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印度洋商人,這樣讓泉州港走向了世界

印度洋商人,這樣讓泉州港走向了世界

知道泉州是個港口城市,可是在現代化水泥叢構築的泉州城裡,根本看不到大海。如果嗅覺靈敏,可以從東南方向吹來的熱風裡,聞到一點點海腥味。不錯,海就在泉州城的東南邊,那裡有一個灣連著灣的泉州灣。這裡不僅可以看到塔吊林立的現代港口,如果有老泉州人指點,還可以尋覓一下泉州的千年古港……

泉州古港

古人建港的方式都是一樣的,即在大江的入海口不遠處建港,中外港口無一例外。這樣做的好處是,一可以藉助海潮溝通江海運輸,出入海口方便;二是江尾海頭之處可以避開海上風浪確保停泊安全;三是便於依江建立市舶、牙城、炮台,藉助海防上的縱深保衛內陸。

泉州古港也是如此,兩條重要的江河從城市穿過後,不久就到了它們的入海口:一個是城東邊的洛陽江入海口,這裡有一座著名的洛陽橋,它橫跨於泉州與惠安分界的洛陽江出海口之上,最初為北宋慶曆初年建成的浮橋,後改建為石橋,而今已是全國重點保護古迹(圖7.7)。這個出海口,因出土南宋古船而聞名的後渚古港,曾被認定為泉州古港遺址。而另一個就是老城南邊的晉江入海口,這個入海口的法石古港也發現了古代沉船的殘骸,所以,也被專家們認定為泉州古港遺址。其實兩個古港,也沒一爭高下的必要,人們漸漸地認可了這樣的說法:古刺桐港是泛指泉州灣里的兩條江的入海口所建的古碼頭。它們是這個港口城市的重要門戶,洛陽江連接著泉州的東門,晉江連接著泉州的南門。騎在兩江之上的泉州是天賜的建港寶地。

晉江、泉州、刺桐

現在的人都知道泉州因港口而出名,其實,沒有港口之前,這裡是因為有條通海的大江才聚來人氣。西晉末年,中原士族為避戰亂而大批入閩,並在閩南的海邊依一條大江住了下來,這些中原人因思念晉朝故土,遂將這條江稱為晉江。

唐初,晉江因人煙稀少,行政建制多次被裁撤。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為泉州,州治也從靠近內陸的南安移至晉江出海口。唐末的黃巢起義軍在廣州殺死十萬蕃商,使得海上貿易的風頭轉向了泉州。至五代十國時,泉州海上貿易漸漸興起,南唐政權在泉州設置了主管海外貿易機構「榷利院」。

宋元祐二年(1087年),隨著海外貿易的不斷擴展,朝廷繼在廣州、揚州、明州設立市舶司之後,又在泉州曾設了市舶司。此市舶司設立一直到1472年才撤消,令泉州的海外貿易保持了宋元兩朝的大繁榮。

在晉江入海口有個九日山,此山上有海交祈風及市舶司事石刻13方,為著名的祈風石刻群。這些石刻記載了從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1265年)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的祈風情況,由太守親臨主持,儀式隆重,市舶司市舶提舉及其他官員參加,向通遠王祈祝"蕃舶",一帆風順,來往平安。在這裡我還看到了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在此刻的新碑記,顯示出這片石刻群在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中的獨特地位。

泉州也因此成為西方所熟知的東方大港。此間來泉州經商的阿拉伯人和西方人的遊記與地圖上都寫有它的名字。如,1375年西班牙出版的《加泰羅尼亞航海圖》就標註了「zaitun(刺桐)」與「Quinsay(行在)」兩個中國港口。

泉州被稱為「刺桐」,源自五代時期。南唐保大五年(947年),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於閩國滅亡之際,割據漳、泉,將唐代的泉州城擴大了七倍,在唐代四城門(東為行春(現東街),西為肅清(現西菜市),南為崇陽(現承天巷與花巷交匯處),北為泉山(現威遠樓)的基礎上,又擴建了東門和塗門。拓建城垣和開闢新門的同時,又在城中遍植刺桐樹,從此這裡有了「刺桐」的雅號。

宋代市舶遺址

在今天的泉州城裡,已尋不見宋元時代世界大港的港口遺迹了,宋元時代留下的與之相關的遺迹,僅剩下天妃宮、洛陽橋、水仙宮、水門等。當然,最值得一看的是現存最古老的宋元市舶遺址。

在泉州海上交往史博物館的小陳博士的帶領下,我得以進入許多泉州人都找不到的鯉城的馬坂巷、舶司庫巷、水溝巷、水仙宮。據我所知,如今廣州、明州的元代以前的市舶司遺址,俱已湮沒(廣州的明代太監市舶官署五仙觀還在),所以,泉州老城的市舶司遺址水仙宮就成了中國惟一保存下來的宋代古海關遺址。

水仙宮在府城水溝巷東南端,廟西向,對著水溝巷。此廟始建於明,面積100平方米,為善濟鋪水仙境之廟。民國期間改辦花橋金剛保國民小學(解放後為水門小學)。1994年里人在其舊址創建「市舶司田都元帥廟」,泉州南安流行廟裡供奉唐朝樂官田都元帥雷海青,尊為戲神。除奉祀田都元帥,這裡還奉祀泉南民間女神蘇六娘,還有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土地公)。

據看護水仙宮的老人介紹:「古代市舶司範圍很大,並非水仙宮這一小塊地方,這裡只是市舶司內的一個宮廟而已」。老人還帶我看水仙宮南邊一條渾濁不堪水溝。他說「這裡是當年報關船要經過的內河道」。在一座小橋下,我們還可見古代閘門的軌道痕迹。老人指著水仙宮的北街說「這一帶都是古市舶司的倉庫」。水仙宮是宋元以後,這裡不在作為市舶司之後,道家活動的一個場所。但基本建築還在,幾年前這裡還搞過一個「泉州古代市舶遺迹圖片展」。

