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家首發‖大型評論集《評論四川》經典文章連載——劉孟伉先生和他的書法藝術

獨家首發‖大型評論集《評論四川》經典文章連載——劉孟伉先生和他的書法藝術

劉孟伉先生和他的書法藝術

劉孟伉先生

在我國現代書壇上,劉孟伉先生以其風骨雄健、氣格宏博、神采照人的書藝成就,獨樹一幟,名重巴蜀。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他的書法藝術沒有得到廣泛的介紹,實是一憾事。

劉孟伉先生(1894—1969),名貞健,字孟伉,四川雲陽人,50歲以後稱「藝叟」,後書作「寱叜」。幼年從其堂兄劉貞安(字問竹,晚清進士、學者)學習文史、書法、篆刻;6歲至16歲,遍讀「十三經」,茲後10年間,更廣泛研讀中國文學要籍,尤致力於文字學之研究;壯歲著《說文解字箋》《六書評議》(今佚)。1927年,他隨劉伯承舉行瀘州起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起義失敗後,他先後在雲陽、開縣、萬縣等地中學、師範執教。其間,他曾在萬縣開設「藝藪」裝裱店,賣文鬻字刻印;與此同時,從事地下工作。1939年,他和一批地下工作者在萬縣創辦國華中學,自任學校副董事長,僅一期,學校被國民黨當局查封,遂隱於雲陽鄉下,繼續進行文史、小學、書法、篆刻的研究。其時,他的詩、書、印在川東一帶已負盛名,從學者甚眾。1947年冬,他出任川東遊擊縱隊七南支隊司令員兼政委,於崇山密林間艱苦戰鬥。在解放聲中回到萬縣時,他已是鬚髮花白的人了。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川東行署副秘書長、四川省政協常委、四川省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2年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後,即長期潛心於文史、藝術的研究工作,成績卓著。其間,他對杜工部詩研考甚精,曾主編《杜甫年譜》,極為海內所重視。所著詩集有《冉溪詩稿》《凍桐花館詞鈔》等,清健沉雄,情致高遠。孟伉先生曾蒙受極「左」路線的排斥打擊,遭到很不公正的待遇。但他豪放曠達,剛毅不阿,老而彌堅,直至在「文革」浩劫中被迫害逝世。

這樣坎坷奮鬥的不平凡的治學與革命經歷,陶鑄了劉孟伉先生的情性氣質,升華了他的人格,蒙養了他的藝術。

七十年華百鍊身,只余龍性老難馴。山川能說才無礙,風雨高歌筆有神。[1]

當年曾是白漚身,萬里煙波不可馴。本意浮游終海甸,何期風雨會山神。即今文史攢多士,共喜頭顱稱壽人。回首人間真已換,戴河高詠浪沙新。[2]

寂寞春歸人事改,惜花不改少年心。[3]

風骨清癯,雙目炯炯,氣度超軼,言論瀟洒,而又博學多識……讀其詩,見其書法,如見其人,生意盎然,惆儻不羈,隱約有唐音而又確是今之人,今之詩人。[4]

——這些詩文,使我們可以清楚地想見孟伉先生那感人的風神、氣度和才情!

劉孟伉先生對於前人的書法,進行過深入而廣泛的學習借鑒,但他既注重傳統,又力主創新,絕不迷信古人。他的為書之道是:「博操約守」「一收一放」。

他對於鐘鼎、篆隸、楷草等歷代主要碑帖,無不瀏覽撫玩,擇其所好,反覆臨摹,對民間出土不甚知名的碑碣石刻,也寄予濃厚的興趣,偶有收穫即觀賞研究、擷取所長。他早年學《鄭文公碑》,而後用功既久且博,並深得精髓的是歐、顏書和漢碑。

其中,尤重《勤禮碑》《大字麻姑仙壇記》《張遷碑》,以至可以通篇背臨。對歐陽通楷書,莫友芝篆書,他也多所研習,評價甚高。

他說:「執筆無定法,達到運用自如即可。」「學書離不得歐、顏,一是頓筆,一是提筆。」他把「永字八法」概括為「十字兩法」,認為千筆萬筆,只在一筆的起、行、止之中,由此而生變多樣的筆勢。

對於書法的學習與創作,他主張一收一放,注重個性的發揮。他說:「學書形狀好學,難在有個性。」收,指對碑帖的研讀臨習;放,指恣情任性,放膽創作。收是為了放,在放的指導下收,才易於深入,融會貫通,博採眾長。在收的基礎上放,才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從必然進入自由,法為我用,因意變法,寫出自己的個性來。

