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從《騎馬與砍殺2》看歐洲古代的戰爭器械

從《騎馬與砍殺2》看歐洲古代的戰爭器械

自古以來,文學作品中關於戰爭的描述一直層出不窮。征戰的士兵們歸來後訴說著馬革裹屍的殘酷,舞文弄墨的文人們描述著對戰場的嚮往,各種各樣的作品為我們勾勒出了戰場的模樣。但是當真正認識到戰爭的時候卻發現,戰爭除了戰術和將領,最重要的還有戰略武器的運營與發展。

古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縱觀古今,幾乎每次重大戰役的勝利都和先進的戰爭武器有關。武器的先進與否能夠直接決定一場戰鬥的成敗;甚至在遊戲里,絕大多數情況下你裝備的精良程度,也是和戰鬥力直接掛鉤的。想贏得勝利自然要選擇正確的進攻武器,兩軍對壘尚且如此,攻城拔寨更需要對應的制勝法寶。今天筆者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在即將發售新作的《騎馬與砍殺》系列中最常見的兩種戰爭利器,認識下在古時候大殺四方的它們,讓諸君在即將到來的戰鬥中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英格蘭長弓

在《騎砍2》的實機視頻中我們能看見,作為演示者的攻城方,擁有大量的步兵,可這些士兵沒有穿上厚重的鋼甲頂在前方充當肉盾,反而輕身上陣聚集在了陣地的後方,每人手上都拿著近一人高長度的誇張長弓,對敵方牆頭髮動攻擊。這種弓就是在中世紀歐洲戰場上臭名昭著的「英格蘭長弓」。

大概的比例是這樣

關於英格蘭長弓的歷史記載出現的相當的早,它最早起源於威爾士,因在公元7世紀射殺了一名王子而被載入史冊。但真正令其聞名遐邇還是英法百年戰爭前期,英國憑藉它所獲得的一連串勝利。在最具代表性的克雷西之戰中,英國依靠5000名長弓手不僅擊潰了來自熱那亞的弩兵,還將三倍於己的、不可一世的法國重騎兵徹底擊敗,在屍山血海之上建立起了自己長達數個世紀的世界霸主威名。

英格蘭長弓的長度從1.5~2.1米不等,在同時期各國弓箭中都屬於最長的了。誇張的弓身長度帶來最直接的就是射程提升,具研究表明,即便是相對輕量級的長弓射程也能輕鬆突破200米,而有些製作精良的長弓甚至可以達到300米以上的距離。在同時期的歐洲大陸上,這也算的上是相當厲害的技術指標了。

中世紀的英格蘭「國粹」

至於為何其他國家沒能培養出屬於自己的長弓兵,這是因為長弓在英國被長期作為一種「國技」來傳承。尤其是在其發源地的威爾士,幾乎每個牧羊人都能熟練地使用長弓打獵與從事生產,許多人把長弓作為自衛和養家糊口的技能,一代代的傳承下了來。這也是只有英國人為何會有這麼多弓兵隊伍的基礎,長期的培養弓箭手成為了英國的基本國策,甚至弓箭手相較於其他士兵,在領主那還有更為優越的待遇。

弓手的訓練,需要需要大量的空餘時間和精力。長弓的操作方法和其他弓類有些不同,它不求直線射殺,而是從地面向天空呈45°角拋射,利用引力與慣性加速增加箭矢的殺傷力,給敵人來一手天降正義就很舒服。就拿仰射這種技藝來說,需要估算目標距離,然後得出仰角,這需要精準的幾何學才可能掌握的內容,沒個十年八年是練不出來的。畢竟拿著這麼大的弓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想靠隨緣殺敵,確實有些不太現實。

1346年8月26日發生的克雷西之戰,除奠定百年戰爭前期英國對法國佔據的巨大優勢以外,還將長弓的強大記入了史冊。這場戰爭在歷史上屬於長弓兵戰術最為典型的一次應用,據說當時的英法軍隊人數差距超過3倍,英國一方以5500名長弓手為主力輸出,帶上了1000名威爾士長矛手和2500名騎兵當掩護和肉盾。而法軍麾下光弩手就6000名,還有14000名步兵和10000名受過精銳訓練的騎士。尤其是後者,僅這10000名騎士就足以和後世的第三帝國裝甲兵團比肩,在當時的歐洲是一股所向披靡的王者之師。懸殊的實力差距,讓法軍上下充滿了輕敵的情緒,感覺分分鐘就能打完戰回老家結婚,也正是由於這份自負,吹響了法軍失敗的前奏。

