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練習太極拳的七大核心「心靜、形正、著熟、體松、轉沉、氣順、意專」,一個都不能少!

練習太極拳的七大核心「心靜、形正、著熟、體松、轉沉、氣順、意專」,一個都不能少!

「心靜」是練好太極拳的首要

練太極拳貴在心靜。這是太極拳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區別於其它拳種的主要標誌。這方面古人教誨很多。如「動中求靜」、「以靜寓動」、「身雖動,心貴靜」、「先在心,後在身」、「神舒體靜,刻刻在心」等,都說明心靜對練好太極拳的重要性。馮老師說:「心神虛靜是習拳練功之首要,亦可稱之為總綱。」「虛靜功夫就是太極拳功夫。」「太極拳功夫的提高取決於虛靜功夫的深入」,「虛靜的程度反映了習練者太極拳功夫的程度」。「心靜到周身上下渾然不覺,四肢百骸蕩然無存,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唯有心中一片覺明景象」。

心靜,首先要制自己的心動。曾國藩說,「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一言以蔽之,靜定。道家說「以虛靜為本」,「內察一心,瞭然明靜」。靜就是收心,就是一念不起,做到無視無聽,無思無想,無欲無念,使自己的思想意識真正處於一種物我兩忘,「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

但不少初學者往往心靜不下來,這是他們進步較慢的主要原因。怎樣才能心靜?除了充分認識心靜的重要性外,主要的是找到修鍊心靜的途徑。我的體會是,站好無極樁和混元樁。

無極樁也稱自然樁,是太極拳內功重要的樁法之一,被歷代拳家認為是太極拳的根基。拳理說:「太極者,無極而生也。」練習此樁時身體處於高度放鬆狀態,意形合一,陰陽相調,無形無象,是一種平衡和諧的內在運動。排除雜念,意念專一,使內氣充盈,任內氣自然周流全身,並達到身體內外的統一。培養元氣,穩固身體重心,端正身體姿勢,「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清利頂頭懸」。無極樁的重要身法是:「三點一線」(湧泉穴、會陰穴、百會穴),被稱為無極樁的精粹。無級樁是一個入門功法,也是一個很好的養生功法。無極樁的功用,是為太極拳築基,為修行養生得法。它讓人們破除一切胡思亂想,而進入自由自在的混沌狀態,讓身心與整個宇宙融為一體,進入人空、法空、虛空境界。

山西大學武術學院毛明春教授創編了一首《行功用意歌》:「海上明月,神清體空,松靜致虛,天機自生,隨波微盪,無意無形,水中生樹,根枝四撐,游魚戲水,百鳥吻身,常山蛇變,九曲滾動,戈壁沙飛,華山谷空,丹田虎嘯,胸中龍吟,凌雲寶塔,千年雪松」。站無極樁時,默念此歌訣,效果極佳,不妨一試。

從無極狀態過度到太極狀態的功法就是混圓樁。《混元內功》、《混元纏絲功》、《混元放鬆功》,馮老師都有影像論述,不在贅述。

太極拳形神兼備,性命雙修,是在一種澄靜的狀態下完成的。入靜,是練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一個重要的練功方法。靜由心靜到體靜,是一個自我修養和提煉心性的過程。

心靜,達到一定程度,「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所以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

心靜下來其實就是功夫,實踐證明練身易、煉心難,練心重於練身。練出一個好的心態更難,一個人生活在絢爛斑斕的世上,里里外外,紛紜複雜,風雲變幻,靜下心不容易。通過練拳,要把心練大,可容天地;練闊,海納百川;練虛,虛至虛靈;練穩,「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練熔,可化合,可分解。練成真人、聖人。

「形正」是練好太極拳的前提

著熟必須形正。形正即練拳者的外形肢體動作的正確,亦稱身法。練拳不僅是內功修鍊,還有外在的藝術性,特別是套路比賽,一定要按照裁判規則嚴格規範動作。身法是練好競賽套路、傳統套路的前提。

楊澄甫大師所著的《太極拳術十要》,以精闢的語言和通俗的拳理,高度概括了楊式太極拳的精髓,被譽為楊式太極拳的經典、初學者的指南、深造者的方向。一要:虛靈頂勁;二要:含胸拔背;三要:松腰;四要:分虛實;五要:沉肩垂肘;六要:用意不用力;七要:上下相隨;八要:內外相合;九要:相連不斷;十要:動中求靜。這十要論述言簡意賅,解釋清楚易懂,應作為練拳者的學習指南。是評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藝是否成熟的重要標準。這些術語既是基礎又是至高點,是深奧中歸納出的淺顯,淺顯中仍包含著深奧,蘊含著太極拳的真諦。正確理解把握了這些術語,便是抓住了太極拳的要領。

