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宋後族淳安楊氏家族考論

南宋後族淳安楊氏家族考論

2017年 第3期

南宋後族淳安楊氏家族考論

劉廣豐

(湖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2)

摘 要

南宋後族,不但沒有了漢、唐時期後族的強勢,也沒有形成如北宋那樣的外戚將門。寧宗楊皇后所屬的淳安楊氏家族,是南宋後族的典型。這一家族之形成可謂迷霧重重,楊皇后與楊次山本屬兩個不同的楊姓家族,他們因為政治利益而結合在一起,形成後來的淳安楊氏。此後,為了家族的利益,楊氏族人兩次策動或參與政變,先是謀殺了權臣韓侂胄,後來又廢掉皇子趙竑,扶持理宗登上帝位。然而,同樣是為了家族利益,他們韜光養晦,遠避權勢,從而維持榮顯的社會地位和巨大的家庭財富。楊皇后之後,淳安楊氏還出現了一位駙馬和一位太后。這一家族的發展壯大,體現了南宋後族與其他家族發展的不同之處:他們享受皇恩,不憑藉科舉,也不需發展自身的勢力,而是幾代人不斷成為皇親國戚,從而獲取富貴。隨著南宋王朝的崩塌,一部分楊氏族人以身殉國,而另一部分則成為亡國之臣,面臨著家道中落的困境。楊氏族人在元朝的遭遇,表明在這種發展模式下,一旦改朝換代,家族就會缺乏發展的內在動力,從而迅速衰亡。

關鍵詞

南宋;後族;淳安楊氏;楊皇后

學界有關宋代家族史研究的成果非常豐富,但大多集中於名宦、世家以及將門的研究。有關宋代皇后家族的研究,筆者僅見何冠環先生的著作《攀龍附鳳——北宋潞州上黨李氏外戚將門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及其一系列關於北宋外戚將門的論文。然而,何先生的研究成果僅揭示了北宋,對南宋卻未有涉及。南宋後族與北宋是很不一樣的,起碼就環境而言,宋太祖促使武將「與結婚姻」的時代已經過去,北宋外戚一門幾代擔任武將,形成將門之家的情形也沒有在南宋重新出現。南宋寧宗楊皇后的家族,在南宋中後期出現了兩位太后和一位駙馬,子孫後代「皆任通顯」,發展極為迅速,且至南宋滅亡之際,榮寵不衰,可以說是南宋後族的典型代表。然而,這一家族本身形成的過程迷霧重重,並體現了宋代后妃及外戚政治的一些特點。因此,把楊氏家族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可窺見南宋後族的特點,有助於深入認識他們的生存狀況與社會地位。

一、二楊並源

南宋寧宗楊皇后乃宋代著名的女政治家,她的政治作為,無論是誅殺韓侂胄,還是嘉定十七年(1224)帝位傳承之事,都使她招致很多爭議。同樣備受爭議甚至可謂撲朔迷離的,是她的籍貫和身世。因為不同的古籍對她有不同的記載,這跟她早年的經歷大有關係。

在諸點疑問中,楊皇后的籍貫問題被探討得最多。鮑緒先、何忠禮及吳業國均有相關成果。何、吳先生據史料認為,楊皇后與楊次山並非來自同一地方。吳業國認為,楊次山父子的籍貫「是嚴州遂安縣(今屬浙江淳安縣)無疑」,而楊皇后則有可能是蜀人;何忠禮則以眾多史料佐證,認為楊次山父子來自浙江上虞,而楊皇后是嚴州遂安縣人。然而,寧波出土的《宋楊惠罙墓誌》載,楊皇后之侄孫女楊惠罙「世家嚴之淳安」。墓誌對先人的評價雖未必盡信,但子孫對先人之籍貫卻不會輕易弄錯,且該墓誌作於宋度宗咸淳年間,屬於當時記錄。這說明,楊氏後人認為他們的祖籍是淳安而非遂安。當然,這兩個地方是相鄰的,後來遂安也併入淳安,故《景定嚴州續志》說「楊太后為嚴人」,當大體準確。

