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康熙瓷筆筒的品種與斷代

康熙瓷筆筒的品種與斷代

自公元1661年登上皇位後,直至公元1723年,康熙皇帝君臨天下達六十多年之久,由於他重視瓷器的燒制,特別是文房用瓷的燒制,所以文房用瓷在這一時期的燒制數量和工藝水平都到達了歷史的最高峰。他先後選派臧應選、郎廷極去景德鎮署理窯務,督造御用器物的燒制。文房用瓷當時除筆、墨、紙之外,一切瓷質文房用具在景德鎮御窯場內均有燒制,其種類之豐富,製作之華美、造型之奇巧,釉色之秀雅,均可稱冠於世。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紋筆筒

康熙時期文房用瓷之所以得到迅速發展,與康熙皇帝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分不開。即位伊始,他首先確立程朱理學為官方哲學,採取懷柔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政策,不斷擴大科舉取士名額,舉山林隱逸、博學鴻詞科。此外還組織大規模修纂書籍工作,比如《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古今圖書集成》等圖書都是這一時期編纂完成的。除積極推行漢文化政策外,康熙本人一生學習的知識也相當廣泛。在他的積極倡導下,詩文禮儀在康熙時期遍及天下,設立學校、誦習經書也成為一代風氣。文房用瓷即是在這樣一種比較寬鬆平和的文化政策下得以興盛發展。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大量康熙時期的文房用瓷,它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段歷史。

清康熙 青花「春夜宴桃李園」圖詩文筆筒

在康熙時期文房用瓷的燒制中,以筆筒最為出色,在清代陶瓷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這一時期筆筒不僅生產量大,為歷朝所不見,而且造型、紋飾相當美艷,藝術表現也呈多樣性。主要題材除花鳥、人物、山水景緻、田園風光、詩詞歌賦等一應俱全外,其文字裝飾圖案,也非常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色。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三足筆筒

由於康熙一朝時間較長,所以康熙時期的筆筒,各個品種早中晚時期呈現出來的風格變化很大。筆者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為參照,將這一時期筆筒的品種歸為十類,並嘗試用三種不同的方法做一次大致的分期斷代。

清康熙 青花詩文筆筒

康熙瓷筆筒的十大品種

青花筆筒: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以雲南產的珠明料為主,由於氧化鈷的含量可達8-9%,因此青花不僅發色純正、青翠亮麗,是歷代青花中的標準色調,而且由於採用分水法繪畫,使青花圖案能夠「墨分五色」,將物體陰陽反側之景表現出來。康熙時期以青花繪製的筆筒,數量相當大,裝飾題材也十分豐富,主要為山林高士圖、漁家樂圖或書寫詩文辭賦。

清康熙 青花人物山水題詩筆筒

五彩筆筒:五彩是釉上彩繪的一種工藝,「五」是言其色彩豐富。康熙五彩以其淡雅的色調、精湛的繪畫,一掃嘉靖萬曆五彩只重色彩而不細究其形貌的粗率畫風,在陶瓷史上獨領風騷。在清宮舊藏康熙五彩筆筒中,以白地五彩為主,紋飾多為山水人物、花鳥蟲魚。

清·康熙 五彩人物故事紋筆筒

釉里紅筆筒:釉里紅是指以銅紅釉料,在胎上繪畫紋飾,罩上透明釉在1300℃以上的高溫下燒成後,在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的瓷器,它是銅在高溫還原氣氛中作用的結果。釉里紅雖然最早出現在元代,但元代釉里紅器,其色調一般比較暗淡,沒有濃淡相間的色階區別,繪畫紋飾也比較簡單,常常是先在胎上刻畫紋飾後,在其上塗抹一片紅釉,這種作法與嚴格意義上的釉里紅器,還存在一些差距。清代康熙一朝是釉里紅極大發展時期,此時不僅銅紅髮色鮮艷、純正,而且紋飾細膩,層次鮮明,不僅如此,還湧現出許多新品種,如青花釉里紅、釉里紅加彩等。故宮所藏釉里紅筆筒,主要是一些題寫辭賦,或書寫百壽字之器。

