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她41歲被逼上梁山,愣把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廠,折騰成1500億

她41歲被逼上梁山,愣把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廠,折騰成1500億

本已當上服裝廠的副廠長,毅然辭職下海。20多年一路打拚,成就營收1500億的銅業王國。她就是海亮集團董事長,馮亞麗。

1956年,馮亞麗出生於浙江諸暨。諸暨以丘陵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錢塘江就在城邊緩緩流過,歷史上,越王勾踐曾在那裡卧薪嘗膽。

馮亞麗打小也是卧薪嘗膽。10歲那年,因為父親的一個遠房親戚有海外關係,全家被下放到了湄池鎮的湖西村,開始顛沛流離的日子。

冬天家裡沒錢買炭,11歲的馮亞麗就自力更生。早上學的時候,她一邊背著竹筐,一邊帶著簸箕,看到路邊有豬糞,就撿回家燒著取暖。買不起西瓜,她就帶著弟弟把別人吃西瓜吐掉的瓜子撿回來,「洗乾淨,炒著吃」。

高中畢業後,因為成分不好,馮亞麗壓根沒有資格上大學。沒辦法,馮亞麗就跟著鄰居學裁縫,「裁剪、滾邊、釘扣子」,舉著一根繡花針忙了2年多。

1980年,父親落實政策,回到市裡,馮亞麗就靠著裁剪手藝進了一家服裝廠。

在服裝廠,馮亞麗手快、心細,「別人一天做15件,她做20件。」關鍵是責任心還特彆強,1981年年底,一批制服出廠前發現質量問題,「500條褲子的褲縫全開裂了。」馮亞麗馬上帶著小組5個人,加班加點熬了兩個通宵,愣是如期交了貨。

此後10多年,她從小組長,車間主管,經理,一路升到副廠長。

就在服裝生意辦得風生水起之時,大弟找到馮亞麗,「你把服裝廠都辦得這麼好,為什麼不過來幫幫我吧?」

怎麼回事?原來,馮海良自己鼓搗的海亮銅材廠半死不活,銷量一月比一月低,治安、消防等雜事更是弄得他焦頭爛額。

換上別人,也就算了,但是自己的親弟弟開口了,能不幫嗎?於是,馮亞麗二話沒說,立刻辭了職,一腳踏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銅加工領域。

說起來,馮亞麗還真是管理的一把好手。3個月後,「鑄造、軋制、人工拉模、拉絲、退火」,她把整個工藝流程摸得透透的,「就是晚上睡覺,夢裡也都是銅棒熔鑄和有色金屬。」

產業經濟學高級課程班(符合條件可申請博士學位)

內部日漸起色,但是外部卻更加糟糕。尤其是1996年,受到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影響,銅加工業跌入低谷,一年都賣不出去1噸銅棒,「庫房裡堆滿了20多噸。」

那段時間,馮亞麗急得嘴角起泡,天天在全國各地的銅材市場上找出路。當年五一,她轉悠到深圳的大橋銅材市場,銅棒沒看到,卻看見了6、7輛運輸銅管的卡車。

銅棒賣不出去,為什麼銅管卻熱火朝天?結果遭到一邊的店老闆的奚落,「居民區的冷、熱水管都要安裝銅管,如果有你銅管,來多少我要多少!」

馮亞麗立刻決定轉型,「不賣銅棒,改生產銅管!」然而,銅管的生產工藝完全不同,怎麼辦?

首當其衝的是人才,「瞎搞不行,必須要找內行來做!」可翻遍整個浙江,研究有色金屬的專家寥寥可數,於是,馮亞麗決定全國招聘。

1997年3月,《中國有色金屬報》刊登了一整個版面的招聘廣告,「海亮集團招募頂尖技術人才!」要說專業報社的人脈可不是虛的,不到一星期,馮亞麗就迎來了一位來自北京一所金屬研究院的老教授。

教授一出手,技術難關立刻攻破。到了1996年5月,海亮的銅管生產線安裝調試完畢,2個月後銅管就正式下線。

產品有了,銷量呢?1996年中秋,馮亞麗興沖沖跑去了深圳。不過,等她到了大橋銅材市場,卻發現那家答應她有多少收多少的店早已關門。問了一條街10多家店,全是一個鼻孔出氣,「價格貴了800多,合格率達標才70%不到,該幹嘛幹嘛去吧。」

是啊,一噸銅管,海亮成本要高出40%,「就是賣出去,毛利率也不到10%,根本沒有利潤可賺。」更何況銅管是工業品,生產廠家和客戶都有固定合作,海亮是新手上路,想插隊哪有那麼容易?

此後半年,沒有一張大的訂單,偶爾有業務員拉到一兩張訂單,都是3噸以下的小生意,「賺萬八千的,連成本都填不平。」

廠里的機器聲日漸安靜,工人沒活干,大夥人心惶惶,「海亮是不是要完了?」員工開始給自己找後路。1996年年底,嘩啦啦走掉了100多。

「既然無法拓展市場,就只有從自己身上下手,把成本降下來!」1997年年度的工作會議山上,馮亞麗下了死命令。

首先,果斷壓縮成本

馮亞麗與15個車間主任,封閉了一個月,集中對生產過程進行了重新梳理,愣是將160多個生產環節,壓縮成95個,「僅此一項,就節省了200多萬的人工費用。」

此後,她給每個車間安裝了電錶、水表,「必須把水電費壓縮下來,一旦超支,費用自理!」剛開始,車間主任紛紛叫苦連天,結果兩個月後,全廠水電費一舉降低了40%,「等於節約了1200萬的成本。」

