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代大詩人竟然和一個弱女子過不去,逼得對方自殺,白居易的無情究竟為哪般

一代大詩人竟然和一個弱女子過不去,逼得對方自殺,白居易的無情究竟為哪般


「三言二拍」的市井風情05:白居易的無情為哪般

一代大詩人竟然和一個弱女子過不去,逼得對方自殺,白居易的無情究竟為哪般

一代名妓關盼盼

《警世通言》卷十「錢舍人題詩燕子樓」這篇小說是寫唐代一代名妓關盼盼的故事。

盼盼曾是一位名妓,從良後成了武寧節度使張建封的愛妾。建封死後,盼盼感念舊愛面堅持不嫁,居於燕子樓中十餘年。在苦悶之餘和心靈的極度煎熬之下,為求精神慰藉,關盼盼想起了白居易。

白居易做客張府時與她有一宴之交,盛讚:「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盼盼心道「忽想翰林白公必能察我,不若賦詩呈樂天,訴我衷腸,必表不負張公之德」,於是寫了三首絕句寄給了白居易。這三首詩是這樣寫的:

其一: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其二: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

自理劍履歌塵絕,紅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

適看鴻雁岳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琴玉簫無愁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詩中展示了關盼盼在燕子樓中凄清孤苦、相思無望、萬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白居易讀後,回憶起在徐州和關盼盼與張愔相聚的情景,那時夫妻恩愛相隨,真是令人羨慕,而這時卻只留下一個美麗的少婦獨守空樓,真是人世間的一大憾事!

想到這裡,白居易不由得為關盼盼黯然神傷,鞠一把同情之淚。捧著詩箋,大詩人愛不釋手地反覆吟詠,心想:張愔已經逝去十年,尚有愛姬為他守節,著實令人羨慕,也為盼盼的一片痴情感動。

但是又轉念一想:即使盼盼對他如此情深義重,難捨難分,為何不追隨他到九泉之下呢?於是在這種意念的驅使下,白居易十分肅穆地依韻和詩三首:

其一: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卧床;,

燕子樓中寒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其二:

鈿帶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起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白居易設想徐州西郊的燕子樓上,秋來西風送寒,月明如水,此時更顯得凄冷與孤寂。獨居樓上的關盼盼想必受盡了相思的煎熬。張愔離去後,她脂粉不施,琴瑟不調,往日的舞衣也疊放箱中,根本再也沒有機會穿戴上身了。

忽然他筆鋒一轉,說到張愔墓上白楊已可作柱,而生前寵愛的紅粉佳人還孤孤單單地獨守空幃,倘若真的情真義摯,為何不甘願化作灰塵,追隨夫君到九泉之下呢?

白居易對關盼盼原本是一片同情之心,這時為何又要勸她以死殉情呢?

這並不是他有心要傷害關盼盼,只因為按當時人們的道德標準來看,能以死殉夫,實是女人的一種崇高無上的美德。

白居易認為,既然關盼盼能為張愔獨守空房,為什麼不再往前一步,從而留下貞節烈婦的好名聲,成為千古美談?在詩人的心目中,節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他認為自己勸關盼盼殉情,並非成心和盼盼過不去,而是為她指明了一條正確的道理。為了更明朗地表達他的意念,他又十分露骨地補上一首七言絕句:

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盼盼接到詩後,萬沒想到白居易竟然是這樣的一種態度。唯一的精神支柱倒塌後,關盼盼萬念俱灰,她開始絕食,決心以死殉夫。隨身的老僕含淚苦苦相勸,徐州一帶的文人得知此事後,也紛紛以詩勸解。但他們的努力終不能挽回關盼盼已定的決心。十天之後,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麗人,終於香消玉殞於燕子樓上。彌留之際,她勉強支撐著虛弱的身體,提筆寫下:

兒童不識衝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這句話是針對白居易而言的。凄苦獨居了十年的關盼盼,對於生死其實已經看得很淡,以死全節對她來說,其實並不是一件難以做到的事;但她恨只恨自己的一片痴心,卻全然不被白居易理解,以為自己貪生怕死,不願為張愔付出生命,反而拿一個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絕路。

