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經里的野菜春蔬

詩經里的野菜春蔬

詩經里的野菜春蔬

冬寒花敗,春暖花開。

先民根據地球在黃道軌跡上的位置變化制定了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位置。太陽到達黃經315°位置時,正是二十四節氣中之「立春」。

「陽和起蟄,品物皆春。」立春之後,萬物復甦,一年四季再次轉動它的輪迴。

炎黃子孫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春是生長,耕耘播種;春是溫暖,鳥語花香。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農家播種。中國自古以來就以農業立國,農業活動是最講究時令節氣的事兒,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莫能外。

「 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雨天來到,春雨溫柔地下著,河面的冬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空中,水鳥在飛舞,盤旋,乘著斑駁的輕舟,尋找綠色的沙洲。太陽出來了,雨後的田園裡,農婦們提著菜籃在採摘著什麼。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是在采野菜吧,不禁想起《詩經》里的句子了。

且讓我們撥動時間的指針,回到遙遠的古代,在《詩經》的字裡行間去品味那野菜春蔬的味道吧。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

不遠伊邇,薄送我畿。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邶風·谷風》

開在早春田邊溪頭的薺菜花,是春天時節的象徵。精緻而典雅的白色花朵,宛如天上繁星般散布在江南大地上。作為一種野菜,它的味道如何?詩句里已經直接地表達了:味道甘美。如此看來,我們的祖宗早就有吃薺菜的習慣了。

《本草綱目》有載:薺菜,釋名護生草;氣味甘、溫、無毒。現代藥理實驗也證實,薺菜有良好的降血壓、止血作用,對麻疹有良好的預防效果。薺菜全株入葯,明目、清涼、解熱、利尿、治痢。薺菜花與籽可以止血,治療腎炎、咯血、麻疹等症。

薺菜美味可口,營養豐富,所含的蛋白質、鈣、維生素尤其多。民諺有云:「三月三,薺菜當靈丹。」自古以來就有「三月三,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據說三月三吃薺菜煮雞蛋的傳統來源於2000 多年前的古老節日——上巳節。古時這一天要舉行重要儀式以消災辟邪,祈求吉祥平安。

現代著名作家徐魯在其作品《春天的花事》中寫道:「清朝葉調元在他的好幾篇『竹枝詞』里,都寫到長江流域的一個春俗:『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這裡的『三三令節』,即農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地米菜即薺菜。細心的母親們會在這天一大早從外面買回一把新鮮的薺菜,用薺菜煮一些新鮮雞蛋給家人吃。據說小孩子吃了薺菜煮的雞蛋,一年都不會肚子痛。而在江南另一些地方如江、浙一帶,這一天又被稱為『薺菜花生日』。這一天,在鄉村裡,老奶奶們會採回一些小小的新鮮的薺菜花,簪在姑娘們的髮髻和鬢邊,以為紀念。據說,這一天戴了薺菜花,還可以保一年之中不會頭痛。」

宋代詞人嚴仁《玉樓春·春思》說「春風只在園西畔,薺菜花繁胡蝶亂」。暮春的風光只在庭園的西邊,薺菜花開得正好,蝴蝶也飛來飛去忙亂。

迎著和煦的春風,品味著這些描寫薺菜的文字,字裡行間里飄裊而出一股濃濃的薺菜香,陶醉的不僅僅是人們的味蕾,還有品嘗薺菜的心情。

美味可口的薺菜,帶給凡間小小而暖暖的關愛。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小雅·出車》

有時候,春天來得很慢,讓人們充滿了期待,不知道何時會真正到來。而春天來了之後,花草都會長得很快,生機勃勃。田野間,辛勤的女子們在一起高高興興地採摘著白蒿。詩經中提到的蘩,即為白蒿。

古書《爾雅·釋草》寫到:「蘩,皤蒿,又,蘩之丑。秋為蒿。按,今蘇俗謂之蓬蒿菜,葉似艾,粗於青蒿,白於眾蒿,可為菹。」

白蒿是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二年生草本植物,高50-150cm。其主根單一,身形呈狹紡錘形狀。莖下部稍顯木質化,縱棱明顯,莖、枝上有白色微柔的毛。