雖然在遊戲中長弓多在攻城戰中使用,但是在歷史上它其實更多的被用於野戰。

在戰鬥開始前,規模較小的英軍率先到達了戰場開始修建陣地,牽著馬挑著擔的法軍在一天之後才匆匆來到。按理說行軍布陣肯定是要講究在最佳狀態才開始進攻,可是數量和質量上都佔有極大優勢的法軍被自大蒙住了雙眼,幾乎是剛到克雷西同時就對英軍發起了攻擊。

一天時間內,身著重甲的法國騎士隨後對英軍陣地進行了近15次無畏的衝鋒,可是泥濘的道路和英軍提前布置的障礙,讓這些騎士成為了長弓的箭靶,整個軍隊都被稠密的箭雨和如林的長矛伺候的不能自理。在衝鋒——釋放靈魂——再沖的循環中,直到夜幕降時臨,法國騎士也沒能突破英軍的路障,對其造成實質性傷害。而回過頭來的騎士貴族們終於發現了戰場上己方損失的慘重,仍未突破英軍的防線,殘餘的部隊在沉重的傷亡面前潰散而逃。

你儘管沖,能過來算我輸

據相關記載,克雷西一役中,在長弓兵的箭下法軍至少損失了一萬多名精銳的士兵。雖然具體傷亡至今仍有存疑,但最保守的估計下,也有近3000名騎士陣亡,還有相當多騎士被俘虜,而普通步兵傷亡更是不計其數。反倒是英軍方面據說除了兩個隨地大小便的倒霉蛋被俘,其餘的死傷微乎其微。此役過後,英國長弓兵威名大振,幾乎每一場戰爭中都能看見他們拿著弓箭邊大喊「竜が我が敵を喰らう」,奮勇殺敵的樣子。無論是騎兵還是城堡,誰也躲不過被英格蘭長弓射爆的命運。

對長弓兵氣的頭皮發麻的法國軍人,立FLAG說只要抓住俘虜就會切掉他們的食指和中指,讓其一輩子不能再射箭。可是直到百年戰爭結束後,也沒切掉多少英國人的手指頭。反倒是每次戰爭結束後,英國士兵都會岔開雙指向法國士兵炫耀自己仍然完好,這一傳統也被延續了下來,成了表示勝利的手勢,在丘吉爾接受記者採訪時被發揚光大。

打不贏,氣不氣呀!就是打不贏我,略略略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雖然V字手勢代表的是勝利,可在歐洲某些國家V字卻代表辱罵,是比豎中指還嚴重的「肢體髒話」。早年還有蘇格蘭球員因為在球場上做出該手勢被終身禁賽,怕不是原來的英方的敵人回去之後氣不過,把這個手勢當成羞辱罵人的話來用了。

單純從武器的技術指標來看,英格蘭長弓或許並不是世界上最優良的弓,但作為一個單純軍種的長弓兵,所獲得的聲望和名氣恐怕遠非其他部隊所能比擬。它作為進攻和防守俱佳的戰略性武器,一直活躍在歐洲各地中。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它的威名從北愛爾蘭到巴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攻城塔

當然,長弓雖然威力巨大,但也只作為正式攻城之前的開胃菜,用於遠距離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要想實打實的懟開大門,進入城堡大殺四方,還需要一件中世紀的重型戰略武器,攻城塔。

描繪戰爭中攻城塔的浮雕

已知最早投入使用的攻城塔出現在公元前9世紀的新亞述帝國,是阿蘇爾納西爾帕二世在位期間建造的戰爭巨獸。他統治時期留下來的浮雕,詳細的描繪了攻城塔,以及一些其他的攻城工程器械在戰場上的表現。攻城塔主要作用是為士兵攻城起到輔助和防護,同時承載一定數量的士兵能夠從塔上攻擊城牆。到幾個世紀後,攻城塔的使用遍布了整個地中海地區的戰場。由於攻城塔的體型太過巨大,基本上只在攻城戰中建造,其過程要花很多的時間,所有主要在無法用雲梯、挖地道、破牆或破門的情況下才開始選擇建造它。

