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與文化關係三部曲(上)

科學與文化關係三部曲(上)

科學對文化的影響可以由歷史和邏輯兩個視角展開討論。歷史視角指科學對文化影響的沿革,邏輯視角指科學作為要素對文化作為系統在結構上的影響。歷史在先,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對歷史的整理、概括和抽象。

1

科學萌芽誘導傳統文化「脫域」(dissembedding)和現代文化生成

傳統文化,在與自然關係上表現為自然性和同一性,科學與文化處於混沌之中;在人類學意義上表現為不可通約和雜多性,是嵌入編碼知識,知識與語境和主體的嵌入,以及彼此間不可通約.世界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彼此間處於混亂之中。

在文藝復興運動後期科學興起。科學的萌芽究竟意味著什麼?

科學萌芽的意義在於原始的混沌中出現了獨立的要素,專一研究自然(隨後有市場經濟),繼而誘導傳統文化脫離時間與空間的羈絆並在科學的基礎上重建。這種影響首先直接地表現在本體論上,如日心說、進化論和時間圖景等。這些新的陳述體系一方面銷蝕原有陳述體系的神秘色彩和價值理性,另一方面為各民族提供一致的可共享的陳述體系。這種陳述體系的核心就是機械論。機械運動是自然界中最簡單的運動方式,人類對自然和對自身的認識必然要從最簡單的運動方式開始,然後逐步提升。一再受到批判的「人是機器」,以及社會也是一架機器,可以拆卸為其零件即個人,也可以再以彼此間的契約組裝起來;實際上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既銷蝕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特殊的陳述體系,也就是嵌入在本民族中的編碼知識,又為現代文化奠基。

其次是科學理性,表現為求真,通過理性的質疑和經驗的證實獲得與客觀世界一致的圖景。善與美要讓位於真和對真的探索,事實和規律也就是非嵌入編碼知識要成為價值判斷和審美判斷的基礎,而作為傳統文化基礎的陳述體系卻經不起科學理性的探究,甚至不容質疑。傳統文化必然隨著其陳述體系的銷蝕而塌落,同時在「真」,在社會發展規律,在非嵌入編碼知識的基礎上構建現代文化。

第三,同樣深刻的影響在於科學的方法。人類掌握並充分發揮自古希臘就已經形成的抽象和分析方法,在現象後面尋找本質,雜多之中發現一致,經驗後面揭示規律,以及在變化後面探尋不變的存在,一句話,揭示非嵌入編碼知識。憑藉抽象和分析方法,伽利略方能排除人的影響,在認識上區分第一性和第二性,從而否定了人與自然的原始同一,走向分化;同時也剔除了傳統文化附加於自然物之上形形色色的價值理性和神秘色彩。笛卡爾所鍾愛的理性對所有的人都是公正的,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理性來進行思考以確認自身的存在。分析方法到頭來是要得出一致的力和因果關係,一直還原到最簡單的機械關係。

培根倡導的歸納法在這一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歸納是要去除個性所賴以存在的背景和歷史而得到普遍性,由特殊到一般。再加上實驗方法和數學方法,前者的意義不僅在於「挑釁」(培根)體現了人的權力和意志,可以超越自然界,觀察到自然界所沒有的現象和過程,而且在於為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和有限規則的條件下,與特定自然界之間的重複博弈,由此便可以剔除主體以及偶然性和語境的影響,揭示自然界的「策略」。達芬奇也認為,「要把這種試驗進行許多次,使得某種偶然情況不至於攪擾或歪曲這個證據」。

這就是科學活動的特殊性,重複博弈加有限規則,在此基礎上演進博弈。科學活動培育科學家進而西方人守規則,形成陌生人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契約精神。

尊重事實尊重規律,有限規則,民主意識,合理的懷疑性,這些就匯成了科學精神。

憑藉本體論的事實和規律,認識論和方法論,憑藉科學精神,科學開始瓦解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自然性和同一性為天人分離所打破,傳統文化特有的意義和價值土崩瓦解,心目中不可言傳的隱性知識被代之以人所共知的無任何特殊之處的原子和機械,神聖的光環褪色、「怯魅」。在人類因哥白尼而由宇宙的中心滾到了一個x(尼采)之時,個人則由傳統文化的託庇之下被貶為機器。各個傳統文化所面對的特定的自然,所經歷的特殊的歷程,都無任何不同之處。正如笛卡爾指出,「…天和地是由同一物質組成的,而且縱然有無數世界,它們也都是由這種物質構成的」。「與其把天體機器比作神的機器,不如把它當作時鐘裝置」(刻普勒)。目的因「只是與人的本性有關係,和宇宙的本性是沒有關係的」。在啟蒙運動中,不論是第一、第二還是第三等級,都是機器,「5尺來高的人,都遵循機械規律」(伏爾泰)。

