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首創「皇帝」稱號,後世帝王為什麼一直沿用不改,有何玄機?

秦始皇首創「皇帝」稱號,後世帝王為什麼一直沿用不改,有何玄機?

也許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沒有多少人知道,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在中國卻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甚至在世界都有相當高的知名度。為什麼?只因為他締造了一個大帝國,「創造」了皇帝的稱號,而且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貨真價實的「皇帝」。

「皇帝」稱號是秦始皇顯威風、擺闊綽、一時心血來潮的產物嗎?不是,歷史上的始皇陛下創造出來的「皇帝」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強烈的政治動機,皇帝稱號是一步步發展而來的。

「皇帝」一詞的來源最流行的說法,就是秦統一中國以後,秦王贏政覺得自己是「德兼三皇,功過五帝」,「王」已不足以顯示其尊貴,於是便把「三皇」和「五帝」各取一個字,創造出「皇帝」的稱號。從此,這一稱號就成為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無數的野心家、陰謀家、政治家為了這一名號進行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爭奪,無數的悲歡離合、血流漂櫓就是為了爭奪「皇帝」這一寶座。

秦始皇首創「皇帝」稱號,後世帝王為什麼一直沿用不改,有何玄機?

那麼什麼又是「三皇五帝」,為什麼始皇陛下偏偏青睞於「皇」和「帝」呢?

「三皇五帝」在歷史上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三皇」是指人世初期的三位神皇,分別是「天皇」、「地皇」、「人皇」。其中「天皇」、「地皇」與「皇天后土」有著直接的關係,「天皇」就是從「皇天」倒轉來的,「地皇」就是從「后土」轉換來的,也有人認為天地二皇與「皇天」、「后土」的關係是間接的,其「本生娘家」應是齊地「八祠」之祀里的天主、地主。天主、地主是八神祭祀中最高的神——天地之神。燕齊方士「把天主、地主、人化成了天皇地皇」。所以「三皇」應當是指天、地、人三界之神,這三位神就囊括了整個宇宙空間。當然「三皇」也有人認為是三個先進的民族或者三位講究「王道」來治理天下的君主。至於「五帝」,一種說法是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顓頊高陽氏、帝堯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也有人認為「五帝」是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司馬遷《史記》所記「五帝」為:黃帝、顓頊、嚳、堯、舜。從這裡可以看出,「三皇」很大程度上是指「神」,而「五帝」則很可能是在夏以前部落聯盟的最高領袖,由於他們的英名領導,使部落得到迅速發展,因此被人們以「帝」來尊稱。

但春秋戰國時期秦人所稱的「五帝」又與中原諸國有所不同,更接近於神。早期秦人以為天有青、黃、白、赤四神,此說源於殷代的四方崇拜,卜辭中有祭四方神的記載,四方神的地位僅次於上帝。到春秋時,秦人把四方神上升為帝。到戰國中後期,秦人根據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說,將「四方之帝」與五行、方位等結合起來,創立了新的「五帝說」:五帝稱五方之神,即居於東、西、南、北、中的五位天神。青帝,東方天帝太昊,主春;赤帝,南方天帝炎帝,主夏;白帝,西方天帝少昊,主秋;黑帝,北方天帝顓頊,主冬;黃帝為古代聖王,地位最高,為中央之帝。這是秦地形成的一種比較特殊的五帝崇拜,與早期中原地區的五帝崇拜顯然不同。在中原地區,五帝本是上古帝王,是民族始祖或首領,當然也是祖先神,到了秦人那兒,卻又被賦予了各主宰一方一時的職責,兼有天神的功能。秦人心目中的五帝,集聖王、祖先、英雄、天神於一身,成為秦人膜拜的對象。

由此可以看出,「皇」和「帝」在古人眼中,特別是秦人心目中,很大程度上是「神」,是無所不至,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凌駕於萬物之上的「神」。

秦始皇首創「皇帝」稱號,後世帝王為什麼一直沿用不改,有何玄機?

正因為「皇」和「帝」都可望而不可及,是人世間普通君主難以比擬的,因此,在進入夏朝奴隸制階級社會以後,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都稱「王」;商朝崇拜鬼神,把上帝神和自己的祖宗神結合起來,認為商王作為人世間的最高統治者是上帝神之子,因此「天子」一詞當時已經出現。殷商末期,位於西北的周人開始崛起,當時周人的首領就開始稱王,周文王苦心經營四十年,「三分天下,周有其二」。武王滅商後,周人實行「封邦建國」並建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周人試圖以「敬天、孝祖、保民」,通過王道來維持自己的長久統治,這就發生了「周公制禮」的一幕。

但是到了西周中後期,周王室就開始衰微,西周滅亡,東周開始的時候,周王室的直屬封地大大減小,甚至到了要向西周初年分封的各諸侯乞討才能過日子的地步。王室的衰微,「天下共主」地位的喪失,而一些分封的「公」、「侯」卻日益坐大,相互爭鬥,使整個社會陷入一個長期動蕩階段,這就是春秋戰國。春秋時期,大大小小諸侯國相互爭戰,爭奪土地和人口,所謂的「春秋無義戰」就是指這一階段。但這個時候,雖然周王室衰弱,但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傳統觀念仍然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能夠稱「王」的仍舊只能是周王。而這時興起的是「爭霸」,這就是春秋髮生的「春秋五霸」,當時稱霸的諸侯國首領被周王認可之後被稱為「伯」,「伯」就是「霸」的意思。「霸」其實就是一直完全依靠武力來征服對手,號令天下的一種方式。

顯然,從這一演變來看,皇、帝、王、霸既是四個歷史發展階段,也是四種稱呼;既是四種治國安邦之道,也是四種社會發展所能達到的境界。其中「皇」和「帝」幾乎就是神,是純粹的「王道」,而「王」則是神人之間,王道與霸道之間,而更傾向於「以德服人」,而「霸」則是純粹的暴力,「以力服人」,是典型的「霸道」。這四種方式呈一種遞減序列,《管子·兵法篇》就說「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兵得勝者霸」,可見「霸」在當時是最低境界,而「皇」和「帝」才是「高級發展階段」。

秦始皇首創「皇帝」稱號,後世帝王為什麼一直沿用不改,有何玄機?