1957年5月北京市舉辦武術觀摩評獎大會,當時沒有裁判規則,拳界老前輩們研究了5條評選標準:(1)姿勢正確,意識集中:(2)動作協調,精神貫注;(3)進退轉換,虛實分明;(4)前後連貫,上下相隨;(5)速度均勻,呼吸自然。這5條是練習太極拳起碼的要求,作為群眾性的評選標準是合適的。我們可以借鑒。

我們必須儘快克服尾閭不中正;低頭彎腰;聳肩凸臀;動作拘謹、不到位、不舒展;精氣神不足,沒有全神貫注;缺乏氣勢等毛病。我覺得,對於我們重要的是:古人云:「立身須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功夫先練開展,後練緊湊,開展成而得之,才能緊湊,緊湊成功後,才講尺寸分毫。」馮老師諄諄告誡練拳4句真訣:「內外合一,上下相隨,周身一家,混元一體。」馮老師還說:「最正確的要領最終應該是最自然的。太極拳起於自然,合於自然,是天地陰陽規律的體現。結合人體生命的活動,乃成天人合一的境界。練拳就是通過自身的運化來體悟自然,合於萬物,從而提升生命質量。」

「著熟」是練好太極拳的基礎

太極拳論里有「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之句。著者,拳式也。「著」是太極拳的細胞,「著」是構成太極拳的基本單位。「著熟」是太極拳修鍊的基礎,是通往太極仙境的大道,正道,唯一之道!離開了著熟則太極拳的一切內涵的修鍊就失去了依附之地。因此,著熟是重要的,是第一位的,又是初步的功夫,但必須遵循於拳理,求熟於拳法。著熟,不僅包括動作名稱、招勢,更重要的是用法。現在許多武術愛好者,練太極拳套路多年,卻不知道每一招的具體用法,或者是練拳架的時候很熟練,和別人推手的時候用不上自己所練套路里的一招半式。在散手的時候更不知所措。

所以,在學習或教授太極拳套路的時候,就一定要知道每一招的至少一種用法。只有這樣,才能容易記住招式,學習進度才快,而且學以致用。這樣才會很快的把練好太極拳架的著熟過程走完,而進入到推手用法的著熟階段。我們有的人精力充沛,練了很多流派的套路,這固然是好事,但一定要側重練好本門派的拳術。百家通,不如一家精。

拳架著熟和推手著熟階段有很大不同,拳架的心理活動是在不對抗的前提下的,而推手的心理活動是在對抗下的雙方互為制約,互為利用的。拳架的著熟是在教練的指導下修鍊的。而推手的著熟卻是在實踐的檢驗中修鍊的,他們互為基礎,互相促進。但又無法替代。

在進入推手用法的著熟時,要牢記以下的幾句話:「遇勁而沉,遇沉而松,遇松而圓,遇圓而中。」快速通過推手著熟階段重要的因素是勤練、苦練、合練,動腦、揣摩;還有教練真誠的喂招。

散手的懂勁階段和推手的懂勁階段又有很大的不同,散手是雙方手、眼、身法、步,心意的高速對接,而推手則是緩慢的接觸。散手的懂勁階段就是對推手懂勁階段的檢驗和提高。

著熟是死的東西,是呆板的僵化的。在散手著熟階段要著眼於活化。

「體松」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

楊澄甫先生說:「一個松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松凈,余者未事耳!」一位劉姓登雲在其文《太極拳的境界》中言明:「太極拳的最大秘密是『松』。」他說:「鄭曼青先生學太極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麼叫做松?怎麼能松得很乾凈,這句話很難講明白。鄭曼青先生回憶楊澄甫先生當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那兒不講話。但這個『松』字,每天總要講個幾百回。楊澄甫先生還講了一句話,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鄭曼青先生就懷疑:難道講一個『松』字,我就三輩子學不到嗎?五十年後想起來,鄭曼青先生說: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太極拳說難,就是難在自己擋住自己,不肯松,無論如何,要放鬆。要松到什麼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都空掉了。」

