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忍看落日入海西——從孔融之死看儒士在亂世的掙扎與宿命

忍看落日入海西——從孔融之死看儒士在亂世的掙扎與宿命

漢末經過十常侍之亂和黃巾起義,海內大亂,地方豪強紛起,中央政府無力控制,所有的人都在亂局中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儒士們也不例外,或選擇順應時局,尋找新晉勢力實現個人價值,或抽身退步,隱居林下避禍全身以待安定,也有一些人,忠於自己的理念和良知,憑一己之力,欲挽狂瀾於既倒,雖終無濟於事,甚至家破人亡,然其心其志,在抗爭中所映射出來的人格光芒,也是令人感慨欽佩,其法不足以垂後世,其心足以耀古今,今天就說說這類儒士里的一個典型人物——孔融。

孔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這個特殊,首先是身份特殊,他是山東曲阜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儒家學統的開山鼻祖孔子的二十世嫡孫,在儒學一家獨大,對其他諸家學說形成壓倒性優勢三百多年後的東漢末年,這個身份無疑承載著極其特殊的歷史文化含義,在這個光環的籠罩之下,他的一舉一動自然受人矚目,就像今天的網路大V一樣,偶有出彩之處,必定轉發無數,天下傳誦,就連在家裡吃個梨子,都吃出了孝悌的大道理,至今還是教科書里的保留題材。

這種特殊的身份帶來的明星效應,對孔融的性格養成起到的正負兩面的影響,我們從孔融見李膺的事件里可以初見端倪,一個七歲的孩子居然想去敢去求見官居司隸校尉,被稱為「天下楷模」的李膺,即使在今天,仍然是難以想像的,這充分說明孔融特殊的家世和隨之而來的期許給他造成的壓力,以及這種壓力塑造出的性格——自信、早熟,隨後在面對陳煒「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激勵或者說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刻薄,也直接成為他日後不幸遭遇的導火索。

孔融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孔宙就去世了,作為深受家學熏染的他,對孝道的理解和踐行自然比一般人更加深刻和到位,史書說他「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因為過於哀傷,甚至損害了身體健康,州郡的官員和鄉里的父老都被他的孝行感動,後來地方官接連幾次舉薦他做官卻都被他拒絕,也許是因為他看到了當時禮制口號化,儒行虛偽化的現實,不願出仕玷污自己的品行,他需要通過一個自己認可的台階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這個機遇沒讓他等太久,幾年後,太尉楊賜向他發出邀請,徵辟孔融去都城任職,楊賜出身弘農楊氏,這個家族在漢代非常顯赫,世代都是朝廷重臣,特別是楊賜的父祖和兒子,四代都官至太尉,這在中國歷史上可是絕無僅有的存在,大家可能最熟悉的還是他的孫子楊修,楊氏家族歷來為朝廷倚重,此刻苦苦支撐著被軍閥豪強欺凌的毫無權威的中央政權,楊賜的徵辟,孔融欣然應允,足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態度和對自己的期許——像數百年前的先人一樣,為了平復亂局,解民倒懸,重建中央政府的權威,哪怕希望渺茫,「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孔融的使命,也是所有身逢亂世真正有抱負的儒士的使命和歸宿。

有抱負的人才會有擔當,孔融就是一個有擔當的人,為了堅守原則甘願冒生命危險,在那樣的亂世里,這會讓他不時陷入絕境,算來孔融一生一共經歷過三次厄難,兩次都是因為他正直的性格。

頭一次收留張儉,那時候孔融才十六歲,就敢自作主張保護一個因觸怒閹宦但素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足見他的膽識氣魄,當然留下美談的同時也付出了代價,孔融和他哥哥孔褒還有母親一起被抓了起來,審訊的過程令負責的官員差點驚掉下巴,明知是死罪,可一家三口都爭著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地方官不敢定奪,把此事上報朝廷,孔褒被定罪處死。

即使經過這件事的打擊,孔融還是沒改孤直耿介的性格,後來在太尉府做屬官的時候,河南尹何進憑藉外戚的身份升任大將軍,楊賜派孔融拿自己的名刺去道賀,何進的門仆擺架子怠慢孔融,故意不即刻通報,孔融竟然劈手就把名刺奪了過來揚長而去,何進大怒,準備派刺客幹掉孔融,後來礙於孔融名氣大,殺了他影響太惡劣,一口氣生生咽了下去。