科學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從根本上說就在於「根除」、「斷奶」,或吉登斯的「脫域」,傳統文化從其時間和空間的根源——自然,也就是特定地域,歷史和特定境遇中抽離出來(lifting out)。與此同時,在科學的誘導下,應用分析方法和還原方法尋找文化中的事實和規律,現代文化正在生成之中。格勞秀斯宣稱,「自然法是固定不變的,甚至神本身也不能更改」,還有斯賓諾沙的倫理學、亞當?斯密的經濟學和奠定現代文化基礎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者宣稱,「我們都是牛頓的學生」。他們遵循還原方法追溯到人類的自然狀態,揭示人的天賦權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技術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同樣重要的作用。

其一,科學在認識上認為人是機器,技術則在實踐上把人變為機器。在人際關係上,人與人的血緣關係變為機械關係,也就是機器上各零部件之間的關係。機械規律取代宗教、家法與人情成為人際關係遵循的共同法規,把人際關係改變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毫無疑問,這種物的聯繫比單個人之間沒有聯繫要好,或者比以自然血緣和統治順從關係為基礎的地方性聯繫要好」(馬克思)。在價值觀上,普遍適用和清晰易懂的技術理性——強調實用、功利和效率,其特點是「計算」,替代各異的和說不清道不明的價值理性。科學理性體現於認識層面,技術理性貫徹於實踐和操作層面。19世紀末的泰羅制則是科學理性和技術理性的集中體現。科學理性和技術理性是適用於各民族認識不同事物和從事各種實踐活動的基本出發點,是不同民族由自然向社會生成過程的共同的底線。

其二,技術所提供的產品代替自然界成為文化的基礎。人們不再直接依賴自然物,直接依賴自然界的動力,而是依賴各種機器,依賴蒸汽機、內燃機和電機,這也破壞了傳統文化的自然性和同一性。如果說自然是動物的生存基礎,那麼自然再加上人工自然就是人類的生存基礎。說到底,只有經過改造過的自然——人工自然才是「真正的人類學意義上的自然界」(馬克思)。正如原始自然是原始人的家園,人工自然也是近現代人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科學的發展在使人與原始自然分離之時,即已開始鑄造人與人工自然的關係。同時,標準化為各民族提供人類學意義上普遍的、統一的基礎,抹去不同民族在不同自然條件下不同生活方式之間的差異。於是直接地以各異的自然稟賦為基礎的傳統文化就轉型為以標準化的機械為基礎的現代文化。「機器不僅創造了鐵路、……而且創造了行會、聯合會、國會」。現代化「不僅需要化神聖為功利的普遍世俗化、功利化經濟動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強大的可普遍化的知識和技術力量的智性支持,由此方能形成跨文化差異的理性力量」。

近代人在自己的創造物——標準化的機器和彼此間的線性或機械相關——既看到了自身,也看到了人與人的關係。

科學——提供非嵌入編碼知識,掃除愚昧,從事啟蒙,技術——提供一致的行動方式和一致的人工自然。科學和技術共同為現代文化奠基。

總之,科學的萌芽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於「脫域」、「根除」和「斷奶」,在於人從自然界的提升,切斷與自然的天然聯繫,在於抹去傳統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不可通約之處,為現代文化的構建準備好「一張白紙」,為各民族由自然向社會的生成提供了共同的基礎。

近現代文化就是這張白紙。白紙,就是文化系統在生成之初與其要素科學技術的同一性,也就是系統與要素的同一性。科學技術所主張、所提供、所隱含和所採用的一切,也就是現代文化所主張、所提供、所隱含和所採用的一切。科學發展等同於社會進步。正因為此,於是才有科學文化、工業文化、機械文化等等之稱,甚至「唯科學主義」。就此而言,現代文化仍稱不上是一個系統。蒯因的名言:「哲學只要以科學為對象便盡夠了」,可能是這種狀況一個說得過去的寫照。

總之,科學否定傳統文化,並為文化系統的生成構築底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的精彩文章:

原來,改變世界的都是年輕人啊!
說「真氣」——仙家與真氣
舞台與演員——論宇宙演化中進化與退化的關係
世界科學史十大「最意外發明」
無神論與神學

TAG: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科學、科幻與詩
復仇三部曲之科學怪物
《從科學及人文角度聊聊中國玉文化》
關於楊振寧教授在香港談《中國文化與科學》的問答(04)
謝伏瞻調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哲學部
淺談科學、哲學、宗教的關係!
關於宗教與科學的沉思
《健美冠軍指導書》:補劑的科學(三)-支鏈氨基酸
邏輯哲學、數學哲學和科學哲學的關係
春秋戰國的文化科學、人才流動和民族融合
無論是傳統科學文化還是現代科學文化,作為文化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Nature:我國科學家解密中國東部與西部開花植物的演化歷史
《奇幻科學城》引燃菠蘿科學集市
命運與人生——易學與科學的玄妙巧合(六)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導論》
拱橋中的科學
治癒科技在前進:華裔科學家合成三種廣泛中和抗體
中科院科學家主編完成的《拉漢科技詞典》出版
藝術與科學——科學主義批評潮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