在關盼盼的眼裡,一代大詩人白居易這時已成了一個幼稚的兒童,那裡能識得她冰清玉潔的貞情呢!她以自己高貴的死,回敬了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聞訊後也不由得十分的後悔。若干年後,他歸隱洛陽香山,心知時日不多,就遣散了侍姬樊素與小蠻,不想她們重蹈關盼盼的悲劇。

一代大詩人竟然和一個弱女子過不去,逼得對方自殺,白居易的無情究竟為哪般

白居易

這段故事見於《全唐詩話》卷六「張建封妓」,也見於《唐詩紀事》卷七十八、《麗情集》、《七修類稿》、《情史》等書。

筆者原先以為這不過是小說家言,但仔細翻閱白居易《白香山集》卷十五,赫然見《燕子樓》詩三首並序,所記盼盼之事與小說大抵相同,只是小說中的盼盼的兩首詩為他人所作。白居易在序中的「愛繢之新詠,感彭城舊遊。因同其題,作三絕句」。

白居易詩中的「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等句,已有責備盼盼在建封死後不能身殉之意。

讀完這個故事,筆者很是感慨萬千,想不到堂堂一代大詩人竟然要為難一個弱女子,在其夫亡故後,盼盼為其守節十多年,本身就說明了其情深意重,乃一代奇女子。然而,這樣的深情竟然遭到了白居易的褻瀆,責之以「一朝身死不相隨」,實在是未免太過無情。

清人汪中《經舊苑吊馬守真》一文中曾對一代名妓馬湘蘭的命運表達了深深的同情:

夫託身樂籍,少長風塵,人生實難,豈可責之以死?婉孌倚門之笑,綢繆鼓瑟之娛,諒非得已。在昔婕妤悼傷,文姬悲憤,矧茲薄命,抑又下焉。

汪中還將馬湘蘭視為自己的同調,「事有作心,不讓非偶」,他對她有著更多的寬容,更多的諒解。白居易泉下有知,應該感到慚愧。

一代大詩人竟然和一個弱女子過不去,逼得對方自殺,白居易的無情究竟為哪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讀古典 的精彩文章:

秋香三笑為何人?唐伯虎真的點過秋香嗎?這個傳說怎麼來的?
半人馬在中國神話和希臘神話中都出現過,這真的只是一個巧合嗎?對古代人類來說,馬究竟有多重要
揭開《西遊記》里如來佛祖的真面目:並非大慈大悲,而是自私虛偽
三國里單刀赴會的真正英雄究竟是誰?不是關羽,而是許多人心目中的那個懦弱的老實人
為何說招安是梁山唯一的出路?宋江為何要改「聚義廳」為「忠義堂」

TAG:慧讀古典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地方古代女子最不想去,只要去過一次,大多都會選擇自殺
古代有一種刑罰,雖然要不了命,但是,受過的人基本都自殺了
古代的一刑法,雖然不會致命,但是卻讓受刑後的女人都選擇自殺
這個地方,古代女子只要一去就「自殺」,真是神奇
上一輩子那麼苦卻很少有人抑鬱自殺,現在的人是不是太矯情
古代女子最不想去的地方,只要去過一次,回來大多都選擇自殺了
古代女子最害怕去的地方,只要去一次,回來大多都自殺了
同樣是被廢太子,一個被迫自殺,一個卻子孫不絕,其中有何秘密?
古代女子寧死都不去的地方,為什麼去過後都選擇了自殺?
國王遇弒前想要吃一道菜,卻被叛變的太子無情拒絕,最終只好自殺
那個自殺未遂的體操皇后「劉璇」,老公帥成這樣,但兒子卻有些一言難盡了!
古代女子最害怕去的地方,只要去過一次,回來基本都會上吊自殺
在古代有一種沒有痛苦的刑罰,但讓女生非常恐懼,受刑後往往自殺
李雲龍自殺前,對迫害他的人說了一句話,讓其內疚了大半輩子
古代女人最怕的一個地方,去過後就上吊自殺
她的兒子當了皇帝,為何她卻要自殺?真相竟然是這樣!
這個時期的女子,一旦遇到了這樣的事情,很多人都選擇上吊自殺了
慢性自殺的6種習慣,你都有嗎?若佔一半,長壽就跟你「絕緣」了
男子因一直得不到孩子的撫養權,竟將一雙兒女槍殺後自殺
古代女子最不願意去的地方,只要去過一次,回來大多都上吊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