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國際性民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稱為阿卡族) 。 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與納西族相似。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製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區,主要從事農業,梯田稻作文化尤為發達。千百年來,面對高山峽谷的生存空間,哈尼人民創造、總結出一套墾種梯田的豐富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地形、土質修堤築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條件,把終年不斷的山泉溪澗,通過水筧溝渠引進梯田。
哈尼族家家戶戶還習慣在梯田裡養魚。陽春三月栽過稻秧後,人們投入魚苗,任其自然生長。深秋時節,在收割稻穀的同時,一籮籮鮮魚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哈尼族善於種茶。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相當久遠,西雙版納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馳名全國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區,哈尼族地區的茶葉產量占雲南全省產量的三分之一。 另外,墨江的紫膠,產量居全國之冠。紅河自治州箇舊市,是聞名我國的「錫都」。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哈尼族的服飾,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異,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老人戴瓜皮帽,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繩製作的木板鞋。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綉五彩花邊,系繡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西雙版納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開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泡。每逢年節或與姑娘約會,小夥子們把美麗的羽毛或鮮花插在頭上。西雙版納和瀾滄一帶的婦女,下穿長及膝蓋的摺疊短裙,打護腿。平時多赤足,喜慶節日愛穿繡花鞋。瀾滄的婦女喜戴大銀耳環。
哈尼族的男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摘掉頭上的帽子,改用布包頭,同時將牙齒染紅,表示他已成人,可以談情說愛了。哈尼族少女用豬油抹發,梳成下垂的單辮。女孩子到了一定的歲數,也要染紅牙齒,繫上圍襟,戴上銀飾,這表明她已成熟,可以參加「串姑娘」了。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哈尼族成年婦女多編雙辮,並把辮子纏繞在頭上。墨江部分少女系白或粉紅色圍腰,婚後改系藍色圍腰,系圍腰的高低是區分女子是否結婚的標誌。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紅河縣葉車婦女一般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餘件,里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哈尼族日食兩餐,以大米為主,玉米為輔,喜食乾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將瘦肉剁細,與大米、薑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愛吃糯米粑粑,用芭蕉葉包著與腌肉一起吃。哈尼族極愛吃肉,豬、牛、羊、雞、鴨。喜飲酒,酒節特多,逢節便有美酒。哈尼族素來熱情好客,只要有客人來,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後,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稱「喝燜鍋酒」。在筵席期間常常酒歌不斷。客人離開時,有的還要送上一塊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葉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圓子等食呂。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牆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牆,最後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蘑菇房經久耐用,冬暖夏涼,在我國民居文化中獨樹一幟。它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雲海,多姿的梯田,構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鄉壯景。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哈尼族文化藝術絢麗多姿,有神話、傳說、詩歌、故事、寓言、童謠、諺語、謎語等。哈尼族是一個與音樂歌舞為伴的民族,哈尼人既能歌也善舞,生活中的很多場合都有歌舞相伴。民間流傳的樂器眾多,常用於舞蹈和說唱伴奏。哈尼族小夥子愛好彈三弦和四弦,姑娘們喜歡吹「巴烏」和「響蔑」.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認為天地間存在著強有力的天神、地神、龍樹神和具有保護神性質的寨神、家神等,必須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對於給人們帶來疾病和災難的各種鬼神,則要通過祭祀和巫術加以制約、驅趕。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龍巴門」(即寨門)。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節日的哈尼族婦女在靛青色的包頭巾上,用五彩絲線刺繡出美麗的圖案花紋,額前腦後還掛著一束束艷麗的瓔珞。上衣胸前綴滿銀泡、銀紐,中間掛一塊八角大銀牌,小腿要包一塊繡花布,上面扎一對用紅色毛線製成的絨花。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出生:
哈尼人出生時,家人要舉行梯田勞動儀式,在院子地上畫出象徵梯田的方格,如果生男孩,就由一個七八歲的男孩用小鋤頭在方格內表演挖梯田的動作;如果生女孩,就由一個七八歲的女孩在方格代表的「梯田」里表演「摸螺螄、拿黃鱔」的動作,經過這一儀式才能擁有自己正式的名字,真正成為村寨里的一員。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婚俗:
在雲南墨江一帶的哈尼族,有「踩路」定婚的傳統習俗。哈尼族葉車人男女交往中,如果雙方都有意,就在白傘下細談。居住在雲南哀牢山上的哈尼族人的婚禮多在黃昏時分舉行。哈尼族支系碧約,新娘從出嫁前三天就開始哭婚。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新谷酒:
