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百幅古代風俗畫,輕鬆了解全年傳統習俗文化,收藏先!

一百幅古代風俗畫,輕鬆了解全年傳統習俗文化,收藏先!

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一含義。

風俗由於是一種歷史形成,因此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所以,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最高統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並由史官載入史冊,為後世的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經驗。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01、放爆竹(宋):放爆竹是中國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02、教坊自樂(宋):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妓女,顧倩只應」。一年之內,難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閑自娛。

03、送拜年帖(明):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誌》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04、在額頭貼梅花妝(唐):古代以正月初七為「人日」,《事物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傳說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一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此俗傳至唐宋,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圓」等名目。其實,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05、饋春盤(晉):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如《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

06、宮中賜銀幡(宋):《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襆頭上,入朝稱賀。」

07、鞭春牛(明):明周希曜《寶安春色篇》:「掀天爆聲徹夜鬧,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擁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盤桓。」袁宏道有《迎春歌》,證明迎春儀式已經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萬象更新」。

08、放燈(唐):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宵」。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甚至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09、蠶卜(宋):初春,南方養蠶地區的風俗,討養蠶的好兆頭。

10、走百病上城頭(明):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游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游城牆為樂事。

11、猜燈謎(清):元宵習俗。

12、請紫姑神(清):唐代壽陽刺史李景,納何媚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殺何於廁中。天帝憫之,命何為廁神。《荊楚歲時記》:「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占眾事。」故民間每於正月十五夜用畚箕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臨,請她保佑蠶桑豐收,人畜平安。

13、結羊腸(元):《霏雪錄》:「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舊曆紙九道為繩,亂結以首尾,聯屬者為兆,謂之結羊腸。」元趙孟頫有《結羊腸》詩:「十六初過上元節,家家女兒結羊腸。含情暗中心自語:何時得似雙鴛鴦。」

14、走百病摸門釘(清):爬城頭「走百病」,摸門釘「祈添丁」。傳說摸門釘能生男孩。

15、送窮(唐):送窮之俗,自漢已有之。傳說窮神穿破衣,吃稀飯;在正月最後一天死去。人們在這天熬粥、扔破衣、結柳為車、縛草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窮神,永不回來。

16、春社(宋):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古時以村為單位祭祀社神,祈求豐收。

17、鬥草(宋):江南春早,立春草長,兒童互相用草角力,堅韌者勝,折斷者敗。

18、攜迎富(宋):二月二日迎富風俗由來甚古。《歲華紀麗》載:早在有巢氏時代,有人在這天要了一個小孩回家養活,從而家富。後人便在這天到野外采蓬葉以代子,向門前祭之。

19、上巳踏青(周·鄭國):實際上,鄭國的上巳節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情人節。後來才移到七月七日。

20、流觴賦詩(晉):周代已有到水邊洗滌污濁、消災去病之俗。到晉代,變為臨水流杯的文人聚會。東晉時,王羲之曾於上巳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行修禊之會,並作有《蘭亭敘》。

21、踏青(北朝):踏青之俗早在漢代之前已經盛行,到了唐代更為盛行。

22、內宴冷餐(唐):所謂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據史料載,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餅、饊子等。因在寒食節用,又稱寒具。唐宮內的寒食內宴,可謂最早的冷餐大會。

23、擔酒上墳(宋):清明習俗。

24、鬥百草(明):《荊楚記》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時有鬥百草之戲,亦祖此耳。

25、祭掃(唐):清明習俗。《東京夢華錄》:「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

26、走馬射箭(唐):寒食習俗。孟浩然詩《上巳洛中寄王九迥》:「鬥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

27、盪鞦韆(五代):春天習俗。

28、插柳條(清):清明習俗。《齊民要術》:「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

29、浴佛節(唐):相傳夏曆四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生日,佛寺常於此日誦經,以各香浸水灌洗釋迦之太子誕生像;紀念佛之誕生,稱為浴佛節。

30、掛五綵線(宋):端午習俗。《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31、染紅指甲(宋):民間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搗鳳仙花染紅指甲之俗。

32、射柳(遼):《遼史禮志》載:契丹族為祈雨,進行射柳活動。先置百柱天棚,後奠先帝。皇帝、親王、宰執依次射柳;敗者向勝者進酒。第二天植柳天棚東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賜賞。後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

33、飲菖蒲酒(明):端午習俗。菖蒲又稱「劍水草」,生於水濱。製成菖蒲酒,具有性溫味辛特點。對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壽。