關於楊皇后與楊次山的關係,鮑緒先先生根據考古材料,認定他們乃親生兄妹,且籍貫在今浙江淳安縣。一般而言,有考古材料印證,應為信實,但鮑文最大的問題是過於依賴在民間發現的《宏農楊氏宗譜》。眾所周知,宋代以後家譜一類的歷史材料,由於各種原因,所提供的信息可能不準確,有錯誤甚至是故意偽造的。故單以宗譜為據,其結論非常值得懷疑。筆者認為,何忠禮先生的考證更加細緻,他根據史料從籍貫與身世兩個方面進行推測,最終認定楊次山之於楊皇后,非父非侄,更非親兄,而是楊皇后後來冒認的兄長。這個結論應該是可信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楊氏一族中的另一位關鍵人物——楊漸,究竟是何許人也?儘管《宋史·楊次山傳》認為楊漸乃楊次山之祖父,而楊全則為其曾祖,在開封保衛戰中戰死。但另據《宋楊惠罙墓誌》記載,楊谷之女楊惠罙,「曾祖漸,贈太師尚書,今追封齊王……祖次山」,而《宋會要輯稿》亦云,楊皇后為「保義郎、累贈太師、尚書令、追封齊王漸之女」。墓志銘所載籍貫和祖先一般很少有誤,且《宋會要輯稿》乃是當時的檔案。由此可知,楊漸不可能是楊次山及楊皇后的祖輩,《宋史》所記應是筆誤。如此,則剩下的問題是:楊漸究竟是楊次山還是楊皇后的生父?楊次山乃武學生出身,此時或已在御前帶御器械,其父楊漸也「以遺澤補官,仕東南」。也就是說,他們父子二人均是官員。宋代對官員的管理有非常嚴格的制度,故有所謂「官戶」之稱;能成為官員者,其姓名、籍貫、出身、經歷等均會被一一記錄在案。據《宋史》記載:「高宗建炎初,行都置吏部。時四選散亡,名籍莫考。始下諸道州、府、軍、監,條具屬吏寓官之爵里、年甲、出身、歷仕功過、舉主、到罷月日,編而籍之。」由此可見,即便亂離之日,南宋朝廷也不會讓這一制度廢弛。楊次山先入武學,繼而為官,其父楊漸也是官員,其時南宋早已安定,故其家庭、籍貫記錄清楚,較難更改。因此,楊漸應該是楊次山的生父。

如此則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楊漸若為楊次山之父,則楊皇后之生父又為何人?關於這一點,地方志史料也許能提供一些線索。嚴州地區現存最早的地方志,當屬修訂於南宋景定年間的《景定嚴州續志》。該志明確記載她是嚴州人。此後,成書於明天順五年(1461)的《明一統志》,明確記載楊皇后生父名楊宇,並指出他是從開封遷居而來的,其墓在淳安縣南七十里。另一方面,該書把楊次山歸為紹興上虞人,進一步表明他們兩人並非同鄉。再後來,《嘉靖淳安志》延續了《明一統志》的說法,但《萬曆嚴州府志》載明楊宇是楊皇后祖父,楊紀才是楊皇后的父親,並封永陽郡王。那麼,楊皇后的生父究竟是楊宇還是楊紀呢?楊紀是後來才出現於萬曆年間的志書上的,而且記載很有問題。第一,《萬曆嚴州府志》記載,他的墓在「仁壽鄉遼源巧坑」,而楊宇之墓也在「縣南七十里」的遼源巧坑,但前一條《童頵墓》則明確指出仁壽鄉在縣東二十里。如果這只是地理考證失當的話,那麼認為楊紀是永陽郡王就很不合理了。因為楊次山作為後兄已經拜為永陽郡王,其後父——如果楊皇后承認並追封的話——無論如何都應該比他高一等,如楊漸——楊皇后所認之父——就被追封為齊王。再者,根據周密記載,楊皇后「既貴」後,「恥其家微,陰有所遺,而絕不與通」。周密乃楊氏後人楊纘的密友,所知楊氏秘事甚多,故其所記大體可信。既然絕不與通,楊皇后就不可能為生父封王,以免給後世留下話柄。另一方面,有關楊宇的記載出現較早,其被錄入志書之年代,大約在楊皇后活躍時期的二百餘年之後;其流傳可能更早,故真實可信性較大。故此,筆者認為,如《明一統志》及《嘉靖淳安縣誌》所載,楊皇后之生父是楊宇,這似乎更合理。據志書記載,他與楊次山的祖父楊全都是開封人,但後者卻戰死開封,而楊宇則南下逃難至淳安。也許這是楊皇后選擇楊次山家族作為其宗族的原因。其南逃的難民身份與楊皇后「家微」的記載也最相符合,且史料沒有記載他有任何封爵,從而符合「絕不與通」的條件。

接下來是「認祖歸宗」這個問題了,但主人顯然不是楊皇后,而是楊次山。楊次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上虞楊氏,而是來自開封的外來戶,只因父親「仕東南」,才「家于越之上虞」。此時他既然與後宮楊氏相認,當然要改易籍貫,使自己的家族與楊皇后一樣,成為淳安楊氏。這種改易說明,當時因戰亂而南下的人並沒有固定的故里,因為他們的根不在南方;或者說,他們還沒有在南方站穩腳跟。楊次山一家南下後,儘管保留了官戶的身份,但在遇到後宮楊氏之前,他們根本不能與早已紮根南方的世族相比。攀附後宮,徙族於淳安楊氏,乃他為家族設計的發展之道。由於之前的檔案依然存在,故史料上經常會出現他是上虞人或會稽人的說法。但史料有關其子孫的記載卻大不一樣。據《景定嚴州續志》記載,從楊次山開始,楊家籍貫已遷至嚴州;而楊谷、楊石更曾出席當地鄉會;其後楊谷之子楊蕃孫及孫楊鎮,皆以嚴為鄉。另據前述之《楊惠罙墓志銘》,在楊氏後人看來,他們就是嚴州人,而且其家在當時之淳安。這更進一步說明,至遲到其孫子那一代,楊次山家族的籍貫轉換已經徹底完成了。