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雲南元江一帶的哈尼族,按照傳統習俗,都要舉行一次豐盛的「喝新谷酒」的儀式,以歡慶五穀豐登,人畜平安。所謂「新谷酒」,是各家從田裡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谷把,倒掛在堂屋右後方山牆上部的一塊小篾笆沿邊,意求家神保護莊稼,然後勒下穀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內泡酒。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家家戶戶置辦豐盛的飯菜,全家老少都無一例外地喝上幾口「新谷酒」,這頓飯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飯飽;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視火如命:
哈尼人視火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護火種,虔誠敬奉火塘。他們每家都有幾個不同的火塘,不僅要煙火長燃,而且不可混用。第一個火塘煮小鍋飯、炒菜,第二個火塘專門蒸飯,還有個火塘只煮豬食,火塘上空吊一個硬篾編成的類似吊床的"火課",用以熏炙食物。過節殺牲祭祖時,各戶特備米飯、肉菜和辣酒各一碗,專門祭祀神聖的火塘;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葬禮:
在哈尼族的人生禮儀中,葬禮是最為隆重的,哈尼族認為:「人生在世一輩子,死在陰間得永生」。因此,死僅僅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門檻,人的靈魂永不滅,因而要舉行盛大的葬禮。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婚禮:每逢「扎勒特」(十月年),各地哈尼族的姑媽,娘娘及所有出嫁了的女子都要回娘家來,與父母兄弟同度佳節,藉以追認血緣祖根。娘家親人製作豐美的食品以盛情款待。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進食的傳統風俗,女主人特意為回娘家的姑媽、娘娘們單獨設宴。眾女面對著滿桌可口的食品卻羞於下筷。女主人便將一片芭蘸葉鋪在各人面前,隨即將桌上的各種美味一一揀到芭焦葉中,請客人盡量享用。在女主人的盛情面前,客人只好揀起一片食物好象正在吃,其實,她並沒有吃,而是把食物巧妙地捏在端飯碗的兩個手指問,表示懂禮。如赴宴女子大口進食,將成為世人的笑柄。哀牢山部分地區的哈尼族與漢族同度春節。節日或「阿瑪拖」(祭護寨神)期間,全村各戶紛紛置辦豐美的食品,端於街心(村中),在古樸雄渾的鋩鼓聲和歡樂的歌聲中開懷暢飲,同食共樂。滿街心一字成行的豐美宴席實為奇觀,世人將其稱為「街心宴」,哈尼語謂之「多角角」或「資烏都」,意即輪流互飲(酒)。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在紅河一帶奕車人男女青年社交擇偶活動中,還有一種奇妙的戀愛宴會,當地哈尼語稱作「阿巴多」。 「阿巴多」多在「十月年」期間舉行。經同村的一群男青年商議,邀請遠村一群姑娘於某日夜晚前來「阿巴多」。屆時,一二十位妙齡女郎整裝一新,手持火把來到男方村赴宴。男青年們見姑娘們應邀赴宴,欣喜若狂,便在一間燈燭通明的公房裡,擺開數張八仙桌,桌面上擺滿了大塊臘肉、乾巴、清蒸鯉魚、腌鴨蛋、大塊煎豆腐、大塊粑粑,煮大公雞,能上桌面的各種菜應有盡有。準備就緒,宴會開始,男女青年配對入席。桌外有一位風趣的斟酒人,給每人面前的酒杯里盛滿酒。隨即,伙子頭和姑娘頭先舉杯互相對唱敬酒歌,互相敬酒,然後一一互唱互敬下去。當一對男女相互敬酒之際,其餘各對則相互敬菜唱歌。酒過三巡,東方欲曉,姑娘們便要告辭回去了。伙子們用芭蕉葉包紮好各種美味,分別送給站娘們在半路上吃,並定好到姑娘村還「阿巴多」的具體時間,姑娘們這才腳踏青霜消失在山路盡頭。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在哀牢山區部分哈尼族中,至今仍殘存著不同形式的「不落夫家」婚俗,即新娘分住娘家和夫家兩地。當新娘從娘家回夫家時,要用一個小巧精美的篾盒盛滿可口的米飯和火熏豬肉,腌鴨蛋帶去,當地哈尼語謂之「合戛拖」。據說,這是做娘的生怕自己的女兒在夫家不習慣、怕羞、受餓而特意備下的。當然,這盒可口的食物帶到夫家並非是新娘一人獨食,有時是夫妻一同享用,更多的時候是送給丈夫的弟妹們共食;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墨江自稱阿木人的哈尼族,在整個婚禮儀式中,從頭到尾都離不開舞蹈。婚禮前夕,男女雙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一座棚子,作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動場所。婚禮這一天,迎親隊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準備回程時接應,其餘跟隨新郎前往女家。當他們來到女家寨口時,寨內鼓樂齊鳴,送親隊跳起傳統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給接親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後大家共舞進寨直抵棚子里。休息片刻,一對新人站在一張方桌旁,女家親屬用兩指夾著一片筍葉,環繞方桌起舞,意在禳災祈祥。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新郎、新娘在迎新隊和送親隊簇擁下前往男家的半途中,與等候多時的另一部分接親人相遇。大家就地圍成圓圈,踏著鋩鑼和鼓點節奏縱情起舞,以表示相互祝賀。當他們一起來到男家時,棚子內外已擺滿了豐盛的酒席。賓客剛落座,一位能歌善舞的婦女從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緊跟其後的是一位男方主人,他端著上置三隻碗和一個酒葫蘆的簸箕,向每一桌取一點酒菜。待酒席快要結束時,一位廚師端著放有八隻大碗的竹篩,從廚房裡出來舞向每一酒席,客人們又象徵性地給搛上菜肴。最後,在他「該跳舞了」的一聲號令下,眾賓客紛紛離席,圍成一圈又一圈歡舞高歌,大家熱烈地祝福新人喜結良緣,勉勵他們勤儉持家、尊老愛幼。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新平等地自稱卡多的哈尼族,迎親時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劇。迎親隊到了女家,主客寒暄幾句就開懷暢飲,雙方家長也在那裡大吃大喝,說東道西,似乎忘了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過了好一陣子,頭系紅綢、胸前掛滿銀飾的新娘,才羞澀地緩緩出現在迎親隊前。當走到新郎面前時,她突然慍怒於色,舉起雙手向新郎劈頭蓋臉地捶去。這時,大家起鬨助興。只見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則東躲西閃,毫不還手。當新娘捶夠了,突然破涕為笑時,新郎這才說「現在該走了吧」。在難分難捨之際,母女倆抱著又哭又唱。此時,新娘的兄弟姐妹強行把她倆分開,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親隊也尾隨而去。據說,「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驗新郎對愛情的忠誠。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哈尼族的婚喪習俗各支系間略有區別。碧約人婚姻盛行姑表婚,姑娘長大後要徵得男家同意後才得嫁給外人。卡多人的婚姻也如此。為姑表舅婚,締結婚約以父母包辦為主,結婚時,當娶親人進入女方的毫巴門時,女方要組織年輕人用「橄欖迎親」,意思是用檄欖把娶親人身上帶著的邪魔打跑掉。臘米人的舅家有優先擇親權,結婚接新人時,新郎在媒人、陪郎和鑼鼓手陪伴下,打著鑼鼓,唱著調子到姑娘家,新娘由長兄背出家門,要邊哭邊唱「切妞都耶」(女兒調),向父母兄長討嫁妝,其實主要是傾訴離別父母家鄉的苦衷。愛尼人實行一夫一妻制,夫死,妻子不可改嫁,妻死,夫可以另娶,婚姻較自由,無姑表舅婚約束,可由男女自己尋找夫妻。

