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實踐國際研討會暨暑校專題講座之八:無形的有形困擾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實踐國際研討會暨暑校專題講座之八:無形的有形困擾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實踐國際研討會暨暑校專題講座之八: 無形的有形困擾

時間:2017年7月23日下午

地點: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圖書館三樓報告廳

主講人:復旦大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所所長納日碧力戈教授

主持點評人:內蒙古師範大學敖其教授

記錄:焦學振

攝影:焦學振,馬千里

2017年7月23日下午,教育部長江學者、復旦大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納日碧力戈教授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圖書館三樓報告廳作了題為《無形的有形困擾》的講座。該講座由內蒙古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敖其教授主持。來自中、美、日三國的幾十名學者參加了此次講座。

納日碧力戈教授

本次講座共分為七個部分,分別為:

(1)非遺保護的物質性;

(2)索緒爾:懸置社會與歷史;

(3)詩性(poetics)的復興:再續地天通;

(4)做就是學;

(5)經驗的「肉身性」;

(6)經驗的人類學呼應;

(7)製作:非遺保護是一種有形+無形的製作過程。

一、非遺保護的物質性(MaterialityofICHProtection)

非遺保護的物質性包含人力、物力、財力及各種資源在內的諸多方面(Humanresources,Materialandfinancialresources,「aplethoraofcapitals」)。在這一過程中,手段成為了目的:非遺保護的目的性發生擴散,除了非遺保護還有其他方面的內容(Difusionofaims:besidesICHprotection,thereareothers)。非遺保護是一個「大過程」(ICHprotectionisa「bigprocess」)。有形與無形交融是一種「大經驗」(A「bigexperience」oftangibilityandintangibility)。

此次講座的題目是「connection」,就是「關聯」。很多事情都是互相關聯的,所以研究的時候不能把關聯的事情分開一個一個去研究,而是把他們放在一起,做活的研究、活態研究。把經驗做成研究單位,以經歷的事件、事情從頭到尾作為一個單位來研究,而不是把他割斷,一個個分開。杜威在其《藝術即經驗》裡面有一個核心思想和皮爾士的思想是一致的,就是講經驗。經驗是一個大的研究單位,所以今天我們做事情的經驗可以聯繫到很久以前,一直聯繫到兒時。在做非遺實踐的時候要涉及方方面面,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有具體的人加入,有很多物質的感知,比如說觸覺、味覺、膚感、感情、情緒,類似這樣的感情會在其中。還有很多思維,很多思考,甚至有社會記憶、集體記憶。記憶可以很遠,沒有限制。你可以想到神話時代,可以想到小的時候經歷的一個事情,就像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里提到的那樣。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一個過程,一個事件,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各種資源都可以加入。

二、索緒爾:懸置社會與歷史

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里提到了「能指」與「所指」(signifier-signified)兩個重要概念。除此之外,他還指出語言具有內部規律。MPR、NPR在發音的時候並不能區分清楚,這兩者一樣,因為嘴唇發N音的同時發P音的時候,發音就變成MPR,這個就是語言的內部規律。當然語言不僅僅是內部規律,更多的是外部規律。當時由於沒有足夠的條件、能力把社會、歷史和其他方面放進來研究,索緒爾只好先研究語言,而把其它方面懸置起來,但這一懸置就懸置到了今天。當然這是一種思維,但卻是人類的一種普遍傾向,就是把很多事情先懸置起來,先研究語言或是研究文字。於是懸置社會和歷史使得我們最終變成了概念的奴隸。有兩個哲學家爭論什麼是客觀,什麼是現實。其中一個哲學家就說:「你還說什麼現實。他拿腳踢一下地,這個就是現實,還用嘴上去說么,還用去論證么,不用論證。你摸一下,這個就是現實。」

三、詩性(poetics)的復興

中國古代文論有「詩言志」的傳統。此處所講的詩性(poetics)是指維柯在《新科學》中提出的詩性。根據上古傳說,以往天和地相通,人神混雜甚至可以戀愛通婚。最後五帝之一的顓頊不高興了,於是派了兩個大臣「重」和「黎」把路給阻絕了,不讓神和人混雜,「絕地天通」。

現在需要「續地天通」的隱喻就是讓物質的、生活中感覺到的點滴和最抽象的思維聯結起來,是從感知到思維的整體經驗。希臘語poetics本身就有製作的意思;拉丁語materiality也表示製作,所以從這裡看得出來,製作是一個過程。非遺的保護也是一個製作的過程,每一點都有創造性,每一點都有繼承性,又繼承又創造,每一個事件都有新的內容出來。所以「地天通」要通過這個過程,把過程、把經驗作為一個研究單位,就能實現地天通。需要警惕概念和意識對肉身的侵奪。地上的事情、腳踩大地的事情,手上感覺到的、眼睛看到的東西和思維要聯繫起來,而不是割裂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這樣,不能簡單就非物質文化而非物質文化,要把它跟它的生活、歷史、記憶和苦難等要素聯繫起來,然後再看非物質文化應該放在什麼地方,而且還要對未來負責。

四、做就是學

最牢固的知識是如何做的知識,所以學開車是一個做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光靠讀書的過程。學車不是學方向盤,不是學左腳右腳操作,它更多地是指一種整體經驗。有了感覺以後你怎麼開都行,感覺一不好,肯定撞上去。所以經驗在實踐中獲得,經驗與周圍的環境是互構的。那個環境不是簡單的物質環境,而是你的身體、你的感覺進入環境的一部分從而構成整體環境。你感知的那個環境是大環境的一部分。這個環境有你的感情、你的知覺,還有你神秘的一部分。環境反過來又會把你建構起來,是互構的關係。

