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傅氏風雨下鐘山」傅抱石與他的雨景山水畫

「傅氏風雨下鐘山」傅抱石與他的雨景山水畫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縣人。他是我國極有創造性、影響很大的國畫大師。青年時的他便酷愛繪畫、書法、篆刻,尤其推崇清代畫家石濤。1933年他得徐悲鴻資助留學日本,攻讀東方美術史,畢業於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回國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建國後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他擅畫山水、人物,並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抱石皴」山水技法,有評論家說,中國山水畫史上的筆法,在不斷變化中有兩次重要突破。首次變化為南宋李唐所創造的「卧筆側鋒」;第二次,在相隔一千年後,由傅抱石獨創的「散鋒筆法」為轉折點,即著名的「抱石皴」。他畫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籌,有「傅氏風雨下鐘山」、「一半山川帶雨痕」的美稱。傅抱石的雨景,魅力無窮,風格獨特。他用大筆破鋒,快速運筆,掃出的雨絲,蒼蒼茫茫,恢恢蒙蒙,飄灑逸宕,氤氳和融。他的雨景畫大氣磅礴,氣勢過人,有一套他自創的獨特技法。雨景是傅抱石山水畫的「絕招」,他是寫雨景的大師。

聽雨圖 立軸 1947年作

傅抱石先生居蜀八年,其間他跑遍了四川各地寫生。四川山區氣候變化多端,向來多雨,傅抱石先生由於經常仔細觀測山區的雨景,並通過不斷的水墨實踐,逐漸創造出一套專門描繪雨景的皴染技法,而且還十分注意山勢雨意的變化,以便更好地烘托渲染效果。

1938年5月,在抗13戰爭的艱苦歲月里,傅抱石參加軍委政治部的抗戰宣傳工作,隨三廳機關從武漢輾轉廣西、貴州等地,到達陪都重慶,在重慶度過了八年的歲月。撤至重慶的政治部分駐城鄉兩地。傅抱石與一些畫家和作家如李可染、司徒喬、高龍生、胡風等住在重慶西郊歌樂山附近的賴家橋,傅抱石一家住在距賴家橋約一、二里遠的金剛坡下的農舍里,傅抱石自號為「金剛坡下山齋」。金剛坡是群山環抱的一塊谷地。從沙坪壩沿嘉陵江逆流而上,有公路直通;江邊有步行小路,翻山越嶺,可以到達沙坪壩。傅抱石的「金剛坡下山齋」是一幢極簡陋又因年久失修而顯得凋零朽敗的農舍。房前有塊寬而狹的空場,是四川農村慣常可見的曬穀子的地方。

這簡陋而又朽敗的老屋,背著金剛坡的山脈,好像是一位受盡了折磨的老人,蒼老而凄惶。然而,從小就在窮困中掙紮成長的傅抱石卻異常中意於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慨嘆這裡的地利為不可多得。如果站在屋後金剛坡的山腰極目俯瞰,左倚金剛坡,泉水自山隙奔放,遠山和近水勾勒出一幅和諧而頗具新意的畫圖,滿眼是塊狀的梯田,屋外環以茂林修竹。以金剛坡為中心的周圍數十里是傅抱石經常攀登徘徊的地方,傅抱石經常在群山中徜徉,觀察,體驗。他曾說:「真是好景說不盡呵,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隨處都是畫人的粉本。」

