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侯登科、侯登科攝影獎、侯獎中走出的中國攝影師!

侯登科、侯登科攝影獎、侯獎中走出的中國攝影師!

作者 | 楊雲鬯

________

縱覽中國攝影的歷史,侯登科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西北一隅,他孜孜不倦地行走、拍攝和寫作,以自我實踐的方式呼喚著攝影的真實性與社會性,與志同道合的「陝西群體」一起把中國的紀實攝影推向了一個高峰。

2003年,侯登科的生命燃燒殆盡。他給我們留下的影像,講述著一個農民眼中的中國。這個中國有著歷史和傳統,它們在西北麥客的眼神、動作和衣服的褶皺里;這個中國也處於激變的浪潮中,甚至讓他無所適從:農民進入城市,建設城市,城市卻把它們無情地吞噬。

侯登科,《麥客》,1982- 2000

農民,這對於侯登科而言是一個自我的身份,也是長期作為「他者」的中國歷史的主體。通過把鏡頭對準他們,侯登科不斷地叩問著自我。他在他們的身上發現自己,也在他們的身上反思這一群體本身。

這種「自我」與「他觀」之間的張力讓他捕捉到了低層人的苦難、歡愉、尊嚴、掙扎。也正是這種張力,使得這些影像的生命力得以超越照片固有的記錄功能。

在質樸的記錄以外,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人類學式的思考:通過攝影這一實踐,侯登科成為了一名行動者。他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和地點,以哲學家的方式思索和再現(represent)人世。這些照片並非無生命的客體,而是組成了侯登科這一混合主體的重要材料。

換言之,他們是思想的碎片,反射或凝聚著人的光輝。這種光輝,讓柏拉圖洞穴里的人得以啟蒙。用一種更為通俗卻常易引起誤讀的詞語來概括,便是「人文主義」。

侯登科,臨潼行者鄉,1993

侯登科,《四方城》,1996 - 1997

攝影評論家鮑昆曾於《在歷史、文化、政治、倫理中的中國紀實攝影》中指出,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人文主義」或一種對人類懷有的強烈的普世關懷是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不可或缺的特質。

他也清楚地解釋道,這一外來辭彙最早由《中國攝影》雜誌的老前輩林少忠翻譯,而且其後被更加精準地譯為了「社會紀實攝影」,以強調其現實主義傾向和人文主義內核。

從這兩方面來說,侯登科的攝影可以說是紀實攝影在中國的一次成功的無意識本土實踐。對於攝影的「真實性」的執著和對於農民這一身份的探索促成了紀實攝影在中國落地生根,也讓國人震撼於一種直觀的、來自影像的現實主義審美。

2007 年首屆海報

侯登科和他的攝影是時代的先行者。而根據他的遺願所設立的「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也是國內最具分量的紀實攝影獎之一。自獎項設立之初,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取向就是這一獎項評選的兩根支柱。然而,侯獎並未滿足於任何一種固化了的主義。

事實上,正如一些西方人類學家(如研究伊朗數字攝影的 Shireen Walton )在長期調查後所指出的,在這個技術革新極為迅猛的時代,一張數字照片的「真實」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張照片里的「真實」或許已經完全不同了。

在一個「流動的社會」(鮑曼語)中,我們的觀看和感知變得更加多元,各式各樣的「現實」在真實和虛擬的夾縫中以不同的方式被並置,而所謂的「人文主義」也被化約為一種寬泛的多元主義。

從更傳統的如李江樹、於全興等人對某一主題的長期記錄,到張曉、駱丹、嚴明、李政德等人更具個性化視角的拍攝,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本身就在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基礎之上不斷地拓展著紀實攝影在中國的本土意涵。

從侯獎走出來的部分攝影師,也確實成為了中國紀實攝影的中堅力量。

首屆獲獎者:李江樹 已被拆除的明代鮮魚口古街 2003

首屆獲獎者:於全興 《屯墾戍邊第一代母親》

兩年前,攝影評論家,也是侯登科生前好友的李媚曾對第二屆侯獎獲獎者張曉進行了採訪。原本在媒體行業工作的他敏銳地發現了作為國家改革和社會變遷的起點的沿海地區,並花費數年時間遊走其中,最終匯成了《海岸線》系列。

張曉說,他的這種在路上行走並進行攝影創作的方式受到了駱丹《 318 》項目的啟發(駱丹隨後也憑藉《素歌》系列獲得了第三屆侯獎),並坦言獲得侯獎在經濟上和自己的藝術生涯中都有著重要意義。

2009 年,已經從媒體辭職的張曉帶著已經不多的積蓄,繼續遊走在中國的海岸線上。正是侯獎的獎金支撐著他得以繼續拍攝。

此外,也正是從侯登科紀實攝影獎開始,張曉隨後獲得了三影堂攝影獎、法國滙豐銀行攝影獎,並在阿爾勒攝影節首發畫冊,迅速提升了其國際知名度,「現已成為中國炙手可熱的攝影師」(李媚語)。

