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小米在陝北
我們都了解小米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但大家知道小米是怎麼來的嗎?
小米是穀子(又稱粟)去殼後製成的糧食,因其粒小,直徑1毫米左右,故名小米。盛產於黃土高原,在陝北約有7000年的種植歷史,是陝北主要秋糧作物。
小米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選育馴化而來的。它適應性強,農諺「只有青山乾死竹,未見地里旱死粟」,足以說明小米的抗旱能力超群。它既耐乾旱、貧瘠,又不怕酸鹼,所以在陝北山區廣泛種植,有「千糜萬谷」之說。
陝北人深諳小米具有別物不可替代的好處,任憑潮起潮落,不為潮流所動,照例餐餐不離小米,使得後生體魄健壯,姑娘婀娜多姿。
便是對即將分娩的孕婦,捨不得放棄小米這一天然補品。只要備有扁豆米湯喝,一月下來,產婦就能還原如初,青春風韻不減,尚增了幾分新的嫵媚。即逢母親缺煮成汁,濃脂細汁,不稀不稠,不是奶水,勝似奶水。
有一種叫「糨糨」的乳食,是米脂人幼時誰都不曾離開過的。它由小米浸泡後磨成小米粉,然後熬成的麵糊兒,嬰兒吃過「糨糨」,一天變一模樣,半月後會露出笑臉,過百天開始咿呀學語,到周歲即刻能挪步走運了
小米的吃法有很多種小米,可蒸飯、煮粥、磨成粉後可單獨或與其他麵粉摻和製做餅、窩頭、絲糕、發糕等,糯性小米也可釀酒、釀醋、製糖等。
「熬米湯」,也叫「粥」,是小米最為普通的一種吃法,烹飪簡單,熬淘方便,一年四季,老少皆宜。飢時當飯吃,渴時能解渴。家常便飯是它,款待客人也是它。
當年有一批「下放幹部」來到陝北,飲食起居不大習慣,依據自己固有的粗細觀念,把小米視為粗糧,不曾端碗,先下結論。當地又不產大米白面,在理想受挫、又無可口食物入口的情況下,精神肉體兩消瘦。
農人看他們情緒低落,水米不進,擔心逼出亂子,上門送米湯不說,還得規勸半天。這一勸幾乎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起初只是勉強嘗嘗,後來竟然越吃越香,不需再送,有時自學找上門要「米湯」喝了。
小米宜與大豆或肉類食物混合食用,這是由於小米的氨基酸中缺乏賴氨酸,而大豆的氨基酸中富含賴氨酸,可以補充小米的不足。"


※小米全面屏新旗艦意外曝光 或9月發布
※小米MIUI系統最大槽點將消失,太給力了!
※面部解鎖成熱點:除了蘋果 小米也要上了
※曾經是大陸手機的顏值擔當,如今面對小米的狙擊早已輝煌不在
TAG:小米 |
※陝北的春天
※陝北作家筆下的——陝北美食
※陝北波浪谷
※陝北歌王到紫陽 南北民歌大碰撞!
※北京知青在陝北延安插隊的故事
※冬天陝北延安
※陝北炕頭石獅子:陝北娃的守護神
※陝北榆林鐵鍋燉羊肉
※陝北府穀人的年
※【陝北記憶】懶漢
※真實美景:陝北甘泉峽谷
※知道陝西陝北,極少聽說的陝南是這三個地方!
※穿越陝北高原、關中平原、秦巴山區,領略陝西魅力山河!
※第四屆中國西北音樂節總獎金30萬元的陝北民歌比賽賽程出爐!
※陝北神奇的丹霞 甘泉雨岔大峽谷
※杜文:走近陝北東漢畫像石藝術
※我的陝北印象
※陝北盤龍山李自成行宮
※任韶華:陝北「喜喪」
※水煮日報:毛主席到陝北向紅15軍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