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內聖外王」是儒家關於人格理想與實現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內聖」主要指的是「聖賢人格」,「外王」主要指的是「王者之政」。「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在《莊子·天下篇》中有感於「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主張要「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

雖然「內聖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獻中提出,但是這一思想卻是儒家一貫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經世路向。儒家歷來重視「內聖外王」,通俗一點說,內聖,就是加強自我修養,追求聖賢氣象,踐行君子人格,修身養德,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經世濟民,治國理政,注重政績,做一個有事功的人。

在孔子的思想中,內聖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內聖外王就是修己安人,內聖是基礎,是修己,外王是目的,是安百姓。孔子儒家主張,只有內心的不斷修養,才能成為「仁者」「君子」,也只有在內聖的基礎之上,才能夠拓展實踐,外化行動,安邦治國,從而達到外王的目的。

《大學》中提出「三綱領」和「八條目」是內聖外王的具體化。「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注重自我和親民的統一。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裡將修身作為安身立命的出發點,將治國平天下作為外王的實現。這八個條目也被視為實現儒家「內聖外王」的具體途徑。儒家的「內聖外王」被最簡明的概括為「修齊治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可以說,「內聖外王」是儒家思想體系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內聖」和「外王」的統一,就是學問和事功的結合,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結合,因而被視為完美人格的體現。

儒家《大學》所謂「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從心靈秩序到社會秩序的過程,從內在的修養過渡至外部的強大的過程。

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追求的是聖賢氣象,在現實世界的追求則是一種君子人格,這種君子人格剛柔並濟,內外兼通,乾坤合一,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儒家君子的行為乃是「剛健有為」的行為,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韌與執著。

儒者將「內聖」與「外王」合一,因此歷來儒家都主張創造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價值,這就是「內聖外王」的追求。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大儒,如范仲淹、王陽明、曾國藩等,他們不僅自身修養境界高,而且在事功上有建樹,成為真正「三不朽」的大儒。

需要指出,「內聖外王」雖然體現的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和價值追求,但「內聖外王」的思想在中國傳統社會常常會出現「內聖不外王,外王不內聖」的局面。可見,兩者的融合非常艱難。無論如何,儒家「內聖外王」作為一種人格修養思想,主張「德性」和「事功」的統一,即便在今日也自有其不可忽視的價值所在。中華文化中自古有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價值追求,這也是內聖外王的生動寫照。

在現實社會中,「內聖外王」的理想是我們每個領導幹部都有啟發。要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更要努力親民,夙夜為公,達成外王的事功。追求內聖外王,就是要在「修己」中「安人」,真正達到以「德」治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之下,更要我們經常的反思,檢討自己的言行,思量個人行為的準則,從而真正使內心世界強大,使我們能夠實現自己的經世濟民的理想。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作者沈小勇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林語堂:欺騙與說謊
趣談丨齊白石為何喜歡畫老鼠
中英對照丨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及其背後的歷史典故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八字格局法之月令——命主的理想和追求
美好的婚姻是女人追求的理想狀態
此人是宋代堪稱完人的道德楷模,將「內聖外王」的理想發揮到極致
理想中的鄉土
羈旅的理想主義者
莊子哲學中的理想人格境界
新聞工作無法養家糊口了么?國外媒體人如何兼顧理想和麵包
人物|李想的孤獨理想
傅雷的理想主義
奧托·瓦格納:現實中的現代主義者和理想中的古典主義者
理想的理想和現實
法庭之外:「理想」的交易
追求理想的人生難免有坎坷
理想中的美式風格
八字格局通俗解釋——月令,就是命主的理想和追求
「理想中的家
古人最理想的書房
理想家
理想人類社會的典範,聖賢先王如此選擇後繼接班人
藝術家的烏托邦理想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