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哪些給力又容易操作的技巧,可以讓你的採訪事半功倍?

有哪些給力又容易操作的技巧,可以讓你的採訪事半功倍?

今天來點兒乾貨——如何提高採訪水平?我們都知道,現場直播的採訪中有時會遇到一些記者提出的問題令人大跌眼鏡,究其一個重要原因是記者沒有對問題有充分的準備、精心的思考和對新聞價值準確的判斷。提問題是一門學問,但僅僅會提問還不夠,記者的傾聽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採訪的成敗。前期準備和認真思考想在現場提的問題,是記者否能夠抓住採訪對象的最關鍵信息。好採訪技巧=提問+傾聽。今天來看看「如何準備」、「如何提問」以及「提問的技巧」、「傾聽的方法」,學會了事半功倍哦!

一、採訪前的準備

採訪前,記者要對問題有充分的準備。有了好的提問,才會引來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提問為兩個層次:第一,態度;第二,問題本身。

對於記者來說,採訪態度不可帶個人判斷、偏見和猜測。如果記者先入為主,那麼記者就很難理清事實,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只聽到自己想聽到的,而最後的報道也就會有失偏頗。此外,採訪對象通常對記者的態度很敏感,記者越是咄咄逼人,就越難贏得採訪對象的信任和坦誠。

在有了正確的採訪態度後,準備問題時,可以先寫下所有你想要問的問題,然後根據下面的標準篩選這個問題是不是值得問:(1)這個問題是不是能回答我還不知道的事情或核實我不確定的信息?(2)這個問題是不是與我的採訪目的有關、與報道主題有關?(3)這個問題是不是採訪對象有資格回答的?(4)這個問題是不是受眾想要知道的和應該知道的?另外,要記住不要問下面這樣的問題:不問浪費時間的、無意義的問題。不問可以輕易獲取答案的問題。不問有成見、偏見的問題。不問問題中就含有答案或暗示答案的問題。不問顯示採訪對象愚蠢、失誤的問題。不問太複雜、無關信息太多的問題。

刪除無用、無意義的問題後,把問題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如果採訪時間長,開始可以先準備幾個「預熱」問題,也就是簡單、容易的問題,讓採訪對象進入狀況,然後再從最重要的問題問起。如果採訪時間短,則需要你開門見山,越是重要的問題就要越早提出。另外,那種採訪對象需要克服很大心理障礙才會回答的問題留在最後問,這包括會令採訪對象難堪的問題、敏感話題等。這樣做的好處是採訪進行到這裡,採訪對象會對你產生足夠的信任,前面的採訪也做好了一定的鋪墊。

在一些採訪中,如人物特寫採訪,常常會需要你從一個話題轉換到另一個話題。例如,你採訪某個歌手,談了他的音樂生涯後,你想去採訪他的愛情生活。這樣的話題過渡越自然越好。如果採訪對象在談話中為你提供了「橋樑」,盡量抓住這樣的機會過渡。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則需要你自己搭橋過渡。假設你採訪周杰倫,記者:您的主打歌中有一句歌詞,……,許多人認為歌詞表達了您對愛情的看法。是這樣嗎?最好不要說:「剛才我們談了您的事業,現在我們說說您的愛情生活吧。」這樣會讓採訪對象緊張,有時也會讓對方警惕。

二、提問問題的類型

1.按照信息分類的問題類型

依照獲取信息的目的,問題可以分為:獲取基本信息的問題、獲取深度信息的問題、獲取背景信息的問題、獲取有關新聞意義評判信息的問題和獲取個人信息的問題。這五方面的信息也是新聞採訪寫作中記者需要的信息類型。

基本信息問題針對的是事件本身,通過這類問題,記者要搞清楚有關事件的基本事實,如:發生了什麼?怎麼發生的?誰捲入了?誰參與了?在哪裡發生的?什麼時間發生的?等等。深度信息問題更深一步,通過這類問題,記者探究事件的本質和發展,如:為什麼會發生這個事件?誰應對此事負責?目前處理的情況如何?下一步的措施是什麼?等等。背景信息問題是探索事件發生的大環境,也就是嘗試把一個單獨的事件放在一個大背景下觀察,這類問題常可以幫助記者挖掘新聞價值,如:過去有無類似事件發生?事件之間是否具有可比性?有無預防措施、政策?這些預防措施實施效果如何?等等。意義信息問題與背景信息問題正好相反,它是考察事件對未來可能的影響,如:這個事件意味著什麼?將會對什麼(事、人等)產生影響?影響是什麼樣的?等等。

