓷器,這些就夠了,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品味。
因為愛茶,宮中日常飲宴均有茶。
身為皇帝,他可以品嘗來自全國各地的貢茶,有條件審視各種名茶的品相與滋味,同時還參與實踐,要求御茶苑製作精品茶團,大玩皇帝尊口的品味技藝。
同時,宋徽宗還制定了許多規矩,規範和統一茶道的程序和思想。
《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宋徽宗在位的時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園不能再囿於傳統上貢的龍鳳團茶,必須跟著皇帝的心思變花樣,以悅龍心,至少精製了幾十種貢茶,供這位頗有藝術修養的皇帝品味。
為了品到最好的茶,他命幾萬人上山採茶,窮奢極欲,勞民傷財。
中國茶從藥用、食用演變到後來的飲用,不僅使用價值被充分挖掘,而且圍繞茶的飲用也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
在宋代,基本的情況就是,茶是天下通行的飲品,人民日常生活不能缺了它,待客也不能缺了它:「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
在茶文化的發展史上,唯有宋代的茶文化才上升到由「品」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稱為中國茶文化的巔峰。
宋代的茶風、茶道影響深遠。
據史書記載,中國茶葉及品茶法在唐代已傳入日本,由於茶樹在日本引種成功和中國制茶方法的傳入,日本一度出現飲茶之風。
宋徽宗趙老頭的故事講完了。
所以……
你的生活有幾個斜杠?
你的身份局限打破了嘛?
或者說,想做的事情都去做了沒?
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和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是可以不衝突的。
你要是也安分不起來,就請加入我們,盡情給自己加個斜杠吧/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他堪稱史上最囂張的將軍。
※公元1127年,那年發生了歷史恥辱戰事「靖康之變」
※史上最囂張的將軍,讓皇帝把兩位妃子賜給他,真牛
※一位選錯專業的皇帝——宋徽宗
※男怕入錯行之宋徽宗 一身的藝術細菌
TAG:宋徽宗 |
※茶界「拉花高手」宋徽宗 才是古代最牛的斜杠青年
※茶界也有世界盃了?500多種茗茶香漫京城,誰才是「國際茶王」!
※茶界專家齊聚邛茶走廊 論道邛崍黑茶復興
※最貴的紅茶最大的傷——茶界之亂
※奶茶,正在毀掉中國的三代人!奶茶界黑幕!
※茶界新貴——黃金芽
※茶界武林外傳:一個關於曼松茶的江湖傳聞,一奇女子的品鑒紀實錄
※茶界江湖—西湖龍井的上位之路
※茶界大哥,龍井的上位之路
※茶界江湖—龍頭老大的崛起
※永春茶界又現一匹「黑馬」,80後小伙斬獲北京鳥巢茶王賽特別金獎
※喜茶新開的「白日夢」店才是奶茶界的一股「清石流」
※茶界風雲錄,普洱茶很多山頭,武夷山很多大師
※茶界大熊貓,我的名字叫「大紅袍」
※黑糖奶茶,老虎堂公司旗下老虎山引領2018年奶茶界新風向
※「岩骨花香」話武夷——茶界大咖共議武夷岩茶發展之路
※茶界「網紅」小青柑,爆紅是有原因的!
※茶界網紅、救市普洱,小青柑怎麼突然就火了?
※會發光的珍珠奶茶?面對這個奶茶界「新王者」,網友:安排上了
※細數武夷岩茶界三大當家花旦,大紅袍水仙肉桂喝過一種才算懂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