吳圖南先生一再告誡弟子:「要練好太極拳,首先要練好太極拳松功」。松功是太極拳的基礎。太極拳要求一松到底,放鬆入靜,毫不含糊地進行大松、大靜、大柔、大虛、大空。松,要先心松、神松、意松、氣松,而後形松。形松要達內松(五臟六腑)和外松(筋骨皮)。全身九大關節要節節鬆開,如九曲珠,又要節節貫串,通體無間,無微不至而周身一家。

李雅軒在《太極拳隨筆》中提出「松是太極拳的寶貝」。他特彆強調練太極拳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無拘滯之力,松得兩臂如繩兒吊著重物一樣。

常言道:「鬆鬆松,太極功,太極頭條要放鬆,學太極,先學松,不松難得太極功。」

松要排除身上剛氣、躁氣、浮氣、僵氣而存積真氣、元氣、中氣。從而能卸僵、棄木、化柔、轉活,輕靈而富有彈性。

有些人認為,不使勁就是松,這是不準確的。松是指精神上和形體上全面的徹底的放鬆。達到松凈狀態,即徹底的放鬆乾淨,不存半點拙力、笨勁,這是一個無限追求的過程。

要解決放鬆的問題,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鍛煉胸腰運化上下功夫。而胸部開合靈活的關鍵又在於松肩,腰部摺疊運化的關鍵又在於松胯。

放鬆的一個標準,叫做松透。何謂松透,我認為它的內涵至少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要求。即:松凈,、鬆開、鬆柔、松圓、松沉、松活、鬆通、松展、松空、松靈。在大腦入靜、意念導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個臟器、肌肉、韌帶、關節處處鬆開、松展、拉長。

其實,我認為有一個「松膨」就可以解決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太極拳的對稱勁》,《中華武術》2009·12期發表了。我是說,通過練太極拳,把自己練成一個球體,氣從虛無的球心,向球的表面均衡的膨脹。如同人以丹田為中心點,向四周發放一種對稱的力。這就是膨,膨大的膨。只要練出了這種膨脹力,你無論怎樣放鬆,都不會出現鬆懈懈,軟塌塌,乾癟癟,軟得如一攤稀泥。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松的方向,松不是直向下堆到地上,而是向人體表面四周膨展。我認為這是松和懈的根本區別。所以,第一位的是松,大松、松透,達到真正松的階段,在松的基礎上,以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動蕩起來,使其具有強大而又靈敏的柔彈力。全身都有氣布滿,前後左右都撐滿抱圓。鬆了以後畢竟是大,而不是小。縮小不是松,而是緊,它是局部的松,而不是整體的松,所以松是一個張大的概念。

拳論中講的「皮毛要攻,骨節要松」,「對拉拔長」,「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後撐」等等要領,都是這種對稱張開的要求。上領拔,下沉墜,上采天之氣,下接地之力,這就是松膨的重要體現之一。

練拳要在拳架動作和推手中,感受對拉拔長式的放鬆展開,使拳勢動作既有圓的勻整和靈活,又有似弓與弦的對張崩彈之力,更有八面支撐的穩固氣勢。在意、氣、勁中產生了對稱、平衡、摺疊、勻整;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相濟。自我檢查拳勢動作是否有了對拉拔長勁,是有一對?還是有二對、三對。

怎樣檢查你的松功呢?有名家指出:一定要松到別人接觸你時,完全感覺不到你有一絲一毫的的重量才行;要松到感覺自己好象完全沒有重量,幾乎不存在才行。如果你的小手臂,從被人由下抬高而超過頭頂,只要別人感覺到你的手臂有絲毫的重量,或自己覺得肘、肩關節,有絲毫卡住的感覺,就說明還沒有達到松,離全身松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松的最高境界是松空,全身空靈,應物自然。松的程度越高,功夫也就越深。反過來,功夫越深,對松的質量要求也就越高。應物自然是人的功夫練至虛無至極時,身上在受襲時突然表現出來的一種自然反應。傳說受襲者安然無恙,襲擊者卻被震跌出去了。一位林墨根老師曾深入淺出的說:「松乾淨了就是松空,不要看得太玄了。練太極拳至少有四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練久後則熟能生巧;第二要手空,兩手心空松;第三要腳空,兩腳心要空松,足心空出,則足心的湧泉穴不受阻塞,氣機自易流出。第四要胸空。」松空是練太極拳到了無形無象的高級階段,此階段,無止境,沒有數年的潛心追求和明師指點,是無法達到的。但是,只要我們執著修鍊,總會拉近距離或實現的。

