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書法思考

張守澤 撰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甲午小滿沐手 守澤

王羲之生活在偏安江南的東晉時期,西晉滅亡的創傷與官僚政治的昏庸,使流離江南的士族階層普遍感到苦悶。由於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優裕的物質條件,他們大多嚮往山林,歸隱老莊浮屠。在談生死,煉丹藥,縱情詩酒的半醉半醒中,留下了諸多吉光片羽的文字。因書寫遒麗婉轉,一如江南山水的清韻沖和,成為那個時代文化心靈的記憶。

人的精神追求往往遠高於客觀現實,藝術的調和使之升華而妙不可言,實非常道焉。所以王國維說:「如繪畫是八重天,那書法就是九重天」。即使在電腦工具代替書寫的今天,人們依然有揮之不去的筆墨情結,那是因為書法的藝術感染力往往超越文字內容本身而直指人心。

書法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傑出的書法家不可能用世俗的習慣來表述他獨有的深刻,他有自己的線條語言和圖式風格。優秀的點線,質地細密、腹實中空、肌理生動,簡潔而豐盈,張力充溢內外,具有不同質感的轉換性和使用的不可預測性。通過線條的運動,你能夠感受到書者心緒的波動,氣韻的滯暢及意志的力度。在圖式結構上,不是美術的平面構成,而是時間的不可逆轉產生圖式聚散分合的因果聯繫。這種整體氣象潛在的語言特色和空間意識,則無遺地展現出書者的才情與胸懷。

王羲之顏真卿之所以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高峰,就在於他們是筆墨語言和圖式風格的最佳創造者,亦是書法的線條形質與結構觀念的創變者。在漫長的農業社會進程中,後來的創新者都未能跳出這兩座高峰的陰影。

北碑的大量出土,它那斬釘截鐵的筆法語言和浪漫誇張的變形,使沉悶的清末看到了變法的希望。在康有為的鼓吹下,將歷史的憤懣和個人的牢騷融寓於書法的變革,雖一掃傳統的繁瑣和文弱,但在書法的藝術層面,卻只是形式的仿效和粗陋的移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書法的線條基因和形式的空間觀念。遺憾的是百年後的今天,人們依然是按圖索驥的形式摹仿或刻意變化,好以古人的文辭思辨來代替具體的深入實踐論證,更好以流行概念的八卦解析引領時尚新潮。因此,當代書法不論碑學與帖學的變革,都因基因老化失去活力,文化的不自信而迷惘浮躁。時尚者,沒有歷史的包袱而輕狂冒進;保守者,缺乏對歷史精華的證悟,而茫然緬懷,悲情自虐。這種冒進與悲情的心態讓我們很難客觀的對待歷史的發展,融入時代的需要。如此,書法文化已落後於其他文化的與時俱進,貌似熱鬧的書壇將漸成孤島,寂寞難免。

如果說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那麼這個核心的精神應是至剛至大的進取包容思想,和至柔至厚的趨吉避凶的再生能力。書法如有此精神,幸矣哉。為之,當代書法人,應具有歷史的深邃眼光,洞察古今之變。寬闊的文化胸懷,不受國家民族文化的局限。獨立健全的人格品質,不為時風所移。能站在新的時代高度,融匯精華,激濁揚清,走出當下的困境。能如此,書法幸矣。

以下幾個問題供大家參考: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疑古

如果認為古人的藝術是盡善盡美的極則,那就意味它不能被超越,意味它已走到歷史發展的盡頭,也意味著後人努力的沒有希望,更讓人懷疑這種藝術承載內涵的淺薄。

二、意義與責任

書法的作用與意義,從來就不局限於文字的認讀和消遣,它亦蘊含了古人的人生際遇和家國情懷。它在當代更是藝術家對人生感悟表達的載體。當代書法藝術家們既是中國文字的守護者和感恩者、也是寄生者和污染者。

三、超文化的語言

書法的語言及圖式從它的誕生就蘊涵了中國獨有的哲學信息特徵,它是超文化的表現,它語言系統的多樣性和語言形式的豐富性使之具有超強的信息涵蓋力,可以說書法是哲學的線條信息庫,一個深入感知的實踐者他拿作品說話,他不需要用其他文化形式證明他體悟的超現實存在。

四、個性化

一個藝術家,只有從自己的切入點去解讀歷史,才能超越書本的局限和大師的障礙。這種能力的培養是個性化的,只有個性化的生長才能保持他觸角的敏銳。人為配製的文化菌液只能培養安全的,二流以下的文化寄生體,而一流的藝術家有他永不隨俗的獨立性、偶然性、超前性和不可避免的悲劇性。

