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有法》連載(四)

《書法有法》連載(四)

孫曉雲《書法有法》

32.書法是視覺藝術嗎?

書法,毫無疑問地被完全挪人「視覺藝術」的範疇,似已蓋棺定論,也許至今無人懷疑。依我之見,並非這樣簡單。

我們是否這樣劃分一下:

文字是由「六書」而成,雖然間有「象形」,但最終是屬文字範疇。書法最後留給後人的,無論筆法還是才情,都是通過墨跡的真實記錄,無疑是屬視覺的感受。

在這個意義上看,書法確是「視覺藝術」。

然而,書法筆法的運作過程,即手的轉筆技巧,又恰恰是書法的核心。古人總說「心手達情」,「心手合一」,用「心」不用「目」,正是說明在書寫的過程中,視覺不是不起作用,是不起決定性作用,因為手的轉筆技巧無形中控制和局限了視覺。

從這個意義上看,書法能說是完全的「視覺藝術」嗎?

所以,我是懷疑的。

古人其實早已將書法視覺與手的配合這樣一個觀念敘述得十分明了、十分透徹了,只是我們沒有深究其中罷了。

記得當時與一個搞科學的朋友談及,他不解,執意要我說「清楚」了再走。我只好遵命,從日頭當空講到日落西山,到底是講「清楚」了。講得嗓子都啞了。

我深知,要說清,實在是難。

我之所以在前面舉了一個「九連環」的例子,是想告訴讀者,由此還牽扯到其他許多重要問題。

下面,我還將逐一道來。

33.「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解密

理清了書法起源、發展的脈絡,又經過反覆的嘗試、實驗,再掉轉頭去,看歷代古人論書。那些名言、那些形容,確切明了,完全不像今人說的雲里霧裡。

嘗舉幾例,以期能矯枉過正。

傳誦最多的要屬「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

「屋漏痕」與「坼壁之路」是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之言,「素日:『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人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痕?」

從字面上看,「坼壁之路」是指牆壁裂開的縫跡。「屋漏痕」是指雨水由上而下淌,自然順勢的痕迹。均是指受力之後,物體自然留下的軌跡。從筆法上看,意指一旦發力,筆畫便順勢而就。「屋漏痕」的「發力」顯然指轉筆而形成的順勢,而「坼壁之路」的順勢則綹蠓季毒。左轉或右轉都可以發力,就看如何「取勢」了。

「釵股」是一種古老的金屬工具,呈半圓狀。「折釵股」是張長史筆法,大都指草書中的圓潤轉筆,過一圈以上,收筆呈有力的剎勢,即可作「勒」或「束」。而剎勢用筆的末端,往往像折斷釵股,斷口參差不齊。

「錐畫沙」、「印印泥」之說,見於顏真卿述張長史日:「問於褚河南,曰:『用筆當須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險勁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

後人一直延續說是形容「藏鋒」,這隻說了一面。過去的筆毫是兔毫之類的硬毫或兼毫,因有硬的筆心,故轉筆運指時,筆鋒始終是裹住的,尤其在枯筆狀態下,「墨皆由兩邊漸燥,至中一線細如絲髮,墨光晶瑩異常,紙背狀如針畫」。「錐」是尖而硬的,是指硬的筆心,畫在沙上,沙於兩邊翻出,錐線居中,深而細。「錐畫沙」亦指用硬毫轉筆常出現的典型筆畫,即居中的細線。蔡邕早在《九勢》中明示:「令筆心常在點化中行。」由蔡氏創造的 「飛白書」,正好印證:「飛白」即枯筆,而往往在枯筆時,才能看到筆畫居中,有一根細線。這就是被長期忽視了的另一面。

「印印泥」亦如此(指印封泥)。因為印章是石質或銅質的,刻出字的線條是硬的,而印泥是軟的,印章壓在上面,印泥會沿著線條的中心溢向兩邊,其狀正如「錐畫沙」。所以,古人總是將「印印泥」與「錐畫沙」連在一起論說。

蔡邕的這句名言,被後人一再誤解,晚清以來一直強調的「中鋒」用筆,以為筆鋒垂直於紙面,就能「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實屬大謬。

惟「利鋒」能出「險勁」,「錐畫沙」與「印印泥」時相同,意使力「透過紙背」。此種力,乃轉筆「取勢」發力的「力」,決非用力的「力」。唐代林蘊述盧肇言之鑿鑿:「子學吾書,但求其力爾。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