這本是來自北方的兩個楊姓家族,一個家境卑微,卻有女得寵於後宮;另一個雖屬小官僚家庭,卻未及榮顯。慶元年間,這兩個家族聯為一體,成為淳安楊氏家族。從此,他們各取所需,但又休戚與共。

二、政治與家族

《宋史》楊次山本傳云:「次山能避權勢,不預國事,時論賢之。」其子楊石其後更是勸諫已垂簾聽政的楊太后撤簾還政,而自己與兄長楊谷也韜光養晦,多次辭免朝廷所授之高官厚職。於是,楊氏父子歷來備受稱道,堪稱宋代外戚之典範。然而,作為外戚,他們更關心自身的既得利益,尤其是人身安危。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在政治上無所作為;相反,若朝廷大政涉及自身利益,他們也會奮起力爭,有時還會鋌而走險。

楊氏家族發展的關鍵人物是楊皇后。如前所述,她的生父極有可能是從開封逃亡南方的難民,母親張氏夫人也是宮中身份卑賤的樂師,而她自己則由母親帶進皇宮,侍奉在高宗吳皇后身旁,為「則劇孩兒」,後來吳太后又把她賜給了尚為皇子的寧宗。大概在慶元年間,亦即寧宗即位後不久,她將楊次山認為同宗。楊次山願意把楊氏認為兄妹,當然是想通過她來提升自己的官位以及家族的地位,然而,嬪妃再受皇帝寵遇,終究還是嬪妃而已,此時的楊家離後族還很遠。而當時的皇后韓氏乃系出名門,來自北宋著名的安陽韓氏家族,其先祖是北宋名臣韓琦,而其叔祖則是當朝權臣韓侂胄,她本身也是寧宗在藩邸時的原配夫人,故其地位是不可撼動的。

然而,「命運之神」在慶元六年(1200)眷顧楊氏。她當年二月被晉為貴妃,同年十一月七日,韓皇后崩於坤寧殿。中壺虛位,重新擇後是皇帝與朝廷必然要面對的問題。然而,楊氏的皇后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宮中,她有競爭對手曹美人;在外朝,權臣韓侂胄對她也並不待見。這兩人甚至還聯合起來阻止她登上後位。當然,楊貴妃也有她的優勢:酷愛讀書,「頗涉書史,知古今,性復機警」。此外,她雖出身低微,但自幼以「則劇孩兒」的身份被養於宮中,從而使她熟知琴棋書畫,精通詩詞歌賦。《宋史》認為,寧宗最後決定立楊氏為後,正是因為她上述的種種優勢。然而,有一點不可忽視,嘉泰二年(1202),楊貴妃有孕了,且為寧宗生了一個皇子。據李心傳記載:「華沖穆王坰,上第五子也。母曰楊皇后。嘉泰二年冬生,未逾月薨。」就在當年十二月十三日,楊氏被立為皇后。史書未載皇子死於立後之前還是之後,但無論是皇子出生的歡慶,還是其薨逝的悲慟,都足以打動寧宗。楊氏被立為皇后,楊家就一躍成為當朝後族了。

宋寧宗是個「不慧而訥於言」的人,且「非心黃屋」。在這種情況下,皇權必須讓渡,尋找合適的代理人。那麼是選擇皇后還是權臣呢?楊皇后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當年立後之事早已讓楊家與韓侂胄發生齟齬,而楊皇后在內宮權力的提升以及她對朝政的參與,更進一步使她與這位朝中權臣的矛盾激化了。韓侂胄竟「自置機速房於私第,甚者假作御筆,升黜將帥,事關機要,未嘗奏稟」。這相當於架空了寧宗的權力,也意味著剝奪了楊皇后參與政治的機會。這樣一來,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楊、韓二人的衝突,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背後所代表的家族利益。宋代後族的勢力已遠不如漢、唐之時,對楊氏一族而言,他們只是剛剛結合,在朝中還沒有站穩腳跟。楊氏被立為皇后之後,楊次山也只是被從吉州刺史提升為福州觀察使。故此,他們尚需要朝中有力的大臣幫助他們擴展家族利益。韓侂胄一來剛愎專橫,二來是高宗吳皇后的姨甥及前韓皇后的叔祖,其妻吳氏又是吳皇后的侄女,故其所代表的家族利益與楊氏不同、且有所衝突,顯然不是理想的合作者。在「誅韓」事件中,楊次山與皇后密謀,內外聯合,促成其謀,因為韓侂胄已經成為楊氏家族利益的絆腳石了。開禧北伐兵敗如山,則成為實現這個陰謀的觸發點。