《本草綱目》記載:白蒿釋名由胡、蔞蒿、蘩。氣味甘、平。主治風寒濕痹、惡瘡癩疾等癥狀,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還可治療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等疾病。名醫華佗三試白蒿的傳說,應該是對白蒿最早的明確的藥理記載。

東漢末年,有個得了黃癆的病人求冶華佗而不得愈。半年後,華佗在街上碰見那人滿面紅光,便問他有何藥方。那人回答說吃了一種野草,並將形態外表描述了一番。華佗知是白蒿,便到地里採集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均無效果。華佗又去問已痊癒的病人,那人說是三月里的。華佗於是在次年採集了三月間的白蒿給病人們服用,果然見效。為徹底了解白蒿的藥性,華佗在第三年把白蒿的根、莖、葉進行分類試驗,才弄明白只有白蒿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葯治病。

關於白蒿的食用性,也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春秋年間,晉公子重耳出逃,時常沒有食物。有一次,大臣介子推發現了白蒿,讓重耳拿白蒿充饑,重耳讚歎好吃。出逃十九年後,重耳做了晉國國君晉文公。他聽從屬下建議,火燒孤山,逼死了介子推母子。後來每次見到地上

的白蒿,他就會想起介子推,連聲說著「見面噢,見面噢。」此後,白蒿的民間名見面蒿的說法就在晉國傳開。

文公年過七旬,患了重病,整天渾身乏力。經太醫調理,連續吃了十多天白蒿後身體恢復如初。消息傳開,人們紛紛效仿,每年的正月二月里,都會自發到地里挖食白蒿。

民間將白蒿做成菜團的做法流傳至今。將白蒿洗凈剁碎,拌上少許麵粉,將麵粉搓勻,然後上籠屜大火蒸。氣上了後,改中火蒸十五分鐘,再改小火蒸五分鐘起鍋,倒在盤子里,潑上花椒辣子油,攪拌均勻,盛在碗里,調入蒜泥、鹽、香油、醋,口感真心不錯。

那種味覺,估計很多愛吃的人都會一直惦記著吧。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小雅·採薇》

「薇」是一種什麼植物?《漢典》是這麼解釋的:草名,又名「大巢菜」。一種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開紫紅色,結寸許長扁莢,中有種子,可吃。俗稱野豌豆。

野豌豆既可以為牧草,亦用於蔬菜。種子含油。葉及花果藥用有清熱、消炎解毒之效。植株秀美、花色艷麗,可作觀賞花卉。以全草入葯。夏季采,晒乾或鮮用。根可以生吃,煮熟後味道更好。藥理中,野豌豆可以補腎調經,祛痰止咳。用於腎虛腰痛、遺精、月經不調、咳嗽痰多;外用治疔瘡。

古代人稱野豌豆為「薇菜」,而現代《漢典》稱之為「草」,其實豌豆作為「菜」的歷史很長。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太平盛世,野豌豆只為貧者食,但在荒年戰亂年代,民不聊生之日,下至流民,上至皇帝,野豌豆還是充饑的美食。

那麼,野豌豆味道如何呢?

東坡先生說過:「菜之美者,蜀鄉之巢。」小巢菜就是野豌豆,可推測野豌豆味道不錯。

《史記·伯夷列傳》 中記載:「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互為兄弟。孤竹君死後,兩個人都不想當君主,不約而同逃走卻又不期而遇於首陽山。山上沒有吃的,只好掐野豌豆尖充饑。到了快要餓死的時候,兩兄弟你一言我一語,作歌對唱,一唱一和,氣若遊絲,慢慢閉上眼睛。

唐代白居易在《續古詩十首》這樣描述採薇的場面:「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歲晏薇亦盡,飢來何所為。」早上去採摘豌豆尖,黃昏也去採摘,但是野豌豆沒有了,拿什麼來充饑?一個「薇」字,讓世人嘗盡大唐平民百姓生活的苦。