確實,川東的群山蒼茫雄奇,這境界是曾沉緬於東南景緻的傅抱石胸中所沒有所不敢有的。這氣勢沉雄的山川草木給傅抱石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繪畫素材和創作題材,他有時可以在山巒之中久久地駐足凝神,那高聳人云的川東山峰,山水之間的蒼松翠竹,莽莽森林,川東的瀑泉和雨景能使酷愛四川山水的他忘情恣肆、陶醉其中,能特別地激發他的創作靈感和創作慾望。川東的天氣,特別是春夏之交往往瞬息萬變,剛才還是驕陽滿天的晴好天氣,突然間,天空會布滿濃重的陰霾,緊接著,開始下起雨點,不久,涼風裹挾著雨點急速地拍擊著屋頂,山齋門前的曬場已積滿了水,清晰可見空氣中傾斜的雨絲疾疾地掃刷著地面,霎時間,會下起滂沱大雨,整個金剛坡下,是一片渾沌和煙嵐的世界。傅抱石特別喜歡在群山雲霧纏繞、大雨滂沱的時候,戴著斗笠或撐著雨傘沖入雲霧或雨幕中,到山澗流泉峰戀之間去觀察、去體驗、去欣賞那煙籠霧鎖、雨絲掃刷的動態和奇異變化,凝視那滾滾翻騰的烏雲,時隱時現的山峰和在狂風中亂舞的樹叢。霧氣沾濕了他的頭髮,細雨淋濕了他的衣衫,他絲毫不覺,反而感到愜意和歡樂。在山問徜佯,領略這蜀中的山水,傅抱石越來越發現,這眼前雄奇而美麗的景色,那千變萬化、蒼茫深幽的山川形勝,那煙籠霧鎖、飄渺秀潤的自然景觀,著實令人驚嘆不已。他滿懷激情地撲向大自然,擁抱大自然,噓吸山水之氣,飽餐靈秀之色,捕捉並將那一幅幅瞬息萬變而稍縱即逝的景色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腦海里。他認為,「動人的作品,往往成功就在須臾。」因而,就在這裡孕育並誕生了傅抱石的絕作—— 「雨景」山水畫。

萬竿煙雨 立軸 1947年作

精通中國美術史的傅抱石知道,古代有很多畫家畫過雨,如米元璋、高房山等人,都有很精彩的雨景作品。他們不直接畫雨,而能使人產生下雨的感覺,這是因為他們研究了畫雨景的規律,比如:「煙中每有無根樹,雨外尤多沒骨山」。到了清代的金冬心,開始摸索直接畫雨的方法。傅抱石受金冬心的影響,也吸收西洋水彩畫的表現方法畫過雨景山水。但是,對於傅抱石來說,最重要的「老師」是大自然本身,這個老師教給他的,比古人和洋人都多。

以金剛坡為代表的巴山蜀水給傅抱石那嚮往大自然的心以強烈的震撼和陶冶,那蒼茫滋潤因天氣變幻無常而面貌也隨之變幻多端的川東山水使傅抱石受到了深深的感動,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這種深深的感動和強烈的愛與傅抱石孜孜不息地追求變革的性格和精神相碰撞,並進發出思想和精神上的絢麗的火花,使他產生了對藝術對傳統繪畫的大膽的變革。

傅抱石知道,雨是不好畫的,因為雨沒有固定的形狀,也沒有明顯的色彩。不僅中國畫,就是西洋畫畫雨時,在技術上也有很多難處。正因為如此,反而給了傅抱石以巨大的創作空間和衝動,他用他那支神奇的筆和天才的智慧,對不同的各種狀態的雨景:大雨和小雨,漾漾細雨和綿綿陰雨,夏天的暴雨和秋天狂風裹挾著的暴雨,以至傾盆大雨,都作了不同的技術處理。

經過仔細的觀察和會心的研究,傅抱石總結出一套畫雨的經驗:畫微雨,干筆淡墨轉掃;畫暴雨,濕筆飽墨迅揮;風狂雨驟,雨絲傾斜度大;風柔雨細,雨腳近垂直;朝雨霏霏,日雨明凈,幕雨漾漾,夜雨昏黑??。真可謂觀察入微,感受深刻,寫盡雨情千萬種。

傅抱石還曾嘗試過用硯水畫雨,那畫雨的情景也是一種看似頗為有趣的勞動。據曾在一旁觀看過其父作畫的傅二石先生回憶說:他先把紙釘在牆上,再拿著蘸了礬水的筆或刷子,對著紙猛烈地揮灑。那動作似乎和作畫這種「斯文」的事情很不相稱,然而等到畫完之後,那張的確受過「暴雨襲擊」的紙上出現了逼真的雨景時,又使人感到有「川上風雨來,須臾滿城闕」的魔術般效果。