戰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徹底喪失、以「七雄」為主的爭霸更加激烈。這就是孟子所說的「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而春秋戰國興起的「百家爭鳴」也出現了思想論戰,各自提出了統一天下的策略。其中儒家主張「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認為統一需要「以德服人」,主張王道。但諸侯在不公然否認「王道」的基礎上,真正採納的卻是法家大肆鼓吹的,更接近現實的,「以力服人」的霸道。所以戰國可以分為魏國獨霸中原時期,秦、齊對峙時期,秦統一六國時期。但稱霸僅僅是諸侯理想的初級階段,是皇、帝、王、霸的起步,因此,當諸侯國自認為擁有足夠的實力的時候,他們就向「王」、「帝」的更高階段發展。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乘夏車,稱夏王」,儼然擺出天子的場面來。有了這個開始,不久,齊、秦、趙、韓、燕、中山相繼稱王,掀起了一個稱王運動。戰國顯然是一個「爭於氣力」的時代,「以力服人」的霸道顯然更實用、更有效。但在世人心目中,王道卻具有更大的號召力,這一方面是因為王道以民為本,以德服人,居仁行義,深得人心;另一方面是因為在「道」的層面上王本身就比五霸要高出一截,所以,爭霸者表面上扯出王道的旗幟,實際上卻干起霸道的勾當。但是「王」一多,便顯得不夠氣派,不能「鶴立雞群」了,因此,戰國的各國「王」等到實力大增,在爭霸戰爭中脫穎而出、不可一世的時候,就不滿足於稱王了,要進而稱帝。公元前288年,秦、齊同時稱帝,秦昭王稱西帝,齊滑王稱東帝,東西二帝並存。稱帝超出稱王的層次,是更上一層樓,王基本上是人主,是國君;帝則是半人半神,具有相當的神性了。從稱霸而稱王而稱帝而稱皇的遞升過程中,越是往上,難度越大,所以當時稱霸、稱王的多,稱帝的僅東西二帝,而且是曇花一現,後來齊、秦又出於各種目的取消了帝號。

到了秦王贏政,他憑藉六代國君積累的強大實力,以摧枯拉朽之勢統一中原,真正做到了獨步天下。他自以為兼有三皇之德、五帝之功,為了顯示自己的「前無古人」,乾脆把皇、帝的稱號一併收有,創造出了一個新的「皇帝」稱號。「皇」和「帝」本身就是整個社會各個階層公認的「神」,自稱「皇帝」實際上就把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尊之為「神」而非人,不僅使「皇帝」顯得高高在上不可侵犯,更加把最高統治者披上了一層全社會認可的「神」的外衣。因此這一稱呼被後代最高統治者欣然接受,成為始皇陛下留給後人的一項「遺產」,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就是一部造皇帝、造神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休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中國設計最完美的帝王陵墓,布局神鬼莫測,盜墓賊根本無從下手
中國古代令人聞風喪膽的女子五刑罰是什麼?哪種最為殘酷?
解密:劉備為什麼要千方百計誘導曹操殺呂布?
解密地下未解之謎:地下是否會有一個神秘而未知的世界?

TAG:文休看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皇帝首創一成語,當眾稱讚一名立功將領,背地裡卻恨得直咬牙
此人是和尚皇帝,卻首創春聯一詞,曾為販牛者題寫謎聯
大清第一座皇后陵,千古一帝首創,等級卻為何還不如一個妃園寢?
模特,竟然是大宋這個皇帝首創的
此人首創蛤蟆功,卻被歐陽鋒暗殺,他若不死,必然問鼎華山論劍
秦始皇首創一制度,直到朱元璋時期才被廢除,明朝因此而亡
佛企「首創」,如何「闖關」?
有獎 |清朝曾經首創「機關槍」,為何在近代戰爭中卻一敗塗地?
封二王三恪紀念前朝,周朝首創歷代延續,明清卻不敢採用
此人首創一成語,可惜曹操不聽,導致夏侯淵白白送命
封二王三恪昭示正統,周朝首創歷代延續,明清卻不敢採用
此人首創一成語,幫了曹操的大忙,使漢獻帝逃出魔掌
最被忽視的一位中國皇帝,生前首創六大歷史第一,功績堪比秦始皇
此人首創一成語,竭力稱讚曹操,卻又將曹操的曾孫置於死地
此人是呂不韋後裔,首創一成語,為諸葛亮贏得寶貴時間
魯肅首創一成語,戳穿劉備的謊言,最終連諸葛亮也沒能憋住
陸遜首創一成語勸諫,孫權不聽,結果做了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皇帝讓妃子躺在桌子上供大臣欣賞,首創一成語,至今耳聞能詳
曹操首創一成語,回憶一段自豪之事,坦承因為害怕而中途放棄
孔子後裔首創一成語,稱讚曹魏書法大家,其兄改變馬超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