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聲音的穿越之旅

散文:聲音的穿越之旅

【作者簡介】素心,本名於麗紅,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作品散見於《草原》《百柳》《中國財經報》《文學月報》和多個網路平台。

散文:聲音的穿越之旅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多民族聚居融合的、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度,各民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進程中、共同締造了絢麗多彩的多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璀璨的音樂文化。祖輩們以其聰明睿智的才華,為我們留下了一份份極其寶貴的音樂遺產。赤峰雅樂就是在赤峰地區曾經演奏、流傳,並得以保存下來的一種古老的宮廷音樂;因其流傳時間較長,從而逐步形成了具有赤峰地區獨特風格和韻味的古樂曲。

——題記

好多年前,記得那是上初中的時候吧。電視還沒有普及,人們的娛樂還停留在收音機與錄音機的卡帶時段;記得上第一節課與早自習之間會有一個小時的空閑時間,所有同學們都把這一小時時間看得異常寶貴,那是屬於我們的自由時間。一個小小的收音機,成就了少男少女的追星夢,那時的小虎隊、張明敏,好多歌星、歌曲都是從帶著天線的小黑盒子里或者卡帶中聽來的,並且人人為之傾倒陶醉。

忽然,有一天,收音機里一種古老華貴的空靈之音,優美的通過空氣的震動波傳進我的耳朵,敲擊我的神經,我的心一下被這絕美的音樂抓住,這是什麼樣的聲音啊,為何一下將我擊倒俘虜;似雲間綻放的花朵,雍容、典雅、高貴得妙不可言。不知為何,從那一刻起,我似乎被莫名的情緣擊中,不可救藥的愛上了這美妙的樂曲,它更是時常縈繞於我的耳畔,揮之不去。

後來我知道,我真的愛上了它——赤峰雅樂

散文:聲音的穿越之旅

雅,正也。雅樂,就是典雅純正的音樂,是一種古代漢族宮廷音樂,指帝王朝賀、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樂。雅樂的體系在西周初年制定,與法律和禮儀共同構成了貴族統治的內外支柱;雅樂不同於民間小調,它出身高貴,是皇室貴族推崇的高雅音樂;是我國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和朝賀、宴慶等隆重大典時演奏的音樂。是一種集詞、曲、舞三位一體的古典藝術形式;也是中國最具典型意義的古代宮廷音樂。它起源於西周,在我國的音樂史上有著三千多年的輝煌歷史。如今古老樂聲穿越三千年而來,帶著它特有的神秘面紗,獨有的穿透歷史塵埃的魅力緩緩而來,怎不讓人心馳神往呢?

然而,曾幾何時,雅樂隨著封建社會的分崩離析而失去了宮廷舞台從而逐漸失傳,然而在內蒙古赤峰地區卻得以流傳並且保留了下來。

說赤峰雅樂不得不說「赤峰十番」,「赤峰十番」有特有的樂器、特有的音律、從而奏出優雅獨特的神韻;是一種充滿古典韻味的原生態樂曲。

「赤峰十番」是流傳於赤峰地區古老的、獨特的民樂合奏,又名「十樣錦」俗稱「十番鑼鼓」,演奏的樂團名為「十番會」,它是由若干曲牌和鑼鼓段子邊綴而成。據考證,「十番起源於明代」,明萬曆年間的十番共有「鼓、笛、木魚、板、鈸、大鑼、小鑼、鐺鑼、大鐃,小鐃」十種樂器,到清朝末年「十番」又發展成:笛、管、笙、三弦、提琴、雲鑼、木魚、檀板、大鼓、單皮鼓等十種樂器,後又增加了星與鈸。

關於「赤峰十番」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來源於清帝避暑的承德避暑山莊,由皇家樂隊流傳下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儒家音樂的余脈傳承。它主要的流傳地域是紅山區、松山區、元寶山區及部分旗縣,主要由三個宮調和二十四首樂曲組成,每次演奏也是固定的二十四首曲目。樂隊成員社會上的中上層人士為主,不吸收下層的人士參與。

雅樂音樂「中正和平」詞曲「典雅純正」幾千年來被儒家奉為音樂的最高典範。赤峰地區的雅樂開始於清光緒年間,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在原赤峰市政協與文化局合編的《赤峰雅樂》一書中有這樣的論述:赤峰雅樂與赤峰十番沒有太大的區別,從它們所用樂器差不多相同、演奏曲風、形式、成員等等不難看出,赤峰雅樂源於赤峰「十番」卻不是赤峰「十番」。赤峰雅樂是始創於京師的「十番鑼鼓」在赤峰地區的留存與演變。在古樂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與當地蒙古族民歌與宗教音樂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別具風格的音樂。

散文:聲音的穿越之旅

聽紅山民族藝術團團長李志林介紹說,赤峰地區演奏的赤峰雅樂始於清光緒年間,最先傳習雅樂者是當時的赤峰元寶山煤礦主李林梓,後為清末舉人董俊先、秀才張朝清。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赤峰民眾教育館(現紅山區文化館前身)館長李惠清繼續主導雅樂的發現與保存。那時每逢重大節日、祭日、廟會等均邀雅樂隊(當時稱國樂隊)演奏,李惠清曾在1936年以個人名義石印了當時演奏的國樂曲譜。