一位拳家有歌訣曰:「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頭上虛靈頂,雙手空松轉」。

放鬆其實只是一種通向高功夫、高境界的方法和途徑,並非最終目的,而是達到目的的必要手段。那最終目的是什麼呢?簡單的說,那就在這個松的過程中不斷壯大內氣和不斷增長靈性。通過放鬆結合其他多方面的訓練,而鍛鍊出一種剛柔相濟的、輕沉兼備的、松活彈抖的螺旋式的整體勁。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

我要說,太極拳的拳勢轉換是十分重要的。我的師父馮志強大師,一再告誡我「太極陰陽認真求」,「一陰一陽一太極」,「始於無形,成於無跡,循環無端」。後來他明確指出:「轉換見真功」,「輸贏在轉換」。《十三勢行功心解》曰:「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変轉虛實也。」「往複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步隨身換」。

最近我市武術協會在太極拳聯合會的努力下,分別在城市各區舉辦太極拳表演,我逐區觀看,發現:練太極拳中最普遍存在的毛病是:(1)起伏過大;(2)定勢做的還好,過度勢隨意;(3)動作漂浮,不穩;(4)松、懈不分,乾癟無力;(5)協調性差,周身不整合,(6)氣喘噓噓,僵力大。我知道這些毛病多出現在拳勢的轉換上。即使是松沉和呼吸的毛病,但也是在轉換中出現的。我在教學中針對此類毛病不斷講解,我認真的做,認真的教。

如何才能轉換得好呢?

前些日子,我在徒弟的網上看到了轉載安徽阜陽「一杯茶」標題為「逢轉必沉」的文章,我為之一振。即刻仔細地讀了一遍,受益匪淺。使我找到了落實師父「轉換見真功」的途徑。「逢轉必沉」針對練太極拳的毛病指出了解決的辦法,真是一語中的,令我茅塞頓開。比如,相當一部分人練拳換勢時後腳蹬地而起,這裡一是虛實轉換不好:二是飄浮不穩,起伏過大。如能「逢轉必沉」問題就解決了。我立刻在網上告訴我的徒弟和學生們,並在次日的教學中講解了我所理解的「逢轉必沉」。實踐中我越練越覺得「逢轉必沉」對練好太極拳的重要。我把它稱為練好太極拳的一大法寶。

「逢轉必沉」,「一杯茶」是這樣論述的:「『逢轉必沉』是葉大密前輩教拳時用的口訣。89年在指導我學拳時,溫州何國梁老師就常掛在嘴邊,並用手扶著我的兩胯,每一轉動,必須先沉,架子是越動越低,腿的酸熱痛幾欲讓人跪倒,前進,後退胯均需有向下運動的弧線,兩腿撐蹬感明顯,有如逆水行舟,實在受不了,只好擺架重新再來,就這樣是恩師扶我走上了認知太極的路。直到現在我仍時時體驗這種滋味,不敢忘懷。」

我理解的「逢轉必沉」,不一定是拳架越轉越低。如果是那樣,一套拳打完,應該低到什麼程度呢?這裡最關鍵的是怎樣理解「沉」。沉的前提是松,不松好,怎會沉呢,實際是松沉結合的。因此,沉也必須是由內到外,由心意到軀體,凡有神經的地方都要松沉。沉也不是懈,同樣要提起精神,向四周膨展,對拉拔長。

拳論曰:「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大海的波濤是一浪接一浪,無斷續,後浪推前浪,勢如破竹。每一浪都有個轉換,都有蓄勁到發勁過程,轉換時都有下沉曲蓄到向前向上膨放過程。這便是陰陽轉換過程。同樣,在練拳中必須深刻理解太極拳中的陰陽互換、互根、互包、互變性,以及陰陽變化的整體性、有序性、漸變性和旋轉螺旋式前進的規律。

拳論又曰:「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十三勢歌》曰:「十三勢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變轉虛實須留意。」這裡都說明一個問題,即在轉換中必須分清虛實。分清虛實才能避免雙重。《王宗岳太極拳論》:「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要做到:「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避免雙重後,還要把轉換做得輕柔、圓活。《十三勢說略》曰:「每一動,猶須貫穿一氣,不外起、承、轉、合」;「轉接要一線串成,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太極拳解》有「一氣呵成」,「隨轉隨接」;拳論有「周身節節貫穿,務令絲毫間斷耳」之說等。