最後,個人信息問題是針對採訪對象或報道人物的問題,如個人簡歷、職業、教育、人生故事、觀點等等。

2.回憶型問題與思考型問題

回憶型問題要求被提問的人對信息進行簡單的回憶,如「哪年上的大學?哪年畢業的?誰是你的導師?」等,這類問題不需要採訪對象過高的思維活動。相對比,思考型問題要求被提問者進行一定程度的邏輯思考,如「您認為什麼樣的授課方式最有利於學生汲取知識?」。簡單地說,回憶型問題索取的是事實,而思考型問題索取的是觀點。由於回憶型問題易於回答,回答一般也不會太長,採訪對象不需要過多思考就能夠回答問題,這給採訪對象一個預熱過程,也為回答更多的問題奠定基礎、增添信心。如果一上來就是需要高強度思考的問題,採訪會變得像一次考試,憑空增加採訪對象的心理壓力。而事實上,大部分採訪對象不願意、也沒有精力花費時間為採訪準備長篇大論。記者因此可以首先通過回憶型問題引導採訪對象的思考,待採訪對象進入狀況後再提出複雜的問題。回憶型問題因為簡單好答,它也可以讓本來不願意接受採訪的人打開話匣子。

回憶型問題還可以過濾信源,讓記者評估採訪對象是不是能夠提供自己需要的信息。例如,發生火災後,記者需要目擊者的引語,但卻不能肯定採訪的人是否真正目擊到火災發生時的狀況,就可以問:「火災發生時,您在哪裡?」這樣的問題能幫助記者判斷有沒有必要繼續問下去。

對比之下,思考型問題回答難度較大,記者一般會留在採訪對象「預熱」得差不多時再問。此外,思考型問題索取的是觀點,因此也只針對特定的採訪對象。當然,如果採訪時間緊迫,採訪對象熟悉採訪話題,是這方面的權威專家,採訪之前進行過充分的溝通,採訪以思考型問題開始也未嘗不可。

3.「感覺」問題

「感覺」問題就是詢問回答人對某個事物的「感覺」,而不是「想法」或「觀點」。例如:現在你再回顧當時的作品,是什麼感覺?

記者非常喜歡問「感覺」問題,這是因為,人們對某個事物不一定有什麼觀點,但必然都會有感覺。例如,房價上漲了,普通老百姓並不能人人都有一套理論解釋,有深思熟慮的觀點,但肯定都有一些心理反應、情緒,如「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無所謂」等等。詢問對方的感覺,可以保證能夠獲得一個回答。因此當採訪對象不願意說話時,「感覺」問題就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感覺」問題不可濫用。有時候,採訪對象的感覺對報道沒有意義;有時候,感覺還會影響記者公正地進行新聞報道。例如,發生了一起案件,記者如果過分關注受害者的感受,則可能在報道中突出、誇大受害者的不幸,這反而有礙司法公正(特別是嫌疑人還沒有定罪時)。所以,無論是詢問「感覺」,還是報道「感覺」,記者都要把握一個度,要問自己:對方的感覺對報道重要嗎?我報道對方的感覺/心理情緒是合理的嗎?

三、提問的技巧

記者提問的技巧通常有以下幾種:

1.用回憶型、封閉型問題限制回答範圍

用回憶型、封閉型問題限制回答範圍有些類似警察審問疑犯,或律師盤問證人。使用這種技巧時,提問者心中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也就是通過一系列已經設計好的問題,讓回答者說出提問者想讓對方說出的回答。這種技巧的關鍵在於讓回答者的回答揭示出事物的自相矛盾。這種提問技巧通常使用在負面採訪中。

