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從「理解」到「和解」

從「理解」到「和解」

經濟觀察報 陶力行/文 假設一名20來歲的女大學生出來做應召女郎,你會怎麼說?可能大多數人會直接拋來一句「不要臉」。但如果這名女大學生比較窮,只為賺錢繳學費,你又會怎麼說?可能直斥「不要臉」的人不會那麼多,但依舊會有人說「那再怎麼樣,也不該出賣肉體吧」。可如果這個女大學生從小就被父親拋棄,缺乏來自父親的保護與愛,你還會這麼言之鑿鑿嗎?恐怕多數人會抱有同情,甚至陷入沉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很輕易地就對某人某事下一個簡單判斷——有時候,這種簡單判斷或上升至粗暴審判。可是一旦增進了解,我們也會很輕易地就在幾分鐘之內動搖自己的原初立場。這當然不是因為其中發生了什麼是非觀的變化,而是因為我們逐漸意識到,一個人真實的生活境況往往要比外人對於自己的想像要複雜的多。越了解,越審慎。

日劇《深夜食堂》請我們去傾聽他人,去理解他人,節制自己下判斷的衝動。

截至目前,《深夜食堂》已播三季,每季10集,每一集都會講述一個獨立的故事,故事情節由對話推進,本文開頭所講述的幾個有關女大學生的問題均由導演在第二季第六集中向觀眾拋出。

常有人說「做人要寬容」,因為寬容才能達成和解,但殊不知,無論寬容還是和解,都只是後果,而非某種教條式的義務。當理解達成時,寬容自然會發生,和解也會隨之而來。理解讓人寬容。可惜的是,大多數人既沒時間也沒意願去理解他人,因為理解是一件辛苦差事。

可是,生命能夠被如此輕薄嗎?我想,多數明理人在知道女孩的真實境況後,都不敢再下一份簡單粗暴的判斷。這份不敢並非因為膽小懦弱,而是這份理解觸碰到了人性的柔軟處。

整部電視劇被觀眾稱為治癒劇,之所以被如此稱呼,乃是因為每一段故事都拋出問題,回答問題,以理解達成和解。

劇集取名「深夜食堂」,食堂就是酒食屋,日式小餐館,對話主要發生在食堂內,且食堂只在午夜十二點至早上七點經營。都市,藏污納垢之地。雖然燈紅酒綠的生活令人著迷,但也容易使自我迷失,被慾望裹挾的心靈時常渴望能在午夜來臨之際獲得某種平靜。坐落於都市犄角旮旯處的深夜食堂,正是為安頓這樣的靈魂而存在。

除了店老闆和幾位常客外,每一集劇都有新面孔登場,大學生、女歌手、AV男演員、警察、脫衣舞女郎、黑社會老大、大公司經理、作家,各種妖魔鬼怪,各種三教九流。對話多半發生在店老闆、常客和新面孔之間,話題豐富,講述鮮活。

每一張新面孔都是大時代的小訪客,不知道他們來自哪裡,也不知道他們要去哪裡,但每一張臉都獨一無二,充滿曲折與艱辛——當然,其中也摻雜著各種歡樂與幸福。厲害的是,敏銳的導演能將諸多細節一一捕捉,並以清晰且平等的方式呈現,使得每一個個體都能獲得被「傾聽」的資格。而扮演傾聽者身份的就是由小林薰飾演的店老闆。

每集劇的敘事結構保持慣常:午夜之後,新面孔進入食堂,落定坐下,點單,上餐,對話。有時會以所點食物為由頭展開聯想、回憶和對話,有時就直接從晚間剛結束的工作談起,有時會從近日遭遇談起。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由其餘路人或常客來輔助對話的推進。

小林薰所扮演的老闆少語,並不會對顧客刨根問底,卻會隨時等待來自客人們的自我講述。其主要台詞不外乎「好嘞」「有」「稍等」「嗯」,其主要的動作也只是做菜、上餐、去盤以及抽煙和「傾聽」。他就像希臘神話里那位手持天平的正義女神忒修斯,用力關照每一個生命。

