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二次北伐戰爭中的蔣介石

第二次北伐戰爭中的蔣介石

楊天石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在中國近代史上,北伐戰爭是一場勝利的革命戰爭。其所以勝利,原因很多,既和戰爭的性質、人心向背、國共合作以國際國內環境有關,也和戰略、策略的運用得當有關。這一方面的歷史經驗,是近代中國軍事史的重要內容之一。

國民黨二次北伐

1926年7月,蔣介石在廣州誓師北伐,但是,到第二年4月,和共產黨決裂,北伐陷於停頓。1928年4月,蔣介石在江蘇徐州宣布第二次北伐開始。同年6月,奉軍退出北京,南京國民政府宣布北伐成功,全國統一。總計,國民革命軍自徐州出師至勝利,前後不過兩個月。

在中國近代軍事史上,太平天國的北伐失敗了;民國初年的北伐僅開其端,迅即以孫中山讓位於袁世凱告終;但是,蔣介石率領的二次北伐卻成功了。戰爭進行得很順利,發展很迅速,結局比較圓滿。其原因,值得加以探討和總結。

一 前期北伐為二次北伐打下了堅實的勝利基礎

前期北伐是國共兩黨聯合進行的戰爭,其迅速取勝,固然由於外有蘇聯軍事援助,內有工農大眾的積極支持,但是,也和國民革命軍正確的戰略、策略有關。

前期北伐時,國內存在著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大軍閥集團,在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存在著若干軍閥小集團。因此,軍閥的力量總體大於國民革命軍,形勢對於北伐並不利。但是,軍閥集團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便於國民革命軍分化利用,各個擊破。有鑒於此,國民革命軍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進攻距國民革命軍最近,對廣東根據地威脅最大的吳佩孚集團,而對遠在北方的奉系張作霖集團和偏處東南五省的孫傳芳集團則採取聯絡政策。奉系集團在1922~1924年間曾與孫中山有過反對直系軍閥的聯盟,這時因勢力膨脹,也企圖統一全國,便同樣採取遠交近攻政策,計劃首先奪取吳佩孚集團掌握的河南、湖北等省的地盤。雙方信使往還,雖未完全達成一致意見,但已在事實上建立了反對吳佩孚集團的聯盟。孫傳芳集團當時還沒有統一全國的力量,因此,以「保境安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相標榜,企圖坐山觀虎鬥,在國民革命軍和吳佩孚集團斗得兩敗俱傷時出而收漁人之利。國民革命軍利用孫傳芳的這一心理,多次派代表和孫傳芳談判,要求孫在北伐軍攻擊吳佩孚時保持中立。這樣,國民革命軍就可以集中力量首先擊潰吳佩孚的軍事力量。

吳佩孚素以善於治軍和作戰著稱,曾經有過橫行中原、不可一世的輝煌時期。國民革命軍於1926年7月北伐時,吳佩孚並沒有把國民革命軍放在眼裡。他當時正忙於在北方和傾向革命的馮玉祥的殘部作戰,企圖在消滅了馮的殘部之後再揮師南下。這樣,國民革命軍就得以順利攻取湖南,取得了先聲奪人的勝利。在吳佩孚匆匆趕到南方時,軍隊的頹勢已成,難以扭轉了。

孫傳芳眼看吳佩孚即將失敗,國民革命軍的進攻又已嚴重威脅自己的勢力範圍,決定出兵援吳,國民革命軍不得不分兵開闢江西戰場。在艱難的拉鋸戰之後,國民革命軍擊潰了孫傳芳的援軍。為了不給孫傳芳喘息的機會,蔣介石改變了攻克武漢後即繼續北上,進攻河南的方針,轉而自江西揮軍東下,進攻江蘇、浙江、上海等地,以期徹底擊潰孫傳芳集團。不久,國民革命軍即克複長江下游地區,孫傳芳率部隊北上投奔張作霖。