時過境遷,國家昌盛,民族富強,也許那小小的薇——野豌豆,不再是我們的「菜」。但它所承載的歷史沉重感,已經超過了人們的心靈荷載,希望我們的民族以後不要再拿野豌豆來充饑。

爰采葑矣?沫之東矣。

雲誰之思?美孟庸矣。

——《鄘風·桑中》

春天是美麗的,微風柔和,空氣清新,太陽溫暖。田野里的麥苗像一片綠色的海,星羅棋布的村莊是不沉的舟,縱橫交錯的是彎曲的河道,涌動著綠色的充滿生命氣息的波濤。辛勞的採摘人在採摘葑菜,去哪裡採摘葑菜呢?

自然是在那春光明媚下的沫水東邊。採摘的同時,人們牽掛的又是誰?也許是那漂亮的姑娘。

在那個時代,這種叫「葑」的蔬菜已經伴隨著這首詩走進了千千萬萬的人們心裡。

葑,又可稱為蔓菁,蕪菁,九英菘,合掌菜,芥藍,擘藍等,就是民間人們常說的大頭菜。外型酷似蘿蔔,葉大莖粗,葉面微皺,葉柄寬大。地下有圓形或橢圓形直根,小型品種只有幾十克,大型品種重達10 公斤以上。葉有羽狀複葉或匙狀裂葉,具粗毛,花冠黃色,根皮有白、淡綠或紫色。

葑性味苦、辛、甘、平。主治開胃下氣,利濕解毒。但不可多食,多食動氣,令人氣脹。

葑菜去皮後的莖肉細嫩如玉,煮食或炒食味道鮮美甜嫩,尤其是雪後採的味道更甜美。一般來說小顆的葑用來食用,大顆的葑則用來餵養家畜。食用時可用鹽腌制除去其芥辣口感,之後加糖生食,也可加入肉類等食物烹飪。據傳諸葛亮行軍時,部隊所駐之處,命士兵種此以為軍糧,所以在四川及湖北江陵一帶,稱為「諸葛菜」。

金人秦略詩云:「一段蕪菁渾著角,葉間猶有幾花黃。」宋朝詩人楊萬里說:「蔓菁宿根撲鼻香。」陽春三月,田野里就開滿了黃花,團團簇簇,漫天遍野,蝶舞蜂飛,清香泌人,花天相連,一望無際。

「三春已暮桃李傷,棠梨花白蔓菁黃。村中女兒爭摘將,插刺頭鬢相誇張。」唐詩人元稹在《村花晚》的描寫,將葑菜的樸素和靜謐比作原野上的柔柔春風,心田的綠意,生命的新鮮吹拂著這美好的寵兒,永遠是那樣至真至純,令人心曠神怡。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國風·周南·關雎》

《詩經》三百第一篇,荇菜打頭陣,歌頌青年男女愛慕思戀之情,廣為流傳。幾千年過去了,一提到荇菜,無論婦孺老幼,都能吟出那句「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春日照耀下,水澤河畔旁,兩隻水鳥喜悅地嬉戲歡笑,一雄一雌,鳴聲和諧。荇葉漂浮於水面上,河流里徜徉著原始的沉靜和生動。河岸邊,一位年輕美貌婀娜曼妙的女子在洗荇菜,纖纖小手下流淌著絲絲縷縷的碧綠,或左或右,漂搖無方。不知何時,一個男子在岸邊駐足,靜靜沉醉於這樣一幅美好的畫面里,呆了痴了,於朦朦朧朧中品味著生命的廣闊與美麗。

感謝春秋期間的詩人,荇菜才沒有埋沒在冷冷的溝渠里,而是永遠成為了一個經典的姿態,流動在歷史的波濤中。

荇菜生長於池沼、湖泊、溝渠、稻田、河流的平穩水域中,莖細長柔軟而多分枝,匍匐生長,節上生根。荇菜葉形稍尖,葉和花漂浮於水面或生於泥土。上表面綠色,邊緣具紫黑色斑塊,下表面紫色,基部深裂成心形。