這份靜默且克制的情感傳遞方式,表面平靜卻內理深刻,就像蘸了芥末油的刺身,淡而沁人,口感厚實。其中的分寸感確實難把握,這需要多年來的自我積澱以及文化養成,缺一不可。從中看出,情感的最好表達方式是兼顧「傾盡一生」和」「退避三舍」。一方面是處處以人為目的的責任實踐,另一方面則是對不斷膨脹的自我進行約束。

第一季第二集講的是一位喜歡吃「貓飯」(鰹魚片醬油蓋澆飯)的女孩的故事,她叫美幸。美幸每天早上六點半都會來店裡就餐,前夜都在卡拉ok店度過,不過並非因為她在那裡上班,而是她想做一名歌手,所以會每天練歌,一唱唱至早上。

得知美幸有一首原創作品後,店老闆主動提出將姑娘的海報貼至店裡牆上,原因只不過是店裡還有一名常客,他是作詞家。店老闆向作詞家推薦了美幸,並在店裡安排了一個小型的演唱會。女孩以真誠的歌聲打動了作詞家,意外獲得了一份來自作詞家的禮物,即一份歌詞:再哭泣他也不會回來,生來就是無根的草,在不夜城新宿,今天也遊盪著一隻野貓,在遠離幻想的深巷裡,正在尋找男人留下的一夜之愛的孤單女子,我將去向何方。

女孩受到了青睞,因為這首歌而紅,擁有了舞台,上了報紙,但是很不幸,某場演出之後,女孩在後台倒了下來,咳血。在女孩去世後的一天周末,食堂不營業,大家圍坐在一起悼念女孩,似乎意味著幫她「善終」。

自始至終,女孩似乎從未提及家人,也沒有家人在劇中出現,無論是事業上的起伏,還是患病後的煎熬,都由她一人承受。不知為何,一股暖意入流,大概是外來者的闖入賦予了女孩生活以意義。這些外來者有店老闆,有作詞人,還有若干聽眾。

對於女孩來說,這些人都是陌生人,對於這些人來說,女孩也是陌生人。陌生人之間值得信賴嗎?依據弱肉強食、充滿狼性的叢林法則來看,這自然是荒唐的。但是社會不是叢林,人類不是狼。個體的困境,終究是可以在社會這一本體中被瓦解的,陌生人之間的交往也可以起於信任,達至信賴。因為你所經歷的,他必定也經歷,你所承受的他必定也承受,能理解自己就能理解他人,反之亦然。就這點而言,小林薰是偉大的演員,因為他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我不知道我所說的是否具備普世性,但我相信,至少日本人是相信這一點的。

命運無常,生無哀樂,世間萬物不喜不悲,但是人借自身情感之力賦予外物以意義,從而得以審慎對待自己、他人以及周遭,或許這就是日本「物哀」文化的一部分。這份態度,按木心的話來說,是「很厲害的,不好對付」。

(作者系野生哲學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觀察報 的精彩文章:

對「日本特朗普」的警惕之心
王者榮耀是如何「練」成的?遊戲代打掀開灰色產業鏈
新一輪葯價談判 有藥品降幅40%
數千投資客身陷唐山爛尾項目 當地人揶揄讓你們炒房
正榮地產:要怎麼做千億

TAG:經濟觀察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理解「尋」和「伺」
對「言」的理解
如何理解「觸」?
√渴望,理解
「你得理解我」「理解你,理解你,那誰來理解我?」
理解(說的真好)
怎麼理解「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理解、接納,才能解脫、自在
理解 暖心
如何理解「受」?
遇到理解才稀罕
渴望被理解
什麼是理解?
如何理解「想」?
理解別人,也理解自己
我所理解的道理
怎麼理解「無為法」?
「玩遊戲跳樓」的誤解與理解
如何理解啟蒙?
我所理解的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