開禧三年(1207)十一月二十四,韓侂胄在上朝途中被誅。該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應該是皇子趙曮:他本來只是寧宗養子,誅韓後一舉成為皇太子,並改名趙詢。若寧宗有所不諱,他便是唯一法定的皇位繼承人。當然,楊氏家族受益的並不比趙詢少。楊皇后作為嫡母,已能有效控制趙詢,從而得以從中干政。據葉紹翁記載,誅殺韓侂胄後,楊皇后「每遣景獻諭時相」。這表明,她通過趙詢向宰相傳達自己的懿旨,從而達到干政的目的。至於楊氏家族,當然大受封賞,楊次山授開府儀同三司,並於嘉定三年(1210)封少保、永陽郡王。其中有一段小插曲:許奕與真德秀認為楊次山恩賞太重,宜只予其一,於是封還制書,引致楊皇后震怒。這說明當時楊皇后的勢力足以左右朝廷封賞,以擴大自己的家族勢力。然而,對楊次山來說,他要維持的家族利益是極盡榮寵的社會地位,而非如韓侂胄一樣權傾朝野。三代封王足以滿足他的虛榮,出於前車之鑒,他並不想讓楊家的利益如韓氏一樣,一朝喪盡,故此時他選擇「能避權勢,不預國事」。但是,楊氏家族利益的保障來自中宮的權力,但中宮畢竟不能走出外朝,而楊氏族人又不願涉足權力,故他們需要一個外朝的代理人。太子的老師、參與了「誅韓」圖謀的史彌遠即是一位合適的人選。因為他與太子的關係更有利於宮內宮外的溝通,而他本人對皇后也畢恭畢敬,對楊氏家族照顧有加。就這樣,他們開始了長達24年的政治合作,而「每遣景獻諭時相」,則是他們在趙詢去世之前的合作模式。

中宮皇后主政,太子攝政,外朝宰相輔政,後族之家享盡榮華富貴,但不插手權力,這是一種相對合理的政治平衡。嘉定十二年(1219)楊次山去世,享年八十一歲。他去世前,朝廷把他提升為會稽郡王,去世後又追封冀王。不但位極人臣,更能壽終正寢,這正是他作為後族外戚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然而第二年,趙詢在當了13年太子之後,不幸薨逝,從而使政局再起波瀾。嘉定十四年(1221),寧宗下詔,以沂靖惠王嗣子趙貴和為皇子,改賜名「竑」。太子薨逝,新皇子入繼,打亂了楊氏家族的部署。畢竟他們與前太子相處十幾年,雙方已經建立了互信互助的關係,即便寧宗崩逝,家族的長遠利益依舊不會受損。此時新皇子入繼,如何保障楊氏家族的利益,的確需要一番籌謀。楊皇后的策略是把自己的侄孫女吳氏嫁給皇子,這就意味著未來的皇后也是楊氏後人。如此一來,楊家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然而,吳氏與皇子的關係非常糟糕。有材料認為,皇子不能處理好夫妻關係,並沉迷酒色,招致皇后的憤怒,成為他日後被廢的原因。然而,冷落妻子、沉迷酒色可以導致趙竑招致皇后的責罵,卻不足以導致他們關係緊張。楊皇后是一位很謹慎的人,這種大事她必須再三衡量,才會做出決定。

嘉定十七年(1224)閏八月,寧宗駕崩。此前,一場陰謀早已在醞釀之中。之前唯一的皇子趙竑被廢為濟王,而沂王宗子趙昀被迅速立為皇子,而後即位,是為理宗。有學者認為,這次陰謀依然是由楊皇后主導的。但各種史料均表明,丞相史彌遠一直在暗中策劃此事。在「誅韓」事件後,史彌遠憑藉與中宮、太子及後族良好的關係成為一代權臣。如果太子趙詢不死,他的權位必然巋然不動。然而,新皇子與他並無師生之誼,反而對他的專制性格非常厭惡,並立誓將來繼位後把他遠貶嶺南。史彌遠驚懼異常,於是暗中讓同鄉鄭清之培養沂王宗子趙昀,以備將來。但是,按照宋朝的各種制度,丞相權力雖大,卻無改立之權,且這種圖謀不但需要一個可以當皇子的替代人選,更需要宮內宮外包括兩制官員以及侍衛禁軍的合作。能夠協調這些官員的,只有皇家代表——楊皇后。事實上,在宋代歷史上,儲位發生疑問時,皇后或太后往往能起一錘定音的作用。故此,史彌遠此時要發動代立政變,必須得到楊皇后的支持。