到了當年6月份,馮亞麗愣是將銅管的價格降到了39000元一噸,「比一般報價要便宜15%。」

其次,做到產品零缺陷

光完善工藝還不夠,關鍵還是在於加強責任心。當年9月,馮亞麗決定來一把狠的,「一旦發現質量問題,車間實行連坐,工人工資扣20%,車間主任扣50%!」

這下可觸到了痛點。20多個車間主任再也無心坐辦公室瞎吆喝了,「全都下車間,手把手教工人完善工藝。」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2個月下來,銅管達標率從50%提高到了85%,半年後,10噸銅管出廠,合格率100%。

此後,馮亞麗組建銅加工研究所,和北大、上海交大等15所高校合作,「集中40多位研究有色金屬的教授,每年要申請30項專利!」

最後,注重客戶體驗

當時,同業的做法是自取貨物。不過,馮亞麗注意到很多客戶經常抱怨銅管重,幫運不方便。於是1997年五一,馮亞麗提出送貨上門的概念,「隨車安排2個員工,幫助清點貨物,解決最後1公里。」

就這麼一個小小的動作,海亮立刻接到了6份老客戶的新訂單,「雖然數額都低於5噸,但帶來了希望。」

中秋節,距離海亮500米的地方來了一家盾安集團,「轉型製造製冷器,需要大量的銅管做配件。」剛開始,盾安只是象徵性下了5噸銅管的訂單,後來發現製冷器一切運轉正常,「最主要的是後續安裝維護完全不用操心。」於是盾安一口氣又下了40噸訂單。

此後,海亮和盾安形成長達5年的緊密合作,每年都有1000多萬的流水。

馮亞麗信心大增,她乾脆公開承諾,「按照合同約定或口頭承諾的時間付款,一旦出現延期,按銀行利率的10倍賠償!」

「誠信+服務」立馬為海亮贏得了好口碑。不到半年,海亮就拿下了浙江的銅管市場,營收達到1500多萬。

有效的價格戰,加上靈活的經營服務,馮亞麗在市場競爭中佔據上風。1998年,金融風暴退去,提貨的人在海亮集團的門口排起了長隊,當年收入突破5000萬。

此後10年,馮亞麗依靠自己的銅加工研究所,一直堅持自主創新,攻克了10多項技術難題。

2002年,高低齒內螺紋芯頭產品面世,一舉拿下第51屆尤里卡世界發明博覽會的金獎。

2005年,投資9.3億重建家鄉諸暨店口的五金城,整合當地產業鏈;同時投資15個億,在上海銅加工工廠引進5條盤管生產線,當年營收115億。

2006年,開發覆塑銅水管、空心連鑄銅水管,一舉打破日本、韓國企業在東南亞市場的壟斷地位。

2007年,投資2.5億,生產高清潔度盤管和內螺紋盤管,年產達到3萬噸。產品獲得第18屆世界發明、新產品及技術博覽會的國際金獎,營收高達258億。

2008年1月,海亮在深交所的中小板成功上市,市值達到101億。

如今,海亮集團總資產超過350個億,年銷售收入高達1500億,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出口銅加工企業,800多個合作夥伴遍布在全球的188個國家和地區,在浙江、安徽、上海、越南擁有4大生產基地。

「愛心」、「誠心」、「良心」,銅娘子馮亞麗三心兼備,相信她會帶領海亮創造更美的未來。

精彩人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碩士博士圈 的精彩文章:

50歲被單位除名,他一氣之下自己開公司,74歲手握700億,人會老但心不能老
一把賠掉3個億,他這才幡然醒悟,19年後,終以500億財富笑傲上海灘!
他是個敗家子,33歲把父親的5億老本賠得精光,直到40歲才峰迴路轉
41歲賠掉5000萬後,他痛定思痛,結果17年後手握46億,人生有舍就有得
40歲還在為20平米的房租而發愁,10年後卻一飛衝天,他的500億春秋大業是如何造就的?

TAG:碩士博士圈 |

您可能感興趣

17年將負債147萬破產小廠做到1516億,穩坐全球第一,72歲仍披甲上陣
從破產到身家515億,虧損小廠做到1500億,如何爬出谷底?
從負債120萬到身價225億,他帶領倒閉小廠入圍世界前十
小廠逆襲!2698魅族16終於現貨,為何這麼多魅友只等64G的16呢?
從即將面臨倒閉的小廠,變身輪胎銷量達2300萬套的知名大廠!
10元一瓶小酒讓他身價350億,縣級小廠變巨頭,他賣酒有高招
14年前,他花千萬元收購的小廠如今市值500億,從此世界鋰業格局變了!
10元一瓶的勁酒讓他身價350億,縣級小廠變巨頭,他賣酒有啥訣竅
一杯4元的奶茶讓他年入30億,從小廠到市值百億,他靠一招制勝
從養蠶女到最特殊女首富:將虧損30萬小廠做到營收117億,馬雲親自拜會
中國速食麵之王:一年生產100億包,從虧損小廠逆襲到行業第二
2018年E3遊戲展將至,大小廠商都準備了哪些驚喜?
商業巨頭第一人!他把村辦小廠做成擁有2200億的帝國!
2018年E3遊戲展將至 大小廠商都準備了哪些驚喜?
韓國小廠出品:首款43寸4K/120Hz顯示器開賣
「新機」熟悉的味道 這家小廠又來搞事 IP68+5050mAh
2019年中小廠商如何突圍?我們挑了幾個廠商案例
只用3招,10年時間,ASML就從小廠成全球第一的光刻機廠商
把虧損小廠做成世界第一,每年賺3百億,卻讓妻子做幾十年維修工
帶領一個小廠走向國內知名葯業,如今身價高達103億,志做良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