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致力於中華典籍保護的上海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十周年記

致力於中華典籍保護的上海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十周年記

引言

在上海圖書館現藏5500餘萬冊(件)中外文獻中,170萬冊古籍是館藏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圖書館古籍收藏來源主要有:一是政府調撥,二是各方捐贈,三是自行採購。1958年「四館合併」後,特別是原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的加盟,極大地充實和提高了館藏古籍的數量與質量。館藏古籍文獻計有古籍圖書、碑帖、名人尺牘、晚清名人檔案四大部分。經過六十餘年的文獻資源建設,本館古籍文獻形成了時間跨度大,珍本數量多,結構豐富,專題特色顯著的綜合性優勢,構築了本館在國內外圖書館地位與服務的重要基礎。2007年國務院頒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之後,我們努力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十年來上海圖書館在古籍保護工作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上海圖書館

履行職責:協調全市古籍保護

從2007年3月開始,在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的指導下,上海地區的古籍保護工作相繼展開。上海圖書館承擔了上海市古籍保護中心(籌)的職能,配合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先期開展了專家考察調研,組織本市有關單位人員參與古籍普查、鑒定、修復等各類培訓班,召開工作會議統一思想。2008年10月9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市古籍保護中心在上海圖書館揭牌,由上海圖書館負責履行指導、協調全市古籍收藏單位開展古籍普查、登記、評估、培訓、研究、宣傳等工作,標誌著上海古籍保護工作建立了專門工作機構,確保了本市古籍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

十年來,上海圖書館在完成本館的古籍保護工作的同時,投入許多人力、財力組織本市各古籍收藏單位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有力地促進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在本市的實施。

1.1

珍貴古籍評審

組織開展《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的申報與評審。十年來共完成六批上海市各成員單位的1473種古籍入選《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在此基礎上推薦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現本市共有913種古籍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1.2

保護單位審定

組織專家現場考察古籍收藏單位,審定「上海市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申請材料,現共有9家單位評審通過,頒發了「上海市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銘牌,初步建立了本市古籍收藏保障機制。

古籍普查:注重整理未編文獻

國家古籍保護工作啟動之後,文化部將本館列為首批古籍普查試點單位,並被列為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本館為此成立了古籍普查工作領導小組,通過舉行古籍普查研討會和調研,確立了以摸清家底,集中人力整理未編古籍為重點的原則。在館所黨委領導下,主要開展了如下工作:

2.1

開展古籍清點

2007年7月11日,本館抽調人員正式啟動館藏古籍查庫清點。此項工作共分兩個階段實施,至2008年1月底,17萬餘冊善本清點完成,第二階段的一百餘萬冊普通古籍歷時一年清點完畢,對已編目的實物古籍作了一次全面清理,摸清了歷史遺留問題。對於暫存於外圍書庫的未編古籍,由黨委書記帶領職能處室的黨員和幹部前往古籍堆放現場予以清點裝箱,數量達兩千餘箱,為有計劃地在近十年中開展編目工作做好了前期準備。

2.2

推進古籍編目

推進古籍編目 上海圖書館歷來重視對未編古籍的整理編目,從1996年新館落成之日起,啟動歷史文獻搶救工程,成立了家譜、碑帖、盛宣懷檔案項目組,開展專題文獻編目。2001年在龍吳路書庫組織人力建立未編古籍清理組,專事古籍整理。在2007年已完成上架二十萬冊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本項工作,直到2012年共完成了四十萬冊古籍複本的整理上架。2009年,歷史文獻中心抽調專業編目人員到龍吳路書庫駐點工作,對原藏徐家匯藏書樓的古籍進行編目,將這批珍貴的地方志和中國明末以來的天主教中文文獻作一次全面疏理,建立了資料庫,為2015年「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資料中心」的開放利用奠定了基礎。

本館的古籍普查工作堅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精神,以加強未編古籍編目為重點抓手,連年堅持不懈地推進本項工作,並調整人力,充實編目人員,加大力度積極落實年度編目計劃。本館古籍普查組以年均4000種的進度埋首於故紙堆中,共完成編目42000餘種(包括家譜)。這是上海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最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2.3

完善古籍館藏

在編目的過程中,我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價值的古籍普查收穫,增補和完善了館藏。一是發現了一批價值較高的古籍版本。如《山堂先生群書考索》,為元延祐七年(1320)圓沙書院刻明修本;明前期刻本《新刊古論精粹》為各家書目所未載;明末刻本《六研齋筆記》(存二卷),為《四庫全書》進呈本;清刻本《荊駝逸史》,有王韜手校並跋;還有稿本《論語異文疏證》,馮登府著,《靈蘐詩存》,惲毓齡著。二是整理出的部分古籍可補本館舊藏善本之缺。如新發現的清抄本《資治通鑒續編》首冊,為序、例、目錄,卷一至二,恰好將本館舊藏配齊;清乾隆學者沈德潛編《杜詩選》稿本,本館舊藏上冊,2013年清理出下冊得以配齊;清人汪日楨《二十四史月日考》未刊稿,2012年發現了《舊五代史》、《遼史》部分二冊,將館藏二史配齊,2013年又發現了《金史》卷一至三,卷十至卷十二,舊藏《金史》因此而配全,另外發現的《宋史》卷二十二至二十六,也配補了原藏的部分缺失。以上種種,不一而足,這些分離多年的古籍,在普查人員的手中終獲完璧,令人深受鼓舞。