楊皇后當然是不喜歡趙竑的,甚至可能連寧宗也不喜歡他,否則不會把他立為皇子三年,仍不建儲。如果趙竑此時是皇太子的話,史彌遠的圖謀就無法實現了。也許楊皇后知道史彌遠在暗中培養另一位宗子,甚至希望他能成功,但她對廢趙竑而改立趙昀之事猶豫不決。畢竟從道理上說,趙竑此時是寧宗唯一可能的繼承人,沒有寧宗的旨意而改立他人,與謀逆無異。然而,她最終還是同意與史彌遠合謀,因為趙竑即位,有可能威脅她和她的家族。眾所周知,趙竑是很討厭史彌遠的,這也是後者圖謀廢立前者的原因。然而,當時的史彌遠無論在關係上還是利益上,都很難與楊皇后切割開來,甚至有人因此懷疑他們兩人詭譎交通,淫亂後宮,於是寫詩諷刺曰:「往來與月為儔侶,舒捲和天也蔽蒙。」不管這是否謠言,皇子趙竑早就聽在耳里,且對「楊後之事,濟王嫉之」。他上台後,難保不會對楊氏進行清算。從政治方面而言,濟王若要除掉史彌遠,就需要先架空楊皇后的權力,故若由趙竑繼位,楊氏家族的利益必然受損。新皇帝即便不處置太后及其家族,但眷顧之情肯定不如往昔,甚至有可能把他們邊緣化,那在太后去世之後,楊氏一族就有可能變得一無所有。故此,皇后再三權衡之後,同意了廢立之事,以維護自己的家族利益。此後,程珌草遺詔改立趙昀,夏震奉旨押送趙竑,都是出自楊皇后的懿旨。也只有她有權力調動這些朝中文武來配合這場宮廷政變。第二年發生湖州之變,趙竑必須得死,否則皇帝、太后和丞相及他們家族的利益都不能得到保障,這也是為什麼長久以來理宗不肯為趙竑平反的原因——他們三家早就坐在一條船上了。

新君即位,太后垂簾聽政,這一方面是史彌遠欲借太后權威保扶理宗,另一方面其實也是他們共同分享政變的成果。皇后之侄楊谷、楊石兄弟也分別被封為新安郡王與永寧郡王,此正如真德秀所言「稽諸典故,所未前聞」。)楊石兄弟也很清楚形勢與士論,故他們上書太后,論及漢、唐母后臨朝稱制的得失,不久,太后即撤簾還政。如今之理宗皇帝,雖由楊太后擁立定策,但其教育成長,由史彌遠為之。且皇帝現已成年,太后若過多干預政事,只會令皇帝反感,從而有損楊氏家族的利益。所以,為保楊氏一族盛寵不衰,太后應讓出權力,頤養天年,而楊氏族人則遠避權勢,以保富貴。為此,他們搬離京師,遠離這個集中天下權力的地方。此外,他們還多次辭免朝廷的封賞,以向朝廷表明,他們後族楊氏對皇帝並無威脅。

楊太后聽從楊氏兄弟的勸告,交出最高權力,理宗感激她的定策之恩,對她極為尊崇,多次給她加封尊號,並在她七十大壽時率百官同朝慈明殿。然而,同樣是為了家族利益,她並沒有放棄對理宗的控制,其方法還是扶植自己的親信之人,使其成為皇后。這一次她選了曾經在寧宗立後之時對她施以援手的謝深甫的孫女謝道清。後來的事實證明,楊太后這一部署,對整個楊氏家族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在關鍵時刻,謝皇后將會出手幫助楊氏。另一方面,楊家雖然遠避權勢,但他們還是決定跟權勢之家結為姻親,以此強化家族利益的保障基礎。楊谷之女楊惠罙後來嫁給了史彌遠的侄孫史茂卿,儘管當時史彌遠已經去世,但史氏乃是明州的世家大族,終宋一代榮寵不衰。與他們聯姻,對楊氏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作為後族的楊氏家族所謀求者,僅富貴、榮譽與社會地位而已。事實上,他們確實得到了這些東西,成為南宋中後期最大的後族,且一直延續到宋朝滅亡。

三、國戚之家

紹定五年(1232)楊太后逝世,享年七十一歲。然而,朝廷對楊氏家族的榮寵並未因太后的離世而減少。楊谷、楊石兄弟生前已被封王,死後又分別被追封吳郡王與魏郡王;他們的子孫亦各有封賞。據相關史料記載,楊谷之子楊鳳孫官至中大夫,楊蕃孫官至節度使,楊衍孫為朝請郎。理宗對楊氏一族如此寵遇的原因有二:其一,他感念楊太后的定策之功。在他們的遷官制詞中,有「昔我文母,保佑朕躬,有大功於天下」之語。其二,楊氏後人懂得韜光養晦,避權自守。楊鳳孫的另一封轉官制書即稱他「既煩之以外府,受藏之冗,又佚之以西廂,奉祠之清」。非但男子得到寵遇,楊氏女子一樣受到朝廷封賞。楊谷之女楊惠罙六歲封令人,八歲封淑人,十二歲封新安郡夫人,十五歲封榮國夫人,也算是享受到了宋代上層女子的最高待遇了。