作為中世紀戰場上的「重型武器」,基本上只要攻城塔一出現,整個戰場的勝負就能立刻分曉。攻城塔的作用是雲梯和堡壘的移動結合體,其內部能夠承載許多的士兵。靠自己士兵人力驅動,周身由獸皮或者全金屬包裹,以免散架和被火點燃。堆到對方城下後,士兵可以從攻城塔上登陸城牆,起到從內進攻的效果。在《文明6》中,攻城塔能夠讓士兵無視敵方城牆防護,直接攻擊城市本身。

雲梯和攻城槌使用風險相對較高

或許你在奇怪,預告片中不是還有攻城槌嘛,把門懟開士兵們不就能直接長驅直入了嘛,何必再勞神費力造攻城塔。事實上,古戰場里使用攻城槌的風險與代價一直很大,雖然從大門攻入看起來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但是古代城牆為加強防護,往往都由兩扇門組成的。一旦你冒著城牆上如雨的箭矢和著火的油罐,損失無數士兵,靠力士懟開了城門,還會有另一扇更厚實的門在等著你。

演示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通道太過狹窄,攻城槌在第二扇門面前幾乎無法起到什麼作用,士兵們只能掏出自己的近戰武器開始靠人力破門。拿著中世紀的制式武器砍最少有數十公分厚的木門,想想就是個比較費時間的活兒。而且離開了空曠的戰場,也就意味著進攻方沒有了規避攻擊的地方。在士兵砍門砍得正開心時,守城方會從城牆上面往下里扔火油、瀝青等範圍性殺傷武器,讓攻城方在火中做自己。

也正是由於直接攻擊大門戰損過大,所以將領們一般都會偏向選用能夠靈活性高,能夠直搗黃龍,登上城牆和對方搏殺的雲梯。可由於其沒有防護措施,非常容易被城牆上的敵人利用高度優勢射爆,或者被扔下來的火油與檑木做成串燒BBQ。在《中世紀2全面戰爭》里,雲梯甚至無法架到高等級的城牆上面,要想做到掃清六和、席捲八荒,攻城塔這種「地面航母」必不可少。

攻城塔的優勢就好比:翻牆上網比從宿管阿姨把手的大門出去,難度更低

據說公元前最大的攻城塔,是在公元前305年羅德圍攻中的「破城者」。這座攻城塔高40米、寬20米,周身由實木和鐵片構成,內部甚至還有木質的人力引擎來驅動機器。塔內可部署超過200名士兵,整座機器分為上下九層,高聳入雲,比對方的城牆還要高出不少;每一層都安置有各類彈弓和弩車。隨後幾個世紀的攻城塔製造里,也一直沿用了類似的驅動裝置和設計。

碩大的攻城塔緩緩地向地方城堡前進著,蹲在機器內波數百名士兵握緊了手中的武器,隨時準備讓敵人感受最強大的攻擊。守城一方的將士們靜靜地矗立在城牆上,仰望著眼前逐步逼近自己的戰爭巨獸,嘴角露出了一絲淡淡的微笑。就在即將靠近城牆的時候,「破城者」突然身子一沉,不見了蹤影。。

破城者雖然身高12丈,可奈何腿長不過關,陷進了城牆邊的護城河中,碩大無朋的攻城塔頃刻間化為一堆爛木。羅茲城圍攻的教訓教會了之後的軍事家們一件事情:泥濘地面和護城河是攻城塔永遠的「阿喀琉斯之踵」,大型攻城塔需要平坦的地面,才能發揮出與之體現相符的實力。

中世紀許多城鎮和堡壘實際上都是由於地形平緩的原因而被攻陷的

相對於體型過大的攻城塔,在中世紀時期,體型和城牆差不多,或者稍高的攻城塔才是爆款。因為這種「嬌小型」的攻城塔則相對靈活的多,至少不會出現體量過大沒辦法及時「轉舵」的情況出現。如果夠不到城牆也沒關係,工兵們會把泥土、碎石和木材混合在一起,堆砌到敵方的城牆上。攻城塔可以從土堆上長驅直入,殺到敵人陣地上,居高臨下的對守方進行打擊。最經典的就是馬薩達之戰中留下的遺迹。這樣的一個斜坡的遺迹已經保存了近2000年,至今仍能看到。

另一方面,由於貿易和食物便利,幾乎所有的中世紀大城市都是依靠著大型河流或海岸建造的,其中一部分連接水路的城牆防守較為薄弱,也更容易受到攻擊。曾有過將預製的攻城塔在上游拆除,用運河漂到目的地,然後再以極短時間建好器械開始攻城。甚至在一些罕見的情況下,攻城塔還會被安裝在船隻上來攻擊城市沿海的薄弱部分。