吳佩孚的軍隊在汀泗橋、賀勝橋作戰時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不得不退保武漢,吳佩孚本人並一直退到了河南境內。武漢三鎮受到北伐軍的長期包圍後終於被攻破,吳佩孚退到河南的軍隊遭到了奉系集團的沉重打擊。1927年4月,武漢國民政府出師河南,經過艱難的血戰,終於擊敗了張學良等率領的奉系精銳,並勝利和自潼關東出的馮玉祥軍會師。

前期北伐消滅了吳佩孚軍閥集團,沉重打擊了孫傳芳軍閥集團,重創了奉系精銳。這就為二次北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伐戰爭

二 國民黨內部因一時團結而加強了力量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清黨」,和共產黨決裂,原來共同合作的戰友成了刀兵相見的仇敵。蔣介石既失去蘇聯的援助,又失去工農的支持,但是,國民黨卻因內部的一時團結而加強了力量。

第一次北伐期間,國民黨內形成蔣、馮、閻、桂四大軍事派系。在這些派系中,馮玉祥的國民軍原來接近蘇俄和武漢國民政府,是一支受到共產黨某些影響的「赤色」力量;閻錫山長期依附北方政權,和奉系軍閥關係密切,喜歡觀望風色,見機行事;桂系雖然曾和蔣介石合力反共,但是,在1927年8月,又曾和武漢國民政府呼應,逼蔣下台。因此,蔣介石要再次北伐,首先必須調整內部,團結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軍事派系。

蔣介石下野後,馮玉祥、閻錫山決定共同行動,進攻奉系,南京國民政府也派兵北上配合,但進展不大。11月8日,蔣介石自日本歸國,於12日致電閻錫山,聲稱「現敵儘力絀,務望內部糾紛,澈底解決,團結一致,揮師北伐」。同月28日,閻錫山致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團,表達化解矛盾,團結北伐的願望,電稱:「黨務事小,北伐事大,允宜蠲棄一切,努力殲敵,完成革命大業。」同日,閻又致電蔣介石稱:「值此強敵當前,凡我同志,允宜乘千載一時之機,共御外侮,黨務系內部事,縱略有糾紛,任何時均可從容解決。」他要蔣「力勸本黨同志顧念大局,一致殲敵」。12月2日,馮玉祥致電閻錫山,邀閻共同擁蔣。11日,閻錫山、馮玉祥聯合致電南京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推崇蔣介石「效忠黨國,智勇兼優」,要求恢復他的總司令職務,以便統一指揮,完成北伐。閻、馮二人的聯電,標示著這兩大軍事派系的進一步和解。不久,桂系也對蔣的復職表示贊成,並同意派兵北伐。

1928年1月9日,蔣介石宣布恢復行使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權。2月初,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二屆四中全會,改組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決定全軍北伐,在兩個月內會師北京。16日,蔣、閻、馮的代表在河南開封舉行會議,決定將馮、閻的隊伍分別改編為第二和第三集團軍,同時初步分配了北伐任務。兩天後,蔣、馮在鄭州互換蘭譜,結為「生死相共」之交。接著,蔣介石又以桂系和兩湖部隊為主成立第四集團軍,以李宗仁為總司令,命其待機北伐。這樣,蔣、閻、馮、桂四大派系就在北伐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意見,國民黨由此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局面。當時,蔣系第一集團軍有兵力29萬人,馮系第二集團軍有兵力31萬人,閻系第三集團軍有兵力15萬人,桂系第四集團軍有兵力24萬人。四者相加,總兵力達到99萬人。在國民黨的軍事史上,可以說是空前強盛的時期。