楊谷的後代中,最為榮顯者,當屬其孫楊鎮。楊鎮,字子仁,號中齋,乃節度使楊蕃孫之子。他乃當時的風雅之士,根據元人記載,他應該有詩詞集傳世,不過如今可能已經散佚。考之諸史,未見楊鎮曾考取進士,他能有如此閒情逸緻,應該是從家族中獲取了足夠的生活與享樂的財富。當然,楊鎮之榮顯,不是其他楊氏男性後代與之可比的。景定二年(1261)十一月,理宗將獨女周國公主下嫁楊鎮。楊鎮之所以能當駙馬,最主要的原因是「以楊太后擁立功」,此事已經過去30多年,但理宗顯然尚未忘懷。由此可見,當年楊皇后改立理宗,從家族利益的角度來看,是完全正確的。楊鎮成為駙馬,楊氏家族再次受到朝廷封賞。楊鎮本人被封為宜州(州治在今廣西宜山縣)觀察使,不久升為慶遠軍(今廣西宜山縣)承宣使。他的父親楊蕃孫轉兩官,兄弟楊鐸、楊鑒各轉一官,並直秘閣,其餘家人轉官封官有差,他的姑姑楊惠罙進為廣國夫人。一年後,公主薨逝,楊鎮被封為節度使。

此後正史則少有關於楊鎮的記載,一直到德祐二年(1276)宋朝即將亡國之時。當時,蒙古大軍兵臨城下,京師臨安危在旦夕。也許是出於延續國祚的原因,垂簾聽政的謝太后同意宗親及朝臣的請求,讓度宗的兩個兒子——趙昰與趙昺出判福州和泉州,並以楊鎮、楊亮節及俞如珪為提舉。所謂出判,其實是出逃,以保存趙氏血脈。楊鎮與楊亮節之所以被選為提舉,皆因趙昰之生母楊淑妃亦為楊氏族人。然而,楊鎮等人沒逃多遠,就被范文虎的追兵追上,楊鎮於是囑託楊亮節保護淑妃及兩位皇子隱匿山中,自己獨自返回以緩追兵,他當時已經抱定必死之心,卻被范文虎押送回臨安。之後,臨安城破,他與恭帝以及一干外戚和朝廷官員被押送至元朝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入元之後,據正史記載,他於至元十三年(景炎元年,1276)十月被封為參知政事;另據元朝一些士大夫的文集,他的最高官職應為正二品的左丞。一個亡國之臣在元朝竟然可以獲得如此高官厚職,這不禁讓人懷疑他的節操。元人貢奎曾寫詩批評曰:「富貴功名無復聞,百年蹤跡等浮雲。空留文采令人羨,節操何能似此君。」其實,亡國之臣,風雨飄搖,命運如何皆不可知。楊鎮所為,只是延續先祖志向,繼續保持楊家的地位與利益罷了。但若無前朝駙馬的身份,他又如何能夠在外族統治下為自己的家族謀得一席之地呢?

然而,異族統治畢竟是異族統治,亡國之臣無論如何也很難得到尊重,他們自己的心態也很難擺正。《元史》記錄了這麼一個故事:

宋駙馬楊鎮從子玠節,家富於貲,守藏吏姚溶竊其銀,懼事覺,誣玠節陰與宋廣、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誣服,獄具。致遠讞之,得其情,溶服辜,玠節以賄為謝,致遠怒絕之。

由這段材料可知,作為外戚,楊玠節是非常富裕的,這也說明楊家在宋朝不但保持了較高的社會地位,還積賺了巨大的財富。但作為亡國之臣,一個小小的守藏吏也敢欺負他,而蒙古人也不信任他。這種不信任也導致他們缺乏自信。所以洗冤出獄後,他就拿錢賄賂為他平反的主審官員申屠致遠。國家喪亡於異族之手,這種事情及心態都是非常普遍的。楊玠節的故事,只是當時亡國臣民的一個縮影而已。

楊石一脈,在宋朝末年也非常顯赫,而且出了楊家第二位太后。他們在宋朝抗元過程中,體現了可歌可泣的悲壯精神。就筆者所能看到的史料而言,楊石並沒有太多後代,他的兒子楊麟孫年幼夭折,於是他收養了鄱陽一個姓洪的小孩以為後嗣,改名楊纘。楊纘,字嗣翁,又字繼翁,號守齋,又號紫霞翁。據周密記載,他小時候隨楊石入宮出席宴會,並且與當時的丞相史彌遠對過詩。成年後,他也像自己的祖父一樣,遠避權勢,不追求功名利祿,所以他最出名的是文學成就。他與周密等人在臨安成立吟社,經常聚集一起探討琴音妙韻或詩詞格律,並編有《紫霞洞譜》傳世,在中國文學史和音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然,楊纘並非沒有當官。因為按照慣例,外戚一般都會推恩加官。他歷任朝請郎、安吉州(今浙江湖州)通判、知安吉州、司農寺卿、兩浙東路安撫使,去世前曾任寶章閣待制(從四品)。他去世後,由於女兒進封淑妃,而被追贈少師。在周密所撰寫的著作中,有很多有關楊纘的記載,但並沒有提及他曾考取進士。由此可見,他能升遷至從四品的寶章閣待制,除了他自己的能力外,作為外戚歷次推恩也是其中的因素。