清 釉里紅山水紋筆筒

灑藍釉筆筒:灑藍釉是因其藍色釉面上,均勻布滿藍色和白色斑點而得名。因其猶如藍天上飄灑的白色雪花,又稱「雪花藍」。此品種雖然最早出現在宣德時期,但品種較少,似曇花一現,宣德之後基本絕跡。康熙時期延續並發展了此種工藝技法,製作更加成熟。以灑藍釉做裝飾的筆筒,在故宮藏品中一般是在釉面上,以金彩描繪圖案或書寫文字,雖然傳世至今金彩大多已脫落,但仍不乏精品之作。例如一件灑藍釉描金花卉筆筒,以金彩繪整個畫面,珍貴之處不僅在於釉面金彩基本保存完好,而且詩與畫合諧統一,藝術效果極佳。還有一些筆筒在灑藍釉面上,以開光形式繪畫五彩、釉里紅紋飾,或直接繪畫冰裂紋,使釉面裝飾更加豐富。這類筆筒在故宮藏品中有灑藍釉描金花鳥紋飾、灑藍釉白龍紋飾、灑藍釉五彩人物紋飾等。

清康熙 灑藍地描金山水詩文筆筒

青釉筆筒:青釉雖然燒造歷史悠久,但直至清代康熙時期,青釉的燒制才達到隨心所欲的程度,其呈色不僅蔥翠鮮亮,而且還有冬青、粉青、豆青之別。康熙時期的青釉筆筒,一般釉面呈色淡雅,以仿宋龍泉窯豆青釉居多,釉面多刻劃纏枝花卉。

清康熙 豆青地釉里紅瑞獸紋筆筒

墨彩筆筒:屬於釉上彩中的一種,是康熙中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以鐵和錳等礦物質為主要呈色劑,在燒好的素胎上繪畫紋飾,再經低溫烘燒而成。它的藝術表現力非常強,特別是在白釉色地的襯托下,圖案更顯得黑白分明,濃郁晶亮,此品種一直延續燒至清末和民國時期,但後世墨彩均為輕描淡寫,遠不及康熙時漆黑厚重。此類筆筒的裝飾效果非常突出,一些器物往往一面以墨彩加繪五彩繪畫紋飾,一面以墨彩題寫詩文,或整篇以墨彩題寫詩文。

清康熙 墨彩十八學士圖筆筒

紅彩描金筆筒:也是康熙時期新創燒的品種,由於呈色較淡又稱作「淡描紅彩」,能以多種色階描繪出層次鮮明的畫面,並以金彩渲染其華貴。在故宮藏品中,紅彩描金筆筒數量較少,值得一提的是紅彩描金牡丹蝴蝶圖筆筒。此筆筒畫面為兩朵盛開的牡丹,幾隻彩蝶飛舞在花叢中,畫面上淡雅宜人的紅彩,不僅將滿園春色濃聚,而且在金彩烘托下,器物盡顯艷麗之風。

清康熙 紅彩描金博古筆筒

釉里三色筆筒:以釉下青花、釉下白粉兩種色調為主,以釉里紅做點綴,呈色雅緻,具有非常獨特的藝術風格。此品種也是康熙時期創燒的,故宮所藏釉里三色筆筒,多以山水人物題材為主。

清·康熙 釉里三彩三友紋筆筒

紅釉筆筒:由於銅紅的呈色極不穩定,在燒制中對窯室的氣氛又十分敏感,稍有變異便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時一窯甚至幾窯才能燒出一件通體鮮紅的產品,所以要得到比較純正的紅釉器十分不易。高溫銅紅釉的燒制工藝,雖然早在元代就已出現,但明代宣德以後逐漸失傳,終明—代再沒有得到恢復。清代康熙朝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生產,此時紅釉瓷器名品迭出,最為著名的紅釉瓷器有郎窯紅、豇豆紅和霽紅。故宮收藏紅釉筆筒以霽紅釉為主,霽紅別名「祭紅」,是中國傳統紅釉器中的著名品種,其釉色特點是紅不刺目,釉不流淌。霽紅盛燒於永樂、宣德時期,康熙霽紅釉筆筒呈色一般較為淺淡,色調均勻,胎體緻密。

清康熙 郎紅釉筆筒

琺花釉筆筒:琺花是指以硝酸鉀為助溶劑的陶胎彩器,它分兩次燒成,先在陶胎上以凸起的瀝粉,勾勒出雙線花紋圖案後燒製成器,然後在花紋間填以釉彩,再以低溫烘燒。其釉色主要有孔雀藍、孔雀綠、茄皮紫、黃等幾種色調。琺花的主要產地在山西一帶,明清時期景德鎮御窯場開始燒制瓷胎琺花器,其釉色稱其為「琺花釉」。有琺翠、琺黃、琺藍、琺紫、琺青等多種,色調較之陶胎琺花更加精美,藝術表現力更強。康熙時期瓷胎琺花器燒製得相當成功,以茄皮紫釉、孔雀綠釉為代表。一件琺花釉筆筒,通體施茄皮紫釉,其上以孔雀綠釉斑點作裝飾,釉下刻畫垂柳、山石、蜻蜓圖。

