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如何看待愛情

佛教如何看待愛情

現代人面臨的感情問題

很多年輕人,對世間的愛情應該說比較執著,他們把愛情看作人生的根本大事。為什麼如此重視呢?原因有許多,最主要是受環境影響。各位都清楚,在如今這個時代,網路、電影、電視所播放的內容中,許多都和愛情密切相關,在這些渲染的影響下,許多人就對愛情特別耽著。

在此,我希望大家用智慧觀察:人們經常讚美、追求的所謂愛情,真的有那麼美好,讓人如此沉迷嗎?你們都是大學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希望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思考清楚,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很可能遇到這方面的痛苦。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並非所有人都執著愛情。拿藏地來講,按藏地的傳統,人們不認為愛情是人生的支柱;在古代的漢地,也沒有將愛情視為人生的全部,德行、才華、藝術才是人們最青睞的。

佛教如何看待愛情

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對感情並不排斥,佛教是包容感情的。現在有些人認為:佛教是絕情的,一旦走上出家之路,就要拋棄家人和一切,這種行為太殘忍了!許多人都用不同的語言描述出家人的「無情」。但實際上,佛教並不是這樣。說實在的,佛教所謂的絕情,只是細緻、到位地描述了世間人執著的感情;佛教所謂的出家,也不是把所有感情都拋之腦後。只不過許多人本身不了解佛教,再加上當前個別影視媒體刻意醜化,沒有將佛法的本義展現在世人面前,才導致了人們對佛教的誤解。

大家應該明白,世人拚命追求的愛情,它的「保質期」並不長,一旦過期以後,就沒有新鮮感了。對於這種虛幻不實的感情,佛教有許多精闢的描述,如:一切愛欲都是無常的、痛苦的,它是眾生非理執著引起的……如果你們有機會深入學習佛法,就會對這些道理有所領悟。

佛陀的傳記中記載,2500多年以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捨棄了王位,選擇了出家生活。當然,出家並不等於完全拋棄親人,佛陀暫時辭親割愛,是覺悟人生的一種途徑。除了佛陀,歷史上還有許多出家人,從表面上看,這些人遠離了家庭和親人,但這並不是沒有良心,而是對一切眾生無條件的大愛。

其實,不只是佛教徒才遠離感情。現在社會上有些成功的企業家、領導、明星,也都選擇獨身,這樣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為什麼他們不結婚呢?就是想一心一意搞事業,若是有了家庭的束縛,做很多事就沒有自由了。

我在這裡不是宣揚佛教,只是希望各位正面了解佛教。只要是真理,不管在哪裡都會發光,不可能因某些人的誤解就被捨棄。因此,對於佛教的看破感情,大家要有正確的認識。

在世間人的定義中,「情」就是同生同死、互相纏縛,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然而,如果問佛陀「情」是什麼,答案就不同了。

首先,在世俗層面,佛陀也承認感情。在《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善生經》、《法句經》中,對於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許多相關的教言。所以,並不是學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學佛都要斷絕感情。

隨後,佛陀又會講,感情歸根結底是一種執著。當自己執著一個人時,暫時有一些快樂,不過,這種執著終會帶來痛苦。

有些人可能不這樣想,他們覺得愛情是美好的,怎麼會帶來痛苦呢?如果沒有品嘗過愛情的滋味,有這種想法當然很正常;但若是有過感情經歷的過來人,對個中的酸甜苦辣,應該會有非常深刻的體會。

曾經,一個沒結婚的人和一個已結婚的人談論愛情,沒結婚的人極力讚美愛情,他說:「愛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畫卷,是動聽的歌曲。古希臘有一個叫皮格馬利翁的國王,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個少女。由於這個『少女』太美了,國王深深地愛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並且擁抱她、親吻她。後來,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動,將少女雕像變成了真人,跟皮格馬利翁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聽了這番話,已結婚的人搖搖頭:「年輕人,愛情並非如你所說的那樣美好,聽我講一個故事吧。南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劉瑱,他妹妹是鄱陽王的王妃,夫妻之間非常恩愛。後來,鄱陽王因故被齊明帝所殺。因為思念亡夫,鄱陽王妃終日不吃不喝,最後奄奄一息。為了救妹妹,劉瑱請人畫了一幅畫,在畫中,鄱陽王跟一個寵妾在一起恩愛地照鏡子。看到這幅畫,鄱陽王妃醋意大發,咒罵道:『他真應該早點死。』她對亡夫的愛意當下消失,身體也很快康復了。」

在後一則故事中,女主人公原來熱氣騰騰的愛,一瞬間變成了咬牙切齒的恨,這就是佛教所講的「愛恨無常」。大家要懂得這個規律,否則,不管你學了多少知識,在遇到感情方面的問題時,還是很難面對。

佛教中有部論典叫《四百論》,其中就講過:「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無常的法一定會壞滅,有壞滅的則非真正的安樂,所以,凡屬無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比如,兩個人關係本來很好,後來一方慢慢變心了,這種無常就會給對方帶來痛苦。

所以,佛陀曾提醒阿難:「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意思是,千萬不要信賴你的分別心,你的分別心根本不可信;千萬不要貪執美色,否則就會帶來無窮禍患。但遺憾的是,現在許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因而,在生活中經常飽嘗這方面的痛苦。

作為大聖者的佛陀,他的感情生活怎麼樣呢?