「氣順」是練好太極拳的根本

氣,是人身體內細胞運動而產生的能量,是生命的根本,氣聯繫著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使形體內外得到統一。人體中的氣不只是先天元氣,元氣之外還有兩腎所生真氣,後天的水谷精微之氣,稱谷氣;口鼻吸人的空氣,稱清氣,此四者總和稱為內氣。共同發揮充養全身和運動的作用。

拳論曰:「以意行氣,務令沉著,仍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才能便利從心。」氣則又與血聯繫在一起。《素問·五臟生成篇》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

氣血是人的真氣和血液的合稱,氣血的關係非常密切。血的生成和運行有賴於氣的作用,而氣的生成和作用的發揮,又賴血的滋養。可以通過呼吸法去推動它。而呼吸之根又在丹田,道家所謂的「無根樹」。氣出丹田,氣歸丹田,氣由丹田,氣涌丹田,氣沉丹田。初練太極拳時,可心平氣和,使動作與呼吸配合,協調自然。隨功夫的增長加深,可以自然而然地轉變呼吸方式,達到逆腹式呼吸。氣貫四梢,使動作綿綿不斷,如江河奔流,滔滔不絕。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先煉意、鍊形,再以意領氣、以形導氣,這便是鍊氣的關鍵。

在練拳架之中,即將氣這種最基本、最富有生機的精微物質(或說能量)轉化為我們所需的各種功夫。要讓氣按照我們習練者的意志而運行或轉化。我們將這種練習心意駕馭內氣運行的能力的過程,稱為「行氣」。將注意力放在內氣上,暗示其內氣隨動作的變化而運行。以意導氣,是通過意念與形體的訓練實現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遵客觀規律,循序漸進。

重視意的同時,也要區分意與氣的關係。拳譜有云:「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在意則靈」。時時用意用神,則天長拳精,眼有神,肌有覺,意有察,三者合為一,才能達到較高境界。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是內家拳,拳諺雲「內功拳首在練意」。強調太極拳是以意領氣、以氣運身。

馮老師論述:培養丹田混元氣,是練太極拳之根本。練太極拳全憑丹田之氣發動肢體運動。沒有充足的內氣,武術的威力也就發揮不出來。有了充足的內氣,才有可能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才能意到、氣到、勁自然到。太極拳以培氣、養氣、聚氣為首要,以行氣、運氣、通氣為法則,以壯混元一氣為宗旨。這不僅是拳術之道的需要,而且是養生之道的需要,功法、拳法、養生法三法合一才是太極拳的真諦。

練太極拳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鍊氣歸臍內丹田,藏於兩腎命門。臍、腎、命門位於人體腰部之中,所以又有太極腰之說,這就是我們練太極的根本所在。

先天混元氣煉好了,從練功角度講,就能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從養生角度講,就能氣化正常,循環有序,協調平衡,衛護表裡,內強外壯,身心健康,益壽延年。從練拳角度講,就能以意行氣,氣隨意行,氣運全身,周流不息,推動肢體筋骨整體的內外統一運動。從技擊角度講,就能化氣血之力為動靜、虛實、剛柔內勁,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馮老師經常說:「煉就丹田混元氣,走遍天下誰能敵」。

拳解講:「氣以直養而無害」。一段時間我沒弄懂什麼叫直養?馮老師告訴我「呼吸越自然越好」。我想人的呼吸「自然」,就應該順遂通暢。因此,直養就是順暢,沒有阻滯,沒有憋氣,均勻、深長、流暢的吸入清氣,呼出濁氣。那麼,氣沉丹田,氣聚丹田,氣凝丹田,形成一粒丹田氣,是咋回事呢?那是通過修鍊將元氣和真氣在意念的導引下形成的丹田內氣。不能與呼吸等同看待。呼吸必須順,不能窩住。所以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在意則靈。氣必須直養,而不能曲蓄,只有勁是曲蓄的。