袁枚《隨園詩話》:「平居有古人,而學力方深;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講的也正是這個道理。可以說「博操約守」「一收一放」,這是孟伉先生學書的甘苦之言,是他的辯證的方法論。

我們看他20世紀30年代所書的《劉貞安傳》(刻石),峭健活脫,清麗典雅,可見他對六朝墓誌、歐楷及鍾繇等多樣養分的融而為一。為劉備冢補書的隸書對聯,則表現了他在漢隸中取精用宏、熔鑄百家為我所役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創作水平。此聯寫得蒼勁深雅,凝重峻拔而又酣暢自然,非漢代一碑一石所可牢籠,幾十年來,深受各方書法人士好評。

然而,孟伉先生的書藝創作中,數量最多,最具創意而能表現他個性的,還是行草書。他善用行書的體裁而表現草書的情勢。在他那勁疾變化的線條及其空間構造中,渲泄著熱烈跌宕的情緒,奔突著暢達不羈的氣勢,透露出爽朗超軼的風神、氣度,表現出剛健奮疾的用筆、奇宕俊偉的結構和朴茂洞達的章法。

他把篆書,尤其是漢碑的用筆融入行草,出以中鋒、藏鋒,點畫剛健雄渾、意氣酣足,如鐵鑄玉成,提、頓、起、收峻拔果斷,多用折鋒方筆而筆勢拗峭,時或參用草隸的奮筆波磔。這些都暗示了一種剛毅倔強的性格。他吸取顏體正書中筆畫橫輕豎重的特點,在行草結體中強調粗細輕重對比變化,增強了線條結構的立體空間感和跳宕的節奏感。他寫字前慢,揮運時快。首先,他十分講究磨墨,曾有「歙產小方研銘」云:「不難作字,而難磨墨,平矜釋躁,指定腕和,左右迴旋,前後開闔,誠能乎此,又何暇求筆勢之妙訣也哉。」磨墨既成,向紙良久,緩捻筆管而結思已成,即行揮毫,頃刻而就。揮運之時,筆隨情走,其奮疾如怒猊渴驥,驟雨急風,常常使侍書者牽紙不及。這種奮疾即包含了沉強的力量,達到了疾與澀的高度統一,又是使他的筆勢縱橫排宕,生髮奇變異態的契機。因而,他的行草線條情采淋漓痛快,卻又不飄不墮,流中有留,意味沉厚,顯示出他心忘乎手,極其精熟靈活地操縱毛筆的本領。

劉孟伉楷書作品

對於結字,他即熔冶漢魏、唐宋、明清,化而用之,更在奔瀉的情勢中應機隨遇,變化出奇,新理異趣,無不自成佳構,渾然一體。他常常在斂縱恣任的字勢中,採取中肆旁斂的方法,擴展字中的空白,使結構內部充溢著宏闊的氣象。他善於因勢利導,大膽改變字內主次結構單位所佔空間的常規比例,強調在體勢變化中起關鍵作用的筆勢。他多使線結構在開闊擒縱,驚奇跳駿,險絕為夷的運動變化中打動觀賞者的心靈,拙中寓巧又氣派正大,不屑以側媚之姿悅人。他那奇宕峻偉的行草結構,固然來自他對結構內在規律的理解與活用,但更重要的是靠他的膽識、才情和修養的維繫。

他以雄暢的氣韻為脈絡,使大小相懸、勢態多變的結字上下相貫、前後呼應,構成朴茂的章法。點畫的剛勁洒脫、纖穠相發,結構的聚散自如而多閎中肆外,行間的錯落參差,又使他的章法茂密而不困悶,具有朗透之致。正因為這章法的妙造是以流貫的氣韻為機括的,因此它隨手變化,略無定式,而皆節奏鮮明,意連勢全,渾成自然,毫無安排的痕迹。

