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兩漢諸侯王大墓文物的聚集,以山東地區發現的大型諸侯王墓,即巨野紅土山漢墓(昌邑王)、章丘洛庄漢墓(呂王)、臨淄大武漢墓(齊王)、曲阜九龍山漢墓(魯王)、長清雙乳山漢墓(濟北王)、青州香山漢墓(淄川王)等幾個大型漢墓出土的文物為主。



一、鐘鳴鼎食生優渥

漢代貴族生活的日常器用無不體現出其身份尊貴和生活優渥,盛食用鼎,樂有琴鐘。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齊大官畜南宮鼎

洛庄漢墓出土,通高16.9、口徑16.5厘米。鼎體量不大,卻規矩嚴整,鼎身線條圓潤。鼎蓋上立三環鈕,便於取放。鼎身中部有一圈突出的寬沿。三獸蹄足,在鼎蓋和鼎身口沿下,分豎向、橫向各刻一組「齊大官畜南宮鼎」銘文。齊指齊國。大官,官名,源自秦官制。《漢書集釋》載:「大官獻食之丞,陳湯。大官獻丞,張敕。蘇林曰:主貢獻物。」可見,大官與獻食獻物有關。「畜」的解釋有兩種代表性意見,黃展岳認為「畜」通廚,是廚官的省稱;李學勤認為「畜」是孝或養之意。「南宮」,一般認為是宮殿名稱。洛庄漢墓出土的器物銘文還有「北宮」,應與南宮一樣為某處宮殿名稱。整個銘文的大意應為齊國掌管南宮貢獻的大官鑄造的鼎。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鎏金甬鍾


鎏金編鐘一組,共12個。其中甬鍾4件,高12.3厘米,形制、紋飾、大小均一樣。細長圓柱狀甬。封衡,有旋、干,圓枚較短,枚的分布區大於腔體的二分之一。兩銑略向外弧形鼓出,幹部弧曲。鼓部有連續「幾」字紋。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鎏金鈕鍾


鈕鍾8件,高16厘米。形制、紋飾、大小均相似。應為一套編鐘。鈕呈長方形,可以直接插於筍架中。兩銑呈斜曲的弧形。圓枚較短,鉦部有標識,鼓部飾有連續「幾」字紋。從編鐘大小來看,這組編鐘很可能是專門用於陪葬的明器。但編鐘的樣式應源於當時實用編鐘的樣式,為我們研究漢代編鐘樣式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青銅瑟軫龍形鑰


長13.2、寬4.5、方銎邊長1.5厘米,臨淄商王墓出土。鑰是一種調節琴弦鬆緊的工具。該鑰的造型設計巧妙,鑰柄上部裝飾一龍,龍首下俯、身體上躬呈拱形,龍張嘴咬住鑰柄。雖然商王墓沒有出土完整的古琴,但是瑟軫鑰的出土表明墓主生前家中一定是置有琴的。

這組鼎、鍾、軫鑰雖然不是出自同一墓葬,但據此可以想見文獻中記載的古代鐘鳴鼎食之家,在悠揚清脆的鐘聲和窮及幼渺的琴聲伴奏下優雅進食的場景。



二、六博銅煢娛有道

六博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娛樂活動,類似於現代的下棋。六博盛行於戰國至漢代,國內漢墓中保存下來的六博用具很少。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過一套完整的下棋工具,計有黑白棋子各6枚、短算30枚、長算12枚。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過一件彩繪漆六博盤和12個方塊形木棋子。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石六博盤


石六博盤四獸蹄形足,粗壯有力,足上部刻畫獸面紋。盤面正對四角各刻一個直角L符號,四邊中間刻L符號。盤中心刻一方形,方形四邊各刻一個T形符號。盤中心刻一小方形。漢代著名的博局鏡即受六博遊戲中棋盤的布局影響而來。只是博局鏡常常在鏡面各分隔區間鑄刻各種繁複的紋樣,繁複與規矩共成一體,形成了漢代最為神秘難解的銅鏡紋樣。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銅煢一對


臨淄大武齊王墓出土,式樣相同。煢直徑5.6厘米,空心,共18面。面與面相接處有三叉形孔。球面錯金銀,16個面上分別錯出「一」到「十六」的篆書數字。另有「驕」、「妻男」二字。銅煢,一般認為是行酒令用具,類似於今天的骰子。但煢的數量與其功用有一定聯繫。如《顏氏家訓·雜藝篇》「古為大博則六箸,小博則二煢」,說明成對的煢應為六博工具,遊戲時,雙方各執一煢行令遊戲。

博棋對弈既是一種遊戲也是一種修養自身的方式,六博用具的出土是漢代貴族休閑雅玩有道的反映。


三、熏煙裊裊意境迷

博山爐是漢代貴族較為典型的器用之一。漢代博山爐的典型樣式由托盤、豆狀爐身及鏤空山形器蓋組成。並常在爐柄、爐蓋上作諸般裝飾變化。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立鳥形博山銅熏爐