視火為家庭的生命的少數民族:哈尼族風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塵曉屋 的精彩文章:

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朝鮮族風情
西雙版納最常見的少數民族:傣族風情

TAG:塵曉屋 |

您可能感興趣

草原民族的生命力
大科學家對生命的迷茫——史蒂芬·霍金生前最大的困惑
生命的美麗與歷史的哀愁
他人的生命高於自己的生命《特種兵之霹靂火》
祖母綠綠柱石家族中最珍貴的成員-愛和生命的象徵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一部純粹關於情感的電影
驚蟄,生命最美的涅槃
最有福氣的4大生肖女,天生命里藏金,娶回家就旺夫旺子旺家庭!
人生命中的精氣神
夏姆的生命奇蹟
一粒種子的生命之旅:誕生、傳播和萌芽
【佛教動畫】愛護生命的故事:捨己救人的勇犬
「電影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與生命抗衡的男人
漢字的生命力來自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
愛麗絲夢中的仙境,澳洲藍山探秘生命的厚朴和靈動
《孝庄秘史》:大歷史里大人物的生命歌哭
美麗多可羅犀:被放大的自我和被縮小的生命
人民的好醫生景治安:他用大愛點燃生命之光
學習力:生命內在熱情的生髮
為了我們的生命-克利夫蘭萬人控槍大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