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變為「打工者」的「創業者」們,回到大公司後的「變與不變」

變為「打工者」的「創業者」們,回到大公司後的「變與不變」

創業失敗的經歷讓一些創業者變得謹慎怯懦,另一些卻仍然野心勃勃,隨時準備重新出發。

文 | 王海璐

創業項目被一家大型旅遊在線服務商收購之後,「一哈旅行」合伙人陳昊在這家公司短暫工作了1個月。

辦公地點是東四環一處產業園,他的工位三面圍著高大的木板,牆上貼著「不能大聲說話」的標語,一次不帶工牌罰款100元。入職當天,管理員還發給他一個落滿灰塵的國產電腦。

「我說我不領,我用自己的就好了。他說不能不領。我說把這個給別人。他說不行,必須給你。」陳昊回憶。

他後來領了這台電腦,鎖進了柜子里。「對上不對下,整體都是那樣。」 陳昊評價這家公司。

陳昊的創業項目,做的是海外的中文用車服務。創始人是他在前東家的領導。2015年底,他們在資本寒冬中拿到了300萬天使輪融資,開始創業。

「當時想的很明白,無非就是1年。(失敗了)就是損失了1年的薪水而已。」陳昊說。

他們後來堅持了11個月。去年底,項目賣給這家OTA,估值不高,但也賺回了不止1年的薪水。對方為了挽留創始團隊,還給了他期權。

但這並沒能令陳昊對這家公司的印象稍微好一點。入職1個月,他就離職去了另一家公司,離職證明開了3個月。

始於2015年的資本寒冬,凍死了創業大潮中的大部分項目。在資金鏈斷裂、團隊解散,項目賣掉或關停後,創業者都去哪了?

有一大部分人回到了大公司,重新成為了打工者。

創業是職場加分項。在企業HR眼中,創業者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敢於打破常規,能夠承受高壓,並且大部分都是工作狂——在他們認為有價值、感興趣的事情上。

回到大公司的創業者,重新調整好了打工的心態,經歷團隊間的磨合。最重要的,他們需要接受並適應職場的規則。

創業失敗的經歷,讓一些創業者變得謹慎,安於大公司的穩定。另一些卻仍然野心勃勃,隨時準備重新出發,去實現自我價值、財富夢,或是即便只是為了創業的自由和刺激感。

岳建雄:從「你好我好大家好」,到「變狠」

創業項目 | 移動醫療項目「e陪診」

現在任職 | 鳳凰網副總裁、鳳凰新聞客戶端總經理

岳建雄起初並沒打算創業,更沒打算做移動醫療。他那個時候還是搜狐新聞客戶端總經理,今日頭條邀請他出任副總,條件是高薪加股權,當時這家公司估值5億美元。岳建雄原本計劃的是一次「跳槽」,但張朝陽極力反對,扛出了競業協議。這個時候,來自傳統醫療行業的一些機會找到岳建雄,希望在孵化移動醫療的創業項目。「跳槽」這才衍變成「創業」。

岳建雄的項目從陪診的角度切入,整合護士、病人、醫院三方的資源——這原本是個講得通的故事,直到創業半年後,岳建雄發現,這個市場根本就切不下去,因為醫療對於資源的依賴太重了。

聽說「e陪診」熬不下去了,鳳凰網CEO劉爽向岳建雄拋出了橄欖枝,邀請他出任副總裁及新聞客戶端總經理。他來的正及時。岳建雄的創業進入瓶頸期,正打算回歸自己擅長的資訊領域。

2016年中,門戶網站受到今日頭條的衝擊,鳳凰網的數據持續下沉。岳建雄加入後,帶領新聞客戶端開始業務轉型。

改革的一個方向是由內容驅動轉向技術驅動,向今日頭條靠攏。原本鳳凰新聞客戶端有100多個編輯,40多個程序員。岳建雄重新調整了人員配比,編輯裁剪到20多個,負責原創內容。技術團隊擴充到100多人。

60%的員工主動離職了,包括直接向他彙報的7、8個總監,整個部門發生劇烈的人事震蕩。但某種程度上,這也正是岳建雄希望看到的,他要改革,就得大量啟用新人,重塑這家公司的基因。

創業歸來,岳建雄感覺自己的心變「狠」了,也更加無所畏懼。處於職場食物鏈的頂端,他不必像職場新人那樣,把過多精力集中在人際關係。恰恰相反,創業反而讓他更看重結果。入職鳳凰網快1年了,岳建雄幾乎沒和任何一位高管單獨吃過飯。他評價自己從前工作的心態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在創業之後,「我沒什麼顧忌。我來就是想做成事,不需要搞關係。」