以帶紀年款的筆筒作為斷代標準器

在故宮收藏的康熙筆筒中,一些筆筒上均帶有干支紀年款,年代最早的一件筆筒,是丙寅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青花書《滕王閣序》文字,年代最晚的一件是丙申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灑蘭描金釉書《赤壁賦》文字筆筒,其餘幾件帶干支款的器物分別為:癸丑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青花山水圖筆筒;甲子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青花人物詩句圖筆筒;丁卯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青花書《滕王閣序》筆筒;己巳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青花書《後赤壁賦》筆筒(「文章山斗」款);壬申年(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青花書《滕王閣序》筆筒(「文章山斗」款);乙亥冬月(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青花漁家樂圖筆筒(「芝蘭室制」款);丁丑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青花書《前赤壁賦》筆筒(「成化年制」款);己丑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黑釉描金詩句文字筆筒。

清康熙 青花釉里紅聖主得賢臣頌筆筒

通過以上這些藏品的年代排列,我們可以看出,康熙一朝筆筒的燒制幾乎貫穿始終,而且燒造量非常大。雖然目前發現燒制時間最早的筆筒,有確切紀年考的器物,年限僅為康熙十一年,但這應該是康熙時期官窯燒制的最早器物。史料記載,康熙初年江西景德鎮由於處於南明抗清鬥爭的拉鋸戰地帶,戰亂一直延續不斷,景德鎮的制瓷業一度衰落不堪,直到康熙十年,景德鎮御窯場才有奉旨燒制祭器的記載。所以說康熙官窯器物的出現,應該是在康熙十年以後,在此之前均是官搭民燒的器物,其燒制的品種也非常有限。康熙十三年由於吳三桂戰亂,剛剛復興的景德鎮制瓷業再度受到破壞,直到康熙十九年朝廷派工部虞衡司郎中藏應選督理景德鎮制瓷業,景德鎮御窯場才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康熙筆筒的大量燒制,應該從這個時期開始。

以上所舉這幾件康熙時期帶干支紀年款的筆筒,應該說為我們提供了相對準確的年代。因此,以這些筆筒的胎質、釉色、造型以及裝飾,作為這個時期筆筒燒制的標準器,是一種可行的鑒定方法。

以宮中檔案記載及傳世品為標準器

從宮中檔案記載中得知,康熙十九年至康熙二十七年(1680-1688年),即臧應選督理景德鎮陶務時(世稱藏窯),曾奉旨督燒了各種色釉的器物,這一時期代表景德鎮御窯場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平。由此可以推斷以下各種單色釉,如天藍、灑藍、豆青、孔雀綠、白釉等釉面裝飾的筆筒,一般大量出現在這個時期。

康熙二十七年至康熙四十四年(1688-1705年),則是彩瓷的大發展時期,無論是濃艷青翠、墨分五色的青花,還是色彩絢麗、繪畫精細的五彩,以及線條纖細、呈色鮮艷的釉里紅,淡雅宜人、雍容華貴的鬥彩等,都取得了最佳藝術效果。所以在康熙筆筒上,以青花、五彩、鬥彩、釉里紅作裝飾的器物,應以此時為盛。以一件五彩花鳥筆筒為例,器身畫面為一幅盛開的牡丹花圖,在雍容華貴的牡丹花枝頭,一隻神態栩栩如生的小鳥棲息其上,畫面間墨彩草書五言詩二句「並無思別意,只是亦花心」,下鈴「葦石」印。此筆筒即可為康熙五彩代表作,其運筆之細膩流暢,頗有些寫意花鳥畫的韻味。另一件白地五彩筆筒也非常值得一提。此筆筒在通體白釉凸雕卍字錦紋上,以圓形、扇形、葉形、長方形等八個不同開光體作裝飾,開光內分繪五彩山水、花鳥、鵲竹、樵夫打柴以及俞伯牙攜琴訪友等圖。筆筒通體紋飾構圖,仿園林建築中窗雕風格,極盡精巧別緻之趣。