古籍修復:量高技精引領業界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下屬的文獻修復保護部承擔著本館古籍修復與人才培養的重任。十年來,不僅文獻修複數量位列國內前茅,累計總量達19733冊1095543葉,約佔全國古籍修復總量的十分之一以上,而且修復技藝名揚全國,深具專業影響力。

3.1

改善管理

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本館加強了古籍修復工作的管理與環境改善,不斷完善和制訂了一系列規章制度與工作流程,進一步明確了修復人員的責任意識。通過空間調整,設立了修復材料倉庫和修復紙庫,建立了修復用紙循環儲備制,為今後長期開展的古籍修復創造物質條件,提供自然陳化紙張。在館舍空間緊張的狀態下,本館增闢了培訓基地工作室和修復工作室各一間,定製了多層面移門式裝裱牆,添置空氣凈化器,初步改善了工作環境。我們還根據季節與氣候的變化,建立了文獻保護預警制,及時向書庫發布預警報告。

3.2

加強研究

加強研究 十年來,本館古籍修復在繼承傳統手工技藝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運用現代科技設備修復和保護紙質文獻。我們按需陸續購買了電腦監控的紙張撕裂度儀,紙張耐破度儀,紙張耐折度儀,紙張厚度測定儀,造紙纖維測量儀,紙張酸度計,超純水系統等。特別是在2010年從美國引進紙漿補洞機,率先在國內圖書館開展機器修復古籍的實踐,取得了成功的經驗。2013年,本館研製的「文獻防蠹紙2號」經過一系列專業測試,其安全、高效的防蟲便捷性,受到了業內專家的肯定。這一創新成果已被國內多家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運用。

3.3

培養人才

目前,本館已被列為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上海傳習所,是我國主要的古籍修復重鎮與修復人才培養基地。2016年獲得上海「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本館申報的「碑刻傳拓及拓片裝裱技藝」入選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受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安排,本館承辦了「第二期全國傳拓技術培訓班」,「第二期全國碑帖拓片修復技術培訓班」,「第二期全國傳拓技術高級培訓班」,還派出專家參與高校教學和各地舉辦的修復培訓班,同時為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研究生提供修復教學實習。本館修復技藝的輻射力已在國內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2016年,趙嘉福在「第二期全國傳拓技術高級培訓班」授課

張品芳指導名人尺牘修復裝幀

邢躍華拓片修復指導

資源建設:夯實基礎造福讀者

資源建設是圖書館的立館之本。上海圖書館的古籍館藏雖有先天優勢,但仍然積極採購和徵集,將此列為古籍保護工作的範圍之中。自2000年成功轉讓「翁氏藏書」以來,本館每年均投入經費購買古籍文獻。近十年來累計購買舊家譜6512種82746冊,購買舊石新拓碑帖1776張,通過拍賣市場競拍成功一批古籍補充館藏。

4.1

文獻徵集

近年最有價值和影響力的古籍文獻入藏事例有兩宗。一是2013年,晚清重臣張佩綸後人張恭慶院士等人向本館捐贈了一大批祖上遺存的歷史文獻。其中有張佩綸的《管子學》、《管子札記》、《莊子札記》等專著手稿、日記、詩文手稿,以及朱學勤的《結一廬日記》稿本等。此次捐贈中數量最大、價值最高的文獻是張佩綸家藏信札,其中涉及的晚清名人和重大機密,為學界研究洋務運動,中國近代海軍與海防建設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二是2015年從美國回歸祖國的《翁同龢日記》稿本47冊和翁同龢檔案12冊238種。這批由翁同龢五世孫翁萬戈先生捐贈的日記與檔案是中華古籍海外回歸的重大成果。在此影響下,天津的翁氏後裔向本館捐了一冊翁同龢《己酉南歸應試日記》稿本及翁同龢文獻檔案400種等一批家族文獻,進一步充實了本館常熟翁氏藏書與文獻的專題收藏。

2016年,「瓊林濟美——上海圖書館翁氏藏書與文獻精品展」開幕式

4.2

古籍掃描

開展歷史文獻數字化是實現古籍再生性保護的重要措施,是館藏資源重組的基礎。上海圖書館在新館落成之後,開始全面規劃和實施珍貴古籍的數字化工作。經過前後兩個十年的持續努力,現已建成古籍稿抄本資料庫、家譜資料庫、盛宣懷檔案資料庫,累計已完成2500餘萬拍。近十年本館在技術、人力、財力上,不斷加強古籍數字化工作,其投入所產生的服務效益與社會影響力日益擴大。以家譜為例,現已完成15000餘種共12萬餘冊的掃描加工,總量達1100萬拍,其中2007年至今的數量達11000種,800萬拍。自2006年9月18日第一期3000種家譜正式向讀者開放閱覽後,每年及時補充已完成的家譜數字化資源,現已成為利用率最高的古籍資料庫。