劉孟伉楷書作品

劉孟伉先生一生中用功最多、寄託最深的是他的詩。對書法,雖勤之、精之,但他是並不自以為重的。工作之暇,吟哦之餘,或撫臨懸觀,心領神會;或應酬請索,隨意揮灑,而豪情逸致,淋漓於紙上筆端,無不成為他心靈的跡化和審美的寄託。因之,他的行草書因時境不同,風情變化,而面目各殊。如對聯「書窗正對雲洞啟,叢菊初傍幽篁栽」之爽峭俊逸;「眼明小閣浮煙翠,身在荷花水影中」之雄渾遒麗;四條屏《移錄楊宗乾詩》之勁健瑰奇,恣逸跳蕩,朴華交融;扇面《題李晴峨眉寫生作》,卻出乎孟伉行草之常格,逋峭超逸,似有明季清初行草書之胎息;詩稿《聽李德才築擊將軍令調》又以頹筆枯鋒出之,凝鍊郁拔、遒婉中含方拙,有漏痕蟲葉之趣,風致朴雅,在孟伉行草中別具異味。

自書《游峨詩稿》則是他晚年的力作。我們先看張秀熟先生對此稿的後記:「憶某年,余與程子健數人游峨眉,聞孟伉於是晨與一僧人上山,將登金頂,觀聖燈、雲海之盛。眾無不駭然,既壯其志,欣其遇,而嗟嘆其一瘦骨崚嶒老人何為如此神旺,令人不可解也。」游峨歸成都,孟伉先生即為其子劉一甫書成此稿。其序縱橫勁逸、變幻騰盪,如風雲滿紙,穠纖疏密、錯彩交輝,如星漢流天,一派磅礴而超曠的氣象;且與作者此行從大自然中攝取的美感意象及他的奇情浩氣相冥合,相感應。該作小中見大,可謂「尺幅中藏萬里心」,具有不尋常的審美價值。覽劉孟伉先生該行草薈萃,使人有百態橫生、目不暇接之感。它充分表現出作者深廣的修養和不凡的才力。人謂藝術的創造有個性不易,而不重複自我則更難。

當然,藝無完藝,劉孟伉先生的書藝也非十全十美。依筆者之見,在他的相當一部分行草書作中,若能直中增益其曲,剛中增益其韌,外拓中增益其內斂,或可使作品內涵更豐富,從而增強藝術的表現力。

但是,劉孟伉先生的書法藝術無疑給予我們更多的有益的啟示。他的博操約守、一收一放的治學方法,他的人生、學養與他的書藝之間的內在聯繫,尤其是他那重風骨,強氣勢,文不乏質的鮮明的藝術個性,足可供我們在今天的書法繼承與創新中以思考和借鑒。他不假裝故老,不故作閑淡中和狀,不屑於巧飾安排的小聰明,沒有絲毫陰盛陽衰、小家把式的文弱書生氣。在他自成一家而又風味多樣的書藝創作,始終是生機勃勃,雄風不減,老而彌健,流注著充沛的情感和氣勢力量,折射出他的人生與時代的精彩光華。

注釋:

[1]但懋辛:《壽劉孟伉館長七十》詩句。

[2]劉孟伉:《七十生日,但老以詩見壽,次韻奉答》。

[3]劉孟伉:《偕慕沙步至少城園》詩句。

[4]張秀熟:《劉孟伉游峨詩稿題記》。

作者介紹:

何應輝:四川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創作評審主任委員,四川省詩書畫院副院長,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席。

摘自《評論四川》藝術評論部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評論四川 的精彩文章:

獨家首發‖大型評論集《評論四川》經典文章連載——傾聽他的心跳
獨家首發‖大型評論集《評論四川》經典文章連載——畫院和畫家的生存

TAG:評論四川 |

您可能感興趣

文藝評論·王洪宇書畫作品融合閱歷經驗
文藝評論·畫家董殿富的藝術追求
張暉中國畫藝術評論
文藝評論·一本書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文學評論《海子和他的詩》
天籟文學評論:《七老巷》的藝術特色
張德明教授關於橫行胭脂《紅岩》發表的組詩的評論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最新評論在這裡!
軍網專訪文藝評論家陳先義:向「去英雄化」亮劍
胡坪:評論家的精神和光芒——讀葉松鋮文藝評論集《撥亮精神的燭光》
《長江叢刊》文學評論
李全修的評論《曹紅燕的新體禪詩》
文藝評論︱北喬詩集《臨潭的潭》讀評:在詩行里放逐高原
中央電視台特約評論員:杜文龍
《中國法律評論》版權聲明
評書大師單田芳逝世·評論
現代新派詩刊詩評.文學評論家《淺談程效格律古體詩》
真誠而又果敢的文學批評——讀楊光祖的評論集《文學世界的探險》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文學評論《重讀《楊絳作品集》有感》
網友評論《錦繡未央》劇中的古裝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