康熙四十四年至康熙五十一年(1705-1712年),當江西巡撫郎廷極主持景德鎮窯事時(世稱郎窯),景德鎮御窯場燒出了著名的「郎窯紅」、「霽紅」、「豇豆紅」等紅釉器,使高溫銅紅釉再現輝煌。因此郎窯紅、霽紅、豇豆紅等紅釉筆筒,應該是這個時期的產物。此外,一些仿宣德青花、仿成化鬥彩紋飾的筆筒,出現的時期也大致在這個時候,它們共同代表了康熙晚期瓷器製作的水平。

以考古學上類型學的方法分期斷代

採取考古學上類型學的方法,對某一個時期色調、胎質、造型以及裝飾風格相同的器物,通過排列組合,做出較為準確的分期斷代,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方法。筆者試圖以此方法,再次對康熙筆筒作出分期判斷。

按青花色調變化分期:在康熙筆筒中以青花瓷器數量最多,通過不同時期青花色調的變化,也可以作出判斷。康熙青花筆筒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以前的器物。這個時期青花筆筒的色調較灰暗,明顯帶有明末清初的痕迹。如釉面肥潤,釉呈青白色,青花色調迷混不清等。康熙十年以後,筆筒上的青花才逐漸出現青翠艷麗的色調。

清康熙 青花人物筆筒

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間的器物。此時青花筆筒因為大量使用上等的珠明料,所以青花呈色青翠亮麗。又由於在繪畫技法上借鑒了中國畫「分水」、「皴染」等技法,突破了傳統的「平塗」技法,所以畫面層次鮮明,達到了「墨分五色」的效果。這個時期青花雖然品種繁多,有藍釉青花、哥釉青花、黃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紅和漿胎青花等,但筆筒上主要以白釉青花為主。

康熙青花山水紋筆筒

清康熙 青花書法筆筒

晚期青花——一般指康熙四十年以後的器物。此時青花色調由濃艷青翠,逐漸向淺淡灰暗過渡。由於青料及燒造的原因,青花有暈散現象。一些仿永樂、宣德時期繪畫風格的青花筆筒,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圖筆筒

按胎釉特徵分期:康熙筆筒的胎釉,從總體特徵上看可用一個「硬」字概括。不僅胎質堅緻、胎釉結合緊密,而且胎體份量較重,均為其它各朝所不具。按其胎釉特徵不同,同樣可以分成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

早期筆筒的胎體較厚重,製作工藝與順治時期大致相同。特別是其釉面肥厚,白中閃青,呈現一種青白色。器物口沿處或露胎無釉,或施醬黃釉,還有的口面開有小溝槽。底足也偶有「跳刀痕」、「粘砂」和「火石紅」等現象。

中晚期筆筒的胎體與前期相比,雖略顯輕薄,但拿在手中也有沉重感。胎質更加潔白細膩,釉色潔白呈粉白色。

按裝飾風格分期:康熙時期筆筒上,紋飾繪畫極具時代特色,內容非常豐富。有山水人物、寫意畫鳥、以及各種圖案畫、戲劇人物(俗稱「刀馬人」)等。其裝飾風格也可依早、中、晚風格變化,按三期分類。

早期筆筒的紋飾,與順治時期風格大體相同,多採用平塗手法。以怪獸、怪石圖案居多,多見紋飾與題字相配的畫面。

中期筆筒紋飾風格呈現多樣化,畫風明顯受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特別是在一些以耕織圖、戲劇人物圖,或文學著作中的人物為瓷繪題材的畫面上,人物繪畫得相當生動。康熙二十年以後,筆筒上又流行書寫詩詞辭賦。早在唐宋之時,瓷器上即以文字作裝飾,並成為一種習尚。但這些文字僅限於在圖案的一角,點綴以簡短題句或書干支記年款。至清代康熙中期,瓷器上書寫長篇詩詞歌賦的文字裝飾非常盛行,特別是在青、藍釉或釉里紅筆筒上,常能看到清秀規整的館閣體小楷,或如行雲流水般的草書。例如一件灑藍釉筆筒,通體以草書臨「懷素帖」。字體流暢,如行雲流水,自有一氣呵成之勢,深得懷素草書風格。

