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歷史故事,盡顯古人智慧!
古代智謀故事六個
見微知著
商朝紂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紂王的庶兄賢臣箕子感嘆說:
「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湯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願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錦繡的衣服;也不願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華貴的車子,住高樓廣廈。這樣下去,商國境內的物品將不能滿足他的慾望,還要去征掠遠方各國珍奇異寶。」
果然,紂王的貪慾越來越大。他抓了上千萬的勞工修建佔地三里的鹿台,以白玉為門的瓊室,再搜羅珍寶和奇禽異獸充塞其中。同時在鹿台旁註酒為池懸肉為林,使裸體男女在其中相逐戲,以供紂王取樂。
由於紂王的殘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紛紛倒戈反商。眾叛親離的紂王,最後被迫自焚於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病榻論人
春秋時,齊桓公由於有賢相管仲的輔佐,曾稱霸於中原。
管仲病危時,齊桓公去看望他,說:「仲父您病了,有什麼話教誨我嗎?」管仲說:「我希望你能疏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這些人。」桓公說:「易牙用自己兒子的肉來孝敬我,說明他愛我勝過愛他的兒子。」
管仲說:「如果他對自己兒子都很殘忍,對君主怎麼能好呢?」齊桓公又說:「常之巫能預知人的死期,能治療我的頑疾,難道不能信任他嗎?」管仲說:「死生由命,頑疾是身體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數,守住自己的根本,卻依靠常之巫維繫健康,他將會因此而為所欲為了。」
齊桓公說:「衛公子啟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為了我,他父親死了他都沒去奔喪,說明他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這樣的人還不能信任嗎?」管仲說:「人最親的莫過於父母,對父母尚且如此無情,又何況對他人呢。」桓公認為管仲話有理,便堅決地答應了。
管仲死後,齊桓公便驅逐了這四個人。但四人走後,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寢,更沒有心思上朝理政,且舊病複發,著實難受。但由於管仲當初有言在先,所以也就強忍煎熬堅持了下來。
又過了三年,桓公實在忍不下去了,便說:「仲父的話也太過分了,此四人有益於我而無害於國。」
就又把他們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謠說:「桓公將在某日死去。」於是易牙、豎刁、常之巫勾結起來發動政變,把桓公的宮門堵塞住,不準任何人進出,並在宮外築起三丈多高的圍牆,且斷絕了他的飲食,最後把桓公給活活餓死了。
齊桓公臨死時,流著淚嘆息說:「唉! 恨我當初沒聽仲父的話,以致落到今天這個下場,仲父真是聖人啊! 」
奸臣誤國
楚國太子建在鄭國被殺,建的兒子叫勝,當時正在吳國。楚國的令尹子西想召他回國,沈諸梁聞訊,前來求見子西,問:「我聽說您要召王孫勝回國,您是想要啟用他嗎?」
子西答:「我聽說勝這人剛直不阿,勇猛無比,我想讓他戍邊守疆。」
沈諸梁說:「我聽說此人心胸狹窄,狡猾詭詐,而且一心只記著要報父仇,就不會以善去惡,修其德行,僅想報私仇就無心為國事出力。若請他來而不寵信,會召來怨怒;若寵信,又會助其貪慾,假使國家邊境遭到挑釁,他一定不會固守。我聽說國家將敗之時,朝廷內定有奸臣掌權。一個人誰沒有毛病呢?是聰明的人能夠及早地避免它,因個人舊怨而滅宗亡國的人,才是國家的真正隱患。關起門來尚且要警惕他來,假若去召他回來,則亡國之日不遠了。」
子西不聽沈諸梁的勸告,固執地召勝回國,並命他戍守邊境,尊稱為白公。後來他打敗了吳軍,狂妄的要求以軍事演習來祭功。此後又製造叛亂,劫走楚惠王,並公然在朝廷上殺死國家重臣子西、子期,奪得楚國政權。
知子莫若父
陶朱公范蠡還住在陶時,曾生了一個小兒子。等到長大成人後,陶朱公的二子因殺人,被楚國拘囚起來。陶朱公說:「殺人償命是應該的,但我聽說有千金之家財,其子可以不被處死於市中。
於是準備齊千金,準備讓小兒子前去探視。但大兒子也堅持要去,並說:「父親不讓大兒子去,而讓小弟去,一定是父親認為我是不肖之子。」說著竟要自殺。
夫人見此,再三強勸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讓大兒子去,並附信一封,叫他交給自己過去的好友庄生。並對大兒子說:「到了以後,把禮金送上,然後一切客隨主便,不要與他爭辯。
大兒子到後,便按照父親的囑咐去做了。庄生對他說:「你快走,不要再繼續留在這裡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是什麼原因。」
大兒子走後,並沒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貴人那裡。庄生雖窮,卻以廉潔耿直為標榜,楚王以下的大臣們都把他師視之,非常尊重他。
陶朱公的兒子所送千金之禮,庄生並無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辦成後,再退還給朱公,以為信守之據,然而陶朱公的長子並不理解他的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個理由覲見楚王,說天上有星相顯示,有事不利於楚國,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貫信任庄生,於是就命人封住三錢之府,準備大赦天下。楚貴人欣喜地將此喜訊告訴了朱公長子。
