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影視改編的「內核」是人文關懷

影視改編的「內核」是人文關懷

近期,《白鹿原》《深夜食堂》《楚喬傳》等多部改編影視劇的熱映,將關於原著與改編作品關係的討論引入白熱化。文學或IP改編到底應該遵循原著還是發揮創意?如何在尊重影視劇規律前提下進行改編?在我看來,這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文學與影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文學有文學的創作規律,影視有影視的創作規律。影視改編不尊重藝術規律,不尊重影視文本,不僅不會成為經典,還可能弄成誰都不喜歡的「四不像」。

事實的確如此。有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視劇後成為電視經典,王扶林導演的《紅樓夢》就是經典。而同樣改編自《紅樓夢》的李少紅版電視劇《紅樓夢》,就是爛劇。其原因就是,李少紅過於強調尊重原著了,甚至機械地大量使用小說的原文原話,這種照鏡子式的改編註定是失敗的;87版的《紅樓夢》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於王扶林用影視手段轉化了文學意境。文學改編成影視,必須讓觀眾看到與文學的「不一樣」,或是深化了文學主題,或是把文學意境形象化了,讓影視高於文學應是改編的初衷,如果水平一樣或低於文學,那就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資源浪費。

套用一句時髦的詞,影視改編需要創新。但中國的影視現狀是,當下中國影視的創意能力嚴重不足,缺乏人文關懷,缺乏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盲目跟風、模仿之作大量湧現,藝術上的「懶漢」行為屢見不鮮。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學精神、文學素養的缺失。影視不是文學,但影視的基礎是文學,可以說沒有文學就沒有影視。文學需要人文關懷,需要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同樣影視作品也需要人文關懷,也需要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中國改編自文學的影視作品多了去了,但走上電影銀幕和電視熒屏的不多,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市場需求有限,但也不能不說很多影視作品沒有放映和播出的可能,是因為他們改編的太差了,要思想沒思想,要藝術美藝術,只剩下糟蹋投資人的錢財了。

也許有人會說,拍電影也要講故事,誰不會啊?是的,幾乎人人都會講故事,但拍好電影需要講好故事。這是得到業內公認的。然而,很多影視作品都沒有講好故事也是事實。業內人士說,對於電影而言,對人的關注和思考必須有好的故事作為載體。文學作品也要有故事,但電影故事的強度和力度比文學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電影還必須以電影化的方式,有智慧、有張力、有感染力地講好故事。文學的意識流可以「漫無邊際」,故事可以是散漫的。但電影故事不同,必須限定在兩三個小時內結束,還得留有餘地讓觀眾思考,必須結構緊湊,邏輯嚴密。電視劇也需要故事,只是電視需要多個故事相連,或一個故事裡面還有故事,而且環環緊扣,情節必須合情合理。一句話,講好影視故事更需要創作功力。

影視改編需要人文關懷,需要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最重要的是影視改編必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否則任何改編都沒有現實意義。而且,改編須有所選擇,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能改編成影視作品,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就曾拒絕將其《百年孤獨》改編成影視劇,他曾說過,一流的小說常常拍不出一流的電影,一流的電影往往改編自三流的小說。其理由就是,文學經典已經家喻戶曉,其故事其人物已經融入讀者的血液,任何些許的改編觀眾都難以接受。相反,三流小說知名度不高,改編創作的空間較大,只要合理觀眾就能接受,更容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名著的改編難度肯定最大,能力欠缺的編劇最好不要碰名著。近年來,影視市場是出現了改編熱,但卻是大浪淘沙優勝劣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以我心寫我言 的精彩文章:

TAG:我以我心寫我言 |

您可能感興趣

完美詮釋文人墨客的精神內核
漢字的契約密碼:全新視角,中國文字、文明的內核及起源史
喜劇的內核是什麼?
原來英倫內核是關鍵
郝景芳:科幻電影要找到根植中國人內心的故事內核
紅芯瀏覽器「自主內核」出現谷歌文件 專家:哪有內核專利
中國文藝、中國書法的精神內核是什麼?
信仰的內核是世界觀
書法的文化內核究竟是什麼——說「糯」
強制關閉你的系統的內核模塊
《完美陌生人》導演:喜劇應該有一個悲劇的內核
輕喜劇的外表重歷史的內核,《唐磚》摸到了IP改編的正確思路
精緻也是需要內核的
唐人街探案2,喜劇是熱鬧的外殼,推理是精緻的內核,玩一出動靜結合
內核的功能
《武動乾坤》展內核 粗糲質感書寫男兒血性
7名頂尖核專家喪生!俄境內核爆炸吸引全球目光,和秘密武器有關
「宇宙瘟疫」——中子星內核中可能存在的奇異物質
瀏覽器內核沒有「中國製造」
「信使」號研究結果表明:水星的確擁有一個固體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