剛踏入仕途的他,無視自身安危,多次檢舉懲治驕橫不法的高官貴胄,在朝堂指斥弊政陳畫方略,年輕的孔融就像一把剛剛鑄成的利劍,奮力在積弊已久盤根錯節的黑暗裡砍殺,想憑自己的力量,為末日窮途的漢帝國殺出一條生路。

然而偉大的理想從來是要靠卓越的能力來支撐的,而孔融恰恰不是一個能力突出的人,他後來因為得罪董卓,被排擠到盜匪滋盛的北海國做相,這是一個掌管一郡軍政大權的職務,對於一個有軍事政治才能的人,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如果孔融能站穩腳跟,把北海作為一個穩固的根據地,強兵富民,借剿滅黃巾之勢掌握整個青州,進可以直掩長安,驅奸勤王,退足以牽制權臣,攝引朝局,當時地方雖然專權,但還沒人敢作出頭鳥公然抗命,孔融若有將才,大事尚有可為。

遺憾的是上天並沒有賜予跟他文采相當的軍事才能,即使跟裝備紀律奇差的流民作戰,也是每戰必敗,從來沒有贏過一次,野戰不行,守城也不行,有次差點城破,幸虧劉備救援及時才得保全,十八家討袁,孔融自然是積極響應,但指揮能力是在太渣,兵敗城破,不但丟了最後的地盤,連老婆孩子都作了袁熙的戰俘。

賠光了老本的孔融又回到朝廷,土鱉董卓雖然不在了,但又換了個腹黑的曹操,此時的局勢,比他剛出仕的時候更糜爛了,外面諸侯相互征伐,打的不亦樂乎,內有權臣挾持皇帝,朝臣噤若寒蟬,刀光劍影拚殺了半生,何曾有些許改變?孔融頭一次對自己失去自信,他日漸消沉起來,不再慷慨激昂,不再議論風發,每天飲酒宴客,與文士戲謔酬答,自言唯願「座上客長滿,樽中酒不空」。

也許理想可以塵封,意氣可以消磨,責任可以放下,但自幼養成的是非愛憎早已化於血脈深入骨髓,雖回天無力,但也做不到對亂臣賊子俯首貼耳,他時常會忍不住對曹操出言相譏,說一些刻薄的俏皮話,他知道這些對曹操並不會有實質傷害,可是哪怕能讓曹操難堪生氣,孔融就覺得很開心,比如曹丕攻滅了袁紹,把袁熙的老婆納為自己的妾,孔融就寫了一份「賀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賜妲己與周公」,曹操不解,問這說法有什麼根據?孔融得意洋洋的回答說,我是用現在的事推測出來的啊。

可能有很多人覺得孔融很愚蠢,用這樣無聊的語言攻擊來觸怒曹操,不但於事無補,還讓自己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危險,其實你如果仔細的看完孔融的生平,看到他幼年的自負,青年的激烈,中年的犧牲,你也許會理解他作為一個文人,這是他最後的攻擊手段了,他竭盡了全力,雖然毫無建樹,雖然一敗塗地,但他從來都沒有屈服,從來都沒有放棄戰鬥,他仍然是那個堅守良知的有擔當的孔融,他漫不經意的用生命跟曹操開玩笑,他其實只有一個目的——求死。

建安十三年秋,鄴城,孔融被棄市處死,時年55歲,罪名也像是個玩笑——圖謀造反和不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衿國學 的精彩文章:

TAG:青衿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害怕丟掉「儒士」的名冠?劉備不敢接荊州的最大顧忌是什麼
儒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看孔明如何一舌敗群江東眾儒士!
歷史上儒士,道士,巫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挽救江山社稷的將軍,也有著儒士風流,他是詩人也是戰神
有模有樣!一群國學小儒士,山海間品茶悟道!
太子:父親,您應當重用儒士!皇帝:亂我國家者,必是太子!
讀金代儒士郝天挺書
為什麼秦宓被稱為善辯的儒士?
名士為表,儒士為里:痛悼著名哲學家余敦康先生
著名國學大師,狂妄自大不懂禮法,自命儒士卻滿身銅臭,可悲可嘆
朱元璋請老師,儒士刁難:不聽話能打嗎?朱回4個字儒士果斷答應
諸葛亮使「空城計」,還不如這個雜號將軍,這就是儒士與武將的差別!
「古典中國由儒士階層治理而臻完善」:利瑪竇的重要發現
儒士社華文義學
一代儒士:鄧文原《致景良郎中尺牘》,取法乎上,晉人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