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楷書《千字文》,墨跡與拓本對照
智永和尚,南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人,王羲之七世孫(王徽之後代),號「永禪師」。善書,有家法。將《蘭亭序》帶到雲門寺保存,臨書20年,寫了800多幅《真草千字文》。王羲之存世的楷書,現在能看到就是小楷,至於中楷是什麼樣子,我們只能推想,從古代眾多名家楷書看,大概智永的最接近羲之,其次是褚遂良。
楷書的創作,變化尤為重要。成熟的書法家的作品,必然展現出豐富而巧妙的變化;而不懂變化的人,無論在漢字的書寫還是作品的形式,往往是一成不變的。
楷書創作的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四種境界。依次是:蒙不知變、功利之變、自然之變和開宗之變。
01
蒙不知變者
蒙不知變者,多為剛剛進入創作的「新手」。他們還不知道變化是藝術創作的靈魂,而堅決維護所臨碑帖的「純正」與「地道」,所書之字都是背臨碑帖而決不走樣,多數字只會一種寫法。見到他人的變化寫法,即以為是背離祖宗,是「野路子」。甚至在豎行出現數個捺畫字時,都不知可以反捺進行變化,而往往筆下「數雁齊飛」。
02
功利之變
功利之變,實則為變而變。一些人在經過了蒙不知變的階段,知道了變化的重要與必要後,開始追求創作中的各種變化,甚至走向極端。於漢字方面,查字典找異體字、碑別字和生僻字。集此類字於一幅作品中,以令觀者不可辨識而自喜,以此顯示自己的「淵博」;於作品整體,數捺畫字同行同列時,必正捺反捺相參差,一絲不苟,「認真負責」。這種「力求異寫、同畫必變」的作法,是學書中的一個必然過程。然而,因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成了實際上的一種「傻變」。
如今,在作品創作中對變化的運用,有重技術而輕藝術的趨勢。只求變,而變之無理。從古今書人作品的比較看,今人使用異寫與點畫變化的數量,大大多於古人。而古人在捺畫字同行同列時,極少為與上字不同而改變下字的寫法。由此可以體現古今書人的不同境界。
03
自然之變
自然之變。經歷了從不懂變化到刻意變化的過程,有了大量異體字的積累,從臨摹古人的字形到領悟古人的想法,這是一個由技術到精神的提高。這時,變化是為作品的藝術性服務,而不是為了炫技。具體表現於,一、對於漢字的寫法,不是能變則變、為變而變,而可能常常不變,力求自然。盡量減少人為的刻意,變則有由;二、點畫的運用更為豐富,不改變字的寫法也可使同字不同。啟功、劉炳森晚年的作品都有這種趨勢。
然而,並非所有書寫技術成熟者都能達到這個境界,因為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因此,擁有熟練書寫技術的人不一定都是藝術家,也有匠人。
04
開宗之變
開宗之變。這是藝術大師的境界,是顛覆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樹立前無古人的新形象、新寫法與新字理。這樣變化的人,既學古人,吸收古人的精華,又有與古人極大距離的個人面貌。歐陽詢和趙孟俯都學王羲之,卻均有與王極其不同的藝術形象。他們不但熟諳古法,亦有自己之法,甚至悖於普遍意義上的結字規律。歐陽詢將大量篆、隸、草、行書的寫法予以楷化,進入楷書,建立了歐體楷書獨有的結字規律。這即是開宗立派之變,書法的立法之變。顏體和柳體的形成,亦同此理。
今天成功的楷書家的普遍問題不是沒有傳統,而是離祖宗太近,因而沒有自已。有些所謂的變化,僅僅是對古人形象的「小修理」,卻不能進行遠離先人的「大變化」。因而很難產生「歐、顏、柳、趙」那樣開宗立派的大師。
「食」字有兩個捺畫,通常應該一個正捺、一個反捺。「上正下反」或「上反下正」都可以。歐陽詢上下都用反捺,有背於普遍意義上的結字規律。這是一種大膽的超乎常理的結字方法。如果見不到他這種寫法,一般人不會這樣處理。由此可以看到歐陽詢的變化之法的高明之處。
學楷書,為何我建議你寫《千字文》?
1、書寫性強、實用性強。
「書寫性」是個啥?說白了就是日常的、不刻板的書寫狀態。這是其他很多楷書所不能比的。比如你用智永楷書和柳體楷書分別寫幅對聯對比看,哪個更加精緻且活躍?這就是寫很多唐楷導致筆畫間孤立無聯的原因,這也是智永楷書的最大優勢之一。
2、文字全面、信手拈來。
在《智永千字文》里,一千字字字不重,常用字在裡面基本都能找得到,這就意味著,哪天你想寫《靜夜思》會突然發現竟能信手拈來,這種感覺太爽了!若學個字偏字少的帖,就等著哭暈在廁所吧。
3、具備很強的「支點」意義。
智永楷書筆法豐富,便於進入其他書體的學習。智永的楷書自帶行意,也就是說你寫楷書時已經預習了行書;欲學小楷?智永這種露鋒狀態與小楷暗合,給小楷打底,頗為合適;想學個篆隸?相比其他楷書,智永至少不給你擋路啊!