三 江浙金融資產階級給予經濟支持

經濟是政治的命脈,也是軍事的命脈。戰爭需要出動足夠數量的兵員,配備精良的武器、充足的糧餉,這些,都需要財政支持。1912年孫中山之所以未能堅持北伐,讓位於袁世凱,主要原因就在於無法籌集支持北伐所必須的經費。蔣介石要向奉系進攻,自然也必須解決這一問題。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足。在政治上,他們最初支持立憲派,企圖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武昌起義後,他們雖然贊成民主共和,但是,在孫中山和袁世凱之間,他們寧願選擇袁世凱。北伐時期,中國資產階級有了一定的發展。1927年,他們在共產黨和蔣介石之間選擇了後者。蔣介石當時之所以能取勝,其原因之一就在於得到江浙金融資產階級的支持。二次北伐前,為籌集經費,蔣介石特派宋子文於1928年1月到上海,邀集張嘉璈、陳其采、李銘、貝祖詒等銀行家聚會,討論發行1600萬元國庫券事宜。3月4日,蔣介石又親到上海,壓迫張嘉璈認購。張內心雖然不滿,但又不願和南京政府決裂,決定先行墊款600萬元。

二次北伐計劃之所以能付諸實施,得力於江浙金融資產階級的財政支持。

四 三路大軍並出,粉碎奉軍先發制人的進攻

奉系曾經是北洋軍閥中最強大的一支力量。國民革命軍廣州北伐時,奉系有兵力約35萬人。當時,奉軍入關不久,統一北洋各派,正是如日中天之際。南京北伐軍在徐州誓師北伐時,奉系兵力發展至60萬人。其中,張學良、楊宇霆的第三、四方面軍作戰能力較強,是奉軍的精銳,而張宗昌、孫傳芳的部隊則已在此前的作戰中遭到重大損失。因此,國民革命軍的總體力量已大大強於奉軍。

蔣介石的部署是三路大軍並出,從正面與側面進攻奉軍。其中正面戰場由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和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擔任,分別進攻山東與直隸(今河北省);側面戰場由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擔任,進攻奉軍的腰背。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則作為預備隊,待機調往前線。

奉系明白力量對比不利於己,因此,力謀先發制人、集中精銳,先行擊敗山西閻錫山與河南馮玉祥的部隊。但是,奉軍在山西方面進展甚微,河南處於僵持狀態,而在山東方面,則全面潰敗。

二次北伐的主戰場在山東。蔣介石以劉峙、陳調元、賀耀祖三個軍團的優勢力量北進,兵力強盛。奉系由於將主力投入山西、河南戰場,山東方面僅以張宗昌的直魯軍和孫傳芳的余部抵擋。張宗昌雖曾以巨金聘請德國人為其在魯南構築防禦工事,但該部戰鬥力極弱,一觸即潰。孫傳芳雖也是國民革命軍的手下敗將,但該部比較能戰鬥,也較有計謀。他出奇兵突襲第一集團軍的後方,一度威脅江蘇北部的重鎮徐州。蔣介石緊急徵調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支援,殲滅孫軍主力,蔣馮兩軍會師。5月1日,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順利進入山東省會濟南。

張宗昌和孫傳芳在山東的失敗牽動奉軍全線,張作霖不得不下令轉攻為守。閻錫山乘機衝出山西,馮玉祥在克服了後方的叛亂後也揮軍北上,展開反攻。奉系集團的形勢越來越不妙了。

五 對日忍讓,繞道北伐

日本在山東保有巨大權益。國民革命軍北伐後,日本政府即積極謀划出兵山東,阻撓國民革命軍北伐。4月19日,田中義一通過駐上海總領事轉告蔣介石:「如果在濟南附近發生戰爭,日本便會出兵。」 21日,日本首批部隊到達濟南。5月3日,日軍在濟南悍然開槍射擊中國軍民,慘殺中國外交官員蔡公時等17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隨後,日軍又提出苛刻的帶侮辱性的條件,強迫蔣介石在12小時內接受。

面對日本的挑釁,白崇禧主張採取強硬態度。4月29日致電蔣介石云:「日本出兵,意圖妨礙北伐,我軍應繼續進攻,勿為所懾。若存投鼠忌器之心,則不但延殘餘軍閥之生命,且縱鄰邦之野心。」對此電,蔣介石答稱:「日本出兵,不足妨礙北伐之進展,決無因外兵中止革命之理也。」