練氣,要合於自身自然,合於天地大自然,萬里雲天,清風浩月,吞吐四方,深邃和順。以意行氣意在神,氣隨意行任自然,此乃關鍵。馮老師總結的修鍊混元太極的基本原則就是:順乎自然,叫做自然運化,自然得機,自然合道,自然積累,自然升華。順乎自然,最真實、準確地體現了太極思想的本質。

我們練拳往往出現的毛病是,練拳時憋氣用力,氣喘不均、不勻、不深、不長,急吸粗呼。其因在心不靜,精神緊張,松放不夠。特別是在表演或比賽時,怕出錯,精神緊張。這有待自己心平氣和,放鬆慢練,逐漸找到感覺,養成習慣。

「意專」是練好太極拳的靈魂

意,是人的一種思維活動,主要指意念;心思,念想,精神意識。意是練好太極拳的靈魂。太極拳是個意拳,意念自始至終貫穿著整個套路的運行之中。對每一個細節的變化也不容絲毫斷意,不致失控,做到「意動形隨」無微不至。「用意不用力」是楊澄甫老先生《太極拳術十要》中的第6要,他指出「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十三勢歌》雲「勢勢存心揆用意」,「意氣君來骨肉臣」。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即突出強調意識的作用。練拳時,外部神態的活動是內意的外在表現,即《太極拳解》雲「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軀使」。只有意、氣、神、形完美的結合起來,才能做到內外兼修,身心並練。

孫祿堂在《行拳述真》中講「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太極拳不僅是人們眼中所看到的動的太極形式,而實際上它是在動中求靜,在靜中生動,動靜相合,相輔相成,動靜兼修的一種功法。陳氏心意混元太極貫名為心意,也正是強調了心意在太極拳中的重要作用。在練拳的過程中,要求心意安然,如馮老師所說:「如在空氣中游泳」。意帶形體,形隨意動,意與形一致,兩者合二為一,這樣才會「感覺到四肢百骸蕩然無存,不知我之為身,身之為我,惟意氣在流動」。此即真正做到內外合一,周身一家,飄緲欲仙,似脫胎換骨一樣,處處虛靈。「用意不用力」。此中的意涵蓋了太極拳的全部真「意」。

通過用意放鬆全身,化去僵勁,達到神凝、氣定、心靜;然後使體內各個器官系統和諧統一,經絡氣血流通,達到一種最佳狀態。

所以,練拳時一定要在「用意不用力」上下功夫,這不僅會使身體的相關部位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如指肚發麻,手心發熱,腹部鳴響,腳心發脹等現象。還能使動作輕靈、沉穩、圓活、連貫,達到神形兼備的效果,提高健身的功效和練拳的興趣及拳藝的質量。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地修練,就會產生輕靈而又沉重的內勁反映,功力也就會逐年增加。這就是永無止境的魅力所在。

太極拳以意為主,以氣為用。"意"在任何一個階段中都起著支配和主宰作用。

好書推薦回顧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腰不活胸不空慢練也是瞎忽悠,慢練是需要有哪些基礎!
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註解
「鬆緊緊松練太極」講的太實在了,別再說太極拳理論都是空大虛

TAG:九五太極養生 |

您可能感興趣

形意拳的核心
讓跑步更快、更穩、不易受傷的經典核心訓練
是太極拳技術的核心
髖部的靈活和穩定性與核心力量的構建
人生管理的五大核心:心態、目標、時間、學習、行動
一個鍛煉胸肌、肩部、核心的好動作!自重飛鳥!
一個鍛煉胸肌、肩部、核心的好動作!自重飛鳥
【視頻】練瑜伽的幾個技巧,啟動手臂、核心、肩膀力量
健身中完爆六塊腹肌的核心力量!更強大的運動能力
腹肌完美不等於核心力量強大,五種訓練讓你的核心力量極速增長
女生進行力量訓練塑形下肢?推、拉、蹲才是核心動作!怎麼做?
雷軍:夢想和野心,才是一個人最核心的競爭力
開腰比開胯更深入更困難!太極拳的核心之腰隙、丹田訓練法!
五個高階的健身動作,讓你的核心更強大!
不可忽視的肌肉核心力量訓練!增強健身抗伸展、抗旋轉、抗側屈!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造車的核心不僅在製造,還有軟體和運營能力
核心力量訓練和核心練習的區別
能讓你更強、更敏捷的核心爆發力訓練
心靈風水的核心在於心靈,不在於術類
太極拳練習核心虛實轉換在腰隙!兩腎、命門及其太極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