印度洋海商的第二故鄉

唐代廣州印度洋海商最多,黃巢起義起廣州屠城,殺了十萬外商,令廣州口岸陷入低谷。入宋以來,特別是宋室南遷,泉州成為印度洋商人的僑居之鄉。特別是元代,元在西邊的勢力擴大,令泉州外商雲集。今天我們到泉州阿拉伯文化博物館裡,仍能看到大量的阿拉伯人的墓碑。宋元時,阿拉伯商人、旅行家、傳教士來泉州僑居的多達數萬人。

泉州研究古代海上交通史的小陳博士告訴我,過去人們為了強調泉州的海上影響,說這些人都是從海上來的。近年的研究發現,許多葬在泉州的阿拉伯人,並不都是從海上來的,有很多是從今天的新疆過來的,也就是說,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在泉州構成了一個循環往複的交通環。與今天所說的「一帶一路」正好吻合。

那些後來沒走的外國人長居泉州,成為天朝委任的官員,如阿拉伯人蒲壽庚,曾擔任宋末元初的泉州市舶司官員長達三十年之久。有的阿拉伯人與當地人通婚,成為中國的一員。泉州晚報的副總編郭培明其祖先即是阿拉伯人。我在泉州考察時,他特意開車帶我看了泉州的阿拉人後裔三大姓,丁氏、郭氏、蒲氏的宗廟和家族遺址。

大明的下西洋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明朝在印度洋的影響。大明天順三年( 1459 年) ,錫蘭國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奉使大明朝。明英宗朱祁鎮見了錫蘭王子進貢的寶物和特產後,龍顏大悅,不僅回贈了不少金銀財物,還賜錫蘭王子在中國居住一年。豈料天有不測風雲,大明成化二年(1466 年) 錫蘭國王去世,王位落入外侄之手。無法回國的世利巴交喇惹王子,只好隱居泉州。王子後來在泉州娶了阿拉伯裔蒲氏女子為妻,蒲氏在泉州是大姓海商,他們在泉州繁衍生息,其後人取王子名字第一個字「世」為漢姓。世家世代住在泉州,成為泉州的一大望族。

當年,中國的商人和外國的商人,從這裡把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銅鐵器、藥材、酒、紙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送往世界各地;同時,又從海外運回大宗番布、木棉、乳香、沉香、犀角、象牙、紅木等物品。南宋時,泉州的舶稅收入,約佔朝廷全部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以上。

泉州是印度洋商人的第二故鄉,同時,也是中國人的僑鄉。

從泉州走出去的最有名的移民,當屬宋人王元懋。泉州是個佛國,年少時王元懋曾出家為僧。當時泉州外國客商很多,寺院的師傅給講授王元懋了一些「南蕃諸國書」的課程,他由此通曉一些「外語」。了解海外世界的王元懋,後來還俗成為海商。經常隨商船赴占城國(今越南)做生意,由於王元懋兼通中外語言文字,占城國王延請他為館客,後來為留住這個人才,還將女兒嫁給他,招為駙馬。王元懋僑居占城十年,至淳熙十五年(1188年)回國,他在海外經商積累了百萬家財。他的事迹被南宋洪邁寫入《夷堅志》中,成為泉州人樂於傳揚的駙馬傳奇。

印度洋商人,這樣讓泉州港走向了世界

古代市舶司範圍很大,水仙宮只是市舶司內的一個宮廟。

印度洋商人,這樣讓泉州港走向了世界

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館有兩方石碑清晰地刻著「明使臣世公孺人蒲氏墓孫華立」及「通事世公慈淑謝氏墓」字樣。

印度洋商人,這樣讓泉州港走向了世界

泉州九日山祈風石刻群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印度洋商人,這樣讓泉州港走向了世界

泉州洛陽橋

印度洋商人,這樣讓泉州港走向了世界

《泉州府圖說》1602年繪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梁二平的海洋 的精彩文章:

1508年木刻版的第一幅非洲全圖
帶來新希望的好望角
大航海為何要從西非揚帆起航
世界的西極北大西洋的幽靈群島
大航海尖兵葡萄牙「武裝到牙齒」的當年

TAG:梁二平的海洋 |

您可能感興趣

「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為何會走向沒落?
泉州,一座你來了就得扶牆走的城市
驚了!未來的泉州竟是這樣的「無人城市」?
泉州泉港的大煙囪臭味不可聞,住在旁邊的人們,早已習慣了這味道
抓住最後一波賞花熱,來泉州這些地方邂逅紫的、粉的、黃的海洋……
泉州旅遊景點,有空去走一走
泉州街景——那是我熟悉又深愛的地方啊
廈門擠了,下一站泉州
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名叫洛陽橋卻位於泉州,是何原因?
必看!了解泉州的本地新書都在這了
港媒看泉州:昔日世界港口「霸主」續寫「海上絲路」傳奇
到泉州,你沒去這幾個地方看海就虧了!
元宵燈會你敢去擠人海嗎?開幕前夜航拍泉州古城新門街
海絲泉州:一座寫滿海洋記憶的港口經濟強市
台灣老頭:一襲漢服,一身江湖氣,不愛山頭,愛泉州
藏不住了 攝影師鏡頭裡的泉州雪山
我們逛遍了泉州花市,整理了這份年貨花市指南……
我國這個姓氏的最後一人,她的祖宗墳地被考古隊挖到,就在泉州市
世上有兩種蒙古人,一種在草原上,一種在泉州海邊
此地古稱佛國 滿街都是聖人——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