34、掛鐘馗(清):端午習俗。《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

35、曬書翻經(金):魏晉時代在七月七日晒書,後改為六月六日三伏時曬書。

36、蛛絲乞巧(唐):七夕習俗。乞巧。

37、穿針比巧(宋):七夕習俗。

38、供摩侯羅(宋):吳蘇一帶乞子習俗。《東京夢華錄》載:「摩侯羅惟蘇州者極巧,木瀆袁家所制益精。」宋代蘇州虎丘有玩具市場,被稱為「虎丘耍貨」,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畫鮮妍,製作精良。杭州西湖玩具,被稱為「湖上土儀」,有泥孩兒、鶯歌、花湖船等。宋·許棐《泥孩兒》詩云:「牧瀆一塊泥,裝塑恣華侈。雙罩紅紗廚,嬌立花瓶底。少婦初嘗酸,一玩一心喜。潛乞大士靈,生子願如爾。」

39、丟巧針(清):七夕習俗。《燕京歲時記》:「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

40、拜魁星(清):清代台灣風俗,七月七日,婦女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忙於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

41、盂蘭盆道場(元):七月十五日習俗,道家稱為「中元節」;佛家為「盂蘭盆節」。

42、放湖燈(明):中元節習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當時是「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

43、荷葉燈(清):中元節習俗。《燕京歲時記》:「中元黃昏以後,街巷兒童以荷葉燃燈,沿街唱曰:『荷葉燈,荷葉燈,今日點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萬點流螢,謂之蒿子燈。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紙製成蓮花、蓮葉、花籃、鶴鷺之形,謂之蓮花燈。」

44、雞冠花供祖(清):中元節習俗。以雞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風行。

45、屠狗狩獵(遼):立秋日遼俗。《遼史禮志》:「八月八日,遼俗屠白狗於寢帳前七步瘞之,露其喙。後七日,中央移寢帳於其上。」《析津志》:「立秋日,張樂,大宴,名壓節序,上簪紅葉於帽。」

46、拜新月(唐):農曆八月,唐代婦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駐。

47、秋社(宋):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八月,是為秋社。

48、錢塘弄潮(宋):農曆八月,杭州習俗。

49、供兔兒爺(清):中秋祭月、供月光紙的風俗。

50、走月亮(清):吳地傳統民俗,中秋夜婦女盛妝出遊,踏月徹曉,謂之「走月亮」。

51、飲菊花酒(晉):重陽習俗。

52、登高游原(唐):重陽節習俗。據《續齊諧記》載,東漢桓景跟費長房學道術。一日,費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災,可速回家,讓全家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即能免災。從此形成一種風俗。

53、冬舂(宋):臘八習俗。江南至臘八日,家家舂米。因臘月米較堅實,舂時可少損耗。

54、喝臘八粥(清):約在南北朝時,我國民間受佛教寺院臘月初八吃「七寶五味粥」的影響,形成了吃「臘八粥」風俗。

55、饋歲(宋):北宋時,年底人們互贈禮物,稱為「饋歲」。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一入臘月後,路上便可見挑擔者送酒肉。稱為「送年盤」。不計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賀。

56、賣春聯(清):據《宋史·蜀世家》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的春聯。宋代春聯仍稱「桃符」,但聯語則不限寫於桃符,而多貼於楹柱,稱為「楹聯」;且用粉紅箋寫出,稱為「春貼紙」。據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觀。」由於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稱並真正成為「春聯」。清代《燕京歲時記》載:「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臘月間,私塾先生寫春聯賣,乃是常見的事。

57、祭灶(宋):我國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禮記·禮器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認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報告的事,在晉代早已有之。晉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東京夢華錄》:「都人至除夜,備酒果送神,以酒糟塗灶門上,謂之醉司命。」後來祭灶移至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稱「小年」。

58、吃灶糖(清):在祭灶時,用飴糖塗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飴糖,或稱膠牙餳,或稱灶糖,又稱關東糖。入臘之後,街市便有賣用麥糖製成的糖瓜、糖葫蘆、糖元寶、芝麻糖、蓼花等。

59、跳灶王(清):人們要「跳灶王」主要是討好灶神,保佑來年賜福。

60、燒火盆(宋):江南水鄉在臘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燒火盆。「兒孫圍坐雞犬忙,迎得來歲好收成。」