前章已說過,由於「取勢」而發的力,無疑是迅猛、果敢、快捷、順手的。無論翻到哪一章古人論書,那些形容書寫動作快速、用筆力量險絕誇張的比喻舉目皆是,如「勇士伸鉤」、「百鈞弩發」、「危峰墜石」、「晾雷掣電」等,包括「永字八法」說明筆畫的八字。南宋姜夔言「速以取勁」,可見險勁的「零摯」謄阜於蘋零。「取勢」用筆發力之快速,從懷素的詩中便能略見一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當年古人好書壁,是因為沒有那麼大的紙,書壁的姿勢最適合轉筆的發力,而且空問面積大,手臂上下活動範圍廣,最利於性情的發揮。可是哪裡有那麼多的壁來書呢?也只能是偶爾為之了。

古人總是說「書法遒媚」,這個「遒」字,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作了準確的解釋。「遒」,包含了快速、勁健、緊密、控制、駿爽等意思,是一種準確控制快速發力的完滿「境界」。其實,古人「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出筆法,是非常道地、非常精闢的一個比喻,正像古人從「力」的其他不同角度喻筆法為「撥鐙」、「屋漏痕」、「印印泥」等一樣的精彩。

而今人所謂「力」,口口聲聲謂「提按」,此說法與「中鋒」用筆都出自於清末。不轉筆運指了,用力豈不是只能「提按」了?我是體會深切,因為我從小到大「提按」了二十年。

今人以「提按」的用力輕重造成筆畫的粗細,而古人則是以轉筆的「取勢」發力輕重造成筆畫的粗細。今人是不轉筆,以目取形;古人是轉筆,以勢取形。完全徹底的兩回事,決不可同日而語。

古人的書法字典中,是沒有「提按」二字的。

34.「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答疑

當周圍人談到書法用筆,「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已為口頭禪。這本是米芾的一句名言,後人繼有「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之說,神乎其神,弄得初學者不知所描。,我幼時也曾經過如此「訓練」。

到底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筆畫?既費事又不自然。我當時困惑,卻無答案。

後來,我弄清了「筆法」的原理,自然就理解了:

南宋姜夔說得很地道:「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米芾的「無垂不縮」,顯然是指「垂露」。「無往不收」是指無論向哪個方向,都得收筆,意思同「無垂不縮」大同。所謂「再生筆意」,即「再生轉筆的勢頭」。

米芾不外乎是解釋他自己的用筆,是在「筆勢」尚未到盡時,就」再生筆意「的。即轉筆不等到勢盡,就開始再次轉筆銜接下一個字。因此往往有「銜接」的筆畫痕迹。

周汝昌先生1982年出版的《書法藝術答問》一本小冊子中,將此稱為「芒角」。」芒角「來自於梁武帝的論書:「夫運筆正則無芒角,執手寬則書緩弱。……」周先生認為書法史就是一部「芒角得失史」,非常中肯。

而楷書是無「銜接」的。一筆與一筆之間的筆勢銜接,黃庭堅形容為「快馬入陣」。這個比喻十分形象。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謂「紙者,陣也」,黃庭堅謂之陝馬」,想必來源於「撥鐙法」。「鐙」為五指,筆為「馬」,「快馬,,無疑指快速的轉筆。「快馬入陣」指馬蹄在陣之外就飛奔起來,是由空中「入陣」。於筆法,意為在筆人紙之先,就已快速轉筆發力,不是在接觸紙之後才發力,銜接下一筆而「再生筆意」的「銜接」往往在空中形成,留在紙面的筆跡是「意盡」而不「再生」的。

在楷書中能見到筆勢「銜接」的,可看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大字陰符經》等楷書。

其中典型的「豎」、「撇」畫尖上的一小彎,是前一筆的左轉,此一落筆即轉右轉的標誌。

孫過庭《書譜》之所以「點畫狼籍」,就是因為「芒角」、「銜接」處處皆是。說白了,就是將轉筆的機樞與技巧盡量留在紙上,使筆法暴露無遺。

至於「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可以在前面解釋「向背」的用筆處得到答案。不外乎是講轉筆的「取勢」,具體是指在起筆時的轉筆發力。只要基於轉筆發力,其結果必然如此。

譬如人要右轉,全身之力必先迅速向左,才可發力;要向上拋物,必先向下使勁;要出拳,必先收拳。這是最簡單的發力常識,只是總被忽視罷了。

如今,為初學者印的楷書字帖中,大都有楷書「規範」筆畫的「說明圖」,筆畫空心雙鉤,按照今人理解的「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的寫法,逐步於內填墨,實在是荒謬。