岳建雄還從創業公司帶過來幾個人到鳳凰網。他們帶頭像創業者一樣地工作。岳建雄剛來鳳凰網的時候,員工每天6點鐘準時下班。現在,很多人晚上9點還在加班。

渠道部門的一名員工,負責晚間應用商店的競價排名,有一次為了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好的推薦位,凌晨2點還守在電腦旁。第二天還向同事炫耀,「我昨天3塊錢就拿到用戶了。頭條(的人)2點鐘沒抗住,睡倒了,我沒睡倒。」

岳建雄感恩這樣的員工,並決心為他們爭取足夠的激勵。幾天前,他為了給本部門員工爭取期權,和管理層大吵一架。如今帶領鳳凰網新聞客戶端就像是他的第二次創業,辛苦培養起來的幹將,他要把他們都留住。

但岳建雄基本不會考慮,再像2、3年前一樣盲目地開始從0創業了。70後的他沒有年輕創業者那麼多試錯的機會,他還有家庭要養,不得不為自己留退路。

岳建雄將全民創業的大潮形容為創業者的一次「上山下鄉」。回顧往昔,「你不裹挾在裡面很難。不創業都被人瞧不起。」岳建雄說。他認為自己創業的動機,就是資本驅動下的一次「虛榮心作怪」。

虧欠了投資人和員工,是岳建雄創業以來最大的心病。他靠著圈子裡的名望挖人,最終卻辜負了他們的信任。每當身邊有熟識的創業者融到資,他就不自覺地在心裡想,「這些兄弟跟我沒拿到錢,跟他拿到了。」

這種精神負擔讓岳建雄騎虎難下。一方面,隨著業務陷入僵局,「你內心裡很可能(對項目)已經判死刑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咬牙堅持,「如果做沒意義的事情,耗費那麼多投資人的錢,耗費跟你混的人的青春,覺得很對不住。」岳建雄說。

「創業是為了把事情做成,有回報。不是為了創業而創業。事情做不成,你創業幹嘛,為了當個CEO?」現在,岳建雄說。

羅詩雨:「能屈能伸」

創業項目 | 音樂K12教育項目「為藝」

曾任職 | 樂視市場部

作為「合伙人」加入創業項目「為藝」前,羅詩雨在公關公司工作過3年。那個時候,她站在商業鏈條的末端,無法理解市場活動背後的商業本質。

創業為羅詩雨解答了這個問題。他們的項目瞄準音樂教育市場,試圖整合音樂院校的教師資源,向K12學生提供授課服務。這個項目,後來在資本寒冬中因為投資方跳票、融資耗盡死去了。創始人還在堅持轉型,羅詩雨卻選擇回到了大公司。

她原本就沒指望看著公司上市。「我可能現實一點,走一步看一步,如果公司能夠被收購,或是融到哪一輪算哪一輪,我想要的就達到了。」

羅詩雨去了樂視視頻上班。2016年初的樂視還一片風平浪靜。沒有資金鏈危機,市場費用也還充足,隔不久就有一場發布會。羅詩雨認為,相比於BAT,樂視更像是一家「市場營銷驅動」的公司。她和同事一起搞晚會,請明星,談合作方,做跨界營銷。

重新回到大公司,羅詩雨認為這是對她個人能力短板的再補充。

創業是一個持續輸出的過程,她畢竟還年輕,欠缺管理經驗,大項目上的操盤經驗也不足。而這些素質,只有在大公司能得到鍛煉。

但重新成為一名大公司的普通白領,她又感到一種落差感。創業的時候,她每天見的都是創始人、合伙人,談幾千萬的融資,「那個階段,你感覺世界上什麼東西都是有可能的,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能得到結果。」

到了大公司,她手裡負責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細小而具體的。

羅詩雨還認為,創業的經歷,讓她在職業選擇的時候面臨一種尷尬:以她的資歷,應聘「經理」有些浪費。應聘「總監」,年齡和管理經驗又不足以服眾。她後來加入樂視,去了低一級的崗位,拿著高一級的薪水。

人際關係是另一種壓力。這來源於她過往與多家大公司接觸的經驗——一方面,「帶我的人在某些經驗上也許還沒我多,他說的有可能是錯的。」羅詩雨說。另一方面,她始終相信,大公司的生存法則,70%在謀人,30%在做事。

「也許你把事情做對了,反而你就錯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羅詩雨說。她認為相比於創業公司,大公司的職場規則更加複雜。但同時她也認同理解、應對這種複雜性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學會了遊戲規則,才能更好地管理『人』。你要能屈能伸,用一個平常心看待不同人。」羅詩雨說。