61、照田(宋):臘月二十五習俗,同樣是為了迎得來歲好收成。

62、驅儺(唐):古代驅除疫鬼的儀式,多在臘月舉行。

63、貼門神(明):新年習俗。

64、鏡聽(唐):《月令萃編》載:「元旦之夕,洒掃,置香燈於灶門,注水滿鐺,置勺於水,虔禮拜祝。撥勺使旋,隨柄所指之方,抱鏡出門,密聽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又《琅環記》載:「先覓一古鏡,錦囊盛之,獨向神灶,勿令人見,雙手捧鏡,誦咒七遍,出聽人言,以定吉凶。」

65、兒童賣痴呆(宋):南宋范成大《賣痴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招人買。……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痴呆千百年!」

66、打灰堆(宋):新年祈願。《荊楚歲時記》云:元日「又以錢貫系杖腳,回以投糞掃上,雲令如願。」南宋范成大《打灰堆詞》雲在元旦黎明前打灰堆:「除夜將闌曉星爛,糞掃堆頭打如願。」

67、壓歲錢(清):新年習俗。

68、索羅桿(清):滿族新年習俗,家中皆立「索羅桿」,又稱「神桿、得勝桿、祖宗桿、媽媽桿」等。立桿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東南側,下為高一二尺的石座,桿長一丈左右,下粗上細,頂端尖銳。接近桿頂之處,套一錫斗。傳說當年敵人追捕努爾哈赤時,他跑到一棵枯樹下躲藏,一群烏鴉落在枯樹上,追兵以為樹下不會藏人,努爾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後來他便命滿族人家家立桿,在桿頂放肉和糧食酬謝烏鴉。據考「立桿祭天」是遼金時期女真人中早已存在的傳統習俗,在清建國後,才附會種種傳說。

69、新婦不跪(唐):武則天所立規矩,結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風俗。《渤海國記》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為例。自唐武后尊婦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70、展示嫁妝(清):嫁女習俗。有炫耀攀比之嫌疑,非好風俗。

71、抓周(宋):慶祝小孩滿百日或滿周歲習俗。

72、折柳(唐):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

73、步障(唐):晉代即有步障,貴族富家出門要用步障遮住路的兩側,尤其內眷不欲路人看見。唐代貴家婦女出門,仍用步障,由男役持之,可以隨人移動。婦女下車,即用步障遮之。

74、驛站送信(元):秦漢已有驛傳制度。相當於現代的郵局。

75、茶販(宋):陸羽《茶經》引晉代《廣陵耆老傳》云:「有老嫗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茗不減。」所謂茗,即茶水;這老嫗是最早的茶水小販形象。後來雖發展有茶棚、茶館、茶樓,而小茶販仍然存在。宋人有《鬥茶圖》,描繪茶販間比美茶的活動。

76、貨郎擔(金):主要指賣小百貨之貨郎。古代的一種重要的商品流通方式。

77、磨鏡(明):古代用銅鏡照面,用久則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為使鏡面光潔,也要磨之,與磨刀工相似。

78、拉車賣酒(清):古代重要的商品流通方式之一。

79、騎驢打球(唐):馬球藏語稱波羅。在唐初傳入長安後,即為皇帝和貴族們所喜好。民間則以騎驢為主,蓋因馬少的緣故吧。

80、相撲(唐):我國古代角觝最早進入宮廷,《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在秦漢時的角觝不作為體育項目,而歸於百戲一類。

81、蹴鞠(宋):我國古代稱踢球為「蹴鞠」。

82、捶丸(宋):《朴通事諺解》中有關於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記載:「用有柄木勺接球,相連不絕,方言謂之球棒。球用木為之,或用瑪瑙,大如雞卵。」

83、婦女踢球(明):漢代即有女子踢球運動,南陽漢代畫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清代年畫中仍有戴花帽纏足婦女踢五綵球之形象。

84、放紙鳶(明):春天常見的戶外活動。

85、打陀羅(清):冬天常見的活動,多在冰上進行。

86、六博(漢):六博在漢代流行。出土漢俑即有二人對坐六博者。鮑宏《博經》: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間橫一空間為水,放魚兩枚。博時先擲采,後行棋。棋到水處則食魚,食一魚得二籌。更多具體玩法,已失傳。

87、雙陸(唐):雙陸是古代一種棋類遊戲,有固定長方形盤,上畫左右各有六路,雙方分黑白各十五個馬子,狀如保齡球的小木棒。馬子按規定在盤邊擺放,雙方輪流擲骰子,按點多少移動馬子。白馬子自右向左,黑馬子自左向右。馬子先出盡者為勝。晚唐反映宮人生活的繪畫中有打雙陸的形象。

