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如生活一樣,愛是藝術

正如生活一樣,愛是藝術

題圖|崑曲《牡丹亭》劇照

譯者提要

人,生來孤獨,但不能孤獨一生,否則會失心瘋癲。

怎樣克服孤獨?這就是人生問題。

唯有愛才能合理圓滿地解決人生問題。

什麼是愛?愛首先是給予,但愛並不僅僅是給予,各式各樣的愛都永遠包含四個要素:關照,責任,尊重,相知。

愛是藝術。要掌握愛的藝術,需要懂得愛的理論,也需要鍛練愛的能力。

掌握任何藝術都需要自律、專註、耐心、重視,學習愛的藝術也不例外。

學習愛的藝術,還有特殊要求,就是收斂自戀,深化謙卑,增進客觀,加強理性,樹立信心,鼓足勇氣,保持活躍。

《愛的藝術》新譯節選

艾理希·弗洛姆 著

李連江 譯

一無所知,則一無所愛。

一無所能,則一無所悟。

一無所悟,則一無所值。......

悟者,

亦愛、亦知、亦觀。

知之愈深,愛之愈切。......

認為果實皆與草莓同時成熟,對葡萄必定毫無感悟。

---帕拉賽蘇斯

請不要期望在本書找到簡單指南,從而輕易掌握愛的藝術,否則你會失望。本書認為,愛並不是一種簡單的愉悅情感,任何人,不論自身成熟程度如何,只要投入即可。我想為讀者證明,不努力全面發揚個性,不培養出創造力,而嘗試去愛,一定會失敗。我想證明,愛另一個人,卻不能懷著真誠的謙卑,懷著勇氣、信任和自律去愛鄰人,這樣的愛不會令人心安。一種文化,如果謙卑、勇氣、信任和自律等品格變少,愛的能力就極難得到全面發展。每個人都不妨問問自己,究竟認識幾個真有愛的人。

圖|《愛的藝術》各版書封

愛是藝術嗎?如果是,那麼,若想掌握這門藝術,就得學習,不能偷懶。相反,照另一個看法,愛只是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它純屬偶然,時來運轉,愛就「從天而降」。毫無疑問,今天絕大多數人持後一種觀點。但是,這本小書主張愛是藝術。

並非眾人覺得愛不重要。恰恰相反,人們渴望愛。講述愛情喜劇與悲劇的電影數不勝數,媚俗情歌成百上千,但是,幾乎沒有人認為必須學會愛。

這種奇特態度的基礎是些成見,它們要麼獨自、要麼協同支持這種態度。絕大多數人認為,愛,首先是自己被人愛,而不是愛人,不是培養愛的能力。由此得出結論,愛的問題就是如何實現被愛,如何變得可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們選擇不同的路徑。一條路,是在社會地位許可的情況下追求最大的成功,謀求最大的權力,贏得最多的財富,男人特別愛走這條路。另一條路,女士特別喜歡,就是藉助濃妝艷抹和華冠麗服之類讓自己魅力超凡。還有一條路,男人女士都願走,就是優雅得體,談吐風趣,熱心助人,謙虛謹慎,和藹可親。這些使人可愛的品格,也助人成功,「贏得朋友,影響他人」。其實,在我們這個文化氛圍中,絕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可愛,不過是招人喜歡與具有性魅力的混合。