第二屆獲獎者: 張曉 《海岸線》

第二屆獲獎者: 張立潔 《非典後遺症》

作為一個在方向上影響了中國紀實攝影的獎項,侯獎的頒布常常伴隨著社會輿論的熱議。我還清晰地記得,在 2013 年第四屆侯獎公布以後,李政德的《新國人》系列引發了一系列爭議。

這組作品的時間跨度大,以改革開放的前哨深圳為拍攝對象,用直閃的方式記錄了這座繁華都市背後的浮誇。

由於作者的拍攝極為真實,毫無修飾,帶有很強的侵略意識,因而在網路上引起爭論,論戰涵蓋了紀實攝影的定義和起源、攝影的審美與審丑、國人的生存狀態和價值取向等問題。

儘管作者和評委會在當年可能承受了較大的輿論壓力,但幾年後回看,能夠引發爭議和思考,讓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不正是紀實攝影最初的目的嗎?

而作為一個公共獎項,可以評選出這樣具有爭議性的作品,恰恰說明了它有著一種對社會的使命感,具有文化相對主義的取向,並有志於紀實攝影在中國的革新。

第三屆獲獎者: 駱丹 《素歌》

第三屆獲獎者: 嚴明 《大國志》

第三屆獲獎者: 朱強 《江湖》

在當下中國,改革與開放遠遠不僅僅是一種政治話語。我們的國家飽嘗了急速現代化的甜蜜和悲哀,呈現出多種社會結構、思想意識並存的狀態,並被外化成所謂的「魔幻現實主義」的模樣(儘管我對這一粗暴的定義有所保留)。

對於紀實攝影而言,這似乎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然而,如何捕捉乃至定義現實卻成為了每一個持照相機的人無法繞過的難題。

在現下的攝影圈中,存在著紀實攝影的困境、新聞攝影的困境、藝術攝影的困境,而所有這些困境,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多種多樣的現代性危機:攝影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圖像的大量堆積、資本與精英主義的裹挾……

第四屆獲獎者: 李政德 《新國人》

第四屆獲獎者: 董立新 《紅線區》

第四屆獲獎者: 徐慧芳 《大學城》

我期待,侯獎能夠成為這樣一個出口:通過侯獎,我們能夠看到關心人本身的生存狀態、帶有反思意識的攝影作品。

它們可以不帶有一種傳道式的高視角,但需要通過影像或更為廣泛的視覺媒介,關注具體的問題,能夠在集體層面勾連中國的當代經驗或歷史記憶。

我也相信,通過攝影這一視覺手段對某些具體的現代性問題進行解構,可以成為我們認識這個複雜世界的有效手段。

第四屆獲獎者: 唐帆 《沉默的獨白》

第五屆獲獎者: 劉濤 《天外》

第五屆獲獎者: 海憶水 《流放》

侯獎部分獲獎人訪談節選:張曉

________

張曉,1981 年生於山東煙台,2009 年憑藉作品《海岸線》獲得第二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2010 年獲得三影堂攝影獎,2011 年獲得法國滙豐銀行攝影獎,現生活工作於成都。

該訪談節選自「侯登科獎十年回訪」系列《張曉:從 2009-2013《海岸線》完整的走了一遍》,訪談者為李媚,選文有少量刪改。

李媚:「海岸線」當時獲獎的時候你是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況?

張曉:那會兒正窮的不行了,你想我辭職的時候只有一萬七八千塊錢,都是工資攢下來的,大半年過去了,膠捲路費食宿等等,那會可能身上就三四千塊錢,確實只有那麼多錢了。

李媚:那個時候你是單身?

張曉:對,單身,那會兒我想沒錢了就還要再找一個媒體上班,要不連膠捲都買不起了,當時就是這麼打算的。

對我來說這個獎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如果沒有那個獎可能我早就已經又去上班了,所以那五萬塊錢對我來講很重要,五萬塊錢首先是在物質上能夠讓我有資金繼續拍東西;更重要的是對家人有一個交代,我爸媽對我辭職的意見非常大,因為他們覺得我之前工作特別好,在一個報社、黨的媒體上班多好,那個工作是他們的驕傲。

後來說辭職就辭職了,他們過了大半年才跟家裡人才說了,都不好意思說出來,在農村大家肯定要猜出什麼事了。所以這個對他們來說挺重要的,覺得我走的路是對的,從那以後沒有再反對。

李媚:你的「海岸線」完成了以後,作品的傳播效果非常好?