35.「內撅」、「外拓」詞詮

古人在書論中,常用「內撅」和「外拓」來形容筆法。

「撅」,前面已說過,是呈「撅笛」、「撅脈」狀,右轉筆時,掌心向內,食、中、無名指指尖分別用力,即是「內撅」。「外拓」剛好相反,「拓」大指壓筆桿,呈「押」狀,指左轉的用筆。「內撅」和「外拓」是形容手的動作的連續狀態,而絕非是字具體的筆畫狀態,然而,卻間接自然地體現了筆畫的狀態。如:向上仰的「橫」,就是「外拓」用筆,左轉;相反,向下伏的「橫」就是「內撅」用筆,右轉。「捺」亦如此。

如:草書的「花」是「外拓」,左轉筆,但在一點上右轉還原;草書的「王」是「內撅」,右轉筆,王羲之習慣在最後一畫左轉還原 「外拓」。

如:「土」字邊旁,可以」外拓「左轉筆,呈左包狀;亦可以「內撅」右轉筆,為右包狀。

又如孫過庭《書譜》中「也」字,分別用「內撅」與「外拓」兩種寫法,「內撅」一開始右轉筆,最後一畫還原立即變左轉「外拓」。「外拓」開始是左轉筆,立即變右轉「內撅」至終。

」歐字「起筆多為右轉,即「內撅」,「外拓」收筆,是「背」勢用筆,故字型收得較緊。而「顏字恰恰相反,起筆多用左轉,即「外拓」,「內撅」收筆,屬「向」勢用筆,故字形寬厚。

總之,始於「內撅」,必止於「外拓」;始於「外拓」,必止於「內撅」。始於左轉,必止於右轉;始於右轉,必止於左轉。

古人所謂大家,皆是「外拓」、「內撅」俱能,運用自如,技法全面。當久浸其中,看出」字「中之「筆」,「禪」中之「眼」時,就會感嘆,大書家自古享盛名的,無人不是技法靈活多變,滴水不漏,點畫狼籍,無有失處。

多「外拓」還是多「內撅」,多用左轉還是多用右轉,完全出於各人的習慣,各體的差異,因此亦有「法無定法」一說。

孫曉雲書法作品欣賞

孫曉雲以女性的細膩敏銳,深入帖學傳統,積數十年之功,贏得了書界廣泛的肯定和尊重。其書筆法嫻熟,結體雅正,章法渾融,平淡天成。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她在書法形式上的探索引人矚目,採取信箋聯用的形式書寫詩詞曲賦,借鑒古籍裝幀樣式經營作品,成為當代書法的經典形式。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密碼 的精彩文章:

關於臨帖的九個關係
當藝術創作被相對失落的時候,我別無選擇!
明代宋廣草書,既能寫到「章草入神」的程度,更得「顛張醉素」逸氣
《書法有法》連載(三)21—30

TAG:書法密碼 |

您可能感興趣

漫畫《法句經》連載(一)
達照法師:諸法實相《法華經》選讀連載(Ⅹ-12)
白蕉《書法十講》:執筆問題(連載三)
《連載》楷書間架結構九十二法
歷代畫論(連載45)元明:《書法要錄·寫梅》(明)沈襄 撰
隸書學習指南(連載二):隸書的筆法——其他筆畫的筆法
隸書學習指南(連載一):隸書的筆法——波磔筆是隸書的主要筆法
歷代畫論(連載10)唐宋:《筆法記》(五代)荊浩 撰
楷書學習指南(連載):楷書技法知識——楷書入手、筆法、結構
萬民英(明):《三命通會》卷一 (連載,命理愛好者收藏)
《易經》卦象預測技術(連載),斷卦的方法(2)
歷代畫論(連載42)(下)元明:《六如畫譜》注釋(明)唐寅 著
歷代畫論(連載41)(上)元明:《六如畫譜》注釋(明)唐寅 著
《禪無境界》——怡僧法師《六祖壇經》講記連載二四三
歷代畫論(連載43)元明:《六如居士畫譜》(明)唐寅 輯
《親友書講記》連載3——聞法時要懂規矩
【連載】《荊州散記》(卅九)吳起變法興楚︱余大中
歷代畫論(連載39)元明:《繪畫微言》(摘抄)(明)唐志契 撰
(連載四)英雄的偵察兵
「連載」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