在其他方面,攻城塔主要是起形成高度差的作用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軍事家伍子胥就曾向吳王闔閭建議使用過類似的方法。伍子胥在《水戰兵法》中提出:「現在訓練海軍部隊時,我們使用陸地部隊的戰術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因此,要做好對比工作。大船相當於陸軍的重型坦克,小船當作輕型機動部隊,前鋒部隊來操作攻城槌,城堡船當作可以移動的攻城塔。」

直到大航海時期,火器與大炮正式登上舞台後,活躍千年的攻城塔因為木質結構很容易被一炮轟散,不再適合實戰使用,逐漸離開了戰場。不過哪怕是已經追趕不上時代了,依然有些軍事家不願捨棄這項「戰爭藝術」,會將大炮放置在攻城塔上,在高度上壓制敵方堡壘,以便進行全方位的火力打擊。當然,至於實戰表現具體如何,請諸君想像一下高挑的木頭架子與鐵炮結合體,或許能得出些許結論吧。

結尾在這裡

這兩種不同的戰爭利器代表了中世紀戰爭的精華。雖然我們現在只能在文學影視作品中看見他們,可是這絲毫不能掩蓋其在戰爭時期散發出的光芒。藉助電子遊戲,我們終於可以親身體驗這些精妙的器械,切身體會瞬息萬變的戰場,靠手中的鍵盤懷古望今。這些武器在自己所屬的年代創造了足夠輝煌的成就,其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古代先輩們的智慧結晶,也代表著那遠古大陸上的戰爭藝術。

在《騎砍》系列中,攻城武器一直是其亮點之一,除了領兵打仗和操作自己角色無雙,使用各種武器攻城總是給玩家們帶來很多新奇體驗。而且由於各種武器的性能和適用環境不同,它們都對應著不同的作戰方式,這些實際豐富了遊戲玩法,進而增加了玩家的樂趣。至少在遙遠的卡拉迪亞大陸上當一把卧龍先生,架起自己的先進武器攻城拔寨,也不失為一件幸事。

當然你要是按照遊戲中的方法穿越到中世紀去打仗,怕不是沒有城武器和控制台攻的話,別說貼近城堡大門拿劍破城了,光是穿著盔甲騎馬走路,估計下體耐久都要迅速歸零。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民星空 的精彩文章:

《爐石》拓展包「冰封王座的騎士」公布 直面巫妖王
《精靈寶可夢:GO》上市一周年 小智帽皮卡丘登場
《WOW》下個資料片要打上古之神?或又要漂洋過海
《海賊王》871話圖解:雙雄對決 誰才是真正的海賊

TAG:遊民星空 |

您可能感興趣

《歐洲歷史上的戰爭》
騎槍,歐洲中世紀騎士的雷霆之器
羅馬在古代史上,對於歐洲政治和法律的影響
橫掃歐洲的德軍裝甲兵竟曾慘遭鄙視?德國1號坦克的西班牙內戰戰記
蒙古馬的體型非常矮小,為什麼駕馭這種馬匹的蒙古騎兵卻能戰勝歐洲騎兵?
歐洲古典騎兵集錦之神聖羅馬帝國騎兵
奧爾沙戰役--使用蒙古戰術的俄羅斯軍慘敗於歐洲重騎兵之手
遭橫掃的歐洲與被妖魔化的蒙古軍:中世紀歐洲徹底崩潰的前夜
三十年戰爭的歐洲騎兵軍備令八旗鐵騎聞風而逃
古代歐洲與古代中國,誰更專制?
中世紀的英國長弓橫掃歐洲戰場,如果遇上同時代的大宋神臂弓呢?
稱霸歐洲千年的羅馬軍團,為何亡在了漢朝的手下敗將匈奴手中
世界殺鬼兵器:非洲殺野鬼,歐洲殺厲鬼,中國流傳五千年萬鬼皆殺
為什麼古代中國擁有龐大的軍隊和武器,卻從未入侵過歐洲?
槍械的黎明: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單兵火器發展
蘇軍在歐洲與一小國的戰爭,蘇聯慘勝
第一個戰火波及全歐的戰爭,歐洲近代史的開端
它們是戰場收人頭的神器!圖解歐洲中世紀實戰長柄武器
圖說蘇德戰爭:德國在歐洲的最後盟友,二戰中的匈牙利軍
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凱撒和拿破崙,誰才是歐洲的戰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