所以我們需要把主客觀統一起來,因此無需刻意區分主觀和客觀。前些時候網上流傳著一份不知真假的愛因斯坦最終遺言。遺言認為最大的動力不是客觀的,也不是科學的,而是一種愛。皮爾士也在去世前說過類似的話,:「我們的邏輯學應該服從倫理學,倫理學應該服從美學,所以最重要的是美學。」費孝通先生曾說「過去是科學興國,以後要文藝興國」,都是類似的道理。

五、經驗性的肉身性

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身體是什麼:在登山的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呼吸困難、寒冷和極度疲勞。如果不幸遭遇危險,登山者在遇難的前夕可能更會想到最抽象的哲學問題。山地居民同樣最熟悉腳踩大地的「腳感」。梅洛-龐蒂關於「肉身」的思考和研究極具啟發性:他從自己的肉身過渡到世界的肉身。以身體為中介,胡塞爾從現象學出發,以其經典瞬間左右手互摸進行了相關說明。所以在做研究時必須回到原點,回到兩手觸碰的一瞬間上來,而不是記錄別人的語言與感受,做成文獻綜述似的學問。

六、經驗的人類學呼應

製作是研究的開放性單位,具有複雜性,因而成功只是少數而多數是失敗,所以分類很重要。對不同民族語言中的關鍵詞加以分類研究對於我們研究非遺很重要。由於使用不同的語言,本地的老百姓在看非遺時會有不同的表達。這些東西都是相互勾聯的。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勾聯在一起,變成一個大的世界。

這些經驗即使再抽象,也要跟你的身體有接觸。比如說庫拉圈,做買賣之前這兒戴一個臂環,那兒戴一個手鐲,要交換。交換的是一種友情,一種關係。道理很清楚,一切都是勾連在一起的,而且要跟你的身體勾連,包括我們做非物質文化、無形文化遺產的時候,都是和有形的文化聯繫在一起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理論放到經驗當中去,還原最初時刻,讓天地相通。要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經驗就得不放過一點一滴。比如說做民族志的時候只找想要的東西,那是不對的。點點滴滴都要記錄下來,這些都是有關聯的。然後回頭看那些點滴就有用了。怕的就是只選擇想要的那些東西,結果就出問題了。

七、製作:非遺保護是一種有形+無形的製作過程

李克強總理去年突然大講某位網路專家並推薦了三本書,我趕緊買來看。裡面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那個可披戴設備,佩戴好之後感覺就像進了海洋、進了天堂、下了地獄,什麼感覺都有。但是它最基本的東西是一定要披戴,一定要戴在你頭上,用眼睛看它。第二現實實際上就是我講的這個經驗,要把第一手的感覺和最抽象的思維放在一起,而最先進的科技只能放到後面的位置。像alphago這些東西都和我們的觸摸有關係,包括我們看的IPAD等都需要觸摸。過去我們是手寫,後來打字,現在是手劃。這些動作雖然都不一樣,但是都需要觸摸。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抽象的科技就能解決的。你不能離開觸摸。非遺保護是一種有形加無形的製作過程,不要人為地把他分開,不要把他變成一種口號、一種官方文件、一種彙報、一種成果,不要變成我們說的書面成果:發了幾篇C刊,甚至S刊,《中國社會科學》發了什麼,然後就算完成任務了。那個不是的,還要跟你的身體有接觸,跟老百姓的生活有接觸,要腳踏大地。在武威開某個唐卡會議時我曾說:「要把年輕人舉過頭頂,又把他們放回大地」,就是讓他們既有理論,又有一個真實的實踐。兩個都要,一個也不能少。

呼倫貝爾學院學者龔宇就鄂溫克人文化傳統的保護向主講人提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三高、老便秘、頸椎病有救了,發一次救人無數!
田海:《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
善養氣者,太極武術!
莊子擁有如此才氣,為何卻從未做大官
持之以恆——道業要求我們積極主動

TAG:民俗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欣康針治療冠心病真實世界研究結果榮登國際藥物經濟學會議
建立國際一流的科研管理體系
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舉辦「融匯:國際藝術與文化」研討會:構建跨文化理解的國際文化環境(上)
航天國際合作管理體制立法問題研究
交廣國際管理諮詢如何進行績效管理體系優化?
國際魔術文化創意產業展
「靈異」事件,是真實存在還是人為惡作劇?——聖安國際教育
國際足聯不討論 英國抵制世界盃的話題無人理會
國際空間站現管狀不明物體,形似消音器,會變形,宇航員無法解釋
「古代青花瓷材料及其文化內涵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第八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敦煌之旅
【學術動態】 國際主流學術與中國歷史現實:中國經濟史理論的創新——李伯重教授在第四屆思勉原創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
藝術品是國際通用「軟黃金」,應儘快建立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規則和標準體系
人體老化的新表徵,你有認知衰弱症嗎?國際專家建議運動就是良藥
國際生物技術與醫藥研討會舉行 助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
數字化技術與骨增量技術在種植領域的應用 第三屆拜博口腔國際學術論壇精彩內容節選
國際貿易中的」暗物質
中藥現代化和智能製造,是影響中醫藥發展和國際化的關鍵
旅法教育研究者協會成功舉辦中文國際教育論壇
專訪「抗體生產原材料及裝備國產化聯盟」——志在打破國際壟斷、助力醫藥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