楊纘的女兒後來入宮,先成為度宗的美人,後來進封淑妃。徐乾學所著的《讀禮通考》,記載了宋末參知政事趙順孫在楊美人晉封為淑妃時所上的一份奏疏:

臣忽睹邸報,御筆奉皇太后旨,美人楊氏可進封淑妃,令學士院擇日降制。臣竊謂聖治以端宮闈為本,第美人乃寶章閣待制纘之女,纘以六月初三日上遺表,內批特贈四品,曾未半月,而進封之命下。

這一奏疏雖為清人所轉載,但有元人黃溍所記之文字印證,當為信實。它透露了兩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一,楊氏乃從四品之美人晉封為一品之淑妃,可謂越三級升遷;其二,這次晉封乃「御筆奉皇太后旨」,而當時的皇太后正是40年前因楊太后堅持而立的謝皇后。由此可見,謝太后對當年楊太后援立之恩銘感在心,同時亦可見楊太后當年甚有遠見;扶持親信當新皇帝的皇后,也是當時後族保持富貴榮顯的手段之一。咸淳四年(1268)初,楊淑妃為度宗誕下皇子,即後來之端宗趙昰。同年七月,楊氏家族「楊幼節以下百三十四人推恩進秩」。若此數據正確,單從人數上看,他們絕對是南宋第一大的國戚家族了。

咸淳十年(1274)八月,度宗駕崩,謝太后召大臣商議立嗣之事,「眾以為昰長當立,似道主立嫡,乃立」。然而,此時的南宋朝廷已經搖搖欲墜。德祐二年,朝廷為保住趙氏血脈,派年幼的趙昰與趙昺出判福州與泉州,由楊亮節、俞如珪保護二王及他們的生母楊太妃、俞修容逃離臨安。不久,臨安陷落,趙昰即位於福州,是為端宗;楊太妃被尊為太后,同聽政,成為楊家第二位太后。此後,他們輾轉從福州到達廣州,但端宗不幸病逝,其弟衛王趙昺被立為帝,並改景炎三年為祥興元年(1278),楊太后繼續聽政。一年後,宋軍兵敗厓山,陸秀夫與趙昺投海死,楊太后聽到消息後,也投海自殺。

楊淑妃如何進宮,至今已不可考,但因家學淵源,她「圖史有聞」,能為度宗生下兩個皇子,可見她甚得度宗寵愛。她當上太后,可以說是命運使然,但實際上也是把她個人的命運與大宋王朝的命運捆綁在一起。厓山兵敗之後,張世傑找到楊太后,「欲奉以求趙氏後而復立之」。其實他們都知道,這只是一個苟活的借口。以那時的形勢,欲求恢復宋室江山,只是痴人說夢而已。故此,楊氏感嘆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耳,今無望矣!」遂赴海死。對她來說,忍辱偷生,不如以身殉國。忠義思想,正是當時核心價值之所在,而皇帝、太后、丞相先後為國捐軀,也是為他們所提倡的這種思想做出的表率。至今,廣東新會地區依然有國母誕的傳統,以紀念當年這位堅貞不屈的楊太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楊太后的弟弟楊亮節。他在德祐二年正月被封為福州觀察使,隨後保護楊太妃及「二王」離開臨安赴福建。《宋史·趙與檡傳》云:「益王之立,舅楊亮節居中秉權,與檡自以國家親賢,多所諫止,遂犯忌嫉,諸將俱憚之。」似乎楊亮節在大宋滅亡的最後關頭,竟然妒忌賢能,並把持朝政。但據《通鑒續編》記載,趙昰即位之後,楊亮節並沒有得到什麼實權職位,只是做了福建處置使。當時行在中還有陳宜中、陸秀夫、張世傑等大臣同行,後來文天祥又加入其中,實在看不出楊亮節如何秉權。趙與檡是宋室宗親、嗣秀王,後來戰死在瑞安(今浙江溫州),被列於《宋史·忠義傳》中。很有可能是他在軍中曾與楊亮節紛爭,諸將忌憚楊亮節國舅的身份,故有這樣的記載。事實上,楊亮節最後也跟他的姐姐一樣,以身殉國。

余 論

漢、唐時期的後族,多以攫取權力與發展勢力來維持家族的地位與利益。他們本身就是維持王朝統治的眾多家族中的一員,而家中有女成為皇后,使他們在權力與利益方面有更大的優勢。尤其在漢朝,封建制剛被瓦解,但貴族政治依然根深蒂固。因此,當時的皇后與太后,也是家族政治利益的代表。西漢末,當「王莽謙恭未篡時」,誰會認為他以外戚身份主持國政有問題呢?而即便他篡位稱帝,若非改革失敗,導致社會崩潰,又有誰會批評他的所謂不臣之心呢?更有甚者,宮中后妃或許只是權貴家族在政治上的棋子,最典型的是漢獻帝的皇后曹氏,她顯然是被曹操安排在獻帝身旁,以為曹家獲取更多利益的。當哥哥曹丕欲篡位代立之時,她即便想維護夫皇的帝位,卻也無可奈何。唐朝后妃政治最盛者當屬武則天和韋皇后,在後人眼中,這屬於「內禍」,與漢朝外戚干政有所區別。但若不是她們背後都有龐大的家族作為支持,她們又如何能把持政權?