2.提選擇題型問題

選擇題型問題也是限制採訪對象的回答範圍,如果回答者不能跳出記者提供的框架,無論怎麼選擇,都會落入問題的圈套。選擇題型問題也通常出現在負面採訪中。

3.藉助第三方提問

藉助第三方提問是記者經常使用的提問技巧。在問題中提出第三方,會減弱記者與採訪對象之間的張力,而記者則躲在第三方後提問,或讓採訪對象躲在第三方後回答。這類問題常常以「我聽說」、「據說」、「據我所知」等開頭。特別是當記者需要採訪對象解釋一些具有衝突性、爭議性的觀點時,藉助第三方提問能讓採訪對象把注意力集中在問題上,而不會讓對方覺得記者是來找碴的、來辯論的。

4.激將法提問

激將法提問就是記者通過提問的表述,刺激採訪對象說話。激將法可以是正面的,如記者希望採訪對象能夠表達觀點意見。記者要避免故意激怒採訪對象來製造新聞。

5.問數字問題

數字當中常會隱藏著有趣的信息,記者要培養對數字的敏感,善於問數字問題。當遇到總數時,看看平均一下會是什麼樣;遇到單位數字時,看看總數是什麼樣;遇到百分比時,看看變成數字是什麼樣。例如:您這三年來,共發表了40篇論文,那就是平均一個月1.1篇論文。您是一篇接著一篇寫,還是同時寫好幾篇論文?但是,數字、百分比等如果不放在正確的語境中理解,也會產生誘導或導致錯誤信息的出現。看到、聽到一個數字,要想想它背後可能代表了什麼、意味著什麼。這能讓你發現更多的新聞線索。

四、傾聽的方法

(一)好的傾聽才能抓住有用的信息

在採訪中,提問和傾聽是記者最重要的技能,也是記者獲取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提問和傾聽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有了好的問題,才會有好的回答,有了好的傾聽,才能抓住有用的信息,抓住了有用的信息,才能繼續提出更好的問題。只要你肯去問,聰明地問,耐心傾聽,採訪對象就會告訴你更多,包括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包括本以為獲得不到的信息。

聽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消極被動地聽。另一種聽是積極主動地聽,也就是傾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多地是被動地聽。只有話題特別引起我們的興趣時,我們才會仔細傾聽。即使是這樣,傾聽的效果也時常不盡如人意。

記者採訪時必須要克服一般人聽的局限,不僅仔細傾聽,還要一邊聽一邊思考。這是因為,通過傾聽,記者可以獲取信息、了解他人的故事、學習他人的經驗和知識、拓寬視野、批判性地接受信息等。更重要的是,傾聽本身就是一種表態,記者認真聽採訪對象的話,體現了對採訪對象的尊重、對採訪內容的好奇心、鼓勵採訪對象多透露一些信息,並利用傾聽建立記者與採訪對象的良好對話關係。

有些記者比其他記者更善於挖掘信息,這往往得益於他們傾聽的本領。這些記者,問題並不一定很多,也並不一定很尖銳,但他們能夠做到認真傾聽,給予採訪對象及時的回應。想一下你自己,你是願意對一個一邊聽你說話一邊打手機的人多說呢,還是願意對一個認真傾聽的人多說呢?也就是說,傾聽有時比提問更重要。

(二)如何更好地傾聽

傾聽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它要求傾聽者既能從沙土中挖掘出金子,又能保持一種公正、開放的態度讓講話人願意說下去,同時還能引導講話人說自己想要知道的東西。換句話說,一個好的傾聽者是積極主動地聽,思考自己聽到的東西,用其他的論據來衡量說話人的觀點,不僅聽表明文字意思,還聽背後隱藏的意思,並通過反饋傳達自己希望更準確了解說話人意思的態度。相反,不善於傾聽的人不考慮信息背後的深層含義,對說話人、話題不感興趣,同時還容易被一些細枝末節、無關緊要的事分散注意力。

無論你認為傾聽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還是一件複雜困難的事情,想要提高傾聽技能都需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同其他所有技能一樣,首先你需要認識到自己需要這項技能。而有了這種心態,傾聽能力才可能慢慢成為你記者職業能力的有機組成。

1.準備傾聽。如果深究起來,在一次採訪中,記者可以關注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採訪的環境(時間、地點、場景等)、說話人的外貌特徵、動作特徵、神態、表情、採訪對象具體說了什麼、言外之意是什麼,等等。無論一個人有多聰明,注意力也是有限的,而很多東西對最後的新聞產品是無用的。因此,記者在準備採訪時,還要策劃傾聽,也就是判斷什麼是要重點傾聽的東西。這就好比給大腦上了發條,一旦聽到重要部分,大腦立刻會響起警報。