我們全部文化的基礎,是以購物為樂,是認為交易讓雙方都覺得划算。臨窗觀貨,凡是能用現金或分期付款支付的,統統買下,那種刺激,是現代人的幸福源泉。他(或她) 看待他人,眼光近乎看待商品。男人追求有魅力的少女,女人追求有魅力的男人。人們心目中的「魅力」,就是一束優美品格,招人喜愛,走俏於人力市場。至於到底什麼讓人特別有魅力,則取決於時尚,不論從身體角度看,還是從精神角度看,都是如此。在二十年代,少女粗獷性感,抽煙喝酒,被認為有魅力,今天的時尚則要求女性內斂溫柔。十九世紀末和本世紀初,若想被認為有魅力,男人必須野心勃勃,咄咄逼人,今天則必須善解人意,寬宏大度。無論什麼時候,好感的產生一般都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人們珍惜某些品格,二是人們自己具備相應的交換品。人人想做交易。心儀的對象應當具備兩個方面。一方面,用他的社會價值觀衡量,他自己是可取的;與此同時,他根據我或明或隱的優點和潛力認為我是可取的。所以,如果兩人在市場上找到了符合自己身價的最佳對象,兩人就會相愛。如同購買地產,這個交易中還經常會考慮到發展力和潛能。我們目前的文化,市場導向壓倒一切,物質的成功最受尊崇,人們以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上通行的方式處理人與人的愛戀關係,實在不足為奇。

人們之所以覺得不需要學習愛,第三個原因是錯誤地把「愛上」這個初始經驗與「相愛」這個永久狀態混為一談。兩個曾經像你我這樣素不相識的人,突然令隔離他們的那堵牆垮掉,緊密結合,感到融為一體,這融合的瞬間,是人生最歡樂、最激動的經驗之一。對於一直孤獨無愛的人,這一刻尤其奇妙無比。心靈突然契合的奇蹟如果伴隨兩性相吸和兩性結合,或者由後者引發,會比較容易發生。但是,這種愛本質上不能持久。兩人越來越了解對方,親昵越來越少神秘色彩,直至開始口角,彼此失望,彼此厭倦,初戀的興奮隨之蕩然無存。不過,他們起初對此一無所知。他們認為,他們彼此愛得火熱、愛得「發狂」,證明他們的愛是何等強烈,而事實上也許只能證明他們以前多麼孤獨。

儘管有無數反面證據,絕大多數人仍然認為天下最容易的事就是愛。滿懷熱望開始,心灰意冷告終,這類愛的故事一再上演,愛的失敗率幾乎超過所有其他活動、其他事業。如果這種現象發生在其他領域,人們要麼會放棄,要麼會不遺餘力尋找失敗原因,探索怎樣做得更好。因為我們不可能放棄愛,避免失敗的正確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找出失敗的原因,探索「愛」的真正意義。

在這條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就是明白一個道理:正如生活是藝術一樣,愛是藝術。我們學其他藝術,例如音樂、繪畫、木工手藝、醫術、工程技術,有一套作法。學習愛的藝術,要遵循同樣的作法。

圖|「學習愛的藝術,要遵循同樣的作法」

學藝過程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我們必須掌握理論;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學會實踐。如果我要學醫術,那麼我首先得掌握有關人體和各種疾病的事實。但是,獲得了這些理論知識,並不意味著我就掌握了醫術。經過長期實踐,我掌握的理論知識與我的實際行動融匯貫通,變成藝術大師特有的直覺,只有這時,我才算精通醫術。不過,要想精通一門藝術,除了理論和實踐還有第三要素,那就是我們必須把精通這門藝術放在心頭首位,必須認定世上沒有什麼比這門藝術更重要。學音樂如此,學醫術如此,學木工手藝如此,學愛也如此。我們前面問,在我們的文化環境下,儘管人們在愛上常常一敗塗地,可是很少有人努力學習愛的藝術,究竟是為什麼?在這裡,我們或許有了答案:雖然我們深切渴望愛,但我們認為幾乎所有東西,諸如成功、名望、金錢、權力,都比愛重要。我們投入全部精力探索如何實現這些目標,對學習愛的藝術卻幾乎毫不用心。

本能是確定的。然而,一出生,人就失去了那種確定性,落入變動不測、凡事皆可能發生的情景。確定的,唯有過去。關於未來,只有一點確定無疑,那就是死。個人也罷,人類也好,都是如此。