然而到了宋代,根本沒有後族能威脅皇權,因為當時貴族政治的土壤早已消失殆盡,皇帝成為朝中的絕對權威。南宋兩個權臣,韓侂胄與賈似道,可以說是因后妃而得以專政的,但他們專政,並非家族勢力強大,而是因為皇帝的信任與支持。而當皇帝不再信任或支持他們時,一紙聖旨就可以把他們罷免並誅殺。這意味著,宋代後族已不能與皇權對抗,更不能顛覆皇權,他們只能依附於皇權。換言之,他們的利益跟皇帝的利益是一致的。淳安楊氏家族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是南宋首屈一指的後族,但卻缺少傳統世家大族的歷史底蘊,當家族的第一位皇后出現時,這個家族才剛剛因各種利益綜合而成。他們的發展與壯大,並不是來自家族勢力的龐大,也不是他們在朝中有權威人物,更不是他們在戰場上立有戰功,而是由於宋朝幾代皇帝對他們源源不斷的眷顧。當這一家族形成之時,他們就已經設計好了發展思路,不斷獲得皇恩,把自己的利益與皇帝的利益捆綁在一起。誠然,他們跟史彌遠聯手廢掉了一個有可能成為皇帝的皇子,因為後者可能會有損他們家族的利益。但面對新皇帝,他們並不居功,而是選擇韜光養晦:出於前車之鑒,韓侂胄的例子告訴他們,過分接近權力,將會輸得一無所有。依賴皇恩而非自身的實力與勢力而發展,這是楊氏家族與漢、唐後族,乃至北宋外戚將門的不同之處。另一方面,楊氏家族也與其他名宦家族不同,雖然同樣是為了獲取皇恩,但他們不依靠科舉發展自己。在宋代,一個名宦世家如果三代不出科舉人才,就可能沒落,但楊氏家族似乎沒有多少人獲取進士功名,僅楊次山於嘉泰二年登武進士第。考慮到當年楊皇后懷孕並被立為後,作為哥哥的楊次山以六十四歲高齡取得武進士,似乎也是皇帝的恩賞。在他們看來,幾代國戚的身份足以讓他們長保富貴,與其辛苦讀書,不如吟風弄月。於是,我們可以發現,這一家族出現過詩人、畫家和音樂家,卻沒有發現他們在學術與政治上有過人之處。

然而,既然家族的利益與皇帝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一旦王朝崩塌,楊氏家族的運氣也就到了盡頭。在此時,像楊淑妃、楊亮節等人,能以身殉國,其實是比較好的結果。其他人進入蒙古人建立的新朝代,就只能低頭做人。楊玠節被守藏吏誣陷,差點性命不保,就是最好的證明。除此之外,儘管駙馬楊鎮在元朝官至左丞,但家財卻慢慢散盡。據袁桷記載,周國公主下嫁楊鎮時,理宗給了楊家很多財物,但後來「宋社亡,楊氏子不能守,歸於濟南張參政斯立」。這說明,南宋的後族一旦不能持續其國戚身份,則是其沒落之時,因為他們失去了繼續發展的動力與能力。

版式推送 葉子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楊氏家族精英頌
傳奇家族弘農楊氏:後代有關西楊震、隋朝皇帝、楊貴妃、楊家將
瀛西楊氏祭祖謁文
高皇寨村楊氏宗族首屆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代縣尋根問祖記事
學者:從楊修之死看漢魏之際弘農楊氏家族的興衰沉浮
現代家族的傳統實踐:楊氏家族追本溯源記
容城三賢楊繼盛與楊氏家訓
「瘋子」楊國強:碧桂園前CFO新書爆料楊氏家族內幕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
郗超《遠近帖》宋拓(故宮博物院藏楊氏海源閣本)
峏山楊氏家傳婦科「八法」
湖北應山四知堂肖店分祠楊氏遷居寧國紀略
楊氏素荷-春蘭荷瓣素心
梨山楊氏移民尋宗故事
詩風詞韻 送楊氏女
唐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墓
遇物自成趣:天順青花與楊氏家族
楊氏鄭北堂祝大家:臘八節快樂!
《海峽導報》:血脈相通 骨肉相連 兩岸盼統一 台灣楊氏宗親到漳州市龍文區霞店美祭拜楊表祖墓
中國歷史上諸如琅琊王氏、弘農楊氏等十大名門望族是如何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