佛陀的母親在他出生的第七天就過世了。成道之後的佛陀一直希望能夠為他母親講說佛法,報答生育之恩,後來終於在忉利天為他的母親說法,一了心愿。佛陀的父親凈飯王去世後,諸王子們商量要親自為父親抬棺,佛陀雖然已成就道行,也親身為他父親抬棺。大家看到佛陀也在抬棺的行列裡面,弟子們沒有一個不感動的。也為我們佛教的孝順父母做了很好的模範,佛陀實在是一位忠孝兩全的偉大聖者。

小羅睺羅:佛教歷史上第一個出家的兒童

佛陀的愛是建立在「怨親平等「上的。我們知道,佛陀沒有出家之前,已經娶了天臂城主善覺王的長女——耶輸陀羅公主。佛陀成道以後,要回到相離十多年的故鄉。一個成了佛的佛陀,與一個獨守空閨的妻子終於要見面了,耶輸陀羅內心很著急,不知道過去的夫婿現在變成了什麼樣子?她的心裡充滿了期待與疑惑,不知道該如何與他見面才好。

佛陀與父王、大臣、王子們敘過舊之後,終於來和耶輸陀羅見面了。耶輸陀羅心裡想:「我要好好地責問他,為什麼捨棄了我?」但是,當她看到佛陀那付莊嚴的樣子時,不自覺地跪了下來。佛陀平靜莊嚴的說話了:「耶輸陀羅,請你諒解我的做法;我雖然對不起你個人,但我對得起一切眾生。現在,請你為我歡喜,我終於修滿了我歷劫的願望,我成就了佛陀,我以廣渡眾生為我的志願,你也在我廣渡眾生之列。」那種慈悲的音容、莊嚴的儀止、超越情愛的語言聲音,大家看了無不受到感動,而最後,耶輸陀羅也出家修道了。所以,真正愛護一個人,是引導他趨向正道,幫助他日臻成熟,而不僅僅是形體上的長相廝守。

佛陀對親人如此,對於冤家仇敵也是一樣的。佛陀的仇敵——提婆達多,專門和他作對。但是,佛陀從來沒有怨恨他,總是告訴大家,提婆達多是他的逆增上緣,是他的善知識。沒有黑暗那裡有光明?沒有罪惡那裡有善理?沒有提婆達多,偉大崇高的佛陀又怎麼能成就佛道令人敬仰呢?

佛陀的慈悲並不是只照顧那些達官貴人,而是遍於一切眾生的。弟子們生病了,佛陀親自去替他送水、煎藥;年老的比丘視力模糊了,縫衣服時不方便,佛陀替他穿針引線。佛陀愛護弟子,就像慈愛的母親一樣,給弟子以光明,給眾生以依靠,佛陀實在是我們的慈航,我們的無盡希望!

佛陀教育弟子善巧方便,耐心調教。對一位挑糞的尼提,佛陀特地繞到原路去度化他;一位愚痴得連一首偈都不會背的周利盤陀伽,佛陀很耐煩地告訴他,為他講說佛法讓他開悟;他的弟子迦旃延在很遠的地方傳教,有一天,派一位小徒弟來問候佛陀,佛陀知道了之後,就對弟子說「迦旃延的那位弟子來了,就在我的房間搭一張床鋪讓他睡覺吧!」那崇高偉大的佛陀,對於遠道而來的小孩子,都要這樣地慈愛呵護,佛陀不僅關心小弟子,也等於呵護了在遠處傳道的迦旃延。

為了修行而瞎了眼睛的阿那律,一直等到他證得了天眼通,佛陀才放心;阿難陀常常受到女人的麻煩,一直等到阿難陀尊者真正成道了,佛陀心上的石頭才放下來。

因此我們講「談情說愛」,愛是有層次的,我們從最初夫妻之情的兩情相悅,進而至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愛,再擴大為親戚朋友的守望關照,而提升為對世界人類,乃至一切眾生的悲愍。從凡夫佔有的情愛進而能到達到聖賢愛國民的情愛,最後升華為諸佛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大慈大悲。

情愛如水一般,可以滋潤我們的生命,但是水能潤物,水也能覆舟,感情處理不當,也會讓我們滅頂喪生。我們要如何來處理感情呢?我僅提出四點獻給各位:

我們要「以智化情」——用理智來凈化感情。

我們要「以慈作情」——用慈悲來運作感情。

我們要「以法范情」——用禮法來規範感情。

我們要「以德導情」——用道德來引導感情。

我們如何把心上的私情私愛去除,陶冶為奉獻大眾的胸襟?我們如何把自私佔有的感情,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把有選擇、有差別的情愛,凈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我們追求人生幸福之道,升華生命內涵,必須慎思的問題,有了服務眾生、奉獻社會的慈悲,我們的感情生活將更豐富,更雋永!

(錄音版權歸屬本公眾號所有,禁止轉載)

GIF/193K

南無阿彌陀佛

五台山文殊道場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識活佛智慧 的精彩文章:

了知自己的根器來修行
生命這齣戲 恍然如夢
在寺院吃飯,要注意什麼
「承佛威神」到底蘊含著什麼密義?
佛教對當今社會有什麼積極意義?

TAG:多識活佛智慧 |

您可能感興趣

佛教如何看待「愛情」與「慾望」?
今天情人節,佛教如何看待愛情呢?
佛教如何看待鬼神
佛是如何看待世間愛情?
佛教如何看待命運
如何看待漢哀帝的愛情?
佛系星座如何看待愛情?
佛教如何看待化妝
佛教如何看待「宿命論」?
佛教如何看待眾生的妄想
佛教是如何看待金錢的?
從佛家因果如何看待病情?
佛教如何看待墮胎問題
佛教是如何看待地震的?
你怎樣看待愛情
佛教如何看待名聲?
佛教如何看待自殺現象?
佛是如何看待父母之恩的?
雙魚座是如何看待愛情和友情的
佛教如何看待犯太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