張曉:因為我後來又得了幾個比較重要的獎,在「侯獎」之後,緊接著轉過年來 3 月份就得到三影堂的獎,5月份得了一個法國的滙豐銀行攝影獎。

這個獎在歐洲的影響力非常大,對我在歐洲的影響力提升的很快,雖然法國滙豐銀行那個獎獎金不是特別高,是 5000 歐元,當時相當於 4 萬塊錢,收藏你六張作品,但是他們在法國安排五個城市的巡展。還去了阿爾勒,給我出了一本畫冊在阿爾勒攝影節首發,這些推廣很重要。

其實要是沒有「侯獎」也不可能有後面這些,都是一步步的,環環相扣的。

侯獎部分獲獎人訪談節選:李政德

________

李政德,1976 年生於湖南,自由攝影師。2013 年憑藉作品《新國人》獲得第四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

該訪談節選自「快拍快拍」 娌娌在李政德獲獎後的訪談《李政德:攝影就像呼吸,隨時隨地》,有部分刪改。

娌娌:有人覺著這屆評選出來的離傳統經典紀實攝影有些差距,您怎麼看?

李政德:時代在變,就像器材一直在變,現在的紀實攝影和經典的紀實攝影也相差很大。以前馬格南那種經典式的報道攝影隨著媒介的變化也在發生改變,現在的馬格南和以前有很大不同。以前的那種專題性的深度報道隨著網路的發展,更適合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更完善,更有感染力。

娌娌:你是在什麼情況下拍攝的這組片子?為什麼取名《新國人》?向劉錚的《國人》致敬?

李政德:算是吧!劉錚的《國人》是最打動我的影像。他的是黑白的,我的是彩色的,我就改名叫《新國人》,之前作品名稱是《儀式與人》。

這組作品是我在 2006 年開始拍的。2005 年我到深圳,在《周末畫報》做時尚攝影記者,經常參加各種儀式,五星酒店的開幕式,聖誕 party 等等。這類片子拍多了是很無趣的。但是我後來發現,你只要仔細觀察,也能發現好玩的。一樣東西本身沒特點,但當幾個在一起的時候,它們的關係就非常有意思,太好玩了。就像這樣的拍了一些,但那時候沒有清晰的感覺,拍了幾次,覺得這東西可以作為一整個系列。

2009 年,這組作品獲得深圳吾城吾鄉攝影年展大獎。有人告訴我,這組作品有點馬丁?帕爾的味道,我就去看了他的作品,心裡得到了些肯定,原來拍這個也挺有意思,原來這樣拍也可以。單張的照片可能說明不了問題,但是當成為一個系列,趣味就來了。

娌娌:這筆 5 萬元的攝影獎金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李政德:至少我這一年不用太擔心,可以繼續拍自己的東西。現在畢竟不像 20 多歲的時候。有時候會有一種莫名的焦慮。但是又不想去找一般的媒體,沒意思,每天跑來跑去。也許我還算對攝影有點抱負吧!

第六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正在徵稿中

獎勵人數:3 名

每位獎金:人民幣5萬元

截止時間:2017 年 7 月 31 日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色影無忌 的精彩文章:

索尼推出新型感測器,看著很厲害哦!
外國人各種求P,然後各種奇葩圖出現了!不作死不會死!
招人!招人!招人!重要的事說三遍!
這些「不要臉」的少女是小清新?還是蛇精病?
讓男人顫抖女人跳腳?這款App簡直就是照妖鏡!

TAG:色影無忌 |

您可能感興趣

袁和平「砸場」成龍:中國電影走出國際,李連杰李小龍是最佳典範
攝影藝術:復古文藝風,油畫里走出的人
從安徽濉溪走出的著名畫家謝登科花鳥類藝術作品欣賞
樂安儺文化走出去 《大儺·董春女》亮相柏林國際電影節
從萊陽走出去的書畫藝術家李雁飛
《今日影評·鴻論》尹鴻、盧燕談中國電影「請進來、走出去」:改革開放四十年助推中國電影走出國門
軍旅走出的水墨藝術家郭朋德
華人騎手組團征戰歐洲創歷史 中國馬術「走出去」獲荷蘭名宿盛讚
亞裔移民的澳大利亞故事:華人博士郭福寧:中醫走出澳洲唐人街!
黃埔軍校走出的史學家:黃仁宇
全國政協常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世界的需要
華東師大舉辦聖約翰大學文獻展:林語堂、張愛玲、貝聿銘……從這裡走出的留學生你都知道嗎?
從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現狀與發展,看中國電影走出去(中)
一部電影走出四大影帝,續集劉德華加盟將會6大影帝雲集
湖北一偏僻山村,走出來林彪、李四光等大名鼎鼎的人物,文脈鼎盛
走出地中海:糖、魚、奴隸與大西洋史觀
中國外文局與科大訊飛共建人工智慧翻譯平台 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
洛麗塔玄鯨之頌,從森林中走出來的小仙女
《神魔大陸》手游參展科隆,讓中國創造走出去
從潤玉影子中走出來,「小魚仙倌」羅雲熙和宋茜聯袂出演《掮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