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永新史鑒:春秋戰國時期 永新屬於哪國

永新史鑒:春秋戰國時期 永新屬於哪國

(一)建置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永新地域先屬吳國,後屬越國,再後屬楚國。秦滅楚,置九江郡,永新屬之。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立英布為九江王,永新地屬九江國。漢高祖四年,九江國改為淮南國,領豫章等四郡。永新地屬淮南國豫章郡。其時有廬陵縣,永新地屬廬陵縣,仍隸淮南國豫章郡。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拜劉濞為吳王,豫章郡廬陵縣屬吳王國。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削吳王國之豫章等地直屬朝廷。東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前199年),孫策析揚州豫章郡分設廬陵郡,廬陵郡下置西昌(今泰和)縣,永新地屬西昌縣。

東漢建安八年(203年)冬,孫權譴諸將討豫章、廬陵等郡「山越」,悉平之。大約在討平「山越」後不久,析西昌縣地置永新縣,縣治在今沙市鎮下排洲與澧田鎮南城洲頭上之間的高洲。三國時吳寶鼎二年(267年),孫皓析長沙郡的安成與萍鄉、豫章郡的新喻與宜春、廬陵郡的平都與永新共計6縣置安成郡,隸屬於揚州。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安成郡劃歸荊州;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安成郡劃歸江州。永新縣一直隸屬安成郡,直至南北朝結束,隸屬關係未變。

隋朝以州轄縣。開皇九年(589年)廢安成郡,置吉州。開皇十一年,永新併入吉州太和縣。大業三年(607年),廢州復郡,永新地屬廬陵郡太和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南平州,析太和縣地復置永新縣;太和、永新、廣興、東昌隸屬於南平州。武德八年廢南平州,永新併入吉州太和縣。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分為10道,永新地屬江南道吉州太和縣。顯慶二年(657年),析太和復置永新縣,仍隸屬江南道吉州,縣治改設於今址(禾川鎮)。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分為東西兩道,永新縣隸屬江南西道吉州。此後州、郡名幾經更易,永新縣名未改,隸屬關係未變。

五代十國時,永新縣先屬楊吳,後屬南唐,仍隸屬於吉州,縣名曾改為禾川(見《江西通志稿》),年月不詳。

宋代在州之上先設道,後改設路。吉州永新縣淳化四年(993年)屬江南西道西道,至道三年(997年)隸江南路,天聖八年(1030年)江南路分為東西兩路後屬江南西路,建炎四年(1130年)改屬鄂州路,紹興元年(1131年)後仍屬江南西路。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設置江西行中書省(簡稱江西行省或江西省),永新縣屬江西行省吉州路。元貞元年(1295年)吉州路改稱吉安路,永新升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永新復為縣,隸江西行省吉安府。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設布政使司。江西全省分5道,永新縣屬江西布政使司湖西道吉安府。

清初沿襲明制,設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裁各道。雍正九年(1731年),永新縣隸屬江西省吉南贛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吉南贛寧道吉安府。

民國元年(1912年)冬,廢府,各縣直屬於省。民國3年,江西省劃分為4道,永新縣屬廬陵道。民國3年,廢道,各縣又直屬於省。民國21年(1932年)江西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永新縣屬第十行政區,區治擬駐永新,因永新已成為紅區未果。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永新建立了紅色政權,隸屬湘贛邊界特區。1931年,永新縣隸屬於湘贛省蘇維埃政府,湘贛省省會駐永新縣城。

紅軍北上後,民國24年(1935年)4月,江西省劃分為8個行政區,永新縣屬第三行政區,區治吉安。民國31年(1942年)8月,全省改劃為9個行政區,永新縣屬第三行政區,專署駐吉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起初全省分為幾個大區,大區之下設專區,下轄縣,永新縣屬江西省贛西南區吉安專區。後廢大區,改專區為地區,永新縣屬吉安地區。1968年,吉安地區改稱為井岡山地區,永新屬之。1977年,恢復吉安地區名稱,永新縣隸屬關係不變。2000年,吉安地區改為吉安市,永新縣隸屬於吉安市至今。

(二)境域變遷

晉太康元年(280年),析永新縣地置廣興縣(轄境包括今井岡山市全境和蓮花縣西南部及遂川縣西北部)。隋廢永新與廣興,併入太和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永新、廣興兩縣,隸屬南平州。武德八年,南平州廢,兩縣同時併入太和縣。

唐顯慶二年(657年),復置永新縣、而廣興未復。當時廣興地有入永新者(元代析置永寧縣),有入太和者(後析隸龍泉縣)。

宋元佑七年(1092年),太和縣高行鄉的雕陂、漿坑、官北三堡(相當於今坳南、曲江、白沙塘及井岡山市的拿山、廈坪、羅浮、茨坪一帶)劃歸永新縣。

元至順間(1330-1333年),析永新勝業鄉全鄉8個置都永寧縣(民國3年因避免與他省之縣同名,改稱寧岡縣)。

清乾隆九年(1744年),析永新西亭、安仁兩個整鄉及登豐鄉一部分共20個都(稱為礱西鄉)與安福縣西境昆弟鄉之二十二、二十四兩都和法德鄉10個都共12個都(稱為上西鄉)置蓮花廳。民國2年(1913年)改廳為縣。

蘇區時期,1928年,永新縣的羅浮、茨坪等地劃歸新遂邊陲特區;1930年,吉安縣的天河歸屬永新。1934年紅軍北上後,上述各地復歸原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永新的羅浮、茨坪劃歸遂川縣。1951年,杭江、大灣兩鄉劃歸寧岡縣。1958年10月,撤寧岡縣,改稱為寧岡人民公社,併入永新縣。1959年7月,原寧岡縣的地域除杭江、三灣、大灣、埂背、石口、高車坳、九隴、荷樹坪、甑潭、柞坑仍歸永新外,其餘均從永新析出,連同永新的拿山鄉、遂川的井岡山鄉,合併成立井岡山管理局。此後,永新的轄境再未變動。

如今,縣境東連吉安縣,東南與泰和縣相鄰,南依井岡山市,西界湖南省茶陵縣,西北與蓮花縣相接,北與安福縣毗鄰。縣城禾川鎮距省會南昌市320公里。新時代紅色的永新正以高昂的鬥志在飛速發展,明天的永新將會更加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姓氏跟黃帝有什麼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的「佩劍」
中國歷史上的大亂世——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的老闆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李冰是如何修建都江堰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簡述
館藏春秋戰國時期古玉
【來源讀書】: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
春秋戰國時期江西是屬於哪個諸候國?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人才都往秦國跑?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流行穿什麼
地圖中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群雄擴張小國滅亡過程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為何被中原諸國稱為「蠻夷」?歷史專家:四個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周邊有哪些民族?
春秋戰國時期民居的特點和典範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歷史名將——春秋戰國第一強人:吳起!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特點
一睹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玉風采
紅學春秋戰國時期混戰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