4、系罕見珍貴墨跡。
墨跡字跡、線條、筆觸清晰,當為學書優選。而我們常見的唐以前的書法多為經過刻工斧鑿的碑刻,加上年久風化,已與書寫的真實狀態相去較遠。能見到《千字文》如此珍貴的墨跡本,實屬不易,非常珍貴,是學楷之極佳範本。
5、易獲獎,格調高,雅俗共賞。
寫字修身養性,寫好了還能獲個省市大獎。相比其他大眾化楷書而言,你若寫智永,再稍微加點想法和變化,在地方書法比賽中獲獎太簡單了。展覽現場,面對崇拜者或提問者,你還能吐兩個煙圈,深沉說道:永禪師,你聽說過么?
6、最佳版本,經典之極。
智永是隋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第七代世孫。智永妙傳家法,書法功底過人,智果、辨才、虞世南都是他的優秀學生。智永版是所有《千字文》作品版本中最佳版本。
楷書最難寫的八個筆畫
楷書是普及性最大的漢字形式,由此構成的漢字藝術,是相對基礎和規律性較強的書法藝術。論其筆畫,主要可分為橫、豎、撇、捺、點這幾大類,論種數常用有27種,而漢字的筆畫總數可達到40種。
站在書法角度,楷書筆畫於晉楷、魏楷、唐楷、趙楷等各有不同,即使唐楷,不同風格的楷書用筆亦不盡相同,我們以唐楷為范,學習8個相對較難掌握的楷書筆畫,並附示例,幫大家突破難點。
一
細腰長橫
下筆藏鋒或露鋒,切出類三角形後邊右行邊提筆,然後繼續右行漸按筆加粗,在橫的右上角處,提筆往右下切,然後向左回,收筆。細腰長橫一般左低右高成15度左右的傾斜;行筆軌跡一般成上拱的弧線,該筆畫要求頭尾有方圓。
二
懸針豎與垂露豎
垂露豎,下筆藏鋒,也可露鋒下筆,切出方角後下行運筆,中間提筆使豎筆細腰,收筆方法是,一般提筆稍向左下角行筆後往上回收筆。懸針豎,藏鋒或露鋒下筆,切出方角後向下行筆,不使左右斜,漸行漸提筆,懸針豎從上到下粗細過渡要自然。
三
長弧撇
一般來說,楷書撇細捺粗,橫細折粗;撇的頭粗尾細。下筆藏鋒,向左上逆入起筆,切出方角後,再稍弧行,起筆處邊行邊提,要求筆送到底,不可甩筆了事,或疾行挑起。有如用小刀切割數十張紙,要全程齊力,否則會出現底下的紙前半切開了,後半段還完好。
四
長捺
練習是可以順著米字格的45度斜線,下筆藏鋒,從左上逆筆下行,中間不弧轉,下筆處細,漸加粗,達最低位置,稍改向,邊提邊稍稍向時鐘4點方向出鋒提起。
五
橫折鉤
橫細折粗,折角成銳角,折筆處要提筆向右下角折後稍退回改方向處,按筆向左下行筆,在收筆鉤出處要左拐折筆後再退回再向時鐘十點出鉤出,鉤一般要短、含蓄,難點在於折角處、鉤處。
六
豎彎鉤
下筆後左斜行筆,弧折後蓄勢鉤起。豎非直,折後勿水平橫行筆,而是下弧行筆。折處圓融,過渡自然,最粗處一般在鉤筆處。
七
寶蓋頭之點
嚴格說這已經是偏旁部首了,集中練習點、提、鉤。為了簡單便於記憶,不妨如此。寶蓋頭如圖左的「寶」字寶蓋寫法較普遍。中點在中間偏左位置,左點低右鉤高,橫最細。
八
三點水之點
三點弧形排列,第一、二點細,位置較緊,提筆較長、粗,離前兩點開一點。


※趙孟頫年輕時,原來這樣寫字
※日本書道概述
※元 王蒙《幽壑聽泉圖》
TAG:見山臨海堂 |
※《千字文》書寫哪家強?永師楷書《千字文》——墨跡本 拓本對比
※「書法」隋 智永 千字文墨跡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日藏墨跡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關中本),為最佳者墨跡本上石,原石已毀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被日本人私藏,對日本書法影響深遠
※論日本小川氏所藏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為摹本 (附墨跡全貼)
※宋 米芾書《木蘭詩》拓本、墨跡本二種|書畫印
※新概念字帖《智永楷書墨跡集字古詩》
※隋代墨跡《千字文》並跋
※書法-隋 智永 千字文書法墨跡
※吳玉如先生《千字文》墨跡
※書畫欣賞丨褚遂良《倪寬贊》墨跡本
※清朝狀元:石韞玉《顛倒蘭亭序》墨跡本,驚世奇文
※今存王羲之書寫尺牘《平安帖》墨跡本為唐代雙鉤摹搨
※《王羲之千文尺牘墨寶》(疑唐人托偽墨跡)
※文徵明行書墨跡《醉翁亭記》
※文徵明墨跡《醉翁亭記》
※宋克《岑參早朝詩》草書墨跡
※唐代楷書書法墨跡《碣石調幽蘭第五》
※米芾臨古不是吹的,雙鉤墨跡本《文皇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