萬竿煙雨 立軸 1955年作

有時他畫雨不用礬,只用毛筆或排筆蘸淡色在畫面上刷,他很注意下筆的方向和速度。畫傾盆大雨時用大筆猛刷,使人強烈她感到雨點的速度和力量;畫江南春雨時,筆輕輕地在紙上飄忽,留下了若有若無的痕迹,畫上的景物若隱若現,迷迷茫茫,恰好表現出南方多雨季節津津的氣氛。

我曾以為畫雨必須一次完成。但我看我父親畫雨,卻發現他往往要畫好多次。便如《萬竿煙雨》這幅畫,就並不是畫好景物再畫雨,雨是伴著畫上的景物一起出現的。每畫一個局部,甚至每下一筆,都十分仔細地考慮到雨天的特徵。隨著畫面的完成,雨天的氣氛逐漸強烈起來,終於達到了使人身臨其境的地步。久看這幅畫,能使人感到空氣的潮濕和雨天的陰冷。

傅抱石的夫人羅時慧也曾回憶傅抱石作畫的情形:他習慣於將紙攤開,用手摸挲紙面,摸著,抽著煙,眼睛看著空白畫紙,好像紙面上就有什麼東西被他發現出來似的,摸挲了半天,煙一根接一根地抽,忽然把大半截煙頭丟去,拿起筆來往硯台里濃濃地蘸著墨就往紙上掃刷,他東一下西一下地刷得紙上墨痕狼藉,使旁觀者為之耽心納悶,可是他胸有成竹地塗抹著,塗到一定程度,就把它掛在牆上,再坐下來抽煙,但仍然目不轉睛地全神注視著牆上的畫。然後取下來放在畫案上渲染層次,添補筆墨,畫中的山川景物逐漸具體,還是反覆地掛牆、卸下、細察、冥想,有時滿紙淋漓,拿都拿不起來。待它稍干,然後做最後一道細緻的「收拾」(添補部分細節)功夫。他的畫大處淋漓奔放,小處精細耐看,就是這樣產生來的。

更多的時候,傅抱石創作雨景圖時,幾乎是像蒼鷹搏兔似的撲向面前的那張畫紙的。只見他先在宣紙下半部成傾斜狀用筆猛掃,下筆落墨的動作非常迅疾,用筆鋒重按疾擦,繪出近前的山和樹,那樹是由大塊橫狀的墨團組成的;然後又在畫紙的上部偏右塗抹出小塊的墨團,並任它暈染。又用淡墨在墨團上下部揮粞,勾出遠山和近樹的大體輪廓。此時,他已如進入了一個空靈世界,周圍的一切都已盡皆拋棄。他著力地按倒筆鋒,筆根都已經觸著紙了,以此重按疾擦,鋪衍出全畫的整體氣勢,使上下前後貫穿相連。接著,他時而以散鋒逆筆勾斫,斜勢揮動,繪出山勢的險峻;時而將筆峰橫向勒出,刻畫山岩的嶙峋;而表現山巒的細部結構時,他忽兒將已散亂不堪的毛筆在紙上如纏絲狀運力,手指還將筆桿捻動;忽兒用長線短線左右揮灑;有時又輕提筆鋒,近乎畫圓圈似地行筆? ?那遠處奔瀉的瀑泉,是用散鋒造出形勢;近處順勢而下的溪流,則是用散鋒勾出波紋。待畫紙稍干後,他用細筆描出山脊之上濃蔭之中的亭樓和觀瀑的老者,寥寥數筆,卻意趣盎然。整幅畫,粗獷而靈動的線條和濃淡相生、大小相問、節奏跳躍的墨塊,構成了雄渾的群山、蒼莽的樹林以及如聞吼聲的瀑布和淙淙流淌的溪水。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關於山水畫有這樣的論述:「凡畫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 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矣。自然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北宋郭熙曾說:「山以水為血脈,??故山得水而活」。傅抱石是深諳水在山水畫中的重要作用的,而石濤的「師古人之心,而不師古人之跡」的思想,又鼓舞他深入觀察和體驗大自然中雨景狀態的瞬息萬變,使他在描繪雨景的作品中,無論是傾盆大雨,飄潑中雨,微風細雨,還是煙雨迷濛、雨止睛霽,他都能用筆運墨各有其法,變化多端,烘托出雨景氣象特有的藝術氛圍,從而形成了他畫雨景瀑泉的「絕招」這種本領除了他注意並善於體察大自然的干變萬化之外,同時,與他浩大的氣度、蒼渾的藝術思想和熱衷於尋求大自然凝重而含蓄的美學觀緊密相關。