陳昊:「把自己當成公司的主人」成為一種慣性

創業項目 | 海外用車服務「一哈旅行」

目前任職 | ofo運營總監

把項目賣給OTA之後,陳昊得到幾十萬現金,還有50萬股股票。按照當時的估值,這些股票價值500萬。就個人而言,陳昊創業得到的回報其實不差。

陳昊不太看好這家OTA的未來,因此並不准備在這裡長期待下去,等待500萬的價值兌現。「真正裝在兜里的才叫錢。」

在那家OTA象徵性地工作了一個月,陳昊托華平的投資人介紹,認識了ofo創始人戴威。

那個時候,共享單車的戰火已經燃起,摩拜和ofo相繼拿下B輪融資,處於大量招兵買馬的階段。陳昊認同出行的大方向,也得到了戴威的認可。不久之後,他成為ofo的運營總監,是這家公司的前150名員工,有期權。

或許是因為ofo也正處於成長期,陳昊發現,自己來到這家公司上班,還保持著創業者的工作節奏。他每天早上6點出門,晚上7、8點下班,1個月有一半的時間在出差。陳昊適應這種工作狀態,這是創業對他的改變,「無論你是創業還是上班,你都用創業那10個月的狀態來做。人活著就是創業,我覺得每天都在創業。」

有一次,陳昊在公司走廊里遇到一個訪客,沒有佩戴員工工牌,像逛街一樣,沒什麼目的性地在走廊里遊盪。陳昊路過剛好看到這一幕警惕了起來,他把這個「陌生人」攔下來,詢問她的身份,並一路「護送」到前台,交給保安做訪客登記。

「其實這跟我沒關係。」陳昊對36氪說。他負責單車的城市運營,與公司安保部門相隔十萬八千里。但共享單車大戰正酣,兩家都在提防競爭對手搞「小動作」,提高戒備總不會錯。

這是一種只有創過業的人才能理解的職業自覺:他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當成公司的主人,為本職工作範疇以外的大小諸事操心。

「這是一個連貫的。你不能說,原來創業是我自己的事,這是ofo的事。就是一個慣性,融入到你的血液裡面去了。」陳昊說。

但創業期間時常發作的焦慮感,在他回到公司上班之後,的確是和體重一同下降了。日常的壓力雖然還是存在,但「回到家就好了。」

陳昊認為,自己還是可能會再一次創業。積累了一次失敗的經驗,他也學會了如何把一個項目從頭做起來,相信再度出發,一定會有更好的結果。

再次創業的內心驅動力,40%來源於實現財富夢,60%是希望真正做成一件有價值的事。創業好像會上癮,「它是一種荷爾蒙。」陳昊說。

上一次創業失敗的經歷,讓陳昊總結了一條寶貴教訓:在能拿到錢的時候,一定要多拿一些錢。

創業之初,在中關村附近的一家北京菜館,他和前東家的老闆一起吃過一次飯。那個時候,這位老領導有意投資他們700萬,但要求占股70%。陳昊和創始人都不同意。

「覺得70%是大股東,我們持一點小股份在打工。」陳昊說。

後來融資困難的時候,他總禁不住會想,如果當初拿了這700萬,可能公司就會成長到50人,用補貼把數據跑過1000單,支撐到A輪融資,就更有機會成功。對於創業者而言,大股東的話語權並沒那麼重要,因為只有成功,股份才有機會兌現。

「不要想著一定要成。你先run起來,經驗是你自己的。20多歲不要想太遠,現在你覺得划算就干。」陳昊說。「你不要指望一個事能成,他只是你的一個人生經歷而已。先跑起來,跑到哪都可以。」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賽事 內容 俱樂部 線下場館,騰訊系團隊「艾播電競」聚焦第三方賽事
低價的秘密,傢具品牌們可以向宜家供應鏈學點什麼?
順豐募資80億,買飛機、招飛行員等就要花27億,物流巨頭們要「上天」
辦了頭條史上最「土」發布會,加了打賞的火山如何贏走老鄉們的心?

TAG:36氪 |

您可能感興趣

變與不變,成功的窄門
智能座艙,背後的「變與不變」
微視的變與不變
OPPO的變與不變戰術:堅持初心不代表著一成不變
年俗的變與不變
鏈家左暉:不動產市場的變與不變
香港市場的變與不變
變與不變的不二法門
四十不惑,希捷的變與不變
變與不變間,未來如何掌控品牌的力量?
短視的資本市場,微博的變與不變
手機行業又將面臨洗牌,OPPO漸變與見變延續不敗戰績
變與不變:年味未淡 形式有變
小議智能門鎖的變與不變
短視頻、場景化、頭部,內容變現的變與不變
後智能機時代 從產品看OPPO的漸變與見變
從新三年戰略看索尼的變與不變:用硬體黑科技「創造」未來
有機情:手機四月天,一起看廠商們的變與不變
中國文化的變與不變
一點形式上的改變與創新,卻創造出完全不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