在筆筒上整篇抄寫的辭賦還有《聖主得賢臣頌》、《蘭亭序》》、《赤壁賦》、《醉翁亭記》、《出師表》、《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四景讀書樂》、《西湖十景》、《歸去來辭》等文章。康熙二十五年以後,在青花筆筒上以整幅文字作裝飾之風更為盛行,不僅是筆筒,在許多青花器物上,也均有詩文出現。民國時人邵蟄民即稱:「青花繪山水人物筆筒及辭賦筆筒,以康熙一代為最多。畫片有通景,有開光書寫為赤壁賦、歸去來辭、得賢臣頌」。在這些書詩詞歌賦的筆筒上,以書寫《聖主得賢臣頌》的文章數量最多。

晚期筆筒紋飾,呈現出一種用筆纖細,繪畫細膩的風格。官窯瓷器上以龍鳳紋為主,其次為山水、樓閣、翎毛、花卉、飛禽走獸等,畫風趨向圖案化。一件墨彩加繪五彩竹紋筆筒,可以作為此時的代表器。器身一面在白釉上以墨彩為主色調,繪出一叢迎風而動的篁竹,另一面則以墨彩題五言詩一首,下鈴「西園」篆字方印。此筆筒融中國傳統繪畫中,詩、書、畫、印為一體,即具水墨畫的效果,又凸顯文人情趣。「西園」即清朝著名畫家高鳳翰。

按器形分期:康熙筆筒早期形體一般比較高大,在故宮藏品中曾見一件大筆筒,器高達40厘米,口徑也在40厘米以上。中期以後形體變矮,口徑與高度大體相等。此風格一直延續至康熙晚期。

康熙筆筒的形制雖大小有別,但造型基本上以口足相若的直筒形為主,也偶見有撇口束腰式。如一件霽紅釉筆筒,通體施紅釉,器身口足外撇,腹部內收,足脛處凸起兩道旋紋。此造型在康熙時期眾多筆筒中,實屬另類。

康熙筆筒中還有一些仿生式造型,主要為仿竹節形制。青釉釉色與造型相得益彰,大膽打破傳統的造型方式,將自然界中的植物,直接作為造型的範本,其豐富的想像力與精湛的成型技巧,也令人拍案稱奇。

康熙筆筒的底足,一般為寬窄不等的璧形底,也有雙圈足、三足或無釉平底式。以一件釉里紅變形壽字筆筒為例,器身雖呈直筒形,但底足下以三個靈芝形足相承,使造型產生一種變化感。

按款識分期:康熙筆筒上的款識,早期基本無本朝年款,器物上大量使用齋堂款、花押款、圖記款等,這是當時社會背景所致。據《浮梁縣誌》記載:「康熙十六年邑令張齊仲,陽城人,禁鎮產瓷器書年號及聖賢字跡,以免破殘」。康熙年款最早出現在康熙二十年以後的器物上,主要為楷書款,並成為一種定製。

中期筆筒上的款識,以六字雙行雙圈款居多,還有各種干支紀年款。

晚期筆筒上的款識,出現了六字三行款和偽托款等。偽托款以書寫「大明嘉靖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的款識居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陶瓷驛站 的精彩文章:

宋瓷收藏的盛況與反思
初民窯青花瓷的藝術特徵
中國龍泉窯蓮瓣紋碗瓷器

TAG:陶瓷驛站 |

您可能感興趣

歷代精品瓷器筆筒欣賞
清代木雕人物花卉紋筆筒品賞
文房佳品看筆筒
康熙時期精品筆筒賞析
古樸大氣!清代黃釉雕瓷松竹梅紋筆筒
一件不可或缺的文人雅器,和韻筆筒原創產品賞析
文房雅物看筆筒
竹雕筆筒——體現道家的「隱逸生活」
竹雕筆筒,藝壓群芳
浮雕欣賞「清乾隆 竹雕山水人物筆筒」傳統工藝品-鳳凰花紋
千璽一品-藏品賞析粉彩六方筆筒
衛生紙芯筒改造之——好用的帶把手的三格筆筒教程
濱海木雕非遺傳承人——陳成作品賞析《小葉紫檀筆筒》
文房雅器——筆筒的收藏前景怎麼樣?
充滿文人氣息和藝術功力的毛筆和筆筒
筆筒,文房清供中的一枝獨秀
清朝皇帝用的瓷畫筆筒,太漂亮啦!
中國古代珍品銅胎粉彩四季花卉開光六方筆筒
粉彩軋道花鳥詩文六方筆筒鑒賞
《在家玩藝術》系列之《變廢為寶—貓頭鷹筆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