五、公正性

書法作品當以藝術質量決定其優劣,它必須擺脫作者社會地位的影響,否則它的公正性就會受到質疑,它的藝術和價值就得不得應有的尊重和體現。現在是經濟轉型期,也是文化轉型期,藝術在轉型的大潮中並不都是優勝劣汰,但願後人能喝到今天的陳釀,而不是豪華包裝的垃圾。

六、經典的空間

經典的魅力就在於留下了廣闊的理解空間。由是,我們看到了傳承的多樣性,看到了不同時代的筆墨內蘊,看到了流淌不息的書法長河。所以經典是讓人理解的,親近的,不同的時代就應當有不同的理解,經典因我們而鮮活。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松聲鐘聲聲聲自在,山色水色色色皆空。原作尺寸:235cm*108cm

七、線條與形式的廣義理解

書法史上名家紛呈,名碑名帖,各具風采。但筆墨精良獨到者,鮮矣!何謂精良獨到?余以為,線條體現的恰到好處的力度,和線條形質的個性化,是謂精良獨到。古人於力度有入木三分之說,然多以比喻誇飾,缺少對線條肌理質感的詳細論述,故歧義叢生,名家流弊。以致為表現筆力,大多迅猛重按,毫攪蠻纏,或筆法痙攣扭曲,一波多折,故作磅礴蒼勁之狀,自以為得力,實不知筆力是書寫合度的質感內涵審美,不是單純的物理運動之力,因而即使是經典作品的線條,也大多是外力顯現的習慣性生產,缺少線條力度質感的豐富性,也就是說沒有對筆墨語言達到更高層次的理解使用。從技術上可總結為五:

(1)提筆聚焦性差,鋒散神散。

(2)按筆不能裹毫,內蘊無駐。

(3)行筆無氣引導,不能遠涉。

(4)缺少內在律動,不能顧盼。

(5)中鋒側鋒和偏鋒無法隨意轉換,因手法僵硬不能八面出鋒,更達不到筆隨心轉的自由之境。因此我們看到的線條,大多平板單調、生硬做作、結構支離拼裝,無有內在的聯繫。既沒有張力強度的延伸,也沒有線條的內斂性和膨脹性以及運動轉換的空間感。很顯然這些材料的美學意義遠未達到中國哲學和文化的高度,也無法構建當代書法的藝術形式和現代人的精神空間。

難道沒有人懷疑經典的權威性嗎?有!但因崇拜國王,誰也不敢懷疑他真沒穿褲子,這是中國書法的尷尬,書法權威的悲哀。

古人的建築材料不外乎泥木磚石,它的材質決定它只能向大地平鋪延伸而千年不變。當代鋼鐵改變了這一切,它超強的韌性使建築的高度迅猛升空,不但容量巨大、功能多樣,而且形式自由賦予聯想的空間。使我們的生存空間觀念,在不知不覺中迥異於傳統,再也回不到過去的小屋,即使回去了,也沒有過去心。因為我們總是在留戀中向前看,總是好奇的。

卡爾.薩根說: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理解是一種樂趣,知識是生存的先決條件。因為在我們這個宇宙中只不過是晨空中飛揚的一粒塵埃。所以,我們認為,人類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宇宙的理解程度。

什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心;什麼樣的心表現什麼樣的藝術。這就是因果與緣分。為之,我順應它,理解它,在有意無意、不知不覺中從容表現我的感受,也是對它的一種記憶和自我超越。

八、感悟的偶然性和純粹性

藝術是感悟,是非常態,《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都是在無意於佳而佳的非常態下,激發出生命潛能的巔峰之作。再現這樣的作品已不可能,但人的藝術感悟和生命潛能,有釋放的要求。那就在有意於佳而佳的感悟狀態下,進入藝術的更高層面,即從對文字物象的表述和依賴,進入文化信息的捕捉、理解與創造,讓我們的情感和情懷得到超我的升華,寫出具有時代胸懷和民族氣質的巔峰之作。既與古人拉開距離,又與古殊途同歸。

何謂有意於佳而佳,那就是視自己的藝術為更純粹的勞動,一種涉及靈魂的東西。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襟度靜懸秋月影,文章高振海濤聲。