蔣介石不願影響既定的北伐目標,事件發生前,即決定對日軍的挑釁不加抵抗。5月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不屈何以能伸,不予何以能取。犯而不校,聖賢所尚。小不忍而亂大謀。聖賢所戒。」 5月4日,蔣介石與第一集團軍前敵總指揮朱培德、總參謀長楊傑等會議,決定中國軍隊大部分退出濟南,分五路渡過黃河,繞道北伐。次日,閻錫山致電南京國民政府,強調「非大忍不能大有為」,電稱:「仍當擺脫一切,迅速北進,攻克京津,則一了百了矣!」同月9日,蔣介石致電在廣州的李濟深,要他派人到香港,尋求英國當局的援助,電中稱自己:「含淚忍辱,節節退讓,並恐小不忍而亂大謀。」 10日,中國軍隊全部撤離濟南。11日,蔣介石致電白崇禧稱:「國危已極,身受更苦,惟多難興邦,毫不悲觀,只期共同一致,則五年之內,必雪此奇恥也。」

濟南事件是蔣介石實行對日妥協的開端,其整個交涉過程雖有過於軟弱的一面,但是,其目的在於堅持北伐,有其可以理解的一面,人們對此不應苛責。

5月9日,閻錫山統率的第三集團軍東進,佔領河北南部重要城市石家莊和正定。10日,蔣介石致電李宗仁,鼓勵他從京漢線揮師北上,電云:「情勢如此,津浦路已難進展,以後作戰,全賴京漢一線。務望兄處迅即督師北上,京津果下,日人失卻爪牙,或稍斂其侵略之野心。」 11日,馮玉祥統率的第二集團軍韓復榘部也北上抵達石家莊,與第三集團軍會師。13日,蔣介石指示閻錫山,要求閻督率所部,盡一切可能以最快的速度佔領北京。19日,蔣介石又與馮玉祥會商,確定了三個集團軍分工合作、進軍京津的計劃,要求各軍主力於5月25日之前集結待命,聯合包圍奉軍。

國民革命軍步步進逼,張作霖不得不再度下令總攻,他調動兵力圍攻第二集團軍,使孤軍深入的山西部隊一度受挫。不過,閻錫山要求前線部隊堅韌抵抗,並調兵增援,終於轉危為安。28日,第二集團軍迫近保定,離北京只有一二百公里了。

六 軍事進攻與政治談判並行,和平進入北京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中國的政治局面出現了複雜的形勢。一方面,蔣介石與張作霖在反共上已經一致。另一方面,由於吳佩孚、孫傳芳兩大集團已先後被擊敗,奉系呈現頹勢。因此,蔣、奉都萌生了以政治手段解決雙方矛盾的意願,在日本東京、中國大連、北京、南京等地多次談判。山西閻錫山集團也從中斡旋,勸奉方服從三民主義,改換旗幟,歸依南方,共同「討赤」。不過,奉方雖表示可以接受三民主義,但不肯放棄自己原來的安國軍旗幟,企圖以長江為界,南北分治。這樣,蔣介石就不能不首先對奉系加以軍事打擊。

發生濟南慘案,蔣介石以政治手段解決奉系的意圖再度萌動,同時,奉系內部也進一步發生變化。舊派中的常蔭槐、國務總理潘復,新派中具有愛國思想的張學良、楊宇霆等都主張「停止內爭,一致對外」。連孫傳芳都表示:「日人欺我太甚,本人受良心之責備,不願再事內爭。」 5月9日,張作霖宣布停戰,國內政治問題,交給國民公正裁決。16日,派出使節赴南方商談。

