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近代中國口岸貿易研究的「空間」視角

近代中國口岸貿易研究的「空間」視角

傳統的經濟史研究,基本可以歸類在編年史或斷代史的研究視野之下,其主要運用歷史學的方法,以時間為經、以事實為緯,重視對經濟現象發展演變過程的描述。但這種描述往往忽略地域差異,一般只能讓人掌握相關經濟現象的時間/時代特徵,無法給出其空間/地理特徵。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其特色之一是將歷史學與地理學的研究視角有機結合。將歷史地理「時空交織」的研究理念引入經濟史研究,從「空間」的視角探討歷史上的經濟問題,從而將傳統的一維研究方法拓展為時間、空間並行的多維研究,這為經濟史研究的學科交叉與融合提供了借鑒。近年來,從「空間」視角分析近代中國口岸貿易,為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平面的空間是由點、線、面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特定的空間是特定的點、線、面相互作用的結果。大致說來,發現何為構成特定空間的點、線、面,其相互間關係如何,是學術界從空間視角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的慣用做法。如果將口岸看作一個點,那麼該口岸的外部市場和它的腹地就是以該點為節點而連接在一起的內、外兩個面。以此認識為前提,目前學術界從「空間」視角考察近代中國口岸貿易的研究,存在如下三種研究範式。

一是「點←→點」研究範式,主要考察口岸與口岸的相互關係,著重探討口岸與口岸在貿易上的相互競爭過程及其結果,並揭示產生這種結果的成因。王列輝在《駛向樞紐港:上海、寧波兩港空間關係研究(1843—1941)》(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一書中,較為系統地闡述了近代滬、甬兩港空間關係演變的歷史進程,並從自然條件、陸向海向腹地、臨港集聚和港口制度四個方面分析了兩港空間關係演變的動力機制。

二是「點→面」研究範式,主要考察口岸(口岸貿易)對腹地區域經濟變遷的影響。採用該範式對口岸貿易進行考察,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中國台灣學術界。1976—1983年間,台灣學術界先後發表多部與口岸貿易有關的作品,涉及淡水、打狗、九江、大連、汕頭、煙台、天津、重慶等多個口岸。這些研究的具體內容和側重點均有差異,但在強調口岸開放與口岸貿易對區域經濟變遷的影響方面,卻有其共性。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獻包括林滿紅的《口岸貿易與近代中國——台灣最近有關研究之回顧》(《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等。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學術界興起的「港口—腹地」與中國現代化的空間進程的研究,在理論上既強調口岸對腹地的作用,也沒有忽視腹地對口岸的反作用,認為二者是雙向互動的。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吳松弟的《港口—腹地:現代化進程研究的地理視角》(《學術月刊》2007年1期)等。但在實踐層面,這些研究更為關注的還是口岸對腹地的作用,亦屬於「點→面」範式的分析。

三是「面→點」研究範式,主要考察腹地因素與區域特徵對口岸(口岸貿易)的影響。代表性成果有馬學強的《近代上海成長中的「江南因素」》(《史林》2003年3期)和佳宏偉的《大災荒與貿易(1867—1931年)——以天津口岸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8年4期)等。馬學強主要探討了作為上海核心腹地的「江南」,對近代上海港成長為我國第一大港、上海成為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所起的作用;佳宏偉通過對腹地區域災害與天津口岸貿易波動的相關性分析,認為區域災害與天津口岸貿易之間聯繫緊密,腹地的每一次大災荒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天津口岸貿易結構和趨勢的變動。

從已有成果的數量、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影響來看,以上三種研究範式,以第二種最為成熟。特別是,「港口—腹地」的研究已經從探討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港口—腹地」機制,進入全面描述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的全新階段,代表性的成果如吳松弟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全九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2016年)。第一種和第三種研究範式尚待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以上研究範式,對於從空間的角度考察近代口岸貿易都是比較有效的分析工具。但這三種研究範式顯然無法涵括所有對口岸貿易的空間研究路徑。從貿易的層面看,口岸的功能主要在於:進口商品從外部市場流入,須首先彙集於口岸,然後再以此為起點流向其輻射的各個區域,這是一個從「面」到「點」,再從「點」到「面」的空間過程;腹地的商品要出口到外部市場,同樣也要經過這一空間過程,只不過方向恰好是倒過來的。口岸貿易的持續進行就是上述兩個在方向上恰好相反的空間過程的周而復始。由於不同口岸連接的外部市場和腹地區域往往是不同的,不同口岸的貿易也就有了各自的內涵。因此,將口岸貿易特徵的形成作為外部市場與腹地區域共同作用的結果,考察外部市場與腹地區域對口岸(口岸貿易)的塑造作用,是研究口岸貿易不應該被忽視的「空間」視角,不妨將這一視角概括為「面→點←面」研究範式。

歸根結底,研究範式只是一種分析工具,做研究時不應限於任何一種分析工具,而應從問題出發,採用最恰當、有效的分析工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進和提升研究水平。

(作者單位:雲南師範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王昌忠:百年中國「審美」概念的歷史沿革及其意義
李德鵬:從語言功能的角度進行語言分類
中華農業文明的融合與再生
內心的衝突和憂傷
關鍵選舉慘敗 安倍政權遭遇「黃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以空間視角解析近代中國經濟變遷
在宇宙空間和虛擬空間技術領域,中國正在接近美國
「動力」與「秩序」:開拓近現代中國哲學史的新空間
中國的空間實驗室
天宮號空間站成世界航天界香餑餑 美國呼籲要和中國合作
中國歷史的空間結構
學好中文,去中國空間站工作
國際空間站的「漂浮大腦」
大秀中文!想上中國空間站的歐洲航天員
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成功培育中國小白菜
俄羅斯退出美國空間站,已經計劃要投靠中國的國際空間站
美媒:中國表態空間站屬於世界,歡迎國際合作
中國空間站戰略發展研討會在津召開
宋代名畫中的茶空間
中國小說的精神空間
海信周厚健:中國電視市場空間依然十分巨大
從美國車庫文化看中國家庭創客空間部署
中國空間站首邀各國參與太空合作 尤其歡迎發展中國家
中國啟動空間站國際合作,人類應共同開發外太空
小空間、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