九、平面的靜態空間與立體的動態空間

凝固的框架是書法的靜態美,就像觀看平面的宇宙星圖,若僅以圖式的分割美為藝術的最高表現,而忽略書法形態氣質的筆墨變化,則將書法淪為美術的附庸。因為結構圖式只是書法最淺表的外殼,而氣韻生動的筆墨圖式,才是念念不同而念念相續的情感世界。才有了靜若太古,轉瞬千年的滄桑尋悟,這就是書法線條獨有的魅力所在。是書法表現的最難為之處,也是書法中最深邃迷人的燦爛星空。

余學書三十餘年,廢紙何止三千!記憶了什麼,真說不清楚,只知陷入古人的八卦陣,左衝右突,屢遭滅頂之災,幾欲絕望。這裡沒有僥倖,只有勇敢與信心的堅持,冷靜深刻的分析,百倍汗水的努力,你才有生存的希望,直至衝破最後的玄關。當一線天光閃爍,你必須將它開悟為光明的普照,重生的你發現,哪有什麼八卦陣、老君爐這些破玩意兒,古人笑吟吟走來,他們是新朋友,是舊相識。他們是歷史的精華,是那個時代信息的縮影,和我們一樣聰明而愚頑,有著常人的癖好。對正心誠意的求道者,灌頂智慧,幫助你超越重重障礙而清醒;反之,對投機取巧者,就是慷慨的習氣施捨,讓你在歷史的糟粕中沾沾自喜。

每一天的努力都是漸變,都是質變的積累,千變萬變,一在何處?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書法的終級價值何在?說不清,也不能證明。如果說生命的一切活動和現象都是心的顯現,一切藝術活動均為求得心之完美,那我就把握好今天的筆墨,寫出因緣和合的步步蓮花。

2009年6月18日於北京宋庄

五柳先生傳(書法冊頁) 張守澤 書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五柳先生傳》 東晉 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為四川孔廟所書匾額

張守澤書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千載文宗(匾額原件尺寸:148cm·45cm)

錢賓四曰:孔子之前中國歷史文化已當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孔子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啟新統。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與天地參(匾額原件尺寸:148cm·45cm)

《楚辭》曰:欲與天地參壽兮,與日月而比榮。《董子春秋》: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後生。《淮南子》: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明與日月竝,精與鬼神總,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內能治身,外能得人,發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中庸》: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聖集大成(匾額原件尺寸:148cm·45cm)

孔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極重要人物。孟子曰: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中和位育(匾額原件尺寸:180cm·65cm)

《禮記·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位」即「安其所」,「育」即「遂其生」,安所一,乃一切生命之大欲,一個人,一個民族,都在求其「安所遂生」,即求其「位育」,教育的目的也在於求人生良好的「位育」。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斯文在茲(匾額原件尺寸:180cm·65cm)

《書經》曰:"克昌厥後,斯文在茲" 《論語·子罕》: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章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論語·憲問》: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聖協時中(匾額原件尺寸:180cm·65cm)

《禮記·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朱嘉註:「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又「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創作談: 孔廟之匾,皆由欽定。夫子精神,至剛至大、溫柔敦厚。寓之於書當用重材巨料,方顯莊嚴瑩潤,以為人間之楷式。

《太史公書》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云: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守澤

《書法思考》——九個問題供參考

張守澤先生

張守澤,男,著名書法家、學者,書畫藝術專職作家。逍遙體書法創始人,祖籍四川,自幼醉心於書道,習書至顛,喜雲遊、樂逍遙,業界人稱"逍遙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禽鳥工筆畫染色步驟教學
王羲之楷書《黃庭經》宋拓本(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張守澤臨顏真卿《勤禮碑》對比圖
『融楷、草、篆、隸為一爐』——洒脫、端莊、圓滑、遒勁
魅力黑白,多情山水~姚治華山水畫作品欣賞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關於書法的思考
張誌慶—關於書法的思考
學習書法參考書目
「大字書法展」評審之思考
對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的一些思考
少兒書法教學系列思考之一:怎樣寫
學習書法相關問題答疑
著名書法家劉文華現場主講《書法文化的思考》
迎新春,送對聯書法章法淺探供參考
關於書法哲學的概略思考
藝考生必看:書法藝考的重點解析
書法創作九種模板參考!
對明星「書法熱」必須「冷思考」
中國書法理論經典系列選讀——項穆《書法雅言》
書法等級考試有用嗎?
中國書法:草書字法研究述略
歷代書法名帖名家選——《仿三種書》
《科舉狀元書法節選》
明代書法:王鐸隸書《三潭詩卷》欣賞
15書法班考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