1944年,傅抱石作於金剛坡下的《萬竿煙雨》,就是他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學原則指導下,深入觀察川東的自然景象,加以提煉升華,使理性的概括和感情的抒發相結合創作出來的典型藝術作品。

這幅《萬竿煙雨》正可謂傅抱石得山水性情的絕妙佳作。畫面的前景是在狂風和暴雨中被壓彎了腰的萬竿新竹,底部的雨腳用礬水灑成,可以看得出是暴雨如「注」,而那與斜雨的方向幾乎彎成垂直的萬竿新竹則充滿了動感,極強烈地增強了驟雨的效果。畫幅的上面大部是籠罩在煙嵐和雨霧之中的層層山影,天空已是混沌一片,用散鋒或虛或實皴擦,煙霧瀰漫,水氣氤氳,更增加了迷漾的氣氛。新竹下的小河春水泛流,幾塊岩石在水中兀立,石塊的邊沿也暈染成虛狀,似可見溪水的涌動;夾岸的村舍已隱沒在雨霧之中,半遮掩的茅屋裡,尚有高人站在屋檐下觀賞雨景;右下角竹林下的小木橋上,一行人斜撐雨傘頂雨過橋,從其蹣跚狀,看得出步履的艱難,雖只佔畫面的極小部分,但畫得惟妙惟肖,極具神采,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無論是誰見到這幅畫,都會被它撼人心魄的氣勢所感染、所震懾。如此的雨景圖,與中國傳統的表現手法迥然異趣,難怪歐洲的畫家見了都無不驚嘆它的強烈的表現力、逼人的氣勢和令人難以忘懷的效果。英國著名的美術雜誌《畫室》也曾選中《萬竿煙雨》作封面,足見歐洲美術界也對它推崇備至。

傅抱石的創作實踐是腳踏實地地沿著自己選定的藝術道路披荊斬棘地前進,是在實踐自己改造中國畫的抱負,實現使明清以來陳陳相因、腐敗僵硬、毫無生命力而且日趨沒落的中國山水畫恢復生機的宏偉誓言。無疑,傅抱石創造的山水畫雨景「絕招」是對中國山水畫的一個偉大變革,這種變革是以自然為師,以造化為師的,是紮根於傳統和生活基礎上的變革,因此,他的變革不僅能站得住,經得起生活和歷史的檢驗,而且能作為中國畫的演變和發展的新的一頁而為人們所接受,所承認。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和珅、紀曉嵐、劉墉、李鴻章、曾國藩、林則徐、張之洞、左宗棠等清朝十三名臣的印
從山水畫短線條皴的傳承看中國畫
中鋒、側鋒、偏鋒談線條
麻雀太平鳥繪畫技法詳解
新華社專訪:用美展來表現中國藝術家的世界情懷——中國美協副秘書長陶勤談中國當代美術「走出去」

TAG:月雅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滄桑風雨北茅山
煤炭壩記憶——風雨反山坳
風雨滄桑北洋橋
風風雨雨說楊丹
揮毫起風雨 盡寫淡雅意——馬興海浸墨山水
每天古書畫:溪山風雨 靜聽松風
風風雨雨朱廣滬
風雨如磐石城坑
風雨古鎮
風風雨雨朱廣滬之二
江南梅雨天,走遍無錫濱湖那些美麗的風雨廊橋
萬里雲山奔腕底 八方風雨壯詩篇 林德坤精品仿古國畫賞析
《風雨哈佛路》——陽光總在風雨後
西涼的詩 秋窗風雨夕
滄桑五十載 歐陽海大壩的風雨歷程
雲水煙台,風雨為伴
華池走筆之三——風雨雙塔寺
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林丹現身街頭,帥氣向粉絲揮手
宋楚瑜:台灣風風雨雨 要「放下藍綠、照顧民生」
三江·鼓樓·風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