人生來有理性,人是有自我意識的生命。人能意識到自己,意識到他人,意識到過去,也能意識到可能發生的未來。他知道,自己孤零零地活著。他知道,生命短促,出生,與其意志無關;死亡,與其願望有違。他知道,要麼他先於心愛的人而亡,要麼心愛的人先他而逝。他知道,自己孤獨無伴,面對自然威力束手無策,在社會力量面前孤立無援。凡此種種,把孑然孤獨的生存變成了無法容忍的囚禁。假如人不能擺脫禁錮,打碎牢籠,不能以某種方式與他人融合,與身外的世界融合,就會失去理智,癲狂發瘋。

孤單引發恐懼;孤單是一切恐懼的根源。孤單意味著隔離,意味著沒有能力運用自己作為人具有的力量。因此,孤單意味著無助,意味著不能用自己的力量把握世界,把握人與物。孤單,意味著世界可能壓在我頭上,而我卻根本無法作出反應。正因為如此,孤單令人感到強烈的恐懼。此外,孤單還令人感到羞愧,感到內疚。

圖|《春光乍泄》:「重新來過」與「世界盡頭」

正因為如此,人最深層的需求是克服孤單,逃離孤獨這座監獄。如果在這方面徹底失敗,就會精神失常。原因是,唯有徹底逃離外界,才能克服對徹底孤立的極度恐懼。精神失常的人不再感到孤單,因為他失去了讓他感到孤單的外部世界。

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從眾之心渾然不覺。他們活在幻覺中,自以為隨心所欲,特立獨行;他們相信自己的意見來自獨立思考,與眾人意見相符純屬巧合。他們認為,他們有共識恰恰證明「他們的」想法正確。由於他們仍然需要感受一些個性,就做點與眾不同的瑣屑小事滿足願望:在手提箱或外套上綴上名字縮寫,在銀行值班櫃檯擺上自己的名牌,加入與共和黨對立的民主黨,當馬鹿會員不當聖龕會員,藉以表達自己的個性。在現實社會中,個性幾乎蕩然無存,廣告口號「與眾不同」表達的正是人們對個性的極度渴望。

從眾有助於緩和孤單產生的恐懼,除此之外,還必須考慮現代生活的另一個要素,就是墨守成規的工作與娛樂發揮的作用。人人「早九晚五」,成了勞動大軍的一份子,成了職員和經理組成的科層機構的一份子。每個人的自主性都很小,他的任務由工作機構預先定好;從這個角度看,高高在上的人和處於最底層的人幾乎沒什麼區別。無論地位高低,大家都以預定的速度、按照預定的方式履行由組織的整體結構預定的職責。甚至連情感也是預定好的:人人必須快樂、包容、可靠、進取,必須能跟每個人都相安無事。娛樂也以類似的方式常規化了,只是常規化的方式不那麼極端。讀什麼書,看什麼電影,由讀書俱樂部、電影發行商和電影院老闆選擇,由他們花錢做的廣告推介決定。其他一切也人人一致:周日駕車出遊,看電視,玩紙牌,開聚會。從生到死,日復一日,由早到晚,一切活動都遵照預定的常規。每個人本來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只有一次生命機會,懷抱自己的希望,經歷自己的失落,忍受自己的悲哀,體驗自己的恐懼,渴望自己的愛,畏懼自己的空虛與孤獨。可是,一旦落入常規之網,人們怎麼可能不把這一切都拋在腦後呢?

與共生融合相反,成熟的愛是雙方保持完整人格與個性的融合。愛是人的主動力量。愛的力量,把隔離人與他人的牆壁拆毀,讓人與他人融合。愛使人克服孤立感、隔絕感,同時又允許他保持自我和完整人格。愛是矛盾,相愛的兩個人既融為一體又各自獨立。

艷羨、嫉妒、野心和各種貪婪是被動情感,相反,愛是主動情感,是人的一種力量的發揮,有自由才可能有這種力量,受強迫永遠不可能有這種力量。愛是主動情感,不是被動情感。愛是人自身發展出來的,不是從外面降臨的。在最普遍的意義上,我們可以這樣描述愛,愛首先是給予而不是接受。