4.3

文獻服務

上海圖書館豐富的古籍資源吸引了國內外讀者紛至沓來,以全國領先的開放度,竭誠為專業讀者提供紙質與電子文獻服務。目前,本館的古籍數字化服務已建立歷史文獻統一檢索平台,讀者可便捷查閱館藏稿抄本、家譜、盛宣懷檔案等全文,實現了實物古籍與數字化古籍並舉的複合型服務,促進了歷史文獻資源建設與服務的轉型。本館積極開拓古籍數字化成果公益化服務,截止到2017年4月,近三年本館已有6000種家譜在網上向社會公開服務,成為上海地區古籍在互聯網上提供公共服務數量最多的單位。

上海圖書館「家譜資料庫」

宣傳工作:影響深遠成效顯著

遵照「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精神,本館策划了多種形式的展覽、講座、演示和新聞報道,積極宣傳古籍保護的知識與成果,產生了良好的互動效應,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5.1

文獻展覽

文獻展覽 上海圖書館以「揭示館藏精品,宏揚中華文化,服務社會大眾」的理念,在國內圖書館界開創了館藏文獻年度精品展服務。通過舉辦年度精品展,讓「藏在閨中」的珍貴文獻接近讀者,走近市民,展現古籍保護的成果。此舉不僅有利於向公眾普及中國傳統文化與文獻知識,同時也是集中展示我館歷史文獻整理研究能力的一個平台。本館的館藏文獻精品展始於2005年,堅持以每年一個主題的形式將館藏歷史文獻進行公益性展示。一年一度的館藏歷史文獻精品展均揭示了館藏珍貴而特殊的文獻,拉近了公眾與古籍之間的距離,受到了眾多媒體與市民的關注,每次展覽均吸引了主流媒體的深度報道,參觀者絡繹不絕,年度精品展已成為本館重要的服務品牌與公眾文化的盛典。

5.2

專家講座

館藏文獻年度精品展是我們宣傳古籍的主要平台。每次均圍繞不同的主題邀請資深專家舉行多場公眾講座,現場為聽眾答疑解難。除此年展固定講座外,還通過不定期的形式舉行規模不等的專題講座,最具影響力的是2009年3月28日至4月18日舉辦的「古籍版本鑒賞與收藏」系列講座,特邀李致忠、楊成凱、陳先行、韋力主講。這一高端系列講座聽眾十分踴躍,有力地促進了古籍相關知識的傳播。此外,上海圖書館講座中心邀請名家舉行了為數眾多的與中國傳統經典相關的講座,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與讚賞。

5.3

專技演示

為了讓公眾了解傳統文獻的產生過程,我們在多種場合組織雕版印刷和刻碑拓碑演示。曾請揚州雕版名師陳義時等來館演示古籍雕版,箋紙刷印。由本館修復部高手操作的刻碑、拓碑已成為一項傳統的保留節目,不僅在本館配合相關活動經常演示,還應邀在「2010上海世博會」期間駐場表演,向中外來賓展示了中華文化中的獨特技藝,獲得了世博會的嘉獎。2008年本館還攝製了《傳承中華文明,化身千百瑰寶——上海圖書館古籍文獻保護與修復技術介紹》專題片,向觀眾宣傳修復技藝。

結束語

十年的古籍保護歷程,有力地推動了上海圖書館的古籍普查、研究、出版、修復、展覽,促進了館藏古籍的資源建設、服務與宣傳推廣,造就了一支業務精,影響大的專家團隊。這十年的成果開創了上海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的新局面,增強了我們的使命感和文化自信。2014年,上海圖書館榮獲了文化部授予的「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先進單位」稱號。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斷推進本館的古籍保護工作,擔負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做好中華典籍的傳承。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李大龍:中國疆域形成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
俞天立:枕古籍而眠 讓思想醒著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館藏文物鑒賞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最靚圖書館:天津濱海圖書館
老北京的圖書館與博物館
沙孟海楷書《修能圖書館記》拓本
炳麟圖書館護寶記
日本收藏漢籍的圖書館以及漢籍書目
山西省古籍保護成果展亮相省圖書館
大英圖書館藏:王羲之草書《瞻近》《龍保》二帖(唐人臨本)
指尖上的文化傳承——甘肅省圖書館古籍修復蹲點記
歐陽詢原刻正書《郭雲墓誌》民國拓本(哈佛大學圖書館藏)
北站圖書館四月新書
館長曬國寶:浙江省圖書館 江蘇南京圖書館
王雲五與東方圖書館
日本最美圖書館被譽為活的羅馬競技場 秋田中島紀念圖書館
打開中華醫學文明寶庫的一把鑰匙 ——關於《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珍本古籍叢刊》
日本永青文庫向國家圖書館捐贈漢籍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珍善本舉要
黑河學院圖書館—中華文化專題
國家圖書館的西諦藏書
淮陰師範學院圖書館館藏古籍鑒賞
沈津: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二本《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