原紅山區文化局局長錢偉臣最熟悉雅樂,他幾乎做了詳盡的註解。他說,五十年代末特別是六十年代初,市文化館為使這一在赤峰有著悠久歷史且影響較大,當時稱之為國樂的曲譜以及演奏活動能傳承下來,每周六的晚上都組織過去曾參加過雅樂演奏活動的部分老同志到文化館集中學習赤峰雅樂。當時因找不到原來石印的曲譜,所以只憑部分老同志的演奏記憶,錄音扒譜、練習,當時也只能吹奏幾個曲牌,後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社會文化處聽說後專門派人來赤峰和市文化館的同志一道記錄整理了部分樂譜約10餘首,並刻印成冊,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遺失,從此流傳在赤峰近百年的這種古樂銷聲匿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紅山區政協、文化局於1982年春天聯合成立了「赤峰國樂搶救小組」,並責成紅山區文化館承擔挖掘、譯譜、組織排練等項工作。這次挖掘整理錄製工作得助於自幼酷愛音樂、擅奏雅樂的當時已八旬高齡的張海峰老先生。他以非凡的記憶,口述「工尺譜」;更得助於徐俊老人以及文化館、市烏蘭牧騎的部分音樂工作者。他們在一起切磋琢磨,反覆排練、錄製,形成了最初的音響資料。在此基礎上,由紅山區政協副主席高雲華執筆文字部分,李守臣等把「工尺譜」譯成簡譜,編印成《赤峰雅樂》一書,書中共譯24首樂曲;從此紅山區第一次有了文字的、音響製品的赤峰雅樂。

散文:聲音的穿越之旅

1987年,在紅山區委、政府的重視下,紅山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局特邀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趙汝德老師將原來錄製的赤峰雅樂改編成了《赤峰雅樂套曲》。他根據原來的赤峰雅樂24首樂曲及曲牌的命名和樂曲的基本韻味和格調,重新編為13首樂曲,計四段。第一段《大典》、第二段《四季》、第三段《雁旋》、第四段《龍騰》。改編後的《赤峰雅樂套曲》既保持了其原有的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的宮廷音樂的氣度與魅力,又有所發展創新,使整個赤峰雅樂的曲牌格調更高雅、意境更深遠、內涵更豐富、旋律更優美、節奏更鮮明、氣勢更恢宏。

1984年至1987年,《中國廣播報》、《內蒙古日報》、《赤峰日報》、新華社香港分社、內蒙古電視台、赤峰人民廣播電台、赤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均對赤峰雅樂進行了報道或專題介紹。1986年10月,《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通訊社分別用中、英文介紹了赤峰雅樂的挖掘整理情況。同年中央電視台通過新聞聯播播報了赤峰雅樂;這樣流傳在赤峰地區近百餘年的古樂從塞外赤峰傳播到海峽兩岸並且走向了全世界。

有幸聽到赤峰市老年之春民族藝術團,在赤峰雅樂慶壽組曲主旋律基礎上創編的《赤峰雅樂慶壽組曲》,能得以聆聽這一古老的雅樂盛筵,實乃人生之大幸事。此組曲共分為四段:第一段:擺宴,鼓樂聲起,帝王生日盛大的慶典拉開帷幕,君王壽誕,華夏盛世,四海同祝賀的盛況讓聽者如同身臨其境,彷彿置身華誕壽筵當中,富麗而堂皇。第二段頌歌禮讚,是為君王歌功頌德的篇章:樂聲表達帝王偉岸,治國有方,四海太平百姓擁戴的吉慶場面;第三段:開宴,表現了千人共同舉杯,同飲帝王壽酒的宏大場景,眾人同賀君王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君王回贈四方百姓,恩澤遍布九州的同樂盛世。第四段則表現了宴會結束時的收宴場面。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不論帝王將相萬事皆是因緣起,每次的杯弓交錯,都是一世浮華的縮影,一個個朝代的更迭,都會覆蓋歷史的喧囂,此消彼長;唯留一個個史話傳於千古,赤峰雅樂優美的樂聲,在盛世恢宏的鑼鼓喜慶中、在歷史的塵埃中穿越時光而來,在光陰的旅途中,娓娓訴說著曾經的盛世與奢華!

赤峰雅樂這一古老的宮廷音樂,穿越滄海桑田,跨越多個朝代,最後放下至尊的皇室身段,融入民間,並且在民間得到傳承和發揚,不得不說這是一大幸事。在這美妙的聲音旅程中,透視出了多少王侯將相的興衰與沒落,多少朝堂更迭的無奈與興衰!

從不懷疑赤峰雅樂位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華夏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奇蹟,畢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我想人們不會局限於非遺高大上的標籤,我想真正把美好的事物傳承下去並且發揚光大才是最最重要、最最美好的事情吧!

有美妙之音穿越時空而來,當不負它、定不負它才是!

散文:聲音的穿越之旅

(圖片來自於網路)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小說:紅塵三千(38)
隨筆:清淺歲月與書相伴暢讀姿
散文:姚家幺叔
小說:紅塵三千(37)

TAG:作家薈 |

您可能感興趣

牆裡的聲音
探秘聲音之旅
趙豐散文‖聲音
北宋古琴:穿越千年的聲音
小詩:風起的聲音
聆聽歷史的聲音——滇西小眾古鎮文化之旅
陳瀅最美中國聲音綻放冬奧會,她的勤奮和敬業比她的語言、聲音更美!
穿透時空的聲音
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聆聽宇宙的聲音
最治癒的聲音,就是下雨的聲音
穿越《延禧攻略》,聽陸虎演繹《雪落下的聲音》!
洪聲音樂 我的鋼琴之緣
海螺里的聲音
聲音
聲速、回聲、聲音的特性
找尋最遠古的聲音
聽,海的聲音
治癒歌曲《飛雲之下》,韓紅和林俊傑聲音毫無違和感
她的文字里有圖像、氣味和聲音
爆笑漫畫《心靈的聲音:帥氣的道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