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時弟弟一定會出來,千金企不白送庄生了。於是就又去見庄生,庄生吃驚地問:「你怎麼還沒離開這裡?」朱公長子說:「弟弟今將大赦,故而特來告辭。」
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錢還給了他。
庄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種奇恥大辱,於是就又覲見楚王說:「楚王大赦是為了修德去凶,可楚國的百姓都說,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在楚,他們家裡就用金錢來賄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說楚王大赦並非為楚國百姓,只是為陶朱公的兒子一人著想罷了。」
楚王聽後大怒,下令對陶朱公的兒子立即處斬,然後才下大赦令。
當陶公子拿著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親及鄉親都很悲傷,陶朱公說:「我聽說你的行動,就知道你一定會害死你的弟弟。這並非是你不愛他,只因為你從小與我一同創業,備嘗生活的艱辛,所以很看重錢財。
至於你小弟,本來就生長在富裕的環境里,出門乘車、騎馬,不知錢財來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為他能拋舍錢財,而你卻不能,最終是你殺了弟弟,不是見怪,我早就料想你會帶喪報回來!」
智伯之死
戰國時,趙國丞相張孟談拜見晉國智伯後出來時,在軍營門外遇見智過。智過入見智伯說:「韓、魏二國恐怕主意要變。」智伯問:「為什麼?」智過說:「我在軍營門外遇見孟談,看他表情矜持,舉止傲慢。」
智伯自信的說:「不會這樣,我與魏桓子和韓康子秘密約定攻下趙國後,三分趙國土地,他們一定不會欺騙我,你可千萬不要將此話說出」智過不放心,又去拜見韓、魏二主,回來後再次勸智伯說:「二主表情不對,心思變了,一定是背叛了您,不如立即殺掉他們,以絕後患。」
智伯說:「他們的軍隊駐紮晉陽三年了,一朝行動,即能得利,那裡會有別的企圖,你切莫再提此事了。」
智過說:「不殺二主,那就更親近他們吧。」智伯問:「怎麼親近?」
智過說:「魏桓子的謀臣叫趙吉,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此二人都是能改變他們君王主意的幸臣。您可以與這二位約定,攻下趙國,就給他們二位每人萬戶的封賞。若如此,韓、魏二主就不會變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了。」
智伯說:「攻下趙國後三分其地,現在再給這兩個人各萬戶的封賞,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這不行。」智過見晉君既不採納他的計策,也不聽從他的勸告,於是就離開軍營,改姓輔氏,隱居不知去向了。
張孟談回去後,見赴襄子就說:「我在軍營門外碰到智過,看來他懷疑我了,他從智伯那裡出來後就改姓換名。今晚若不動手,必留後患。」
於是趙襄子即派張孟談去見韓、魏二主,約定夜晚動手,殺掉守堤的官吏,決堤淹智伯的軍營。智伯的軍隊在水中一片混亂,韓、魏之軍分從兩翼攻擊,趙襄子率軍從正面進攻,大敗智伯軍。智伯被活捉後處死,國家被分,族人因受株連,全部被殺。
甜酒不再
漢高祖之弟劉交被封為楚元王后,對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設酒宴,都會專門為穆生準備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繼位,開始還設甜米酒,到後來就漸漸忘了。
穆生回到家說:「我該隱退了,不設甜酒,說明楚王對我已不在意了,我若還不離去,說不定有一天楚兵會把我抓住,腰斬於市呢。」於是就自稱有病,閉門不出。申公與白生強拉他去參加酒宴,勸他說:「你難道忘記先王待我們的恩情了嗎?如今楚王偶失小禮,你怎麼能這樣計較呢?」
穆生說:「《周易》上說:知幾是神人『幾』的意思是事物的細微變化,這是判斷吉凶的先兆。君子見到『幾』,就應有行動,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禮遇我們三人是為了宏揚道義。如今楚王忽視我們,是因為他忘記了道義,忘記了道義的人,怎能與他久處呢?我哪裡是為了一點點的小禮節?」於是借口有病而離去。
申公、白生留了下來。後來,王戊逐漸驕橫殘暴。二十年後,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結,被削去東海薛郡,後又圖謀反叛,申公、白生二人進諫,楚王根本不聽,二人失望地離開楚王,隱逸他地去了。


※北宋名將:狄青不怕出身低
※南宋中興鐵血猛將,晚年卻玩起了文藝?
※宋徽宗:國破家亡,我也很絕望呀
※一個人的愛恨情痴
TAG:宋朝那些事兒 |
※十個小故事,人生大智慧。
※五個小故事,人生大智慧
※小故事,大智慧!
※歷史故事: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你只知道康熙嗎?此人都熬死了九個兒子!
※5個小故事,人生大智慧。
※4個短篇靈異故事,親身經歷的故事!
※幾個歷史小故事, 現代人卻不太理解
※莊子智慧故事5則,說透人生!
※晏凌羊:三個賤人的故事
※想不到這句人盡皆知的千古名句,竟藏著如此動人的故事!
※小故事,大智慧
※哪一個歷史故事或人物,讓你愛上了歷史?
※周作人散文提到的酒典故竟是一個孝子殺人的故事
※網友一個一個講述的靈異故事,故事真實經歷的!
※三個人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靈異故事,山東村子的事!
※臘八節的由來?歷史上的六個故事傳說!
※莊子十個小故事,十種大智慧
※女神陳法拉竟也是劉詩詩好友?她的豪門內鬥史也是很精彩的故事了!
※唐朝的小歷史故事都有什麼呢?
※6個小故事,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