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凝聚大學新聞宣傳的精神內力

凝聚大學新聞宣傳的精神內力

複雜的融媒體環境中,思政工作怎樣立題?「雙一流」建設大潮下,大學的新聞宣傳如何開展?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文化建設怎樣傳承並創新?日前,來自全國150所高校的宣傳骨幹齊聚西安,在華山百餘里外的古城「論劍問道」。

用宣傳存在感凸顯思政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思政工作宣傳創新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這個大局。當下的高校思政宣傳工作不再是「思政+宣傳」的簡單疊加。而要立足主體、客體和載體的變化,應時而進。

「當今的思政宣傳工作有兩個新變化。」北京大學宣傳部副部長張琳認為,一是思政宣傳工作逐步由條塊化向立體化轉變。這就要求高校從教學、科研、管理建立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二是宣傳手段更加多元。這要求思政宣傳工作要能「接地氣」,內容和形式更具鮮活性、主動性和多樣性。

面對新的變化和形勢,高校思政工作如何開展?江西財經大學宣傳部部長王金海認為,至少要在三個方面做出調整和創新。一是思政課創新,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質量是每個高校都面臨的迫在眉睫的難題。二是校園文化創新,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三是網路教育創新,這既是新命題,也是新挑戰和新機遇。

「高校宣傳要以小見大做宣傳,用滴水折射太陽輝。」在安徽建築大學宣傳部部長鬍雯看來,新聞故事要從細微之處動人。把最真誠、真實的故事娓娓道來,在平實真切中,將思政教育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管形式和載體如何變化,思想政治工作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高校作為優秀人才和先進思想的彙集地,主要受眾是一個思維活躍、富有時代精神、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群體。

華中師範大學宣傳部副部長馮聖兵認為,在媒體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受眾視角」是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關鍵要素,思政宣傳也應該以受眾為中心,將受眾的需求作為媒體融合的大方向。

無獨有偶,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建立了受眾需求導向的思政工作宣傳方式。根據校內師生群體、社會公眾群體、校友群體等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提供針對性服務,用宣傳的存在感來凸顯思政工作的獲得感。

「種其樹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宣傳部部長王迪新介紹說,除了常規的思政宣傳,該校廣泛實施生命教育,進一步強化思政課教育效果。此外,面向師生,開設職業素養訓導課,補充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不足。最後,成立學工黨總支,形成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

以「全局視野」構築大宣傳格局

近年來,高校的宣傳工作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外延更廣、要求更高、責任更大。當前,「雙一流」建設就是高校新聞宣傳工作所要面對的新鮮事、新形勢和新挑戰。在這樣的重大命題前,高校如何服務於「雙一流」建設,創新新聞宣傳的理念、機制和形式,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傳播力和引導力?

在西安交通大學宣傳部部長成進看來,當下的高校新聞宣傳普遍面臨著四個方面的困境。一是媒體融合發展比較滯後;二是宣傳的內容手段渠道比較局限;三是宣傳隊伍亟待加強;四是海外宣傳傳播局面相對打開。

「從『全局視野』構築『雙一流』背景下的大宣傳格局。」這是西安交大給出的探索答案。成進介紹說,一是樹立「雙一流」背景下宣傳工作的新理念,要突破思維的局限性和禁錮性,深入基層一線,以「接地氣」的內容講好「教育好故事」;二是建立融媒體時代下的校園媒體新格局,構建「大格局」,做好「大宣傳」,建成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主流輿論陣地;三是開拓新形勢下的輿論引導新模式,強化互聯網思維、運用新潮流技術、拓展輿論場融通;四是鍛造一專多能,全面發展的高校宣傳工作隊伍。

全媒體時代,內外宣界限模糊,人人擁有麥克風,新環境對新聞宣傳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雙一流」建設也對新聞宣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處於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事不網的狀態,推進校媒融合發展,建設主流輿論場刻不容緩。」長春理工大學宣傳部部長於英煥認為,首先,高校必須建立一個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多方聯動的平台,全力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戰場。其次,要充分利用各個平台,動腦筋想辦法,著力地講好中國故事。最後,開拓服務內涵渠道,讓新聞宣傳工作因事而進、因勢而新。

