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犯人犯了重罪,一定要等到秋後才能問斬?原因其實很簡單
在看過了這麼多歷史題材電視劇之後,大家對於秋後問斬這個詞語定然是不陌生的。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為什麼古代執行死刑處罰的時候都要遵從秋後問斬的要求呢?難道連殺人都要選一個黃道吉日嗎?還是說要讓死囚犯多活一些日子,以顯示統治者的人道主義精神?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
影視截圖
這處置死刑犯還挺有講究,不僅有專門的監斬官來核對身份,避免出現錯殺的情況,連劊子手也是專門挑選出來的固定職業。對於死刑,除了秋後問斬之外我們要先說說午時三刻。大多數情況下,行刑的時候都要選擇在午時三刻,好像這個時候是註定要死囚下地獄一樣。按照古人的說法,這正午也就是午時三刻的時候太陽光線是最強的。因此,在這麼強的陽氣照射下,死囚的陰氣也會被壓制住,這樣就可以避免死囚產生怨恨。
那麼秋後問斬又是為了什麼呢?秋後問斬的意思最早來自《禮記·月令》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到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時候,董仲舒還將這個理論上升了一個高度,他在《春秋繁露》中說道:「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認為慶、賞、罰、刑為帝王的四種執政行為,要與四季變化相適應。董仲舒認為,春夏應該行賞,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後來所說的「秋後問斬」。」
影視截圖
所以,漢代法律就產了這樣一種規定,死刑執行一定要選擇在秋冬時節,立春之後便不可以進行刑殺。農曆的九月、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是為西漢官方規定的死刑處置時間。而到了唐代和宋代,法律是這樣規定的:從立春到秋分,除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決死刑。清代規定,經朝審應處決的犯人,也需在秋季處決。也就是說,如果死囚的罪行已經達到了天人共憤的程度,或者說統治者要殺之而後快的時候,大可不必要在意什麼行刑了,反正早點殺了就對了。
為何說秋後問斬幫了自己又幫了犯人呢?因為秋後問斬還跟國家的農業經濟有關。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大國,古代官府在處置許多問題上都要考慮到不波及農業的發展,在秋收之前農忙的時候就必須將民力騰出來進行耕種,否則這樣導致收成不好的話,朝廷是會歸罪的。因此,在農忙之後處理各類案件有豐厚的人力物力支持,此時殺人也可以更好的達到統治者的震懾目的。
影視截圖
還有的話,那就是中國的司法制度趨向於完備而導致秋後問斬的延續。從唐朝開始,死刑的使用越來越慎重,需要通過中央的再次審判才可以執行。這就類似於現在一個死刑犯是需要通過中央,在當時是大理寺、刑部進行審核的。而這個時候有可能皇帝心情好或是碰上了好事情,一下子大赦天下,體現皇帝的仁慈,死囚也許就活了。所以等到地方到中央,中央到地方走完一圈之後,那就是秋冬時節了,秋後問斬也得以延續千百年。


※盤點抗戰中最令人厭惡的十大漢奸:無一人善終,你知道的有哪幾個
※曾經最美的閱兵姐妹花:一起領隊一起嫁做人婦,如今為人母成這樣
※中國有一塊巨石,用了60個人挖了整整三年,搬回家以後怪事連連
※新中國第一位天才神童,13歲被中科大破例錄取,最後卻拋妻棄子選擇出家
※朱元璋臨終前下了一道詔書,前一半讓嬪妃們笑開了花,全部看完讓她們哭都哭不出來
TAG:歷史陳老師 |
※為什麼歷史上犯重罪的人都是絞刑而死?想不到還有這樣的說法
※古代的人為何要把犯重罪的人發配在邊疆呢?而不是直接處死
※在古代犯了死罪或重罪,不判死刑,為何一言不合就發配邊疆
※古代犯了重罪的人往往不被處死,而是發配邊疆其實古代人很聰明!
※古代犯了重罪被抄家者的女眷會是什麼下場?遠比你想像的還慘!
※終極一班:金寶三把筆靈畫沒了,這可是重罪,會被神仙處罰嗎?
※古代重罪犯人為什麼不會被關很久,而是被判流放?流放很可怕嗎
※古代不允許販賣私鹽,否則就是殺頭的重罪,原因不言自明
※古代「抄家」到底是重罪還是輕罪?為何被判抄家,蘇燦不怕反笑?
※朴槿惠就像蟑螂一樣讓人討厭?韓檢方:身犯重罪卻死活不認!
※犯了「五逆重罪」還可以往生嗎?
※無罪還是重罪?朴槿惠案二審,這個證人是關鍵!
※無論以前犯過什麼樣重罪,誦此咒都可以滅除
※當得知對你犯下重罪的那個傢伙死了時,你會有什麼感覺?
※修行精進的人,是不是可以重罪輕報?
※無論以前犯過怎樣的重罪,誦〈楞嚴咒〉都可滅除
※犯了下無間地獄的重罪,這位菩薩都能給你消除
※趕緊收藏!此懺悔文,只要誠心念一遍!就能消除五逆十惡重罪!
※華人父母需警惕!這樣就已經算虐待兒童了,是重罪!
※俄羅斯最新家暴法骨頭沒斷就不算重罪,他們還不覺得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