高29、口徑9.5、盤徑23.8厘米,山東博物館藏。底盤中心圍爐柄盤繞一龍,龍首張口咬住爐柄。爐柄中部向四面各伸出一片肥厚的葉片。爐蓋上一張翅立鳥,昂首挺胸,鳥冠及鳥尾向上高聳。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立鳥柄式博山銅熏爐


高22.9、底徑7.6厘米,濟南市考古所藏。該爐應帶盤,盤缺失。爐柄為一張翅欲飛的立鳥形象,鳥腳下踏一烏龜。烏龜四爪伸出向後作划水狀。柄和烏龜的設計極富動感,十分生動有趣。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蓮勺宮」博山銅熏爐

爐高24、口徑26厘米,齊故城遺址博物館藏。器蓋鏤孔邊緣層次分明、厚度遞減,象徵山巒的每片山峰上均鑄豎條狀凸起,器蓋更具立體感。該爐爐柄為兩段嵌套式,嵌套式爐柄更便於取下爐身清理香灰。托盤口沿有銘文:「蓮勺宮銅一斗鼎下盤重四斤十三兩五鳳三年正月己丑工渭成徐安定屬聖守屬定昌造。」

博山爐的特色在於形如層巒疊嶂的鏤空器蓋,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特別是香煙從蓋孔向外裊裊漫升之時,使用者只要定目凝望,彷彿在香氣中置身於煙霧環繞的海上仙山之境。



四、石硯水滴墨生香

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聞名於世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等先秦古籍佚書。世人在認識這批珍貴的漢簡資料時,也能欣賞到漢初的墨書書法藝術。那麼漢代書房用於書寫的墨汁是如何製作的呢?本次展出的兩組文物為我們提供了實物答案。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龍紋石硯


通高12.4、直徑15.7、鈕高6.6、足高2.4厘米,金山西坡石室墓出土,巨野縣博物館藏。硯由蓋、磨石、硯板三部分組成,是完整的一套。硯蓋雕琢十分精美,蓋鈕上部是一仰首圓目張嘴的龍頭,龍頭髮毛長飄後垂。龍嘴咬住一動物頭頸,頭頸下部為盤繞蹲踞的獸身。整個鈕部採用粗線深雕,龍首及獸身具有明顯的浮雕效果。蓋面細刻一周龍紋形象。龍身用稍粗線條深刻輪廓,在輪廓周圍刻纖細整齊的龍毛。板面底部也細刻與蓋面類似的龍紋裝飾。整個硯的紋理凹槽處,可見清晰的紅色顏料痕迹,推測石硯原來是用硃砂填色裝飾。石硯是用於磨墨的工具,真正書寫時還需要有用於磨墨的墨塊。《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隃麋小墨一枚」,隃麋,地名,今屬陝西省,漢代以產墨聞名。使用時用磨石將墨塊研磨成墨粉,然後用水調和即成墨汁。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青銅鎏金龜形硯滴


青銅鎏金龜形硯滴就是用於滴水調墨汁的工具,該硯滴長16、通高5.8厘米。為烏龜口銜一小盞,中空,四爪著地,形象憨厚穩重。龜背刻划出龜甲紋,龜背正中有一突起圓管與腹部相通。水從龜背部圓孔注入,使用時硯滴前傾,水從腹部流入口銜的小盞中使用。石硯、硯滴向我們展示了漢代文房用具的講究。


欲知曉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下載《收藏家》雜誌App!更多乾貨等著你!

「上」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一假繪本 真的在我們的國家圖書館
明代的「老樹畫畫」鄭九夏 掙錢的時候也不忘風雅
《羅丹逝世百年紀念展》:靈魂深處的閃光點!
民間古玉珍品 希玉閣的寶藏

TAG:文藏 |

您可能感興趣

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鐘鳴鼎食 墨生香
淘壺人紫砂鑒物:鄭劍鋒·福祿生香
滿室生香到香車寶馬:中國古代的香料文化
活色生香,張大拙花鳥畫集萃
煌煌重器,活色生香—金品卿淺絳彩瓷畫藝術鑒賞
《活色生香》李易峰唐嫣演技精湛,畫風幽默,網友:太贊了!
南京|高淳老街:一副活色生香的「清明上河圖」
林青霞施南生香港看展 黎姿徐子淇貴婦罕見同框
唇齒生香——談《蔡瀾食材字典》
活色生香——畫家金曉海
一梅傲雪 華夏生香——歷史上的今天清華校長梅貽琦逝世
【書卷生香】《紅樓夢》
彩墨流韻,活色生香——王一容的工筆花鳥畫
彩鉛畫:鬱金香。活色生香~
文人案頭玉生香,古人的精緻生活
《翰墨生香 情動京華》葉建波個人展在京開幕
活色生香的惲南田高清花卉冊,趕快來收藏
悠然小院夏生香,舊城榕雲蔭暖陽
林霄:方廣錩先生香港訪敦煌遺書記
書卷生香 散文微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