2.關注變化。正是因為在一次採訪中,可以注意的東西太多,記者除了準備傾聽外,傾聽時要對「變化」格外注意。所謂「變化」,就是採訪對象在聲音、語調、語速、肢體語言、表情、用詞等方面突然發生轉變的時刻。「變化」意味著說話人的心境、情緒有所轉變,而記者要敏感關注這種轉變。

首先,在採訪開始的「預熱」問題中,記者要快速地對採訪對象建立一個「基準」,這將成為判斷「變化」的標準。例如,採訪對象在回答預熱問題時,語調平穩、語速中等,那麼如果一旦回答後面某個問題時,採訪對象忽然語調上升、語速加快,記者立刻就可以知道在這裡需要認真傾聽、仔細觀察。即使採訪對象一開始很緊張,說話顫抖,這也是一個基準。因為當緊張消失時,記者就可以判斷問題要不是採訪對象有充分準備的,要不就是對方已經放鬆下來,願意透露更多信息了。

當「變化」產生時,記者還要粗略判斷變化出現的可能原因。注意,這裡說的是「粗略」,是因為記者不可能任何時候都準確知道講話人的意圖,而一些訓練有素的採訪對象能夠很好地隱藏自己的意圖。之所以要粗略判斷,是為記者及時對這種變化予以反饋提供幫助。注意,無論記者是否同意採訪對象的觀點,都要讓對方把話說完,這有助於記者全面理解採訪對象的話,也是對對方的尊重。只有當採訪對象反覆重複一件事、一個觀點、嚴重跑題時才打斷對方。此外,盡量避免直言不諱地指出對方採訪時的情緒。一是你的判斷不一定準確,二是這會引起採訪對象不必要的警惕或不快。

3.通過提問、陳述強化傾聽。記者可以通過提問或陳述,鼓勵採訪對象繼續說下去,表達自己傾聽的興趣。記者也可以通過提問或陳述,挖掘採訪對象話中的「言外之意」、「話外音」。提問或陳述還可以幫助記者總結、重複剛才聽到的內容。如果有不準確的理解,採訪對象可以及時更正。最後,追問也是傾聽的表現。當記者發現更新的、更重要的或有爭議的問題,發現對方話中有錯誤、矛盾或懷疑採訪對象試圖掩蓋問題時,記者要及時跟進追問。例如:您說的「情況」、「安排」究竟是什麼?能不能說細一點?

精彩熱文推薦

世界正在被顛覆!一個大風口正在形成?!

掃描關注下方二維碼即可看全文

大家好,我是財記君,看了今天的文章,您有何感想?期待您的留言和評論!你說,我們聽!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記者圈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哪兒來那麼多的錢?——如果中國經濟規模是美國的十倍

TAG:財經記者圈 |

您可能感興趣

看完這些「有才」的神操作,就想說一句:頭腦靈活得不得了
你還在認為瞬狙只是大神的操作嗎?不,其實你也可以
給手機充電的3大錯誤操作,有可能帶來致命的後果,別不當回事!
酸奶直接喝可惜?沒想到它還有這樣的操作!
用了這麼久的熱水器,才知道還需要這樣的操作!
有的人失戀了,傷心欲絕,都不想活了,你這樣操作!
籃球還可以這樣操作,你看懂了?
你絕對想像不到,手指還能有這種騷操作!
你認識的不懂電腦的人,可以有什麼令人哭笑不得的操作?
浴罷不能,淋浴房還有這種操作?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不好意思,真的有買鞋附送女友這種事。| 那些引以為傲的操作
這些「神操作」實在是太有才了,還有比這更絕的嗎?
你遇見過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故事,請原諒我不厚道的笑了!
使用微波爐,最危險的操作竟是這個!比輻射可怕多了!
怎麼讓手機充電變更快?還有這種操作,好多人都不知道
胸肌訓練竟然可以這樣操作!我們用效果說話!看了就知道!
顏值不夠,睡眠來湊!這波操作可以有
皮脂低就是任性,肌肉竟然還可以有這種操作!
餘額寶搶不到了?!別慌,還可以這樣操作!
歷史上那些讓人忍不住感嘆「還有這種操作」的細節