對具備創造型性格的人來說,給予完全是另外一個意思。對他來說,給予是他能力的最高表現。我給予,才體驗到自己的強大,自己的富有,自己的力量。體驗自己格外強大的生命力和潛能讓我充滿快樂。我覺得自己豐富洋溢,樂於給予,活力十足,充滿快樂。給予比接受產生更大的快樂,並非因為給予是犧牲,而是因為給予表現了自己的活力。

但是,愛並不僅僅是給予,愛的「主動」性格還表現在所有形式的愛都永遠包含下列基本要素:關照,負責,尊重,相知

如果不補充愛的第三要素,責任感很容易誤導人控制佔有他人。這第三要素是:尊重。尊重與畏懼無關,與仰慕也無關:尊重是一種能力,是能如實看待他人,能感知他人的獨特個性。尊重體現在真誠願意看到他人的成長和發展。因此,尊重意味著不利用。我的心愿是,另一個人為了自身以自己的方式成長和發展,不是為了我。如果我真愛另一個人,那麼我覺得與他合一,但是,我與之合一的是他真實的自我,不是我為滿足自己需要而必需的對象。顯而易見,為了能夠尊重他人,我自己必須實現了獨立,我不需要靠拐杖站立行走,因而我不需要利用他人。只有在自由基礎上才有尊重:正如一首法國老歌唱的,愛是自由之子。愛是自由之子,管控永遠產生不了愛。

狄爾菲阿波羅神廟的銘文「認識你自己」表達的就是我們渴望認識自己與他人。這句格言是全部心理學的推動力。但是,因為我們渴望認識人的一切,渴望掌握人最深的秘密,單靠普通的理性知識永遠無法滿足這需求。即便我們對自己的知識增加一千倍,我們也不會心滿意足。對我們來說,我們自己永遠是個迷,正如他人對於我們來說永遠是個謎。獲得完全知識的唯一途徑是愛:愛超越一切思想,一切言詞。愛是體驗合一過程中那勇敢的跳躍。當然,要達到愛中的完全知識,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是有思想知識,也就是心理認知。我必須客觀認識自己,客觀認識他人,才能如實看待他人,換言之,才能克服我對他人的幻覺,克服我製造的非理性扭曲的印象。只有當我客觀看待他人時,我才能在愛中認識他最內在的本質。

關照、負責、尊重和相知密切相關。它們構成一種綜合態度,只有成熟的人才有這種態度。所謂成熟,就是已經創造性發展了自己的能力,就是只想擁有自己勞動的成果,就是拋棄了對全知全能的自戀夢想,就是獲得了謙卑,謙卑的基礎是內在的強大,而內在的強大只能來自真正創造性的活動。

本文來自李連江教授基於《愛的藝術》德文原著的新譯,惠允「雅理讀書」節選刊發。若您閱後有所收穫,歡迎關注並分享「雅理讀書」(微信號:yalipub)。

祝天下尋找愛和享有愛的人更加懂愛。

李連江,2015年8月20日,農曆七夕

編輯|oncecatcher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理讀書 的精彩文章:

TAG:雅理讀書 |

您可能感興趣

有一種生活,是藝術與靈魂的奇遇
生活就是這樣
你的容貌,正是你賦予生活的樣子,也是生活·待你的樣子
他是「國漫之祖」:像大人一樣生存,像孩子一樣生活
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將瑜伽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習慣
這才是生活最美好的樣子,你一定會認同!
她是娛樂圈的「素顏女神」,如今生活成這樣!
這幾種食物是非常臭的,但他們還是存在我們的生活中
熱愛生活是一種態度
像大人一樣去生活,像孩子一樣去愛人」
復古也是一種新的生活狀態
生活是好玩的,藝術是需要付出的
生活即藝術,原來人應該這樣去生活
不一樣的女兒國,同樣的現實生活
這樣的別墅,才是真生活!
藝術生活|大家喜歡的美麗金彈子盆景,原來其製作工藝是這樣的!
慈禧是怎樣生活的?
手游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怎樣的?
「嗦粉」是一種生活習慣
真正的「養生高手」並不是保健品,而是生活中這些不起眼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