88、弄劍與踏杯舞(漢):雜技。四川出土漢畫像磚中百戲部分有「跳丸」或稱「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雙手上舉,空中有五個圓球,加其手中一球當為六球。漢代壁畫百戲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著衣,似為婦女。沂南漢墓石刻百戲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為四把短劍。這些可視形象證實:我國的雜技在兩千多年前便有了相當高超的水平。

89、西域歌舞(唐):隋唐時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飾 (如胡服翻領窄袖)、飲食(如胡餅、燒餅)、繪畫、歌舞、音樂及樂器等一起傳入長安。音樂主要有龜茲樂、天竺樂、疏勒樂、安國樂等。樂器舞蹈也隨之而流行。

90、瓦子內說書(宋):說評書,最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

91、傀儡戲(宋):最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

92、酒樓唱曲(金):露天賣藝,也稱「打野火」。

93、高蹺(清):常見的民間活動之一。

94、子弟書(清):清代初期,出征的八旗子弟採用俗曲、巫歌等曲調,填詞演唱。傳說乾隆時凱旋的阿桂部軍士即用八角鼓擊節,演唱這些俗曲以頌武功,又傳說軍士乘騎入京,以鞭擊鐙,邊行邊唱天下太平,謂為太平歌詞,京城為之轟動。後以此八旗子弟軍樂為基礎,形成以八角鼓伴奏的說唱形式「八旗子弟書」。八角鼓為滿族樂器,傳說由八旗的八位首領各獻一塊好木料鑲嵌而成。清末,子弟書由盛轉衰,其曲本被北方各種大鼓所採用;部分曲調亦被借鑒和吸收;有的曲牌仍保留在單弦唱腔之中。

95、太平鼓(清):太平鼓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漢族很早即有,宋代稱打斷,明代稱太平鼓。鼓呈桃形,蒙以羊皮或多層高麗紙;或呈圓形,鼓邊綴以絨球,鐵柄下打成環中套環之形。一是源於滿族薩滿祭祖跳神時用之單鼓、呈橢圓形,蒙以馬、驢或羊皮。

96、盲人走街賣藝(清):舊社會常見的一種生存方式。

97、刺青(唐):刺青是古代紋身風俗的遺迹,許多民族都曾有過。古書記載:周代的越人即披髮文身。後來民間的刺青已沒有上古圖騰崇拜的內容。唐代民間特別流行刺青,當時稱為「札青、點青、膚札、鏤身。」刺的內容有各種圖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水滸傳》中九紋龍史進,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綉,說明宋代仍有刺青。宋後便少見。刺青唐代傳入日本,迄今仍有滿身刺五彩圖形者。

98、鬥雞(晉):傳統民間搏戲之一,在戰國時期已很盛行。

99、猴戲(明):傳統娛樂方式之一。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裡有猴戲形象,可知我國馴猴作戲的歷史甚早。

100、鬥蟋蟀(清)?:傳統民間搏戲之一,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樂吧 的精彩文章:

我喜歡你這件事,三言兩語說不清楚
輝縣習俗:民俗大鍋飯

TAG:看樂吧 |

您可能感興趣

傳統婚禮習俗:中國古代婚禮流程全解——圖文並茂,值得一看
古代傳統習俗「八節」淺談
古代為什麼要打更?三分鐘帶你了解這一古老的傳統習俗!
為什麼漢族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一不能走親戚?
古風傳千年 清明習俗知多少?詩詞中來找!
古代中國的結婚習俗真是太贊了,這六個傳統,何時能恢復?
古代俗語:三十晚上不熄燈,為何有這樣的習俗,背後有什麼講究?
古代少數民族的一個特殊習俗
為什麼傳統習俗中,農曆的初一、十五不能走親戚?
古代的生活習俗
蒙古的墓葬習俗,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元朝的千古懸念,至今無解!
實拍酷暑天古村落里的人們生活,一池清水向天映,百年習俗代代傳
風靡古代一項葬禮習俗,皇帝和乞丐都無法免俗,如今仍在流行!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埃及,為使皇室血統純正,有這樣一個習俗
像羊又像豬的幽冥怪獸,上古食人腦的妖怪,流傳一種數千年的習俗
稱為行業祖師爺是古代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文化
扒灰?傳統習俗的另一面
霜降古詩詞與習俗
五代十國總喜歡用別的朝代國號?不是五代膚淺,是這習俗太強大!
除夕的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