有荇菜的地方,總是一片片地綿延,生機勃勃。荇菜喜好乾凈,又有凈化水質的作用,所以它的棲身之處往往十分潔凈。荇菜葉片形似睡蓮,模樣小巧別緻,一簇簇挺出水面,由於花期長,黃白相間,朵朵盛開,花開不敗,因此是小閣庭院點綴水景的佳品。

荇菜也是中藥里的常客,性味:甘,寒,無毒,全草均可入葯,有清熱利尿、消腫解毒的效果,用於治療癰腫瘡毒,小便澀痛等,同時也有消渴之功能。將新鮮荇菜洗凈,搗汁服用,便可以療愈熱毒。

荇菜的嫩葉和莖幹可以食用。食用做法與很多野菜相似,烹炒,或以蒜蓉提味,涼拌則是更為普及的一種做法。三國時吳人陸璣說:「其白莖以苦酒浸之,肥美可案酒。」近代畫家陸文郁說:「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帶舊有鬻者,稱黃花兒菜,以莖及葉柄為小束,食時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頗爽口。」

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進入劍橋大學皇家學院,他在那裡皈依了浪漫主義和唯美派,成為一位真正的詩人。多年後,當徐志摩再次回到康橋,漫步於那古老的河岸,並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吟成了一首傳世之作,留下了這首流傳於世的詩謠: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這優美的節奏像詩歌中浮現的青荇漣漪般蕩漾開來,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洋溢著獨特的審美快感。那自然里的浮雲、碧樹,那康河裡的青荇,都成為了他唯美詩篇的發源。

幾千年前的那位曼妙女子採摘荇菜,是入廚做食還是熬煮湯藥無從知曉。但荇菜卻被人們賦予了美好的想像。在美麗的人生邂逅荇藻,就像有緣偶遇了一位內心真情透徹的公子。伴隨著他的揮手投足,一顰一笑,進入了一個廣闊而深遠的乾淨的精神世界——荇藻在水中忘情的搖曳,光滑如絲,透明如夢,呈現在富含深情的人們面前。

春天,給人們帶來一絲絲慵懶的睡意。人們夢著,想著,彷彿自己是睡在廣袤的平原里,睡在綠油油的田野里,睡在那靜旎迷人的夜色里,睡在心中期許的世界裡。

這些蔬菜的美麗與清香,帶給世間美好而純真的念想,使人們不斷在腦海中浮現小時候做過的,充滿綠色與生機的,徜徉在潺潺溪水間的小小的夢,也許睹物思情,也許睹物思人。不管怎樣,都是那淡淡的情懷裡,涌動著淡淡的憂傷。

「回憶像個說書的人,用充滿鄉音的口吻,跳過水坑,繞過小村,等相遇的緣分。」

也許是思鄉。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從詩經的春天裡走來,清雅,瀟洒,挽一輪明月,攜一縷清風,賞春光無限,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中國三峽雜誌:CTGmagzn

微博:@中國三峽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三峽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三峽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詩經》里的野菜
「春吃野菜勝補藥」:薺菜、春筍、香椿芽
枸杞頭是春天的野菜
春食野菜——苜蓿糰子,野菜總比家菜更香!
寧夏的野菜資源與野菜文化
鄉韻:春來野菜饞
「春食野菜」馬蘭頭拌竹筍
春食野菜,最鮮美的春天味道
春風十里就等你 春來野菜香
四種春季野菜的吃法
健康安全的吃野菜——春季野菜大全
春天,嘗一抹山野菜的鮮!
陸龜愛吃哪些蔬菜和野菜
宜陽香樟樹·花間酒店綠色「野菜香」系列菜品 品嘗春天的健康味道!
承德的道地野菜‖春天吃野菜的正確姿勢!
扒一扒春季里的那些野菜
一路春風野菜香
收藏!巧吃野菜化春疾
春天是吃野菜的季節,這些漫山遍野的春季野菜,第三種男人吃最好
童瓊:《春天的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