形勢變化,南京國民政府於11日晚開會討論,李烈鈞等主張「寬大」,「除張作霖外,奉方將領中有覺悟者,願一視同仁」。遠在前線的蔣介石認為,張作霖之所以宣布停戰,是由於「精疲力盡」,不能不採取「緩兵之計」,因此,他要求部隊繼續前進。但是,他也主張利用這一形勢,離間奉系和日本的關係,同時,喚起北方將領的愛國覺悟。他指示吳忠信和北方南來的使節談判,先後提出的條件是:1. 同心救國,奉軍退出關外,鞏固東北國防;2. 允許奉方參加國民會議,一切國事交國民會議解決;3. 張作霖下野。同時,蔣介石又指示閻錫山派人作為國民政府的代表在北京和張學良等磋商。5月28日,南京北伐軍根據蔣介石部署開始總攻,進抵北京周圍,形成大軍壓城之勢。

除山東外,日本在東北也擁有巨大權益。在北伐軍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日本政府決定以逼迫奉系退回關外為條件,阻擋北伐軍進軍東北。5月17日,日本駐北京公使芳澤謙吉向張作霖提交備忘錄,要求奉軍撤回東北。張作霖內外交困,不得不於同月30日下總退卻令。6月3日,日本關東軍在瀋陽附近炸毀了張作霖乘坐的列車,張作霖不治身亡。此前,國民政府的代表和張學良之間的談判曾出現僵局,但因張作霖的暴亡,奉軍全線撤退。

在北伐的四個集團軍中,第一、第二、第三都有資格接收北京,但蔣介石考慮到閻錫山與日本和奉系的關係都較好,由閻執行和平接收京津的使命,可望得到日本及奉方的諒解與合作。6月8日,第三集團軍波瀾不驚,和平地進入北京,長達16年的北洋軍閥統治由此結束。

1928年12月,蔣介石又通過談判,順利促使張學良改懸青天白日旗,實現了全國統一。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當政治衝突無法以通常的方式解決時,雙方往往訴求於戰爭。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又可以用非戰爭的方式達到預期目的。中國古代有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說法,視為解決軍事對抗的最理想的境界。在二次北伐中,蔣介石交替使用軍事打擊和政治談判,最後以政治談判解決了和奉系的矛盾,應該說,其處理是成功的、圓滿的。

七 戰後格局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統治為北洋軍閥所接替。前期北伐和二次北伐打倒北洋軍閥,實現全國統一,完成了辛亥革命的未竟之業,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史上是有意義的。

為進行二次北伐,蔣介石團結了馮、閻、桂三大派系;在戰爭過程中,也比較好地處理了和這些派系的關係。但是,這些派系都在戰爭中發展起來了,不久,就因權力分配等原因,和蔣介石發生利益衝突,並進一步發展為中原大戰,中國再度陷入軍閥混戰的痛苦中。

《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封面

歡迎訂閱季我努學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北伐戰爭中蔣介石的謀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三十三年後被俘美軍再訪日本
道歉賠償:日本政府的義務
自由了!終於自由了!在日戰俘踏上了尋找美國大部隊的征途
珍珠港被偷襲悲劇本可以避免?

TAG:季我努學社 |

您可能感興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坦克決戰——第四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中的英國 二
遼朝與宋朝的第一次戰爭——高梁河之戰
《中華五千年》之第二次鴉片戰爭
風留痕:第六次中東戰爭和第三次世界大戰危險迫近
土庫戰爭——第二階段的中美俄博弈
土耳其打響第六次中東戰爭?
太平洋戰爭第五部之中途島海戰(二十二)
孫文尚武—— 蔣介石粵桂戰爭與二次護法中兩次臨危受命
《中華五千年》之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 英軍首次北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戰爭序幕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與英國的戰爭明英戰爭
鴉片戰爭前的中英貿易戰(三)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兩大「背鍋俠」林則徐和琦善
太平洋戰爭第五部之中途島海戰(二十)
太平洋戰爭第五部之中途島海戰(二十八)
太平洋戰爭第五部之中途島海戰(二十八)
太平洋戰爭第五部之中途島海戰(四十二)
埃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個在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