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航天健康大講堂——中醫話養生之處暑節氣篇

航天健康大講堂——中醫話養生之處暑節氣篇

2017年8月23日,將進入處暑節氣。「處」是終止的意思,《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此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都會逐漸下降。那麼,處暑時節的養生有哪些講究昵?

精神養生

時至處暑,「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處暑時節天氣多變,很易引發情緒變化,極易誘發消沉的心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要遵循古人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 養收之道也」,力爭做到心神靜寧,精神怡然。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可以通過聆聽舒緩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集中神志、安定內心的活動實現精神內養。

起居養生

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此時,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

首先要保證良好的睡眠,良好的睡眠不但可以消除疲勞,保護大腦,增強免疫力,還能促進發育,有利於美容。處暑節氣後要做到早睡早起,盡量做到比夏季每天多睡一小時,依然要保持午間小憩的習慣。

其次要適時增減衣物,護住要害部位。處暑時節,天氣變化比較明顯,一定要注意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不要著涼,也不要熱傷風。處暑後,晚上微涼,睡覺最好不要再開空調,少用風扇,也不要在窗戶底下睡覺,以免邪氣入侵。尤其一定要遮住肚子,預防著涼。

另外,也不宜急於增加衣服。民謠素有「春捂秋凍」的說法,秋天不要一下子增加衣服,以使體溫在秋季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

此時還可以通過按摩肚臍進行養生。肚臍是人身要害,夏天的暑熱讓人們對肚臍的保暖不夠,這個時節可適當加強養護。具體做法是:先將雙手掌心搓熱,然後上下重疊放在肚臍上,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分別揉按,可顧護陽氣,利於養生。

運動養生

處暑之後,可適當增加運動強度。隨著天氣的變化,中午由於室外天氣仍然炎熱,運動的時間適合選在早晚,早晚運動時可適當增加運動強度。但要以「不累」、「微汗」為標準,避免大量出汗,以傷陽氣和陰精。可選擇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散步、慢跑等。對於經常待在室內的辦公室一族,可利用辦公間隙散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此外,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登高望遠的好時機,可以開闊心胸、鍛煉體魄、陶冶情操。

飲食養生

經過一個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食慾感不強,因此飲食上別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飲暴食,少吃過涼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要做到少食多餐。

雖然處暑過後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氣溫上還沒真正進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氣依然較多,天氣悶熱,因此近期還要注意防暑祛濕,養護脾胃,可以適當吃一些健脾祛濕養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蓮子、扁豆、冬瓜,也可以吃些茯苓,如茯苓夾餅等。

另外,隨著氣候漸漸乾燥,秋意漸濃,人體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沙參、銀耳、芝麻、糯米、粳米、枇杷、菠蘿、鴨子、冰糖、蜂蜜、乳品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党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還要多食酸味食物,酸味收斂肺氣,而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

下面給大家介紹三款在處暑時節適宜的葯膳:

百合杏仁赤豆粥(清肺火)

食材:百合10克,杏仁6克,赤小豆60克,白糖少許。

做法:先將赤小豆洗凈,加水適量,與粳米一起,先以大火煮沸,然後在半熟的粳米鍋內加入百合、杏仁、白糖,以文火同煮至熟即成。

適用:肺陰虛,虛火旺盛,素有口乾、口苦者。

枇杷梨皮川貝飲(潤肺止咳)

食材:枇杷葉15克,鮮梨皮15克,川貝10克。

做法:以水煎煮取汁去渣代茶飲。

適用:肺熱,口乾咳嗽者。

黃芪山藥粥(補肺氣)

食材:黃芪30克,山藥3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用水煮黃芪取汁去渣,再用汁煮山藥、粳米做粥,晨起空腹食用。

適用:肺氣虛,容易感冒者。

作者:航天中心醫院 張向群

專家介紹

張向群,航天中心醫院黨委書記,醫學碩士,主任醫師。

從事中醫臨床和教學工作20餘年,師承名家,主攻溫病,擅長對老年病、消化系統疾病、男科疾病、皮膚科疾病的診斷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努力鑽研,致力於醫藥知識普及,主持或參與編輯多部醫學專著和健康科普讀物,發表醫學論文數篇。曾在北京電視台《健康生活》欄目做專題講座,在航天科工大講堂及航天科工各下屬單位做健康養生講座,受到好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航天健康大講堂——中醫話養生之大寒養生
中醫話養生之大寒養生
中醫話養生之當葯植園遇上二十四節氣——「雨水」之大棗
國醫大師張大寧醫話,腎為人體生命之本
名中醫話養生——調理老年性震顫
醫話「神仙奶奶」陳彤雲教授談養生與美容
醫話董草原的養生經
醫話金世元教授:無葯養生,健康一生
名醫醫話之永山談醫——四氣調神(2)
名醫醫話之永山談醫——藏府
醫話國醫大師石仰山:別總把中醫跟養生聯在一起,中醫養生的偽大師太多了
醫話田原對話樊正倫:生活處處有中醫
醫話中醫西化先做CT,大毒之葯反救性命
名醫醫話之津液永山談醫-氣血津液(2)
醫話國醫大師給你講講治未病思想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九旬老中醫醫話三則
醫話李辛:一個中醫眼中的精神健康——生病時,你可以做什麼?
名老中醫話胃炎:清利濕熱化黏滯
醫話國醫大師張震:人活三口氣,九十歲仍年輕!
黃醫生醫話系列:白癜風能不能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