在具體工作中,怎樣開展新聞宣傳?中央財經大學宣傳部部長呂世彥認為,「協同發力」至關重要。要勇於創新,充分整合校報校刊、廣播電視、宣傳櫥窗、微博、微信等平台,充分發揮協同作用,傳統媒體重深度,新媒體重速度,全媒體重廣度。同時積極與主流媒體合作,宣傳報道學校「雙一流」建設成就。

「多措並舉」發揮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學是優秀文化傳承的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高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僅是一個時代命題,也是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手段和職責。如何將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一?這是每一個宣傳人都必須正視的宏大命題。

「校慶是校園文化的重要部分,校慶的目的就是要去重塑一所大學的集體記憶。」中國人民大學宣傳部副部長顏梅認為,近幾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這種記憶書寫的人群、表達的方式和傳遞的渠道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校慶的宣傳定位不再是傳播力,而是引導力、挑戰力。在新媒體環境下,各高校都在充分利用網路平台傳遞聲音。

在湖南科技大學宣傳部部長何頻看來,學院是大學的載體,學院文化是大學文化的承接基礎。但近年來,學院文化的發展容易出現兩個偏離,一是偏離學校的文化主流;二是偏離核心價值觀。

為此,該校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護航學院文化建設「不脫軌」。一是針對性地提出如何發展學院文化,讓學院的文化建設既突出自己的特色,同時又不偏離學校文化發展的大目標。二是加強制度建設,通過制度的建設進行管理,對於容易逾越底線的地方,用制度來約束。三是留出迴旋餘地,及早掌握一些信息,不要變成既成的事實、一些矛盾和衝突。

文化建設落實到細節怎麼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宣傳部部長吳秀霞介紹說,文化建設既要有軟環境,也要有硬環境,要著力推動環境文化建設,創建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環境。近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作為符號建設的文化體現,啟動了校園主雕塑的建設。此外,西電博物館建設也在進行中。

河南大學作為一所百年老校,有著豐富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經驗。該校宣傳部部長李慶春結合本校特點,總結了該校文化建設的三個亮點:一是挖掘科舉文化,提升歷史內涵。二是傳承革命文化,牢記立德樹人。三是建設學院文化,鼓勵百花齊放。

「大學文化建設過程中力爭做到厚、潤、博。」在煙台大學宣傳部部長何世新看來,不同學校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方法多種多樣,但離不開「厚、潤、博」這個坐標體系。「厚」指的是文化傳承基礎紮實,師生認同度高,歸屬感強;「博」指的是文化內容兼容並包,隨著學校發展,學校文化不斷豐富;「潤」指的是文化載體豐富,文化從精神內涵傳達到物質表徵,「潤」萬物而無聲。

《中國教育報》2017年08月22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補上高職政策環境質量的「短板」
小心掉進「美麗」陷阱
安徽:用大數據「識別」貧困生
石家莊千名山區教師進城「充電」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開創理工類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典範,華中科技大學做到了!
聚焦新時代新聞學創新發展
大數據與新聞傳播研究的學術想像
科技新聞大雜燴
新聞史研究的社會學轉向——讀舒德森《發掘新聞》
新聞|中藥質量溯源與中醫藥產業發展學術論壇舉行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
「微新聞」首屆廣東中醫科學大會暨中美腫瘤學高峰論壇召開
華中科大著力打造新聞評論特色教育
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建設
劍橋大學的假新聞遊戲
康復新聞|香港浸會大學設立中醫中心
「新聞是什麼」——人工智慧時代的新聞模式演變與新聞學教育之思
春節技術新聞大匯總
「從新聞學習」:互聯網內容的知識傳播
建築大師們的八卦,比娛樂圈新聞更精彩
看新聞 學英語
新媒體學科融合與卓越新聞人才培養高峰論壇舉行
最新絲路新聞!中國與烏克蘭商討共建「一帶一路」,中企參建全球最大光熱發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